伊曲康唑胶囊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池丽俏,李媛媛

池丽俏,李媛媛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201700)

摘要:目的:在对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伊曲康唑胶囊,并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计300例,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浓度为2%的复方酮康唑洗剂进行清洗,每日三次,连续对患者进行四周的清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之上基于其伊曲康唑胶囊,每日一次,每次200mg,连续用药七天。结果:进过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其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进行治疗中加用伊曲康唑胶囊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伊曲康唑胶囊;马拉色菌毛囊炎;复方酮康唑;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56文献标识码:A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folliculitis,MF)主要是由于在人体内部原本正常寄生的马拉色菌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开始大量繁殖,并由此引发慢性或者复发性的毛囊皮肤疾病,据近年以来的临床数据表明,改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且患者群体以男性为主。16岁~40岁之间的患者相对较多。皮损是毛囊性半球状的红色丘疹,直径在2mm~4mm之间,具有光泽,其周围存在着红晕,躲在背部、上臂、胸部、颈部、腰腹部以及肩部等部位出现,分布较为密集但并不能够融合,患者会有瘙痒的感觉。由于其实一种致病性的真菌感染,患者一旦出现感染,则较为顽固,在经过治疗后仍然存在着较高的复发率,因此,当发现这一疾病后应及时地入院就医进行治疗,减轻病痛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我院通过对300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进行临床分组治疗,证明了伊曲康唑胶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计300例,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与研究。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真菌学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所有的患者均被确诊为马拉色菌毛囊炎。3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4例,女性患者96例,患者年龄在16岁至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25±2.16)岁。62例患者的皮损集中在前胸部位,84例患者的皮损集中在后背部,132例患者的皮损集中在胸背部,10例患者的皮损集中在颈部,12例患者的皮损集中在腰腹部。另有128例患者临床办法痤疮,30例患者办法脂溢性皮炎。

通过对患者的环境与职业进行分析表明,其中有学生患者68例,工人患者160例,干部患者18例,农民患者42例,另有12例患者为其他职业,经过对患者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分析表明,其中有58.6%的患者均生活在通风不畅且较为闷热的环境之中。将30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1]。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首先由护理人员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并由医生对其进行确诊,保证患者对复方酮康唑清洗剂以及伊曲康唑并无过敏现象出现。对照组患者应用浓度为2%的复方酮康唑洗剂对皮损的部位进行清洗,每日三次,连续对患者进行四周的清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之上基于其伊曲康唑胶囊,每日一次,每次200mg,连续用药七天[2]。

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提供无差别的优质护理服务,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比。

1.3疗效判定的标准

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皮疹完全地消退,在镜检下马拉色菌呈现为阴性;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皮疹的消退面积在70%以上,在镜检下马拉色菌呈现为阴性;好转:经过治疗患者皮疹的消退面积在30%至70%之间,在镜检下马拉色菌呈现为阳性;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皮疹并无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恶化的情况,各种临床的体征与症状仍然存在,在镜检下马拉色菌呈现为阳性[3]。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本次研究的数据应用SPSS15.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与处理,应用X2检验的方式对两组患者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检验,当P<0.05时可认定组间的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经过连续4周的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观察组150例患者中有108例患者临床表现为痊愈,痊愈率达到了72%,134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获得了治疗效果,其中2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显效,12例患者表现为好转,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照组患者15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临床表现为痊愈,痊愈率达到了32%,108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获得了治疗效果,其中38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显效,22例患者表现为好转,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72%,其差异具有着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在经过治疗后,两组中各有2例患者由于在使用复方酮康唑清洗剂进行清洗的过程之中出现了轻度的过敏现象而导致出现皮肤干燥的情况,在停药后,患者的过敏现象立即消失。

3.讨论

马拉色菌在临床中又被称为糠秕马拉色菌,其属于一种嗜脂性的皮肤内长长的寄生菌,导致诱发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因素绝大多数为糖皮质激素、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类型的药物[4],另外还可能由于患者的免疫功能较为地下或者患有糖尿病、肿瘤等类型的疾病。该病菌被促发因素所刺激,在患者体内的毛囊之中得到了大量的繁殖,而由于毛囊之内的和脂肪将会分解成为游离的脂肪酸从而对毛囊内部的导管造成了堵塞,导致炎症的出现。

马拉色菌是人体内部正常的菌群之一,在相关促发因素的影响之下,能够在人体的毛囊内进行大量的繁殖,脂肪的分解酶能够使得毛囊内部的三酰甘油转变成为游离的脂肪酸,对毛囊口造成刺激并致使其大量地脱屑,导致毛囊堵塞的现象出现,使得毛囊不断地扩张,最口出现破裂,将其内容物释放到组织之中而导致炎症的产生,在临床中,一般应用酮康唑进行治疗,但酮康唑对于人体的肝脏具有着较大的损害,无法反复并长期的应用,而经过临床研究表明,具有着广谱抗真菌的伊曲康唑能够十分有效地对马拉色菌的繁殖进行控制,并减少其定殖,具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5]。

在本次的研究之中,马拉色菌毛囊炎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125:1,这几结果表明,在临床中,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菌体以男性患者为主,并且,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该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生活、学习或者工作在通风不畅,且较为闷热的环境之中,这也能够说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病同患者的工作与居住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些患者长期性的处于较为潮湿的或者高热的环境之中,将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自身对于这以疾病的免疫力,另外,一部分的患者由于居住的条件较差,被褥不能够及时地清洗并晾晒,也就会导致该疾病的产生,通过本次患者的临床资料可以认为,潮湿以及高温是导致患者出现该疾病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日后的预防与临床治疗之中,也应对此类问题投以应有的注意[6]。

复方酮康唑清洗剂是当前临床中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药剂,其具有着较强清洁以及抗真菌的效果,且比较经济,不会对患者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根据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其对于马拉色菌具有着十分明显的抑制效果,还能够对油脂的分泌以及炎症进行减轻,从而达到对患者皮肤的刺痛与瘙痒情况进行减轻的目的与效果。伊曲康唑对于浅部真菌以及深部真菌均具有着较为理想的抗真菌效果,其临床的作用机制是对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进行抑制,对真菌细胞膜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麦角甾醇等进行破坏以达到对真菌的生长进行抑制的目的。

本次实践主要应用以上两种药物联合的方式对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进行治疗,对30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复方酮康唑清洗剂对患者的皮损部位进行清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复方酮康唑清洗剂同伊曲康唑胶囊相联合的治疗方式。临床治疗结果表明,经过连续4周的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且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其差异具有着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应用复方酮康唑清洗剂同伊曲康唑胶囊相联合的治疗方式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并使得治疗的周期得到了缩短,收到了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对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进行治疗中加用伊曲康唑胶囊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与此同时,对于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进行治疗不仅仅需要从药物的角度展开,还需要对患者日常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进行改善[7]。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复发性较强的疾病,若患者在经过治疗治愈出院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疾病极易再次复发,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应对其进行马拉色菌毛囊炎疾病的宣教,使患者能够对这一疾病有一个较为深刻且全面的认识,在生活之中使用纯棉的衣服与被褥,并及时地对被褥与衣物进行清洗与晾晒,保证自身所生活与工作的环境能够具有顺畅的通风以及正常的温度,只有从药物与生活两方面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将这一疾病根除并避免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袁景桃,李俊杰,王鲁梅,林绍华,曾碧冰.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分析及治疗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8(10).

[2]郑小帆.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分析及治疗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9(15).

[3]张佳宾.马拉色菌毛囊炎60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1(S1).

[4]张国毅,林彤.氟康唑治疗复发性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疗效及随访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06).

[5]谢阳,赖维,张玉清,龚子鉴,郑跃.头皮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诊断(附1例报告)[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02).

[6]李晓宁,杨蓉娅,丛林,苏有明.马拉色菌毛囊炎误诊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04).

[7]钟白玉,刁庆春,黄秀英.美兰染色法在马拉色菌毛囊炎诊断中的应用[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2(02).

论文作者:池丽俏,李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0

标签:;  ;  ;  ;  ;  ;  ;  ;  

伊曲康唑胶囊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池丽俏,李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