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早期食管癌(EEC)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李志超

李志超

齐齐哈尔一厂医院 161005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诊断对于早期食管癌(EEC)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疑似EEC的患者80例,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与放射组。对照组实施超声内镜诊断,放射组实施放射诊断,对两种方法检出率、符合率进行观察对比,并探讨EEC的病理特征。结果:放射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EEC的临床诊断过程中采取放射诊断方法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助于完成定位、定量、定性、定型、定期5大诊断任务,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依据。

关键词:放射诊断;早期食管癌;EEC

在消化内科的恶性肿瘤中,食管癌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病发后患者主要呈四肢无力、胸骨后有灼烧感、吞咽异物感、脱水等表现,有关研究表明,在所有患者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比较大,同时有着一定的地域性,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北方的病发率更高[1]。该病有着病死率高、病程长、病发慢等特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需要尽早确诊疾病,尽早展开治疗,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为了进一步明确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放射诊断的价值,筛选了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放射诊断和超声内镜诊断,并对诊断结果展开了分析研究,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疑似EEC的患者80例,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与放射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9:11,年龄41~78岁,平均54.67岁(s=4.13);放射组男女比例28:12,年龄40~75岁,平均55.08岁(s=3.97)。两组患者均主诉吞咽食物后胸骨后烧灼痛、食物有滞留感、合并嗳气、腹不适饱胀等,组间基线资料进行独立样本检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放射组实施放射诊断:诊断方式为X线,检查前肌肉注射东莨菪碱,剂量为20mg,指导患者行右前斜位和左前斜位站立,同时口服产气粉;之后进行对比造影检查,造影剂为硫酸钡,如果有异常发现,指导患者多次吞钡,拍片时在相同位置、相同体位拍摄3-5张,对比分析中使用多轴面片;最后实施电子显微镜活检,如果检查中没有成功发现癌细胞,需要再次复检。

1.2.2 对照组实施超声内镜诊断:胃镜检查前让患者服用10mL 10%利多卡因,在检查中如果有异常部位,在食管腔中注入蒸馏水,水量超过病灶后,再继续超声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两种方法检出率、符合率进行观察对比,并探讨EEC的病理特征。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参照。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的统计和处理,均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用率(%)表示,用χ2检验,组间差异较大时,呈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符合情况比较

放射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2.2 放射诊断的影像表现

放射组确诊的38例患者在诊断过程中所显示的造影图像与电子纤维镜有显著的形态学差异,其中患者显示为EEC环征(环状钡影)和半环征(一侧管壁突出于腔内)14例,环征直径1~2cm;管壁局限性增厚或双边征12例,钡影显示管壁为双边影轮廓或管壁存在1.3cm左右的线状致密影;食管腔中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结节状、泡沫状阴影5例;钡影呈斑状5例,龛影特征规则或不规则,在钡影切线处轮廓中断形成斑点状;表现为平盘隆起,钡影1~2cm2例,类似平盘状的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坦。

3 讨论

现如今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悄然发生着改变,这也就让食管癌的病发率不断提高,所以在社会中有着庞大的食管癌患者群体,其典型症状是吞咽困难,病发初期表现为吞咽干硬食物时不容易下咽,随着病情发展,食用半流质食物不容易下咽,到中后期难以饮水、吞咽唾液[2]。在临床中引发食管癌的因素主要有:首先,化学病因:主要为亚酸胺,此类化合物及前体具有分布广泛的特点,体内与体外均可形成,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存在于酸菜、患者唾液等中。其次,生物性病因:主要表现为真菌,针对部分高发区粮食中,或者是食管癌患者上消化道中和切除的食管癌标本中,可分离出多种不同的真菌,部分真菌具有较强的致癌性。除此之外,某些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缺乏、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均可能导致食管癌。

相关研究表明,食管癌患者需要尽早确诊,以便及时的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延长生命时长,所以说在食管癌的诊治中,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则[3]。基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促使下,医疗水平不断进步,消化道X线检查技术得到完善,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双对比造影技术。据相关报道显示,双对比造影照片可展平食管扩张黏膜,实现对钡餐的均匀涂抹,达到提高病变显示率的目的;与此同时,可实现对食管黏膜表面微小病变的清晰显示,促使诊断准确性得到提高,为临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放射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①早期EEC在内镜观察下难以对息肉、间质瘤和隆起性病变进行仔细区分,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且受取材不准的影响,容易出现误诊。②食管双对比造影是目前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新型放射诊断技术,可在展平患者食管扩张黏膜的条件下进行X线探查,涂钡薄而均匀,对微小、浅表性黏膜病变也能获得清晰造影。针对早期EEC,可详细体现病灶部位、形态、大小、特征以及数量,且能对浸润深度进行准确判定,使用胆碱受体阻滞剂和产气粉能充分扩张患者食管,配合合适的体位能减缓钡剂的通过速度,从而消除显影不充分的弊端,有利于提高检出率和符合率。③在EEC早期诊断时可借助放射诊断中的3种类型进行确诊:一是凹陷性,在钡剂正面投影作用下所呈现的斑片状图样;二是隆起型,以环征/半环征隆起或平盘状为主,通过放射显影可准确计算出隆起范围、大小和高度;三是平坦型,钡剂黏附镶嵌在病变部位时可呈现出颗粒泡沫状的亮区。

综上所述,在EEC的临床诊断过程中采取放射诊断方法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助于EEC的定位、定量、定性、定型、定期,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鹏飞,陈兆峰,王鹏斌,等.卢戈氏液染色与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早期食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9):20-24.

[2] 李嵚,周建军.多层螺旋CT和PET-CT技术对于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贵州医药,2017,41(2):202-204.

[3] 曾海龙,张正坤.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4):452-455.

论文作者:李志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放射诊断早期食管癌(EEC)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李志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