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的死亡与复苏_家乐福论文

中国零售业的死亡与复苏_家乐福论文

中国零售业弥留与更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零售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9月18日,美国参议院继众院之后以高票(83比15)通过给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的议案,将彻底结束为此一年一审的历史。西方认为这为中国入关扫清了最大障碍,将极大地加快中国入关进程。同年1月21日,已由部精简为局的新任内贸局长杨树德在全国商品流通会上讲:“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承诺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逐步取消外商从事商品流通经营的一切限制,除了极个别商品外,外商可以从事各种商品的零售、批发、代理和特许经营,可以合资合作,也可以独资经营,对外商商业企业的地域和数量限制也将逐步取消。”

如果这还有点隔靴搔痒不够刺激的话,把日历再向前翻两页。

9月16日,东方广场一期开业。虽然首次亮相只有十几家店铺,但撤去帷幕展示出东方广场恢弘气势庞大体量仍慑人心魄。这项由港商李嘉诚长江实业斥资19.5亿美元建成堪称京城最大的商业商务广场有600米长,由东单沿长安街横亘至王府井。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人民大会堂或2个亚运村、2个西客站,其整个基础工程能装下16个王府井百货大楼。它的商业区“东方新天地”有地下地面两层,总面积逾10万平方米,内设200多家店铺,分为“缤纷新天地”、“都市新天地”、“庭苑新天地”、“海逸新天地”、“活力新天地”5个区域。涵概从服装珠宝到生鲜食品,从美食娱乐到休闲健身,几乎所有商品品种。而它同期推出商务区,3万平方米东方贸易城一期,以月租每平方米25美元的高价全部租出,足见人气之旺。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东方广场全部开业当现王者之风,它有如一头巨鲸趴伏在王府井街口,鲸吸金街滚滚财源。而一旦入关谁也保不齐王府井会不会又隆起另一座京城最大的“西方广场”。“统治”一说又真像玩笑了。

压力,中国零售业已普遍感到了压力。去年年初商业都会上海提出在沪培育中国商业巨子。2月,武商集团完成了著名的“扎堆工程”——武汉商场、武汉广场、世贸大厦三大购物中心连为一体,同时“武商路”正式亮相,“武商一条街”工程启动,共铸武汉零售业“航母”。4月28日,北京翠微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正式挂牌,旗下坐拥翠微大厦、甘家口大厦、华泰大厦和刚收编的当代商城。继西单友谊集团之后又一艘京城商业“航母”悄然下水。

然而并不是所有舢板都有幸扎成“航母”以求重生,面对小、散、多的国营零售企业还有一种更激烈的改革方式。

延口残喘,徒糜粮弹。“退出,一个不留。”

2000年6月6日,对广东惠州市城区的老百姓来讲并不是一个六六顺心的日子。他们自发地来到商业旺地西湖百货大楼门前为她送行。这家惠州历史上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场,也是目前惠州城区最后一家国有大型零售企业,今天宣布关张。西湖百货始建于1958年,七八十年代曾被列为“广东省十佳商场”,是当地商业第一品牌。惠州市府曾想法为国有零售企业解困。1996年先后投资230万元将西湖百货由条柜改为敞开式经营;1998年,上级公司包揽了西湖百货全部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并再次注资解困,但仍未能改变困难局面。

与惠州市无可奈何花落去不同,经济特区珠海则表现出一种壮士断腕的绝决。4月初,珠海市府出台了《商业企业零售领域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珠海市的国有商业企业于年底全面撤出零售市场。为此制订了详细的时间表,并将方案部署到作为突破重点的百货集团和商业集团。要求他们须在当年6月份完成其商业面积至少70%的出租、承包或转让,人员至少精简60%。

珠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从没有了竞争优势的行业退出去,是珠海政府在国企改革上的首要选择。“退”的终极目标是从产权上彻底撤退。如果实在转让不掉,就下决心关门,这是唯一的办法。对于规模不算太大,几年前就想抽身而退的商业集团来说,“借改革东风”,大刀阔斧地出租、承包铺位,现已经完成80%,分流人员189名,占总人数的75%;而珠海百货负责人,对这种敲碎了零卖的办法明确表态“我不接受”。面对分歧,4月20日珠海市就国有商业企业退出直营领域举行了座谈会。珠海市政府明确表示,并非珠海不重视商业企业的发展,相反今后恰恰要扶持大的零售企业,不管其所有制如何。目前退出工作尽管成绩较大,但有关方面显得慎重有余,积极性不够。

不要过多纠缠于改革过程中的枝节问题,改革的最终结果是一个也不留。

零售业在低谷中徘徊全国如此,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1998年全国238家大型零售商场中,零售额增速下降的有146家,下降面扩大16.7个百分点。总体实现利润26亿元,比上年下降15.4%,降幅扩大了14.8个百分点。有156家商场利润总额下降;有71家亏损,亏损面增长17.4个百分点,共计亏损4.57亿元。近年来中国经济重拾升势,但零售业积重难返。据北京市商委统计,去年上半年全市零售企业出现销售额增长10%利润却同比下降37.8%的怪状。行家分析,是商场热衷打价格战的恶果。南京可以说是价格战的策源地。从空调彩电到服装珠宝,甚至连报刊书籍也不放过,狼烟不断波及全国,而成都则把价格战打到了登峰造极。9月15日成都“商业航母”成商集团宣布展开“金秋送爽”大型促销,部分商品折让幅度史无前例,如180多元的领带只卖5元,10多元的袜子5角钱一双。如此大出血,难怪成都在全国创下10天倒闭3家大商场的纪录:世纪购物广场、云龙百货、西延商城,其中生命最短的仅一个月。

当中国零售商悲叹:中国零售业进入微利时代时,外资零售商却趋之若鹜纷纷抢滩。一位皮鞋经销商称,同样的皮鞋,在西延商城曾创下了连续7天不开张的“历史”,在几步远的家乐福,他一天却可以卖150双。“你说这外国店厉害不厉害?”

狼奔豕突,攻城掠地,“东洋”的敌手只有“西洋”。

当北京的88家重点零售企业仍在亏损和负债中硬撑门面时,全国的不少城市已被日本的伊藤洋华堂,马来西亚的百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美国的沃尔玛、普尔斯马特相继抢滩登陆了。虽受到在华投资政策的限制,全球500强之列的零售业巨头大部分还是获得了进入中国的通行证。

1999年10月10日,世界百货业联合会53届年会选在了中国上海召开,凸现了进入中国市场已成为国外著名零售企业的战略性决策。该会秘书长斯都德解释,除了按惯例联会在会员城市轮流举行外,1999年中国已成为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市场,会员们对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怀有浓厚的兴趣是更主要的因素。

会后国外各大公司加紧了在华“动作”。11月1日,还不到一个月,家乐福在上海近邻南京开办首家洋超市;8月,1万平方米的麦德龙南京商场开张,3天发展会员9万户;12月23日,麦德龙亚洲总裁海力佛赴武汉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投资3615万美元开办麦德龙汉口商场项目,并洽谈在武昌开办第二家分店;2000年1月20日,沃尔玛从深圳杀入广州开设1万平方米分店和2万平方米山姆会员店,并打算尽快扩张到四五间店的规模;5月28日,同一天,麦德龙福州新店竣工,沃尔玛福州新店开工,而刚剪彩了北京、成都新店家乐福也赶来于当天签订1200万美元进军福州商业的投资书。世界三大零售巨头聚首福州令人惊叹。

至此沃尔玛已在中国开办了7家购物广场和1家会员店,总投资达9.05亿元人民币,家乐福已在中国15个城市开办了28家连锁店,仅在北京就有4家;麦德龙在华店铺也已达7家。其中福州店从立项到开业仅用半年时间。

外国零售企业在中国攻城掠地迅猛之势大大超乎业内人士的预料,常常是家乐福、麦德龙开到哪,哪的中国零售企业就作鸟兽散,力量对比悬殊。内资商业企业到1999年底有120万家,达到国家行业规模标准的只有3万家,而外商由于采购规模大,付款迅捷,可从厂家得到很低的价格,薄利多销打垮对手。1999年,世界最大零售企业沃尔玛实现销售额1602亿美元,几乎是中国3万亿人民币零售总额的一半。中华商业信息中心资料:1998年中国第一大商业企业上海一百,实现销售额大约64亿元人民币,是位列世界零售业第100位的荷兰凯斯格超市的六分之一。1999年中国最大连锁零售企业——联华超市有限公司,有店铺606个,年销售额73亿元人民币,刚及世界第二大连锁零售集团家乐福年销售额789.7亿美元的零头,而与其拥有8800多家商店,根本无法相比。

事实上,国际零售商们根本没把中国零售商放在眼里,他们只关心有哪些国际竞争对手来争吃,以及如何在对手的争压中多抢吃一点。1995年家乐福在北京开设创益佳店,同年世界第三大商业集团,拥有3607家分店的麦德龙在上海与锦江集团合作建立了上海锦江麦德龙购物中心,1996年沃尔玛深圳湖景购物中心开业,于是拉开了列强逐鹿中华的大幕。沃尔玛侧重于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展开,家乐福则重点在北方等大、中城市突击,实力稍逊的麦德龙,因无锡分店创下其全世界连锁店开业首日营业额最高纪录900万元,而坚定了它以上海为基地,逐步向江苏、浙江、湖北等周边地区推进的决心。如此一南一北一中心,一沿海一内陆一沿江,初步划分了在华势力范围,形成鼎立态势。

1999年8月30日,家乐福成功收购位列世界第八的普美德斯零售集团成为欧洲老大。在中国兵不血刃将原属于普美德斯的北京方庄康地祥收入囊中,并以该年度60亿元人民币的总销售额超过所有在华外国零售商。如果说染指南京、福州是家乐福“越界”操作牛刀小试,那么2000年8月4日,家乐福一腿插到沃尔玛大本营深圳,在事隔4年后开了2万平方米的第二家深圳分店梅林购物中心,它与沃尔玛山姆会员店隔路相望。汲取上次登陆深圳教训,家乐福南中国区总经理冯砚祖显得信心十足,称3年内,家乐福将在深圳再开三到五家分店。看来雄心万丈的家乐福要把中国变为它击败世界零售巨无霸沃尔玛的战场。

开窗,开门。面对冲击当自强。

2000年9月10日,在福州中国第四届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举行的“中国商业发展与物流国际研讨会”上,原国家国内贸易局总经济师黄海说,中国已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企业数量和区域的限制。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均可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并允许外方控股,条件是经营3家店铺以下的便利店,外方股份可扩大到65%以内。他还披露:“中国正在研究对大型的连锁店、仓储商场是否也取消外商限制。”他特别指出:零售业的开放,对中国兑现其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比较1979年10月份外经贸部公布旨在进一步放宽零售业限制的《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不难发现不到一年国家在分销领域更加开放。回想中国从1992年正式有限制地开放国内零售业市场,到1999年底,中国正式批准进入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只有20家,为18个单店2个连锁项目,共引进外资7亿美元。当时地域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6个城市和深圳、厦门、汕头、珠海、海南5个特区,每个城市允许试办一到两家合资零售商业企业。批发业一直禁止外资进入。然而迄今为止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内,自行批准开办了277个外商投资零售企业。

事实上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入关心情更加迫切,而美国著名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零售商业领域将受到最大冲击。比起1980年就对外开放的中国工业来说,整整晚了10年的中国零售业,要想把冲击减到最小,必须后发先至,加大开放领域,加快开放速度。为此在福州会上,黄海总经济师针对中国零售企业压力过大,对外商在华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作了精当分析,语重心长地为企业卸包袱:外商虽有资金、管理、设备等诸多优势,但目前在华投资零售企业的网点数占全国零售网点数量比重的十万分之三,其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上海、深圳两个外资引进最多的城市合资企业营业收入也不过占到总份额的8%左右,比其他行业低得多,我们拥有的空间还很大。这就为中国零售企业学习外商国际先进的现代化营销方式和管理经验赢得了相当的时间。也许未来一些年内,外商很可能在中国国内零售、批发企业排名中占据领先位置,成为“单打冠军”;但是,在整个国内市场的份额中,内资企业仍会占据较大比重,成为“团体冠军”。

当然开放并非不要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金轩教授对这个问题“点”得较透:开放的中国零售市场也会学习国外成功的做法。比如日本,别的国家的电视机要卖到日本可以,但是日本有自己特殊的电视制式;德国人说他们的市场是开放的,但有一条,你到德国办厂必须用西门子电器,同时他们将西门子电器价格定得很高;还有法国,买进口汽车可以,但是要到巴黎西南郊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去验车;美国法律上规定,公用车一定要买国产车,进口车不予报销。最后他还是忍不住地提醒,就单个企业来讲,最好的保护还是自强!

师承欧美,好学敏行,凤舞龙腾始于“描红”。

国际市场已经国内化,国内市场即将国际化,与恐龙搏杀不可避免。中国零售业不想灭亡的,该以怎样身份和姿态来迎接这烈火中的新生?

首先摆正位置,就是学生。那么老师是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特聘专家顾国建教授说:不是已经落伍的日本八佰伴、香港百佳那种以百货店为主的大型综合超市商业,而是欧美商业,特别是欧洲商业。不管是家乐福、麦德龙还是万客隆几乎都用当前世界最主力化的仓储超市模式进入中国,意欲抢压中国连锁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以家乐福和麦德龙为代表的欧式仓储商场,其目标顾客主要是小商店、小酒店,而中国恰恰是小商店、小酒店最多的国家,市场潜力很大,再加上中国现有批发系统缺乏对小型店铺供货服务,批发交易市场正日益失去对小型店铺的吸引力,所以仓储商场模式很适合中国零售企业学习。

如何学?用国际恐龙聚会的深圳商业后起之秀人人乐的话讲:肉搏学得最快,但关键是你敢不敢贴上去。1996年4月才成立的人人乐,成名于与家乐福南山店短兵相接。它不但没有像其他商场那样垮掉,反而越战越勇,在两次扩大总店后,又开了两家分店。去年4月,沃尔玛蛇口店又杀上门来,在人人乐的正对面几十米外开业。许多人认为这下人人乐该完了,果然到了7月份人人乐商场用幕布围了严实挂出内部装修的牌子。不料8月24日重张,人人乐悄悄把营业面积由2100平方米增加到1.8万平方米,价格也便宜了好多,顾客多到连老总都到收银台帮助装袋。

沃尔玛想用低价挤垮人人乐,某些水果、生鲜和菜蔬曾经有过负毛利30%的销售价格。沃尔玛亚洲区总裁亲临蛇口督战。但这次财大气粗的沃尔玛在蛇口遇到了强有力的抗争。人人乐采购生鲜的队伍在凌晨1点钟就向批发市场出发。深圳市零售商业协会做过一次调查,去沃尔玛的顾客中,其中82%的人也去人人乐。这表明人人乐与久经沙场的沃尔玛居然互有攻守。一位零售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描红’是人人乐的绝招。”在蛇口人人乐购物广场,人们看到其卖场布置确实已有“大家风范”;货架上那个圆形黄颜色微笑着的脸和沃尔玛的十分相似,只是将闭嘴笑变成了开口笑;沃尔玛的“天天平价”在人人乐成了“天天实惠”,而货架的架端和沃尔玛也有几分相似……对于才4岁的人人乐来说,端正位置、善于学习是它的生存优势。

有人算过与有48年历史全球500强第三的沃尔玛相比,中国零售企业缺少13“必杀技”,即管理、机制、规模、融资、品牌、服务、营销、结算、技术设备、战略策划、货源渠道、商品组合、快速决策,正是凭此,天天在打仗的沃尔玛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尊贵。但只要中国零售业舍得一身剐,勇于脱筋换骨,谁敢担保在未来的一百年里这“皇上”不被我们拉下马?

标签:;  ;  ;  ;  

中国零售业的死亡与复苏_家乐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