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价变动看我国通货膨胀_cpi论文

从物价变动看中国的通货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物价论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经济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任何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紧密联系,具体来说,通货膨胀直接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在实践中,一般运用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来反映实际的通货膨胀。既然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是通货膨胀发生的结果,那么还能否利用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来衡量通货膨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将运用Logit模型,对我国1981~2006年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的发生进行实证检验。如果检验结果合理,那么就可以运用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来反映通货膨胀,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之后的通货膨胀,并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物价变动走势进行预测,并依据预测结果综合分析通货膨胀状况。

国内外经济学家主要从货币供给与物价两个角度对通货膨胀进行分析,认为通货膨胀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普遍的上升,或者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E.夏皮罗认为:“通货膨胀是一般价格水平的一贯的和可以觉察到的增长”。章国荣等也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总水平持续、普遍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货币价格持续下降或货币贬值的过程。总之,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成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实际上,运用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在我国是否适用,需要进行检验。

一、Logit模型:中国物价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检验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大多直接采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或者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对通货膨胀进行测定。这种测定方法是否正确,下面运用Logit模型进行检验。

测定通货膨胀以我国实际经济的运行状况为依据,即:1981~1984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取值为0;1985~1989年,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取值为1;1990~1991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取值为0;1992~1996年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取值为1;1997~2002年为通货紧缩时期,取值为0;2003~2006年新一轮通货膨胀压力出现,取值为1。运用Logit模型检验CPI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Logit检验结果

变量 系数z-统计量概率

常数C -68.95607 -2.190385

0.0285

CPI0.667541

2.175799

0.0296

LR statistic(1 df):17.05553;Probability(LR stat):3.63E-05

注:CPI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

在表1中,CPI的系数为0.667541,大于0,表明CPI增加,相应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会提高。例如,1992~1996年,当年CPI增加,表明当年的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比较大,实际上确实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94年CPI为124.1%,通货膨胀非常严重。检验结果表明,运用物价水平的变动来衡量通货膨胀合理,这种衡量方法在我国是适用的。下面,运用物价水平的变动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

二、从物价变动看我国的通货膨胀

(一)年度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直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观察市场价格变动和通货膨胀变动趋势的指标。到1985年之后,才有了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编制。1990年之后,也进一步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编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变动经历了六个周期,即1979~1983年,1984~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8年,1999~2002年和2003年至今(见图1)。具体分析如下:(1)1983年以前,我国CPI变动比较平稳,处于低位运行,没有发生通货膨胀。(2)1985~1989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CPI达到118.8%,处于历史较高水平。1985年,国家放开了计划外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后,市场价格迅速上升。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但由于采取了“一刀切”的紧缩政策,致使价格总水平并未降到合理水平;1986年3月,国家重新开始实施“双松”的政策,供求矛盾加剧,加上投资再度膨胀并推动收入和货币膨胀,价格水平快速上涨,1986年CPI涨幅为6.5%,1987年为7.3%,1988年增至18.8%。1989年,尽管国家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治理整顿”的首要任务,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但由于政策时滞,当年通货膨胀率仍高达18.0%。(3)1990~1991年,通过1989年以来持续三年的治理整顿,市场价格总水平才回落到1990年和1991年的3.1%和3.4%。(4)1992年开始,我国发生了第二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以投资主导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双拉动型通货膨胀。(5)1997~2002年CPI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处于通货紧缩时期,通货紧缩同样对我国经济产生负面效应。(6)2003~2006年,我国物价指数变动比较平缓,变动幅度较小,对居民的消费影响较小。但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根源是投资的推动,新一轮的投资速度继续加快。

注:1985年以前的物价指数为商品零售物价指数;

图1 1981~2006年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二)月度分析

2001~2006年,我国CPI变动比较明显。2001~2002年底,CPI变动较小,基本上保持不变,甚至出现通货紧缩。2003年开始,物价指数有所回升,尤其是在2004年,CPI超过105%,通货膨胀压力比较严重。2005~2006年,CPI基本上保持在101%~102%之间(见图2)。

图2 2001~2006年月度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数据来源:《价格理论与实践》和《中国统计》各期。

图3 三大物价指数曲线图

注:点线(CPI2)表示CPI预测值,CPI表示实际值。

图4 CPI实际值与预测值曲线图

从2003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变动可以看出,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三大物价指数几乎同步变动,整体上呈现出前高中低后扬之势,表明新一轮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显现(见图3)。首先,从2003年11月开始,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速度明显上升。2004年第一季度,累计同比上涨3.7%,而且环比指数也一路攀升,2004年第一季度各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与2003年同比分别上涨3.47%、3.54%和3.99%;2004年6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与2003年同比增长6.4%,达到较高水平;2004年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工业生产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5.9%,涨幅均比7月提高0.4%。其次,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从2002年11月上涨0.5%以来就一直保持上涨趋势。2003年4月同比上涨5.9%,之后上涨速度略有下降。2003年10月同比上涨4.6%以来就保持着强劲的上涨势头,到2004年6月,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82%,创历史新高。最后,CPI也呈现了上涨趋势,不过上涨力度较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力度。2003年10月,我国CPI出现恢复性上涨。2004年1月CPI同比上涨了3.2%,自2003年11月以来连续3个月增长均在3%以上。2004年上半年,CPI指数上升到了3.6%。总之,由于受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出口高增长的拉动,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但三大物价指数的上涨并非物价的全面上涨,而是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导致这次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原油、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新一轮物价上涨幅度并不高,没有出现象1994年那样的恶性通货膨胀,国家已经采取紧急措施,将物价水平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对社会、居民的生活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升值加快。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条件下,不少学者基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可以直接减少投机性外汇的流入,从而减少人民币占款,并进而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物价总水平。2005年3月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开始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006年2月,CPI同比上涨0.9%,涨幅比1月回落1%。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4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2.5%,涨幅比2005年底回落0.4%。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涨幅比1月回落0.1%;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也同比上涨4.2%,涨幅与1月持平。在主要的价格指数中,除了CPI和食品价格因为春节因素在2005年底和2006年初时略有上涨之外,基本均呈下跌走势,消费领域的紧缩现象较为明显。总之,从人民币升值后尽管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但并未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CPI比较稳定,继续保持在合理水平。但2007年的上半年,物价似乎又有所回升,因此需要适当控制物价的变动,防止全面通货膨胀的发生。

三、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模型的构建与预测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并不遵循一般的线性模型,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模拟CPI的变动,并利用模型进行预测,更好的把握未来通货膨胀的动态,笔者运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ARMA(p,q)模型来模拟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ARMA(p,q)模型即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具体表达式如下:

运用ADF检验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CPI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

注:检验CPI平稳性的第一行是仅仅包括截距项,第二行是包括截距项和趋势项,第三行是既不包括截距项,也不包括趋势项;差分的CPI(即d(CPI))检验相同。

检验结果表明:CPI是一阶平稳的,具有一阶单位根过程。因此需要运用差分方法得到CPI的平稳序列,即将CPI减去滞后一期的CPI得到残差,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那么可以采用差分方法得到CPI的平稳序列。上述的检验结果表明:CPI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结合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可以得到残差的如下ARMA(p,q)模型:

=0.303385,DW=2.006084。利用(2)式可以得到2002年3月~2006年12月CPI残差的估计值,并运用该模型得到2007年1月~2008年12月份CPI残差的预测值。利用等式得到2002年3月~2006年12月份的CPI估计值,并利用2006年12月份的实际值加上2007年1月份的残差预测值得到2007年1月份CPI的预测值,并将此预测值加上2007年2月份的残差预测值,得到2007年2月份CPI的预测值,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到2007年1月份至2008年12月份CPI的预测值。将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CPI的实际值与2002年3月至2008年12月CPI的预测值在同一个图中表示出来,可以得到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运用(2)式拟合CPI残差序列的效果非常好,并求出估计的CPI序列。预测得到2007年至2008年的月度数据值,结果表明,2007年至2008年,CPI基本上保持在101%~102%范围之内,物价稳定,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Logit模型,运用1981~2006年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与实际通货膨胀的情况,实证检验运用物价水平的上涨来测定通货膨胀的正确性,指出用物价指数来测定通货膨胀比较合理,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正确的检验结果条件下,运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一轮通货膨胀时期,但目前通货膨胀压力较小,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运用时间序列的相关方法构建2001年1月~2006年12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ARMA(p,q)模型,并运用模型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2008年CPI基本上保持在101%~102%范围之内,物价稳定,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总之,尽管当前我国物价保持稳定,但仍然具有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需要继续保持物价的稳定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关键前提。通货膨胀对投资、消费、收入再分配等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反之,也会受到投资过热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通货膨胀的压力上升,因此需要加以控制。国内有些学者利用数学模型,测定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区间应该在2.08%~8.74%之间,围绕5.36%上下波动。总之,防止通货膨胀发生的前提是保持物价的稳定,将通货膨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成为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目标。在采取措施时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不能采取单一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将物价增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防止物价大起大落。

注释:

①当通货膨胀发生比较明显时,取值为1,通货膨胀不明显甚至发生通货紧缩时,取值为0。

标签:;  ;  ;  ;  ;  ;  

从物价变动看我国通货膨胀_cp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