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影响因素的自制论证--一个调查问题的视角_振动频率论文

自制音调影响因素演示器——从一道调研题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调论文,演示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声音的特性是初中物理声现象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该章知识的难点所在。而探究活动、实验器材的合理设计是学生获得体验是否充分,进而达成“能区分出声音的三个特性”这一学习目标的关键。笔者查阅了人教版、苏科版、沪科版、北师大版、教科版及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期望通过分析上述各版本教材中“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方案,设计出制作简单、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器材,以使学生经历更清晰的探究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探究体验。

一、对各版本教材中“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探究方案的分析

1.人教版教材中的探究方案

方案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如图1所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声音。

方案2:把音叉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或计算机,观察声音的波形。换一个不同频率的音叉做实验,边听边分析它们的波形有何不同(图2)。

上述方案中,方案1可作为全体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方案2为方案1的补充和验证。

2.苏科版教材中的探究方案

方案3:将钢制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制刻度尺使它振动(图3)。你能听到钢制刻度尺发出的声音吗?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钢制刻度尺伸出桌面较长时,声音较高还是较低?钢制刻度尺振动较快还是较慢?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3.沪科版教材中的探究方案

方案4:用纸片分别接触转速相同、齿数不同的旋转齿轮,听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的区别,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图4)。

4.教科版教材中的探究方案

方案5:先拨动绷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绷紧的粗橡皮筋。哪根橡皮筋振动得快?哪根橡皮筋的音调高(图5)?

方案6: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拨动尺子,比较尺子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图6)。

上述两个方案为并列的实验方案,目的是通过多个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认知表象,更容易得出实验结论。

5.沪科粤教版教材中的探究方案

方案7: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图7)。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复上述操作,仔细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是否改变?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该实验表明,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存在怎样的关系?

二、教材中几种探究方案的优缺点分析

(1)多本教材都选用了钢尺作为实验的器材,这可能是鉴于该器材的来源较为广泛,易于全体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导致振动太慢而产生次声波,无法听到声音。二是钢尺振动时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掩盖了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三是钢尺振动的快慢很难用肉眼察觉,不便于比较。

(2)用音叉和示波器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观察波形,听声音的高低,就能非常清晰地得出声音的高低同频率的关系。但是,对于大部分学校而言,示波器及计算机等设备往往成为开展这一探究活动的瓶颈;同时,学生对于波形的理解也需要教师花费一定时间加以分析讲解。

(3)用齿轮和硬纸片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优点是能够很方便地控制转速,从而改变纸片振动的快慢,进而对声音进行分析比较;缺点是只能进行演示实验,而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学生探究活动。

(4)用橡皮筋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笔者经过试验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若橡皮筋没有拉紧,则橡皮筋不容易振动,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非常微弱;二是若拉得太紧,橡皮筋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拉断。

三、自制音调影响因素演示器

1.自制器材,开展探究活动

通过分析比较上述探究方案的优缺点,笔者设计了一款音调影响因素的探究器材。课前笔者让学生准备一个空的金属饼干箱(形状不限),并准备一把木梳。

实验时,将木梳紧贴空饼干箱(图8),用一块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上的齿,听塑料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该实验方案的优点在于器材来源广泛,便于开展学生探究活动;塑料片的振动快慢容易控制和观察;空饼干箱起到共鸣箱的作用,使发出声音的响度更大,易于辨别声音的高低。

2.音调影响因素演示器的拓展功能

(1)笔者使用的木梳为一半疏、一半密(图8),在用塑料片匀速拨动木梳齿的过程中,可以听到两种不同音调的声音。

(2)在饼干箱的两侧打孔,系上两根粗细不同长短相同的琴弦,通过旋转调节螺丝,能改变弦的松紧;利用这一设计,就能够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的关系。由于共鸣箱的作用,响度较大,学生较容易听清音调的不同(图9)。

(3)在饼干箱表面撒上泡沫塑料或者纸屑,用小锤敲击饼干箱,就能展现一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方案。

(4)在饼干箱另一端的盖子上开一小口,将开口对准烛焰,敲击饼干箱,能够看到烛焰晃动,可以用来验证声音具有能量(图10)。

综上所述,分析上述各版本教材,目的是为了寻找一种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探究方案。通过对上述各种方案的比较分析,提炼出最优化的探究方案,设计出最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以服务于教学活动,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高效课堂。

标签:;  

声调影响因素的自制论证--一个调查问题的视角_振动频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