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一个也不少_代工生产论文

阿迪达斯:一个也不少_代工生产论文

阿迪达斯:一个都不会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迪达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月28日,法国《费加罗报》的一篇报道让阿迪达斯在中国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该报道称:鉴于中国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为降低生产成本,阿迪达斯准备将部分产品的生产从中国转移。

报道中还提到,为规避中国市场由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带来的成本压力,阿迪达斯今后将减少在中国的生产比例;同时扩充和开设在印度、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的生产线。

一时间,“阿迪达斯生产基地的转移可能引领新一轮的制鞋产业转移”、“中国低成本制鞋时代渐行渐远”以及“制鞋配套产业生存面临考验”等等的议论和担忧之声到处传来。

8月7日,应邀来北京出席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阿迪达斯首席执行官赫伯特·海纳(Herbert Hainer)一身休闲装扮,现身北京嘉里中心。面对媒体记者,海纳首先表达对集团上半年业绩、尤其是中国区业绩的欣喜之情,同时也首次正面回应了舆论关于“阿迪达斯部分生产线转出中国”的传闻。

生产线:一个都不会少

“阿迪达斯撤离中国是一个误会。今年我们两个品牌的产品需求大规模增长,所以需要在世界各地有一些新的生产厂家去进行生产。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会在像越南、柬埔寨、东欧等一些国家寻找一些新的生产厂家满足增长的需求,但我们在中国的工厂一家都不会撤,相反,我们会增加在中国的生产。”海纳在接受媒体就上述传闻的采访时说。

而海纳之所以这么说,源自于阿迪达斯的市场业绩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给了他这样的底气。

8月5日,阿迪达斯发布的集团上半年财报显示,按照统一汇率,阿迪达斯上半年净销售额上升12%,达到51.2亿欧元;毛利率增长49.6%;营业利润率上升9.5%。而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幅度超过60%。

阿迪达斯的一份官方资料也显示,在中国有264家工厂以OEM的形式为阿迪达斯提供产品。2007年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上采购了2.01亿双鞋,占全球采购总量的49%;2.52亿套服装,占采购总量的32%;3900万套配件,占全球采购总量的65%。

因而,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海纳会将阿迪达斯所取得的成绩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的业绩”并坚称“中国仍是阿迪达斯最重要的采购市场”。

然而,在人民币持续升值、人力、原材料、土地和环保等压力迅速增加的今天,对于众多像制鞋企业一样依靠低劳动力成本来维持生计的制造企业来说,他们的生存的确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对此,阿迪达斯并不否认这些因素对其代工厂的影响。但海纳同时强调:“这些现象在全世界都一样。与其他地方相比,中国的情况还相对比较乐观。”

他表示,对于上述情况,阿迪达斯将会通过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包括渠道管理等)和调整相关一些产品的生产,来抵消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对于个别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阿迪达斯也会采取提高产品售价的办法来抵消一部分成本上涨的压力。

“相比较于世界其他地区,我们在中国的生产投入增长率会慢一些,因为它已经是我们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从绝对数字来说,中国生产的代工数量绝对是增长的。我们没有打算撤走在中国的任何一条生产线。”海纳再次强调。

采购份额:比例会下降

按照阿迪达斯提供的2008年中国市场份额数据,阿迪达斯的市场份额为22%。前冠军耐克为21%,其后依次是李宁(16%)、安踏(12%)、Puma(7%)、Kappa(6%)、Converse(4%)。从市场份额来看,阿迪达斯已经超越了耐克而跃居第一位。

“这个数字证明了我们是中国这一快速发展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体育用品公司。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今年年底时,中国将成为阿迪达斯集团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海纳并不掩饰他对中国市场业绩的高兴之情。

正是出于对中国市场未来可取得成就的期待和信心,阿迪达斯计划今后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为此,海纳为阿迪达斯在中国制定了十分远大的市场目标:2008年,在中国新增1100家门店;到2010年,使阿迪达斯在中国的店面达到7200家,其中阿迪达斯品牌6100家,锐步1100家。销售总额达到10亿欧元。

然而,尽管阿迪达斯有意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中国市场的采购份额就会增加。

“由于其他地区的产量增加了,所以从整个比例的角度讲,中国所占的比例会略有下降。中国原来占的比例有50%多,在其他地方开设工厂以后,中国的采购比例可能会降到50%。”海纳对此也予以了证实。但他同时表示,阿迪达斯加大在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是和全球发展计划有关,而并非是不再看好中国市场的表现。

而阿迪达斯加大在世界其他地方投资的故法,从为其提供代生产的合作企业生产线的扩展转移和数量变化上就可以得到证实。

由台商投资的万邦鞋业是阿迪达斯在中国最大的代工厂之一。有员工近2万人,目前所生产的产品全部都是阿迪达斯所下订单。它在广东清远的生产线每月产鞋120万双,但是应阿迪达斯对加工厂要全球布局来减低运营风险的要求,万邦在印度开设了工厂,并于2006年底投产,现在每月产量达到30万~40万双,而且产能正在快速增长中。

隶属于台湾宝成集团的裕元工业,也是为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代工的合资企业。据该企业2007年年报资料,为配合阿迪达斯等采购商的要求,除了中国市场外,其在越南以及印尼的生产基地也在推行产能扩充计划。目前该公司在中国、越南、印尼的生产线已到达210条、117条和71条。

代工厂:生存遭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制鞋业总体成本上涨了20%~30%,而制鞋业的平均利润率不到10%。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用工、土地以及环保等成本的不断上涨,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对利润单一且处于生产制造业低端的制鞋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在无法实现升级转型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包括代工厂在内的这些制鞋企业只能寄希望于向采购方提价,以此获得喘息的机会。然而,作为和阿迪达斯一样,致力于品牌运作和产品设计却没有自己的工厂,通过在全球寻找代工厂谋求利润的知名国际运动品牌,他们是没有理由接受代工厂持续加价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分散风险、降低采购成本、保证自己的利润,他们就会去寻找更有竞争力的代工厂,或者将订单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如今阿迪达斯在越南、柬埔寨甚至是东欧国家寻找新的生产厂家进行生产,就是这个因素”。上述分析人士认为。

虽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包括阿迪达斯在内的众多运动产品生产商并没有减少在中国的采购量。其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也在增长,但倘若中国的企业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相比,在成本上没有了比较优势。届时并不排除包括阿迪达斯在内的众多企业大规模减少其在华采购和投资的份额,而这无疑会对代工厂和相关配套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这些企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他们只是众多工艺流程中的一部分,只能依靠订单生存,无法脱离产业链条而独立生存。

标签:;  ;  

阿迪达斯:一个也不少_代工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