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人师”的脚步论文_覃明兰

循着“人师”的脚步论文_覃明兰

——2017教师节随想

◆ 覃明兰 藤县第五中学 广西 梧州 543300

今年的教师节少了往年“口诛笔伐”的喧嚣,让我躁动的心总算找到了一个歇息的地方。打开微信,给教师的节日祝福真不少,但是触动我拉开键盘拼命敲打的是南怀谨先生的《能影响自己一生的“人师”难求啊!》。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学问的。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仿,这叫人师。人师,不一定学识好,但是他的人品修养,他的作人做事,使我们一辈子学不完,像孔子孟子一样,这叫人师。回顾自己的一生当中,遇到的人师真不少,他们不仅教给我知识,而且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我,鞭策着我,我真的是幸运的,从而也是幸福的。

一、求学之路遇“人师”

感恩我踏进师范校门时的恩师——李国强。他的严谨、求实、勤奋的工作作风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同学。每天早起与我们一起出操锻炼,踏着铃声走进课堂,给我们沐洒杏坛的雨露,他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坚定了我一生从教的理想。“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时间虽然渐渐远去,但恩师的教诲无时无刻不在耳畔回响:要么就不要当老师,要当就当最优秀的老师!校园里高耸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了我一辈子做人的指南!有人说:人生五大幸事之一:读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我的人师,我幸福地拥有了!

二、梦想之路学“人师”

感恩教育梦想之路上的先驱者——陶行知。在他身后洒下的片片陶林中,我有幸成为了他陶园里的一朵小花。他让我明白了我应该像雄鹰一样翱翔蓝天而不是与雏燕为伍。他让我明白了“爱满天下”的真谛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更让我明白了: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园里,追寻先生脚步者众,而人师者亦不少。如陶先生弟子——方明会长、中国播陶第一人——汤翠英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余广寿老师、一生只为塑陶像的——博杰先生,还有用生命在播陶的杨昌洪博士、於英复老师等,不胜枚举,他们可谓是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人师”。有他们的相伴与相扶,行知路上我从不寂寞,而是风景不断。

三、从教之路行“人师”之道

感恩赐予我成长力量的孩子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今天一早醒来读到当年一个“差生”的微信:“老师,你的批评,你的表扬,此时此刻历历在心头,只是当年年少无知的我怎么也感受不到。我想你了!”回首往事,他人生挫折的那一幕又浮上心头。当年冲动的少年因打架被送进看守所的时候,我第一个去看望他时,让他痛哭不已,扶着铁窗懊悔地说道:老师,我没想到你能来看我,我愧对你的教育。如果有一天我能出去,我一定重新做人!事隔两年,原以为杳无音讯的他,突然在某年春节前给我来一个电话,高兴地说道:“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那个让你头疼的学生啊!我现在广州从军,是一名军乐手了!如果不是你当初对我的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也许我早就走向刑场了。老师,我只想说一声,谢谢你!”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老师的一句话有时会造就一个天才,同时也会毁灭一个天才的啊!今天的你能否预测到他会成为明天的瓦特?

四、践陶路上的“人师”

感恩行知路上的引路人——汤翠英老师。汤老师用脚印丈量出来的播陶之路,种满了“陶林”,开出了满园的“陶花”。她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陶先生“爱满天下”的大爱情怀。为了播陶,她可以放下需要陪伴的家人;为了播陶,她可以在丧亲之痛时还依然牵挂着各地的陶友;为了播陶,她会忘记了旅途的劳累,雨中跋涉将陶先生的思想“送上门去”;为了播陶,她可以将天下的陶友凝聚成一家人,让陶友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爱满天下”?为了播陶,她将陶先生的思想再次走出国门,走上了世界。连美国《新报》也成了她的播陶阵地。我想陶先生地下有知,他一定会含笑的。

感恩领我进“陶园”的恩师——黎君老师。从她的身上,你能看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已经融入到了她的精神世界里。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她都能给人精神的力量和鼓舞,给予你一种不断前进的动力。你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对这份爱的事业的忠诚与执著,她是一位真正地把教育当成事业在做,成为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导师。如今的八桂大地可谓是陶花盛开,陶果累累,222所陶园里正蕴育着陶先生一生的所求与希望!

五、“人师”——教育人生的诗和远方

学陶之路漫漫,而我心永恒。有了它的相伴,才使我走上人生的颠峰——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班。它让我的教育人生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激情与挑战。陶行知不应该再是教育者眼中“熟悉的陌生人”,不应该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远去或走样,而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基石,而不是像败家子一样把传家宝扔掉。就如张圣华所言:“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董必武有诗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圣人,我们当踏着他为我们修筑的阶梯继续攀登,而不是消闲地站在山下袖手观山,望山而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

我们只有循着“人师”的脚步,重视陶行知先生理论和实践,使它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

如要为“人师”,当学陶行知!

论文作者:覃明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  ;  ;  ;  ;  ;  ;  ;  

循着“人师”的脚步论文_覃明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