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进化逻辑、结构维度与未来趋势_自我实现论文

内在动机:演进逻辑、结构维度与未来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动机论文,逻辑论文,趋势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在动机一直是组织行为学、动机心理学等领域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内在动机是有机体内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以自我满足为关注对象的内部驱动力。内在动机不仅有助于个体创造力的激发、工作绩效提升、组织承诺的增强,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使个体经历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沉浸体验(Csikszentmihalyi,2002)。国内外学者对内在动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在有关内在动机的内涵结构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对内在动机的生成机理以及如何在实践操作层面进行培训开发等研究尚欠深度。本文试图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阐明内在动机理论研究的演进逻辑、结构维度与未来趋势。

      一、内在动机概念内涵研究的演进逻辑

      内在动机的理论渊源最早要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伊壁鸠鲁的趋乐避苦假说,边沁的心理欢乐主义等有关“动机”的阐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动机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大致经历了“从关注人的本能到社会因素,从关注外部诱因到内在激励,再到强调自我的认知调节”几个阶段。心理学家Pintrich & Schunk(1996)认为,动机是人潜在的内在心理动力,常常受到外部目标或引诱物的激发和维持。换言之,动机是人追求某种目标,并采取行动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具有方向、目标和强度的大小,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Weiner,1985)。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功能。而动机又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很多心理学家又对人的不同“需要”进行了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动机需要理论应为马斯洛的从生理到精神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1968)认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一类是低层次的生理以及安全基本需要;另一类为不受本能所支配的,主要为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成长性需要。在此类需求中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动机从人的内在和外部需要来源上分类,又划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至此,心理学家们又专注于“内在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心理学家Woodworth(1918)最早提出,内在动机主要是指具有自我驱动力的好奇心,并促成个体的感知和行动,而且具有自我奖励的性质。自上世纪50年代起,国外学者对内在动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White(1959)认为,内在动机是指个体想挑战某种工作任务、掌握某种能力的内在需要和追求,强调的是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意义和满足感,是个体自然而然地、积极主动地从事的某种活动或工作。这种动机具有持久性的特点。Hackman和Oldham(1975)则认为,内在动机是指员工自我激励高效工作的内驱力,这类员工在工作时往往会伴随积极的内部情绪体验。Izard(1977)认为,内在动机是源自个体兴趣去从事某项工作的内驱力。还有学者认为,内在动机是个体参与活动或工作时表现出的好奇心、求知欲;一种参与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贡献意愿、感觉(Mills,1991)。Deci(1985)等学者对内在动机的研究具有较大影响力,也广为人们接受。他认为,人类有发现新奇事物、进行挑战、拓展并施展才能以及探索和学习的内在倾向。内在动机源于人们的一种内生需要,这个需要就是人们拥有的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扩展自己的能力。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丹尼尔·平克(2010)在其新著《驱动力》中对近50年来有关动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认为人的行为在经历“生物冲动型驱动力1.0时代、寻求奖励、避免惩罚的外在动机驱动力2.0时代”最终应向“无须外部刺激的内在动机驱动力3.0时代”转变。丹尼尔·平克认为,外部奖励和惩罚(胡萝卜加大棒)对探索性工作具有破坏性,易产生“汤姆索亚效应”,即外在的奖励具有负面效果,会导致“危险的上瘾”,经常会破坏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内在积极性,无意中增加了“隐形成本”,会使内在动机消失、业绩下降、扼杀创造力、抑制善行。驱动力3.0时代就是要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这种动机的内核就是“以乐为本”,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能感受到心智上强大的创造力和情感上的“沉浸心流体验”,是主导我们的生活、延展我们的能力、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的深层欲望。丹尼尔·平克还对如何激发内在动机作了探索,即“推行自我管理,自主决定工作内容和方式;专精工作而不是被动服从、给灵魂吸氧”等等。

      可见,内在动机的概念内涵的研究逻辑演进路径大致是:需要→动机;生物性需要→生理动机;外在需要→外在动机;内在需要→内在动机——Woodworth(1918)好奇→……→丹尼尔·平克(2010)以乐为本。

      二、内在动机结构维度与内涵研究逻辑演进

      内在动机的定量实证研究,需要对其概念进行操作化,并开发相应的量表。为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内在动机的结构维度进行了探测。

      Maslow在1954年就提出,内在动机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处于心理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独有的,这种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Deci和Ryan(1985)认为,内在动机主要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前者主要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相信自己能够“自我决定”并具有“胜任感”;后者主要指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具有“好奇心和兴奋感”的情感体验。Lesser和Madabhushi(2001)的研究也认为内在动机具有二维结构,即内在动机包含“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前者指热爱探索和好奇心的满足,后者指个体理智上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某种任务的“胜任感”。Vallerand(1997)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复杂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互作用的模式,认为内在动机主要包括“探究知识、获得成就和体验刺激”三种成分。Thomas等(1997)提出了内在动机综合模型,认为内在动机包含“意义性、选择、胜任感和工作进展”四个成分。Amabile(1994)根据以往内在动机的研究成果,认为内在动机分别由“自我决定、胜任感、工作参与、好奇心和兴趣构成。

      综合以上学者的各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内在动机的结构维度研究的逻辑演进路径大致为:一是从个体的层面展开研究,具体包括:①从人的特殊本质属性——人的主体性、自由超越性角度,认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决定、胜任感”等特性将构成内在动机的核心成分;②从人的“认知和情感”的角度,认为人生来有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基本认知需要,并喜欢从事自己热爱的各种活动,这表明“好奇心”“兴趣与乐趣”将成为人的内在动机的基本成分。二是从社会的层面,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具有关心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在高级需要。为此,内在动机的一个重要成分即“社会意义和使命”,将成为人最崇高的内在动机。而且这种内在动机的持久力量是其他内在动机无法相比的。基于此,我们从认知、情感、人性和社会四个层面,根据内在动机强度的大小由低到高的递进顺序,我们可以将内在动机的结构维度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成分:

      1.好奇心。这是个体对新异和未知事物期望探究原因的心理倾向,是个体的一种认知冲动,一种对于知识、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解释宇宙之谜的强烈的欲望,是个体人的行为的初始动机和重要的内部动机之一。在任何人的生活中,洞察常常是一个令人感到欢快、幸福、激动的时刻,甚至可能是人一生中的一个高峰时刻(Maslow,1957)。因此,好奇心既具有引发个体探索行为的认知性特征,又具有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体验的情感性特征。好奇心的强度与人的能力和知识的累积成正比,对人的学习特别是创造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好奇心既是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创造力人才的最显著的人格特征之一。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所言:“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当年为了寻找新粒子,探测器灵敏度要达到一百亿分之一。这类似如同下雨时,要在每秒钟有一百亿个雨滴中找到一个是蓝的。可见当时的难度之大,竟没有人相信这种困难的实验可以做成。然而,他却凭着顽强的意志坚持去做这个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新的夸克J粒子,并因此于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取得成功的奥秘,正如他所言:“科学研究工作的原始动力是好奇心,而不是出自于经济利益的考虑。”马云的成功,也是有着好奇心的强烈驱动,“我在1994年开创我的事业,发现了互联网,并为之疯狂”。可见,好奇心作为行为的内在动机,能激发个体无限的创造潜力,促进社会的进步。

      2.兴趣和乐趣。学者们(Izard,1977;Csikszentmihalyi,2000)大多认为,兴趣和快乐是内在动机的关键促进因素。兴趣能吸引和集中人的注意力,促使个体探索事物的奥秘。快乐则提供了参与工作和取得成就的内在报酬。个体在活动中感受到的兴趣和乐趣越多,就更能激发他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内在动机水平和强度就越高。当今互联网行业的诸多精英的迅速崛起,都与他们的专业兴趣密切相关。IT企业家、小米创始人雷军,就读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由于对计算机感兴趣,居然仅用了两年时间,雷军修完了本科专业所有学分,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后又受《硅谷之火》中创业故事影响,激发了他的创业兴趣,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雷军就与他的同学创办了企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是由兴趣驱动成就了他的事业,正如其所言:“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不跟风,不动摇。”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均是如此。

      3.自我超越。这是人之为人的“超越性动机”,即人不同于动物、植物,不会被既定的生存环境所束缚和囚禁,相反,总是通过个体发挥自己的潜能,逆转环境与人的关系,使“自然人化”。人的这种渴望超越自我、发挥潜能并从中获得满足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内容。Deci认为人天生就有自我决定的倾向,即人生而喜欢自主、自立、自强、自为,自我决定,这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天性所在。自我超越常常以“自我实现”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源于自我超越的自我实现是指基于真我即出于好奇、兴趣内在动机的自我追求,是出于内心的渴望,不是世俗外在的要求,不是寻求世俗外在的身份认同,如职位、收入、声誉等。否则,寻求外在身份认同的自我实现其动机依然是“外在动机”。自我超越的内在动机的意旨还在于,个体更加看重的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追求的是向生活挑战“超越”本身的精神满足。自我超越的需要是人最强大持久的内在动机。具有自我超越内在动机的人,不仅在精神上能够享有最大的自由,不再受制于心理障碍、内心压抑、恐惧、怀疑、束缚,而且具有强大的勇气、自信心、创造力,从而更易于取得个人与组织的绩效。其他学者如Mcclelland和Deci认为的内在动机中所包含的“成就感”“自我决定、能力胜任感”“自我实现”等成分,其实本质上与“自我超越”的内涵是一致的。著名烟草大王企业家褚时健身陷囹圄数年,年至74岁出狱。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无疑会在家颐养天年了,但褚时健正是凭着企业家永不言败的精神,居然进行二次创业,在云南承包荒山种植“褚橙”,6年后获得成功。褚橙后更名为“励志橙”,续写了一个企业家的生命传奇。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历经磨难,高考3次,大学患肺病休学1年,被北大处分后自谋生计,出国受阻,2次遭人谋财害命,险些丢掉性命,依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永不言败,最终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用俞敏洪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实际上正是“自我超越”的内在动机。

      4.意义与使命感。这是基于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所形成的内在动机,是人的内在动机中最崇高、最有持久力量的成分。人的“意义与使命感”越强烈、甚至上升到信仰的高度,那么内在动机所产生的驱动力就越大。许多宗教人士、政治家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能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是题中之意。同时,一个人只有有了这种内在动机才能获得生命的终极体验。正如哈佛大学以讲授《幸福课》而享誉世界的心理学教授泰勒沙哈尔所言,生活、工作源自于人的自发的从内心感受到的有意义的目标,一种“真我的呼唤”,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才能获得生命的喜悦。“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一个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之所以多次改变了世界,受到世人景仰,正因为乔布斯具有伟大的企业使命。乔布斯立志要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基业长青的公司,创造伟大的产品。他的工作动力来自于产品,而不是利润。当他离开苹果10多年后再回到苹果时,两年临时CEO每年只拿1美元年薪,而且也没有领取期权。他开玩笑道:“50美分是出勤,另外50美分要看工作表现。”我们从他的经典语录就可以洞悉乔布斯富有“意义和社会使命”的深层内在动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目的吗?”“你知道你有一个大的使命要完成吗?你知道你的使命在你喝一杯咖啡或者犹豫不决的时候又蒙上了一层灰尘?我们生来就带着一件礼物,这个礼物即我们与生俱来的渴望、兴趣、激情和好奇心。你不需要任何权威来决定你的使命,没有任何老板、老师、父母、牧师以及任何权威可以帮你来决定。你需要靠你自己来寻找这个独特的使命。”正如作家萧伯纳所言,“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于你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

      至此,内在动机结构维度及其具体内涵研究的逻辑演进路径见图1。

      

      图1 内在动机结构维度与动机强度、个体绩效、心理愉悦关系

      三、内在动机生成理论研究逻辑演进

      20世纪30年代以来,伴随着有关动机理论研究的发展,内在动机生成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从生物心理学到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范式的转变,其研究的逻辑演进路径是:本能论→驱力论→诱因论→认知论。

      动机最早是由本能的概念引入心理学的并且形成了“本能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由人的生物本能驱动的。本能论最具影响力的学者是美国心理学家McDougall。他于1926年系统提出了人类具有的18种本能。他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原始动力;本能由“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构成;本能的推动最终形成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特质。人的内在动机显然也是由本能驱动的。本能论过分强调人的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动机的影响。这是无法解释很多人类的社会性内在动机的。

      由于用本能来解释人类行为动机陷入困境,20世纪20年代,Woodworth提出用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论”取代“本能伦”。驱力是指源于人的生理需要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从而驱动个体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Hull(1943)进一步就此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他认为,人的生存需要触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即为驱力。这种驱力为人的活动提供能量,当人的机体需要获得满足便停止活动,减少驱力。Hull认为,驱力既有来自内部需要、不需要习得的原始驱力,也有来自于外部刺激、经过学习得到包括习惯养成所致的获得性驱力。驱力论对本能论进行了扬弃,虽然看到了人的动机具有后天养成的社会性因素,但无法解释人类的许多活动恰恰不是减少驱力,而是增加驱力,如艰苦的科学发明创造、参加惊险的竞技比赛、政治家监狱里的绝食行为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认识到外部刺激(诱因)在唤起行为时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用刺激和有机体的特定的生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动机。基于此,心理学家Hull又提出了人类动机的“诱因论”。该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引起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诱因能够激发和诱使个体产生新的动机和行为,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又区分为积极诱因和消极诱因,而内在动机来源于积极诱因。

      上述动机理论的“本能论”“驱力论”“诱因论”大致属于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是基于“刺激与反应”机理来研究人的动机的。而人作为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动物,动机的产生除了生理原因外,更多的是心理因素使然。心理学家们后来发现,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吸收了规范人的动机和行为的各种观念和准则,并以此在“刺激与行为”之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特别是人的内在动机更是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据此,动机的认知理论便应运而生。其中,美国心理学家Deci(1975)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对人的内在动机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启发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作用。自我决定不仅是人的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内在需要,并构成人的内在动机。人类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使人的行为具有自主的因果定向机制。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由于受到个体和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而有高低之分。Deci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即“动机匮乏→外部动机→内在动机”。对应于自我决定连续体则是“非自我决定→部分自我决定→完全自我决定”。人的“非自我决定和部分自我决定行为”则由人的“动机匮乏或外部动机”引起,而人的“完全自我决定行为”就是由人的“内在动机”形成的。换言之,自我决定构成了人的内在动机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该内在动机认知理论昭示我们,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应高度重视人的“自我决定”这一内在动机,在实行组织管理的同时,要倡导员工“自我管理”新理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首创精神,高度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

      四、内在动机研究未来趋势

      内在动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包括内在动机的内涵界定、结构维度的探测以及生成机理的探究等。然而,内在动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仍需要进一步拓展,未来的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其一,内在动机缺失的机理需要深入研究。近年来本文作者对当下大学生、在职员工所做的内涵内在动机的心理动力测试结果表明,被试对象的内在动机严重不足。这类群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年老体衰的人群了。从人类类本质的理论逻辑来看,人人都应该具有内在动机的核心成分“自我超越”,但实际情况却与理论假设相距甚远。根据阿希(1956)和麦克里兰(1961,1969)做的大量实验推测,自我决定人格者约占人口的5%~30%。可见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人,由于遗传、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历史文化、体制等众多原因,尤其是当下中国人,具有内在动机特别是具有“意义与使命”内在动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基于此,我们就应对内在动机形成的“消极诱因”作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内在动机缺失的机理研究,不可忽视导致限制个体内在动机生成的“社会条件”。更进一步,这些社会条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换言之,人的内在动机与“言论、思想、学术自由和鼓励创新、宽容异见者、司法公正”的社会政治、文化体制等条件究竟是怎样的因果关系?只有研究出内在动机缺失的消极诱因,继而找出相应的对策,那么,内在动机的理论研究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其二,进一步加大对内在动机前因变量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内在动机的前因变量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也是动机生成的必要条件。“需要”是主体意识到的缺乏状态。问题是个体由于受到社会习俗,群体思维、从众压力特别是文化体制的制约,人们在无意中进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麻木状态,习惯了“知足常乐”,习惯了平庸和黑暗,缺失了对“光明”的需要。自然人的内在动机就缺失了。由“兴趣、好奇、自我超越和意义使命”构成的内在动机主要是社会性动机,有别于“体内的失衡”所致的生理性动机。未来的研究趋势我们应关注内在动机产生的前因变量,即应在如何激发人的社会性内在需要上倾注心力,高度关注人类个体“高级需要”缺失的社会机制,激发“需要”产生的诱因,从而转化为动机。具体而言,我们要研究怎样的教育培训机制、社会支持机制来激发人的工作兴趣、好奇心,促使人追求自我实现,体验生命意义、自觉地履行社会使命。

      其三,注重内在动机的动态研究。目前对内在动机的实证研究大都是静态的,限于特定的时限内。鉴于内在动机的形成是一个随时间不断演化的过程,我们理应分时间段对内在动机进行纵向研究。即针对同一被试对象,进行长期跟踪和分时段研究,这样方可深刻揭示出内在动机的生成机理,发现内在动机的生成和演变规律。

标签:;  ;  ;  ;  ;  ;  

内在动机:进化逻辑、结构维度与未来趋势_自我实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