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绿色赋能坚持生态提质论文

追求绿色赋能坚持生态提质论文

追求绿色赋能 坚持生态提质

顾云岭

按照中央和江苏省、盐城市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盐城市农业工作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总体来看,全市农业形势稳中向好,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大路货”产品供过于求,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和高端、个性化农产品短缺,质量效益有待提高;“种养加”结合不够紧密,产业链不长,价值链不全,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加之粮食价格下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后劲不足;尽管盐城农业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但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高标准农田比重两项农业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在全省不靠前。

叶晓晓用手机登了QQ,发现陈小北给她留了好长一段话。原来明天要见记者,他就有关问题,给了她标准答案,要她记住要领,明天顺顺溜溜地表达出来。

2019年盐城农业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两海两绿”发展总路径,围绕坚持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总目标,立足打造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这一工作重点,追求绿色赋能,坚持生态提质,积极探索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的新路子,推动盐城农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2016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赵亚平等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气电混合式机器人力控末端执行器,通过将气囊式气缸与音圈电机并联连接,综合了气缸抗冲击特性和音圈电机的快速响应特性,实现了抛光打磨等作业的快速精确力控制,如图14所示。工作前,首先通过减压阀调整气囊的初始充气压力,随后关闭开关阀,使气囊成为一个密闭的减震机构;然后,音圈电机通电,根据安装于伸出端的力传感器反馈信号对接触力进行实时补偿,最终实现对接触力快速、精确和稳定地控制。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绿色产业体系。突出“优、特、高、新”目标,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组织实施“四项工程”:一是粮食生产提质工程。抓住“两区”划定有利时机,调减非优势区低效粮食面积70万亩,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进优质稻米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建成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100万亩。二是蔬菜园艺业“1050”工程。加快西甜瓜、中药材、食用菌等十大精品产业发展,着力打造50个万亩以上特色基地。积极推进农业智能装备示范应用,促进现代化、大型化设施农业发展,新增优质蔬菜、精品瓜果、特色中药材等园艺特经面积60万亩。三是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工程。加大农业接轨上海的力度,抢抓上海50万亩菜地外延的重大机遇,全力建设一批外延基地、直采直供基地,力争再造一个上海农产品“飞地”。积极对接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准入标准,加大与上海蔬菜集团、大型批发市场以及上海叮咚买菜网、美菜网、盒马生鲜等平台的合作力度,擦亮盐城农产品“金字招牌”。四是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程。以“园区等级创建”为抓手,突出优势产业,聚焦主导产业,积极招引建设精致生产、精深加工、三产服务等各类农业项目,进一步强化园区对地方产业提升的引领功能,园区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坚持整治利用并举,推广绿色生产方式。致力调绿农业生产方式,一方面严格治理污染,另一方面加强综合利用,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开展“四项行动”:一是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整治行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突出做好禁养区关闭、规模场治理、资源化利用、长效监管等工作,确保2019年6月底完成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2019年底规模以上养殖场治理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完成治理任务,小型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50%。强化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出台管理办法,到2019年底,全市设施大棚虾、黑鱼、泥鳅等高密度水产养殖场治理率达60%以上,2020年底治理率达100%;到2022年底,全市集中连片水产养殖池塘建成尾水处理生态净化区或循环利用设施配套率达100%。二是农业投入品减量化行动。突出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重点,集成推广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技术,全面控减化肥、农药用量。农渔药通过零差价供应制度建设,推进减量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2019年化肥用量下降1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确保零增长,力争负增长。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坚持整体布局、精准布点,高标准农田建设占比达到62%。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庄整治、农村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推进轮作休耕,实现轮作休耕制度化、常态化。通过种植绿肥为主、肥菜兼用品种,增加土地肥力和效益,做到种地养地结合,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19年新增轮作休耕面积1万亩以上。四是农业生态循环发展行动。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循环利用,积极发展稻虾、稻渔、稻鸭、藕渔共作等绿色立体循环种养模式,推动建设一批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县,新增综合种养面积30万亩,其中稻虾、稻渔种养面积10万亩,总规模翻一番。发展一批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四化一体”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体,全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75%以上。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绿色富民路径。针对盐城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行靶向定位,大力挖掘农业发展潜能。主要是拉长“四个短板”:一是加工业短板。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学习借鉴响水招引九丰的经验,瞄准国内行业龙头,进行一对一的跟踪对接洽谈。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联合与合作,让龙头企业有能力、有条件在产业融合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全年新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项目)6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不少于10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力争在全省前移一位。二是品牌建设短板。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抓实品质提升和品牌塑造,完善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和冷链配送体系。推进“两品一标一基地”农产品建设,探索建立同类农产品品牌联盟,创树一批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2019年确保创成“盐城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60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提升5个点,达40%。三是科技创新短板。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加强与上海以及省内外农科教组织、单位的科技战略合作,引进前沿科技成果和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增强农业、农产品科技含量。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遴选推介、示范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主推技术30项以上,实现主推技术快速入户到田。建设完善农业技术产业体系,新建省级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10个,明年农业科技贡献率增1个百分点以上。四是新型业态短板。立足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康养基地的定位,编制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休闲观光农业“百点创建”行动,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综合收入突破110亿元。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大数据”和“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渗透,积极发展农资直供、产地直销、个性化定制、智慧农业、可视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店”电商模式。全市建成农业物联网特色小镇10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50亿元。

深化水绿盐城建设,厚实绿色生态根基。坚持林地、绿地、湿地三地同建,全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双城”同创,全面完成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重抓“四个突破”:一是百万亩防护林工程实现突破。按照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加强“四带五区六块”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快推进郊野公园建设,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不断创新机制,新增成片林13.1万亩,改造提升16万亩,新增城镇绿地面积1620公顷,建成森林小镇10个、森林村庄100个,提前一年完成百万亩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实现突破。对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5大类40项指标,针对问题,补足短板,全力冲刺,确保年内通过创建验收,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一块国家级招牌。三是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实现突破。加大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力度,严格按照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程序和要求,制定创建方案,启动申报和创建工作,确保2019年9月份通过国家林草局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四是资金土地等制约瓶颈实现突破。着力解决好“有地造林、有钱投林、有人管林”三个关键要素,资金上推广射阳的做法,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申请政策性贷款,每个县(市、区)不少于7亿元。土地上重点拓展沿海滩涂造林,拓宽海堤、交通骨干绿化,林木覆盖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林地总面积达520万亩,超徐州列全省第一。管护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行“林长制”管护模式,实现网格化管理,确保新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作者系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高 莉

标签:;  ;  ;  ;  ;  

追求绿色赋能坚持生态提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