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价值的对比论文_王明燕

(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宁南615400)

【摘要】目的:试析外科手术病理与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应用于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08例胃癌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术前接受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对胃癌的诊断情况实施对比分析。结果: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对胃癌诊断的检出率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胃癌病分化程度判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判断方面,在乳头状腺癌、低分化腺癌诊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对胃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是对胃癌病理类型、分化的判断方面,外科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的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胃癌;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价值

胃癌在临床中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早期的患者机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病症,随着病情加重发展,可以逐渐的表现出一些类似于胃溃疡、胃炎等非特异性的症状,通常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恶心泛酸等临床表现[1]。因为早期胃癌的这种隐匿性,所以导致胃癌被发现时已经发展到晚期,因此胃癌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因此,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有效降低胃癌患者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2]。当前我国对于胃癌的主要检查手段是胃镜检查,而由于病理标本、取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对胃癌的准确率受到一定影响,为此本文为了选取更优的胃癌诊断方法,将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以外科手术病理检查应用于胃癌诊断的结果实施对比分析,并将结果作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本次研究的患者病例均为2013年4月-2017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胃癌治疗的患者,从中随机选取108例均于术前接受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胃癌的判断标准,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2.5±7.2)岁,病程6-22个月,平均病程(14.0±2.7)个月;入选病例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上腹不适18例,上腹胀36例,上腹疼痛22例。

1.2方法

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仔细观察胃粘膜,针对无法用肉眼进行判断的组织进行胃粘膜活检,需要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活检部位,若患者为平坦型的情况下,活检部位应当为中央区域或四周;若为隆起型,应选择顶部或基底部位;若为溃疡型,则需选择四周或内侧区域作为取材位置进行活检。为了提高胃癌准确率,通常需要选取3-5块的活体组织实施检查。

外科手术病理检查:针对病灶直径不足1cm的情况下,需要选取全部病灶,针对病灶直径超过1cm的情况下,则在典型部位进行取材,并对切片利用石蜡进行常规包埋,苏木素-伊红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对标本进行观察,判断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浸润及分化程度。

1.3观察指标

以外科手术病理检查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与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对胃癌的检出率、胃癌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的检查结果实施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间数据利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利用n(%)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所获取的结果,计量资料应用±s进行表示,以t检验结果。若P>0.05的情况下,则表明两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对胃癌的检出率及胃癌分化程度对比情况

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的胃癌检出率为98.18%(106/108),手术病理检查的检出率为100%,两种检查方法对胃癌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胃癌分化程度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胃癌在临床中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高发肿瘤,我国胃癌患病率与死亡率较高,仅次于肺癌[3]。虽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但胃癌的诊疗效果仍不容乐观,胃癌患者的五年总生存率仍然较低,主要因为胃癌早期的隐匿性特点,导致胃癌被发现时,通常已经发展到晚期,因此加强胃肠疾病的临床检查,对防治胃癌疾病,改善患者预后的意义重大[4]。

目前临床对胃癌诊断的主要方法为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胃镜技术应用于胃癌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也得到相应提高,在对胃癌诊断、胃癌病理类型鉴别、患者预后检查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5]。胃镜对胃癌的定性检查均需要以病理活检为依据,虽然对胃癌有着较高的检出率,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对病变组织进行取材的过程中,只能够选择性的选取病理组织,使患者的病变组织特性无法得到全面、客观的反应,也就无法完整的对病变组织实施判断。并且胃镜下活体检查在诊断分化型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对分化较好的部位有着较好的检出率,而分化较差的部位很容易出现遗漏,所以导致其在对胃癌分化程度的判断准确率受到影响。并且从许多相关研究结果中也可发现,即使由同一名医师利用胃镜活检检查,在间隔两个月内再次实施检查,所获取的结果也无法保证是一致的,所以胃镜活检可作为胃癌诊断的辅助方法,但是在对胃溃疡、萎缩性胃炎以及胃息肉等疾病的诊断方面仍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两种检查方法的胃癌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对胃癌病理类型诊断方面,两种方法对印戎细胞癌及低分化腺癌的检查结果以及胃癌分化程度方面有着较大差异,可能与活检取材差异、同一肿瘤部位存在病理类型差异以及胃癌异质性存在关联。

综上所述,胃镜活检对胃癌检出率较高,但是由于其在诊断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方面的准确率不及术后病理检查,所以在对胃癌实施全面评估应以术后病理检查为主。

【参考文献】

[1]罗红波.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6):50-51.

[2]田园.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15(02):134-135.

[3]韩靖,黄小英,郭志云,等.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04):455-457.

[4]郭峰.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胃癌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2):188-189.

[5]韩金霞.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胃癌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08):245+247.

论文作者:王明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下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1

标签:;  ;  ;  ;  ;  ;  ;  ;  

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价值的对比论文_王明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