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痛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_周文博1,张婷婷2,林震群3,张毅娜4,杨国宗5,

上腹痛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_周文博1,张婷婷2,林震群3,张毅娜4,杨国宗5,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 福建漳州 363000;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 福建漳州 363000;

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 福建漳州 363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 福建漳州 363000;

5.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 检验科 福建漳州 363000;6.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 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目前关于FD及其亚型的研究较多,但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医学治疗FD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长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配合中药汤剂、颗粒剂、针灸、穴位贴敷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期刊及文献进行整理总结,综述了FD的一个亚型EPS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上腹痛综合征;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疾病,指具有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检查排除了可引起这些症状器质性、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时,这一临床症候群。罗马III标准将FD分为上腹疼痛综合征(EPS)和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目前研究尚未完全阐明F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包括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肠激素紊乱、脑-肠轴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在FD的治疗上,现代医学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多采取对症处理。祖国医学在辨证论治该病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就上腹痛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EPS的发病机制

1、激素紊乱

胃肠激素失调是F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胃动素(MTL)是重要胃肠激素,主要由M细胞分泌的,主要分布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黏膜中,它通过刺激上消化道的运动,在消化间期,促进胃窦和近端小肠MMC III相的启动,对胃排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几项现代研究表明MTL血浆含量的高峰和MMC III相波相一致【1】。有人研究测定了胃排空正常者血浆与胃黏膜组织中MTL水平,及健康人的血浆与胃黏膜组织中MTL水平,比较后无显著性差异,而测定胃排空缓慢的FD患者空腹及餐后,MTL水平均显著降低【2】,表明FD患者的胃肠道动力障碍,可能与MTL释放减少有一定相关。胆囊收缩素(CCK)是一种肽类激素,主要由小肠I型细胞分泌,促进胆囊收缩及胰腺分泌,调节胃排空与肠道运动,并诱发饱胀感。杜伟华【3】等测定FD患者血浆CCK水平,同时进行胃电检测,发现空腹血浆CCK水平高于健康组,且与胃电的变化呈负相关。

涉及FD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胃肠激素,还有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P物质等。胃泌素(GAS)主要作用位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中的特异性受体,通过兴奋与磷脂酶C耦联的G蛋白,促进产生三磷酸肌醇,激动收缩胃窦平滑肌,而引起胃的收缩反应。有实验显示GAS可能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进而舒张胃底,抑制胃体运动,延缓胃排空【4】。

2、精神心理与上腹痛症状的关系

许多慢性功能性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相关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尤其是同情绪作用之间存在明显的共病的现象。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焦虑状态与内脏的疼痛相关【5】。另有一项大规模的对FD的分层研究表明,虐待史与胃对膨胀刺激的敏感性增加相关,而没有发现与胃的排空率相关【6】。

3、内脏高敏感和上腹痛症状的关系

现多项研究证实,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特别是EPS/FD病患【7】。几项研究已表明FD患者对恒压器胃扩张感觉增加。另一项系统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资料表明,球囊内的压力升高可增加不适和疼痛感【8】。

4、H pylori感染:

H p感染与FD两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现代流行病学研究尚无足够证据证实或排除。部分FD患者通过根除HP后,消化不良症状确实得到改善。如Ruiz等人研究,对158例FD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并且随访1年,研究后发现HP根除组患者FD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9】。HP、宿主与环境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FD症状产生,还是受到目前大部分学者的肯定。

二、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诊治规范(草案)2010年》【10】中,指出:胃脘痛以上腹疼痛为主,痞满是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对疼痛的中医辨证,有虚实之别,实者称“不通则痛”,虚者谓 “不荣则痛”。“不通”包含气血运行不畅、脏腑之气不通等。梅氏等【11】 临床经验中,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主要病理基础是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李乾构【12】等人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这一基础,归结本病发病的根本病机为脾虚气滞,治法以健脾理气为主。临床中我们应抓住脾胃功能失调这一重要病机,辨清寒热、虚实、脏腑的不同,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三、中西医治疗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迅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中均取得不少突破。FD治疗方案推陈出新,联合运用中药汤剂、颗粒冲剂与促胃动力药、抑酸剂、抗焦虑,不但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而且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缩短病程,降低其复发率。

1、中药制剂

王宏艳【13】等人开展临床研究,联合运用西沙必利和保和丸加减治疗FD,疗效满意,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79%,两组有显著差异 (P<O.05)。宋鹰等【14】治疗组用自拟柴积消痞汤加多潘立酮口服治疗FD100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50例,单用吗丁琳口服治疗,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王菁等【15】 设置FD治疗组30例,采用柴胡疏肝散联合黛力新口服,对照组30例,单服黛力新,观察4周1疗程,治疗后随访观察改善餐后饱胀、早饱、上腹胀、餐后恶心及HAMD和HAMA评分等,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其参与了调整神经内分泌功能,具有抗焦虑、抗抑郁作用;稳抑制胃酸分泌,有效平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加强胃肠道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有效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提示疏肝解郁,和胃消痞在治疗PDS肝胃不和证上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2、中医外治法:

中医药治疗手段众多,除传统汤药外,还有如推拿、针灸、脐疗、穴位贴敷等,现代学者也将这些方法广泛应用于治疗FD中,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郝筱倩等人【16】运用香芍止痛丸口服加脐疗治疗EPS,研究中观察发现中药口服联合中药脐疗显著降低了上腹痛及灼热感的症状积分,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显著改善,优于单用中药、西药及西药配合脐疗组,方法简便易行。姚筱梅等【17】取穴足三里、内关、天枢针灸治疗FD患者,通过测定近端胃动力指标(如初始压力和容积,最大耐受力和容积,顺应性等),实验中数据显示针刺缓解FD患者的临床症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提高近端胃动力,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相关。符佳等人【18】将西药组运用单纯西药治疗(伊托必利和泮托拉唑)、对照组运用中药加味理中汤以及治疗组联合内外治法加味理中汤配合温胃贴,治疗中均未见不良反应,研究后观察到中药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总积分、MTL值等方面,均优于西药组。对于FD脾胃虚寒型,加味理中汤配合温胃贴具有显著临床效果,易于操作,病人容易接受,不良反应少,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前景。

四、展望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F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饮食习惯、精神心理等因素在其发病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FD的防治将是多方位的,精神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做好身心同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广大中医工作者在FD的病因、病理及治疗等研究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展,但仍存在动物实验的研究报道少,缺乏公认FD动物模型,缺乏可信度,临床疗效标准、辨证分型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建立合理的动物模型,将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手段,深入病因、病理研究。广泛开展临床疗效研究,开展中药单方、复方和验方的实验药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相信,随着中医药对FD及其亚型EPS、PDS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中医药将在治疗FD等功能性胃肠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玲,周吕.胃动素和胃泌素引起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收缩的信号转导通路[J].生理学报,2000,52(4):272-276.

[2]孙燕,侯晓华.内脏感觉过敏与功能性胃肠病[J].临床内科杂志,2005,22(5):359-360.

[3]杜伟华,张振书,张万岱.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体表胃电变化与血浆胃肠激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00,21(2):99-101.

[4]郝悦,周润锁,李小丽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7):1556.

[5]Van Oudenhove L,Vandenberghe J,Geeraerts B,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gastric sensorimotor function in functional dyspepsia. Psychosom Med,2007,69:455-463.

[6] Geeraerts B,Van Oudenhove L,Fischler B,et al. Influence of abuse history on gastric sensorimotor function in functional dyspepsia.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09,21:33-41.

[7]Tack J,Caenepeel P,Fischler B,et al.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hypersensitivity to gastric distention in functional dyspepsia. Gastroenterology,2001,121:526-535.

[8]Sarnelli G,Cuomo R,Janssens J,et al. Symptom patterns and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n dyspept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elicobacter pylori. Dig Dis Sci,2003,48:2229-2236.

[9] Ruiz GA,Gordillo LFJ,Hermosa HJC,et al.Effect of the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Med Clin,2005,124(11):401-405.

[10]张生声,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4:194.

[11]梅国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辨证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99-501.

[12]朱培一.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理气汤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1-101.

[13]王宏艳.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2):1388-1389 .

[14]宋鹰,李本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6):737.

[15]王菁.柴胡疏肝散联合黛力新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1-46.

[16]郝筱倩,武传兰.香芍止痛丸治疗上腹痛综合征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8):588-590.

[17]姚筱梅,姚树坤,张瑞星,常丽丽.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脏敏感性的影响.针刺研究,2006,31(4):228-231.

[18] 符佳.加味理中汤配合温胃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1-56.

论文作者:周文博1,张婷婷2,林震群3,张毅娜4,杨国宗5,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4

标签:;  ;  ;  ;  ;  ;  ;  ;  

上腹痛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_周文博1,张婷婷2,林震群3,张毅娜4,杨国宗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