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赛中“非言语交际”与“交流”的特点与形式_篮球比赛论文

篮球比赛中“非言语交际”与“交流”的特点与形式_篮球比赛论文

篮球比赛中“非言辞沟通”、“传达”的特点与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言辞论文,传达论文,形式论文,篮球论文,比赛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篮球比赛中,球员与他人的交流,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法以语言来交谈的,必须借助于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和体态等视觉、触觉传达和沟通。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运动速度的要求、对方队员的制约、观众的助威声等影响,运动员与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之间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用语言来进行“沟通”和“传达”自己的意图和目的的,或者说比较困难。如果重视对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时“非言辞沟通”和“传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队员注意观察队友在平时训练和比赛时的行为举止、动作习惯、眼神的变化、行动的意图和性格特点等,比赛中就能根据这些反映做出相应的配合,使整个队达到高度的和谐与默契。同样,在比赛前观察即将与之对垒的队员的技术特点、习惯动作或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在比赛中注意观察自己所防守的队员或防守自己的队员的动作特点和眼神的变化。并从中去伪存真,使防守从盲目和消极中摆脱出来,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目的性,有效地抑制住对手的优势,使之不能充分发挥其特点和特长,为本队取胜打好基础。

1 篮球比赛中“非言辞沟通”和“传达”的特点

1.1 形式特点

篮球比赛中“非言辞沟通”和“非言辞传达”往往是在平时训练中,通过教练员的指导所做的各种“模拟性”练习,经过反复训练和运动员之间长时间的相互了解而逐渐形成的,它并不是在比赛中临时随意创造和建立的。因为篮球场地较大、人数多、比赛中双方攻守速度快,攻守转换频繁,限制了运动员与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进行语言交谈的能力和时间。在比赛中一个队员如不能从同伴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所暗示的意图中清楚地了解到他所表示的“动作词意”的话,那么他们之间的配合是很难协调和统一的,因此就不能更好地达到进攻和防守的目的,从而造成比赛中的种种失误,这些失误的累积结果必然会导致本方优势的减弱,致使比赛失利。

1.2 自我表现的特点

在比赛时传个好球,打个好配合,甚至在关键时刻投中一个球,取得比赛胜利后的自我“非言辞传达”和其他队员、教练员的“非言辞沟通”,是对自我信心的增强方式和表达喜悦的方法。迈克尔·乔丹在第六次冠军总决赛上,比赛胜利后他高兴地跳起来高举双手,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我是篮球场上绝对的上帝!”。“飞人”乔丹两眼噙着泪水,兴奋地挥舞着双臂;又看到他与皮彭、罗德曼、库科奇、科尔、杰克逊热烈拥抱,喜极而泣。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在取得胜利后无法用语言表达感情时的显示,用“非言辞的传达”方式来向人们表示内心的喜悦,用各自特有和喜爱的方式向人们“传达”自己胜利后的欢乐和激情。

1.3 外界刺激的特点

比赛中同伴队员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教练员在场外的高昂情绪,比赛中暂时领先,都能使队友获取信心和勇气,成为自己争取胜利的动力。如在罚球时,罚中球后,同伴的击掌祝贺。而队友比赛中接连失误时,其他队员精神紧张;教练员指导时情绪烦躁,都会使场上队员心理上蒙上一层阴影,使其更加手足失措,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造成更多的失误。

2 篮球比赛中的“非言辞沟通”和“传达”的形式

2.1 同伴间的“非言辞沟通”和“传达”

在比赛中,同伴之间的“非言辞沟通”和“传达”尤为重要。虽说一场比赛的胜利和整个队的实力有关,但队员之间配合的“默契”——即“非言辞沟通”和“传达”能力的强弱与好坏,是充分发挥全队技战术水平的基础。同伴之间的这种“非言辞沟通”和“传达”的建立,并非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时间的磨合达成的默契。除了通过运动员长时间的接触、观察、实践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练员这个“中转站”而建立联系的。即同伴之间在练习中,按照教练员所规定的移动路线、站位地点、起动时机、行进方向或传球的速度、路线、落点等。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经过比赛中反复的实践,达到一定高度的协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使各种战术配合融汇在一起灵活使用,使队员之间的配合在对方看来似乎杂乱无章,而队友之间则可以从同伴的一举一动中得知其意图,从而完成默契的配合,充分发挥本队整体技战术水平,以获得良好的比赛效果。

如篮球比赛中快攻的发动和完成往往是通过几名队员的配合来完成的。当同伴在后场抢到篮板球时,快下队员立即迅速起动,快速地沿着最佳路线向前场跑去;当组织队员获球并看到快下的同伴时,立即将球传出。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运用平时对该队员的了解来传球。根据他的跑动速度、行进路线、形态素质特点,以及习惯动作等,来决定传球路线、速度、力量、落点,并利用该传球提示接球队员的衔接动作。这样才能达到“妙传”和接球后“巧投”的完美结合。在“阵地战”中其他队员根据后卫的某个手势,了解他准备如何攻破对手的防线。或从同伴的某个眼神和行进中了解他的攻击意图,并及时助攻,达到进攻的目的,使进攻得手。

2.2 比赛中与对方队员的“非言辞沟通”和“传达”

比赛中与对手的接触与沟通应从尊重对手的角度出发。如果一个队员只有高超的球技,而缺少球场上应有的道德修养,缺乏与对手的“非言辞沟通”和“传达”,往往难以使对手佩服你的球技水平,即胜而不能赢心,使对手藐视你的人格而达不到通过比赛“沟通”友谊、“传达”友情,增进和平的目的。这里所说的与对手的“非言辞沟通”和“传达”,并不是在比赛中仅为了“友谊”而避免与对手发生身体接触,故意让对手获胜。与对手的这种“沟通”和“传达”主要应表现为: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上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修养,在比赛中充分尊重对手,胜利时不骄傲;失败时不气馁。在比赛中不论对手的水平高低,都认真地、全力以赴地参加比赛。著名的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之所以为人所爱,不仅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球技,还在于他球场上的作风。他成功地运用了“非言辞传达”,沟通了与对手的感情,同进也沟通了与观众的联系。

在赛前和赛后握手致意,既是一个礼节性的环节,又是一个与对手沟通感情的重要渠道。另外,由于比赛激烈的竞争性,在频繁的身体接触中,特别是在身体失控或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一些失手或过头的行为,即超越了规则所规定的尺度,在这时如能充分运用“非言辞沟通”与对手交流一下,那么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2.3 运动员与教练员的“非言辞沟通”和“传达”

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隶属关系,如何使这种关系变得平等,如何使两者之间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使整个队形成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教练员充分理解运动员的苦与乐,充分尊重运动员的情感,这样才能使两者之间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感情桥梁;使教练员与队员之间产生高度的凝聚力,齐心协力迎接各种考验。

如果一个教练员能够在逆境时稳定军心,在顺境时防止大意,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会通过观察教练员对自己表现的评定,与教练员形成一个暂时的“良性”或“恶性”的“非言辞沟通”。例如比分落后时,教练员一定要镇定自如,切忌急躁、慌乱和气馁,要控制自己,这样才会鼓舞全队,使队员努力扭转局面。反之,教练员若心情急躁、激动,往往引起队员焦虑或情绪异常,由此影响运动员肌肉的正常工作,造成技术发挥失常,加剧比赛局面的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教练员在平时训练和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和了解自己的队员,并与之平等相处,使队员十分清楚自己的每个动作、手势、眼神所包含的内容和战术意图,这样就会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与教练员同心同德地去争取胜利。

2.4 运动员与裁判员的“非言辞沟通”和“传达”

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用“非言辞的传达”来沟通与裁判员之间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裁判员的信任和了解,对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水平,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有人曾这样说道:“要根据裁判员的水平进行比赛”。笔者认为其中的“水平”是指裁判员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篮球技术水平、球场作风、言谈举止及篮球规则理解等方面的综合评定。作为球场执法者,裁判员也同样需要运动员的理解和尊重。球员应支持裁判员的工作,客观地对待裁判员临场工作可能出现的错误,无条件服从裁判员的判罚。由于比赛竞争的激烈和裁判员的位置、角度等原因,出现一些错判、漏判是难免的。如果运动员对裁判员的某些错判能坚决服从,当裁判判自己犯规时主动举手示意,不为自己辩护,在一定程度上就运用了“非言辞的传达”方式与裁判员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沟通,这样也会坚定裁判员的果断判罚,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相反,如在这时运动员不主动举手示意,而是与裁判员争长论短,甚至口出不逊,指责裁判,用力猛摔球,都会在裁判心理上留下一个阴影,在此后的比赛中更加注意你的行动,以致稍有接触就会判你犯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裁判员报复运动,实际上这样并不是裁判员在报复某一个人,而是运动员在开始比赛时用“非言辞的传达”方式,与裁判员形成的一种“恶性”沟通的结果。因此,在赛前和赛后主动与裁判员握手、道谢,在比赛中服从裁判的判决,这不仅被看作是一个礼貌的问题,也应把它作为是一个用“非言辞的传达”与裁判员建立一种“非言辞沟通”的有效途径。

3 结语

在篮球比赛中充分利用我们良好的“动作词意”和眼神的变化,认真研究运动员动作表现的特殊性和独特性的效果,对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取得良好的效果;能使我国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以新的精神风貌出现在国际体坛上,以良好的运动技艺和行为举止为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积极的贡献。

收稿日期:1999—09—18

标签:;  

篮球比赛中“非言语交际”与“交流”的特点与形式_篮球比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