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论文

新媒体时代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论文

新媒体时代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李 然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33 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心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提供精神力量。然而,在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多元一体“逻辑关系认识不清、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欠佳、新媒体管理运用不规范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下,未来应从“多元一体”逻辑关系符号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化、少数民族发展现代化、中外关系合理化、新媒体运用科学化等方面着眼,进一步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新媒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舆论支持。可见,新媒体的运用与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大势所趋。新媒体时代下,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融入新媒体元素。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与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实体早已有之,因此,也必然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存在。然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正式被提出则是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党中央及各民族地区党委更是多次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更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首次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及党章,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8年,“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宪法,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法理支撑。

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的社会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工作思路也必须进行转变升级,不能再只借助物质利益手段,更要关注精神领域,民族工作亦然。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培育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具有有效的激励与整合作用,更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心理基石。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群体中年轻有活力、有知识、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接影响着未来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祖国的安定统一与和谐。因此,特别重视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的重大工程。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正式提出以来,全国尤其是各民族地区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总的来说取得了一定成就,比如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主要方面。

(一)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般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观念主张“民族-国家”的理念,即“一族一国”,但是这种状况并不符合我国五千年来的历史与现实。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不再像以前一样相互隔绝,联系愈发紧密,边界日益模糊,加之民族主义浪潮的席卷,团结统一问题在多民族国家愈发紧要。多民族国家的一般现实问题主要在于一国中存在着多个具有不同体制、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生产方式的民族,在国家治理与发展中既要兼顾各民族特点,还要加强国家稳定与统一。因此,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般性问题即如何辩证对待“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就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在培育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认知不足的问题。比如,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我国应当坚持多元文化主义,一味的只追求“多元”,而忽视了没有“一体”做保障的“多元”势必走向分裂。这种错误的认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效用发挥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效果。为进一步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应有之义,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转变教学方式、创新课程改革,对教育者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工作,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者跨文化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其二,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提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其三,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内容。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要以增强“五个认同”为着力点,重点要围绕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和政党观进行教育。其四,研发适合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性教育活动。改变过去以理论宣讲为主的教育模式,创造出小规模互动性强的实践活动,以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高个体对不同民族的包容能力,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现代化程度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

科学技术和法律均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标志,二者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均具有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各种条件和技术,而法律则为人们提供安全、秩序和权利。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加深,科技与法律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危机和挑战。比如,无人驾驶技术的开发,可能带来新的安全威胁;2016年“三亲婴儿”哈桑的诞生,则带来了伦理危机等等。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促使我们要更加关注科学技术与法律的关系。

(四)培育和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部威胁

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铸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上,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未来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五)培育和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挑战

静脉留置针虽然有效解决临床输液的长期性,但留置针给患者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异物感、并发症等问题也同样存在[8]。加强自我管理教育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和早日康复。

将新媒体引入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已成为共识,新媒体时代下,各民族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报刊等传统媒介上的学习,而通过微信、微博、直播等其他现代化信息化的APP进行学习。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必须结合当下时代特点,除了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介,还需要整合新媒体的资源与力量。然而,由于新媒体的运用与管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新媒体的把控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由于新媒体运用的便利条件,微信、微博、直播主体肆意传播质量层次不齐的资源,有些资源的话语体系完全是按照西方的话语体系进行叙事,甚至有错误的极端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一些新媒体在传播相关资源时会采取一些负面的案例资源,传播更多的是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冲突,这样的案例资源虽然会起到反面典型作用。但更多的传播负面资源,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负向示范与引导,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即便最基本的文本媒介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审核,也必然会存在很多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因素。

三、新媒体时代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培育和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具有来自于国内的内生问题,还有来自国外的外部挑战与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国间信息交流的便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就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而言,一方面,国外发达的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了冲击。比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动漫以及韩剧等无不宣传着他国的价值观,这些都对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消解与冲击。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的蓄意挑唆解构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日益凸显,难免成为敌对势力的目标。西方敌对势力一贯试图挑唆我国民族关系,利用不同阶层的经济冲突破坏民族团结,以达到其分裂祖国的战略图谋。比如,在新疆,为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敌对势力通过大肆歪曲新疆历史、维吾尔族历史等方式,利用民族宗教问题,煽动民族对立。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西方的言论思潮缺乏基本的辨别力与客观认知,往往容易走上歧途。

每个少数民族的现代化程度与其民族性格、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所处地区的客观条件等各项因素紧密相关。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处于偏远落后地区,以新疆为例,新疆南北疆具有显著的经济差异,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南疆的经济水平明显落后于北疆,其现代化水平也明显较低。而新疆81.82%的维吾尔族都居住在南疆地区,这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在新疆的维吾尔族相对于汉族来说其现代化水平明显低于汉族。当来自于新疆各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学习生活,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明显感受到现代化程度水平不一致所带来的影响。小到穿着、学习用品,大到现代化城市的融入问题,都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与汉族同学的差距。这种现代化程度不一致所带来的心理落差,给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培育带来了负向作用。

(一)将“多元一体”的逻辑关系符号化象征化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早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发展格局,各民族的血缘、文化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然而,由于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客观的经济发展条件,使得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2017年,少数民族8个省区的贫困发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多,而深度贫困地区则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如新疆的贫困县多是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南疆地区。因此,需要在新时代下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完善并优化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平衡各民族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加快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以利益共同体为原点,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二)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旨归,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用发挥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当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在思政课主渠道方面,总的来说,思政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这都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学习积极性、参与性不强等状况。其二,教育参与主体单一,教育合力不足。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多是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而学校其他教育主体如机关行政人员、后勤人员没能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其三,教育内容模糊,各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其四,理论灌输宣传较多,实践性教育活动较少。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方式往往是采取课堂教学、讲座报告等形式,宣传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而有关爱国基地的参观学习,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性活动则很少,这很可能与外出参观实践的风险性较大有关。

(三)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架空在56个民族之上的虚词,而是一个民族实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早已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只谈“一体”不见“多元”,“一体”便没有活力,离开了“一体”只谈“多元”,“多元”就没有保障,这是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幸运的是,无论政界还是学术界都能够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逻辑关系。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多元一体”逻辑关系无法得到有效传播,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从而冲击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这主要是由于“多元一体”的逻辑关系是抽象的,只有将其符号化和具象化,才能够将其逻辑关系表面化和形象化。因此,将“多元一体”的逻辑关系符号化象征化,以提高其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通过博物馆、雕塑等物质象征资源和纪念日类的非物质象征资源,建构中华民族的关键符号,以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将象征资源的表征及意义跨越时空传播到每一位中华民族成员中,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合理应对中外关系,消解外部威胁

国外势力对于铸牢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消解外部威胁。其一,提高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水平。一方面,提高我国文化事业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增强各民族文化辨别能力,不为错误思潮、极端思想所迷惑。另一方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水平,坚持创新发展,以有效抵冲国外文化产业价值观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其二,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其三,坚持我国的民族事务是我国内政问题,不得由他国干涉的原则,牢牢掌握我国民族工作的话语权,构建中华民族工作话语体系。

他们回来了,站到了算式里,国王说:“我知道这件事了,每个人都有用处,不可以贬低别人,我们团结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五)科学运用新媒体,应对媒介挑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必须科学合理地运用新媒体为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一方面,推动党的声音进入各类新媒体终端,努力占领新媒体舆论场。同时,必须严把文本、音视频等媒介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质量关,确保新媒体宣传的政治方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族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甚至有错误的极端思想。然而,大学生又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生成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因此,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立场、观点与话语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与发展要求,优化符号环境媒介,进行话语整合,形成信息传播互动良性循环机制。另一方面,新媒体宣传应当坚持正面宣传,进行正向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坚持正向积极的舆论引导,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籽”话语便体现了“红火”“统一”“凝聚”等正向的价值观念。

3)造成此次华东沿海大范围平流雾的主要原因在于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低层逆温层维持、动力条件等。在大雾维持期间(16日16时—17日02时),华东沿海及内陆大部分地区为弱的水汽辐合区,水汽源源不断的持续输送,是此次平流雾得以发展和持续的重要条件之一。边界层内逆温层维持,阻止水汽向上输送,仅在近地面层内辐合上升,再加上地面降温作用,水汽凝结成雾滴,使能见度不断降低。动力条件对大雾形成与维持也具有重要作用,100~400 m高度大规模的辐散下沉运动有利于大气增温,配合地面至100 m辐合上升运动,在边界层内形成逆温层。并且辐合上升运动把水汽向上抬升,在逆温层的阻挡下,水汽不断积累达到饱和形成大雾。

因此,在借助新媒体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应当多采用积极向上的正面案例与词汇,才能达到正向引导的效果。

(1)在热井水进入除氧器前,由于凝结水管系有蓄热,进入除氧器的凝结水焓i<τ>为时间的函数,甩负荷后低加出口焓 iL逐渐降至热井水焓 ic,它的下降速度在凝结水量不变下,取决于凝结水管系的水容量 Mw的大小, Mw愈大,i<τ>降得越慢。

参考文献:

[1]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9-30.

[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3]陆卫明,张敏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3):1-6.

[4]赵超,青觉.象征的再生产: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文化路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6):103-109.

[5]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10-28.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去昂过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7]詹小美,李征.民族观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19-25.

【作者简介】 李然,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研究》(批准号:2015CMZ051)。

标签:;  ;  ;  ;  ;  

新媒体时代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