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优秀的读者期刊_演讲与口才论文

为读者创办精品期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读者论文,精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期刊是为读者办的,这一简单的道理应该是无可置疑的,但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日前阅报见一杂文,写的是某刊编辑与外界朋友的一段对话。朋友问:期刊千千万万、林林总总,不知可分多少类?编辑笑答:只三类。一类是为读者办的,一类是为作者办的,还有一类是为编辑自己办的。这位编辑同行的回答寓意深刻,令人思索。显然,第一类是好刊物,其中不乏精品期刊,拥有广大的读者群;第二类主要是为特定区域、行业、阶层的作者办的,因此缺少读者;第三类主要是为编辑人员自己办的,既缺读者又缺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安置工程”的色彩。尽管二三类期刊也标榜自己是为读者服务的,但实际上却是另一回事。这里对二三类期刊的评价或许失之偏颇,但说明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人办刊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办的期刊是社会主义的期刊,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的。期刊服务于读者,读者需要期刊。一方是精神产品的提供者,一方是精神产品的需求者。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趋势中的功利性更加明显。读者都在寻求最有用的、最适合自己需求的精神产品”[1]。作为期刊工作者, 我们决不可忽视这种功利性特点。要认真研究读者需求的变化,更新观念,树立精品意识,为读者创办精品期刊,不断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读者对期刊的需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期刊业走出荒漠,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全国已有正式期刊8135种,其中社会科学期刊3284种。吉林省有正式期刊206种,其中社会科学期刊109种。从数量上看,无论全国还是吉林省,期刊的繁荣都是空前的。但是,在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即期刊整体质量偏低,缺乏精品期刊,读者不够满意。总体上讲,现在不是20年前无刊可读问题,而是读哪种不读哪种的问题。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读者都想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不可能在“期刊森林”中跋涉寻觅。读什么期刊?当然读那些最好的、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期刊。

(一)特色鲜明,风格独具

期刊特色,就是期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形成的本刊特有的个性和风格。借用黑格尔对“典型人物”的表述,就是鲜明生动的“这一个”。期刊特色是该刊区别于其它期刊的显著标志。期刊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刊名、栏目、标题、内容和文体上。如《演讲与口才》的特色,是“说”,离开了“说”的不登,以培养和提高读者的口才为宗旨。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该刊形成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理导人的风格,因此发行逾百万册,读者遍及全国各地。《演讲与口才》的这种特色和风格,是自己独有的,其它刊物不可比拟的。读者就是喜欢这种有特色、有风格的期刊。

(二)内容充实,不乏力作

读者打开一本期刊,一般先浏览目录,看文章标题,看作者姓名,之后再翻看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而不会从头到尾一页不拉地通读。对文艺期刊,要求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对学术期刊,要求专业性、科学性、权威性。无论哪类刊物,有“大家”“名篇”,有骨干文章,才显得内容充实,有份量,有看头,而不是众多平庸之作的简单集合。

(三)形式精美,爽心悦目

期刊精美的外表会使读者爽心悦目,易于接受它的内容甚至价格。读者不愿接受那些封面设计庸俗、印刷装订粗糙的期刊,这体现了读者对美、对精品期刊的追求。当然,期刊的形式是为期刊内容服务的,内容是第一位的,但形式也是不可缺少的。读者要求的精品期刊,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体。

(四)定价合理,大众消费

读者对期刊的若干要求中自然也包括期刊的价格。期刊是为广大读者办的,而不是为个别富有读者办的,这一点决定了期刊的定价要合理,要尽可能低一些,以适应大众消费的需要,否则,你办的期刊再有特色,内容再充实,形式再完善,也很难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二、期刊现状与读者需求的差距

以上我们分析了读者对期刊的要求,从期刊工作者的角度,算是粗略地“知彼”。那么,期刊工作现状与读者需求还有哪些差距,我们也要分析一二,这是“知己”。只有找出问题,看到差距,才能使我们认识到期刊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添创办精品期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特色不明显

这是期刊自身的市场定位不明确的表现。将一种期刊放在同类期刊中比较,刊名、封面设计、栏目安排、文章内容以及版式等方面基本相同,这肯定是一种平庸期刊。目前,正是这种缺乏明显特色的期刊充斥着市场。读者要获得某种精神需求,读这种可以,读那种也一样,看来看去还有几种都差不多,最后认为哪种也不行,干脆不看了。

(二)文章质量差

这个问题较为普遍。文艺期刊发表的文章,有的胡编乱造,媚俗猎奇;有的追求刺激,打“性文学”的“擦边球”。他们给读者的不是有益无害的精品,而是有害无益的毒素。有的文章明显违反了中央“六要六不要”的规定。部分学术期刊、高校学报也失去了“象牙塔”的地位,非科学、非专业的文章及关系稿、“急就章”时有发表,“文抄公”登堂入室。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期刊的主编、编辑有直接关系。从表面现象看,文艺期刊的问题是把关不严,偶然失误,实际上是偏离了“二为”方针,以不正当手段招徕读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致。学术期刊和高校学报的问题,有编辑素质不高的原因,有时则是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的表现。

(三)装帧设计平庸

文艺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封面主体是人像,尤以“明星”佳丽居多。设计者以为光艳照人,实际过于花哨,俗而又俗。学术期刊、高校学报的封面则大多只有中英文刊名、期号、条型码等,简洁朴素,但略显呆板。放眼期刊之林,装帧设计上平庸者多,有新意者少。原因是某些期刊主编、编辑不懂美术,自行设计搞不好,请人设计的又挑不出毛病。或过于随意,或过于保守,缺乏新立意、新技法,使期刊装帧趋于雷同,平淡无奇。在开本、版式、纸张的选择、题图和照片的安排等方面也缺乏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我行我素,不思变革创新。

(四)编校质量低

“无错不成刊”——编校质量低的问题在期刊出版中也是比较普遍的。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学术理论类期刊“内文差错率”标准为1,实际上达标者甚少。吉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1996年期刊评级,有87种社科期刊参评,达标的只有6种。有3种期刊的内文差错率竟高达30以上,到了让读者难以接受的程度。

(五)办刊经费不足

目前,各期刊社(编辑部)的资金来源有三种渠道,即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前二种属于“吃皇粮”性质。由于财政吃紧,拨款不但不会增长,甚至会有所削减,使期刊生存处于难以维持的状态。后者属于个人或集体承包、自负盈亏性质,多数搞得较好,经费充足,但这样的期刊社(编辑部)太少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这种残余使期刊主编“吃皇粮”不思进取,坐等主管部门“拨皇粮”维持生计,而“皇粮”有限,各种费用不断增长,办刊经费当然就捉襟见肘了。搞期刊改革,创办精品期刊,甚至只是维持刊物的生存,离开经费都是不行的。

三、创办精品期刊的构想

我们期刊编辑在与外界朋友接触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们的刊物谁看?这句看似直白的话语至少可以表达两层意思。一是正问,问某刊的特定读者群在哪里;二是反诘,批评某刊缺少读者,没人爱看。这两层意思是不同的。但无论是哪层意思,都涉及了期刊与读者的关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读者对于期刊来说有多么重要!事实正是如此,没有特定的读者群,或缺少读者,以致失去读者,期刊也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寿终正寝。所以,期刊社(编辑部)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创办精品期刊的途径。

(一)抓市场定位,以鲜明的特色吸引读者

期刊的市场定位,又称为读者定位。定位不明确,吸引读者就少,市场就小。公开发行的期刊都是商品,商品是离不开市场的。期刊一定要明确自己特定的读者群,即为哪些读者办刊。《涉世之初》杂志创办时,就以刚刚参加工作或即将参加工作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为对象,编发适合他们需要的文章,颇受这一层次读者的欢迎, 发行量十分可观。 1997年全国发行量过百万的20种期刊,如《半月谈》、《故事会》、《读者》、《家庭》、《知音》、《农民文摘》、《小学生天地》、《共产党员》等,都是市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期刊,所以才有此广大的读者。当然,由于专业分工等客观条件的约束,有些期刊,如学术理论类期刊,只有为数不多的特定读者群,其发行量较小,这也是勿庸回避的事实。但这类期刊也是商品,也有抓市场定位的问题。读者是少数专家学者,还是广大专业人员;是本地区、本行业的读者,还是全国甚至国外读者,这些一定要明确。比如我们《农金纵横》杂志,是中国农业银行主管、农行长春管理干部学院主办的学报。她是“学院教学与科研的窗口,也是以反映农村金融系统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刊物”。其市场定位是农行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外向性的特点。既研究金融理论和金融教育理论,也探讨农行实际业务问题,立足学院,为整个农行系统服务,呈外向型发展。这一定位和特色,编辑部在创刊之初就已明确,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逐渐取得了上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共识。十几年来《农金纵横》从小到大,从内部到公开,在金融类理论期刊中小有特色,发行量呈上升趋势,也是得益于市场定位比较适宜。

(二)抓社会效益,以丰富的内容奉献读者

精品期刊的标准是什么?即期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期刊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对于我们学术理论类期刊来讲,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握改革发展的主旋律。要围绕学术理论研究和实际业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疑点,与广大作者、读者一起深入研究探讨。不断编发内容充实,见解独到,联系实际,可读性强的好文章,以丰富的内容奉献给读者。

要编发好文章,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关键在作者和编者。作为学术理论类期刊,首先要有一支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编辑要与现有的高水平作者保持联系,主动邀稿,聘请他们为特邀撰稿人,使他们成为刊物的台柱子。同时,不断发现和培养新作者,壮大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其次,要有高水平的主编和编辑。学术理论期刊的编辑人员应该是学术专家和编辑家,这种人编出的刊物才会有较高的质量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抓装帧设计,以美观的形式取悦读者

一是搞好期刊的美术设计,包括封面、封二、封三、封底以及题图和照片的设计,这里最重要的是封面。装帧设计专家章桂征认为:“封面是期刊的门面,是用装帧语言向读者说话的向导”[2]。 办刊人要学点基本的美术设计知识。二是搞好期刊的技术设计。要选择适合本刊的开本、与内容紧密配合的版式以及较好的纸张。尤其是学术理论期刊,在装帧设计上要打破一成不变的呆板面孔,用新的创意来规划。

(四)抓编校质量,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读者

编校质量低,说明办刊人对读者的态度是不严肃的。创办精品期刊,一定要按《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把内文差错率控制在1 以内。新闻出版部门领导反复强调:在期刊评级中编校差错率是“一票否决”的,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在汉字、词语、数字、标点符号、汉语拼音和外文六个方面的校对上下苦功,实行校对责任制。主编要身体力行,亲自把关抽查,力争把所有差错消灭在出刊之前。

(五)抓经济效益,以充实的力量服务读者

《演讲与口才》杂志主编邵守义教授认为:“现在有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将来就会有停产半停产的期刊”!这句话可谓振聋发聩。我们期刊工作者要居安思危,认识到形势的严峻,狠抓经济效益,让“雪球”越滚越大,以充实的财力保证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1、扩大发行量。刊社(编辑部)要把扩大发行量摆到重要位置,投入尽可能多的力量搞发行。要设法扩大发行队伍,开辟多种发行渠道,加大自我宣传力度。对内落实发行任务,有奖有罚;对外部协作人员要按发行量支付一定的劳务费。

2、承揽广告。期刊与广告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在国外, 很多期刊的广告收入是其经费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发行量大的期刊承揽广告有优势,获利可观;发行量小的期刊搞广告有难度,获利较少。但无论怎样,广告业务应成为刊社(编辑部)的业务工作之一,有专职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有计划地开展。

3、开展多种经营。主编和编辑都要树立经营意识, 抓住那些可以创收的机会。如《演讲与口才》办了培训学院,招生不少,收入颇丰。省内有的刊社创办企业,有的从事其它经营项目,都能因刊制宜地开展,这给有志于多种经营的同行树立了榜样。

注释:

[1] 胡维革:《中国文化发展趋势与提高期刊质量》, 在吉林省第二期社科期刊主编培训班上的讲话。1997.12.3

[2] 章桂征:《期刊装帧设计和质量要求》,场合同上。1997.12.2

标签:;  ;  ;  ;  

创建优秀的读者期刊_演讲与口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