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蒙义国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蒙义国

蒙义国(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龙合镇中心小学 广西 百色 5330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7-068-01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三个要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主要和关键是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时机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一、运用数学学科的魅力增添情绪色彩,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缺乏应有的情绪色彩,这是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一面,但数学本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这是数学学科内含的魅力。如能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设计出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数学程序,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求知欲一次次地得到满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被激活。

如数学“圆的认识”时,我用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运用课本内容“车轮、钟面、硬币”激发出“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求知欲。再逐个地用均衡美、对称美、省科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足这些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进一个“什么是圆?”的探索活动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

探索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任何创新成果都是经过一番探索获得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时机设计探索性问题。或者不止其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最佳机会,让学生在自立探索中自我发现新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23长方行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给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5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直接量一张自己课前剪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量得的结果是15平方厘米。接着,教师对学生说:“这种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比较麻烦,如果是更大的长方形。比如学校的篮球场,用这种方法直接量取它的面积更麻烦。有没有其他简便的方法呢?”再接着,教师指学生运用原来的材料进行动手操作:纸片长5厘米,让学生沿着长边排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设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宽3厘米,让学生沿着宽边排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设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排。当学生从这张纸片里看出可以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15平方厘米后,再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了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长方形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且老师引疑

所谓质疑,就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未养成质疑习惯或者由于所学知识较难而无法下手时,老师可以先精心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提问内容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既可以从一个概念一条性质,一个公式或者一道计算题入手,也可以从算理、解法,知识内在联系或者关键词上进行。还可以在疑难或者困惑处进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后,这时就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例如教学“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我让学生先按照“乘数没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殊的现象,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解题中,同学们发现乘数末尾的零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都得零这一现象很特别,也很有趣,好奇心将他们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提出了“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计算更简便呢?”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达到最高峰,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最大的发展。

论文作者:蒙义国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蒙义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