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印刷质量的十大关系_印刷工艺论文

论图书印刷质量的十大关系_印刷工艺论文

关于图书印制质量的十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质量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图书印制质量的若干关系,全面提高图书质量,是每个书刊印刷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义不容辞地光荣任务和历史责任。

1.印制质量和图书功能。

图书是精神产品,被形象地称为“精神食粮”。图书的功能与一般产品相比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殊性。概括起来功能有四:其一是它的科学价值、学术价值、文学价值、思想政治价值和市场需求价值。如果图书的印制质量不合格,则会使它的这些高贵价值不能完全开发或利用。其二是塑造人们高尚的灵魂。如果图书印制质量低劣,必然使精神产品得不到增色,难以撞击人们美好的心灵,冲淡了图书原有的那种高雅文明之气质,难以刺激人们的读书欲望。如果印制质量精美,则会使人产生爽快之美感,激发其刻苦钻研、消化吸收其精神精髓的热情,有利于塑造人们高尚的灵魂。其三是它的使用价值,即传播知识、宣传思想、表现艺术、开展争鸣、交流信息、积累文化。如果图书的印制质量不合格,上述诸多使用价值就不能充分展示。最近一个时期,社会反映强烈的中小学课本印制质量低劣的问题,就在于印制的差错给正在处于待乳求知阶段的中小学生造成贻误和危害。其四是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众所周知,在年出书10万余种60多亿册的图书海洋中,印制质量和内容质量协调统一的高水平则是繁荣发展的象征。当然图书的功能远不止这四点,但功能作用的发挥与印制质量的合格乃至高标准是紧密相连的。

2.印制质量与内在质量。

图书的内在质量包含选题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和版式设计质量。图书的印制质量包含制版质量、印刷质量、装订质量和包装质量。内容质量是图书这种特殊商品具有力量和魅力的基础,高质量内容的精品书无疑给人以力量、鞭策和鼓舞,使其陶冶情操,驱逐落后和愚昧,传播先进和文明。印制质量则是图书这种特殊商品所具力量和魅力的条件,只有印制质量精美的精品书才是社会和读者所渴望和需求的。如果把图书的内在质量比作竞相开放的朵朵鲜花的话,图书的印制质量则是簇拥朵朵鲜花的片片绿叶,鲜花和绿叶共同创造了耐人寻味和观尝的绚丽多彩的花的世界。新闻出版署明文规定,印制质量不合格的图书不能参评“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把印制质量作为评奖的前提条件,充分说明了图书的印制质量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在质量。近年来各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为推动图书的印制质量的提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印制质量抽查和评优活动,把黄色淫秽图书和盗版侵权的非法出版物拒之门外,把重点书、优秀书、畅销书和中小学课本等图书作为印制质量检查和评比的重点,这已成为不成规矩的规矩,印制质量和内在质量是图书质量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就印制质量而言,不仅被广大印刷企业所关注,也被愈来愈多的出版社所关注。

3.单本质量与总体质量。

图书印制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点已成为企业干部和职工的共识。为了提高印制质量,他们不放过每本书的质量,做到本本合格,提高良好品和优质品的比例,保证总体质量上水平。把质量管理的重点和措施放在本本图书的印制质量上,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序严格把关,把不合格的半成品及时发现并剔除,为下道工序的质量保证创造条件,特别是产品出厂都要全品种的本本检查,以保证流入社会的成千上万册图书本本合格。各级主管部门开展质量抽检和评优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整个图书印制质量的提高 送评的图书样本应是从正常生产的成品中随机抽取的,不应掺杂半点人为因素,这样做才能以样本质量抽检状况代表总体质量水平,才能与进入图书市场的总体质量水平相一致,与广大读者的公正评价相吻合。评优无疑对企业的信誉和牌子都是巨大的财富和资源,被愈来愈多地印刷企业所重视。然而市场经济的副作用,使一些企业对质量的抽检和评优出现了偏离和扭曲,它们不是从总体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而是对送检产品特殊加工,制造专供评优的“模特产品”,蒙骗优质品的荣誉称号,称之谓“捷径”。还有个别企业将产品质量放一旁,不惜千金,四处活动,搞赞助、拉关系,以金钱买奖牌,称之谓“金奖”。这样的企业根本不能长久,善良正直的人们和遵纪守法的企业对此深感遗憾和焦虑。这种状况导致了质量检查和评优活动的肯定与否定之间认识上的争斗局面的延续性,因而评奖活动的力度和声势时强时弱。不可否认,质量检查和评优活动应该适度开展,但要规范,消除弊端,力排人为因素,做到公正评价,使这项活动真正成为促进企业提高产品总体质量水平的动力。社会和读者不仅需要印制质量精良的高档图书,更需要印制质量上乘的大众书,印刷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追求全部图书印制质量的高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印制质量与产品数量。

1993年以来的3年是图书出版工作不寻常的3年,是深化改革、实行转移、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促进繁荣的3年。 实现从规模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转移的工作思路,从出版社起步,波及到印刷、发行等行业,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八五”期间,全国书刊印刷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有了长足进展,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国1993年书刊印刷总量达3857万令,折算385.7亿印张。而1994年全国图书总印张为300.74 亿印张,期刊总印张为63.86亿印张,图书和期刊总印张为364.6亿印张。由此可见,印刷能力略大于出版能力。因此,今后一段时期书刊印刷企业要从增加生产能力、增加产量为主向提高质量、增加产品的高附加值方面转移。另外,书刊印刷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近几年还有下降趋势,其形势确实令人担忧,这是1994年4 月全国书刊印刷管理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代表一致的看法和评价。1994年上半年新闻出版署对国家部委所属的20家出版社1991至1992年出版的23种图书进行了编校质量检查,结果无一优质品和良好品,只有3种合格品,占抽查图书的13%,其余20 种均为不合格品,占被抽查图书的87%。编校质量不合格责任不全在出版社,有些则属于印刷厂的责任。譬如,1994年陕西某国家级书刊定点印刷企业承印某出版社的重点产品《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组织史资料》,其成品书经审读,发现内文文字差错21处,经分析查找原因,纯属出版社编校质量责任未校出者仅为7处,占全部差错的1/3,其余14处均属于该厂利用主机“女娲”补字功能造字, 技术操作不熟所致, 占文字差错的2/3。单就印刷质量而言,以中小学课本为例,1993年11月7日《北京晚报》披露,据北京市技术监督局抽查结果表明,中小学课本的合格率仅为33.3%。又1995年全国人教版中小学课本印刷质量检测结果表明,由全国31个省区各承印厂家自选被检产品,在质量水分很大的情况下,不合格品率仍占4.47%,涉及到23个省区,覆盖面达74.2%。由此可见,图书的印制质量形势确实严峻,粗制滥造和低劣现象已不属于个别。目前,提高图书的印制质量已成为所有印刷企业乃至整个新闻出版事业的当务之急。在提高印制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出版事业发展需要,适度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量也是必要的,但切忌盲目地求速度。

5.印制质量与印刷周期。

出版社和作者不但追求图书的印制质量好,而且追求图书的印制周期短,即出好书、快出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信息不灵,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正常竞争等缘故,出版社的雷同选题和书稿是不可避免的;还有些政治类图书,配合宣传教育的时限性很强,因此,谁家图书的印制质量好,谁家的图书出版印制快,谁家的图书就能首先抢占市场,赢得市场,取得效益。这就是以优取胜,以快取胜的经营策略。一切印刷企业都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客观要求,尽力做到质量和周期的统一。实践中,一部几十万字的书稿,从发排到印装成书,达到优质品或良好品的质量水准,仅用二三十天的例子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为此,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即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把质量和周期的矛盾解决好,能够做到印刷质量好,生产周期短。其次要统筹安排,科学管理,搞好协调。全厂要科学设计生产调度流程表,充分考虑各个品种的质量要求和周期要求,有关部门分头负责,组织实施。第三在实施生产调度流程计划时对遇到的一些突发性的、未曾预见的困难和问题,如设备损坏、电力不足、纸张质量差等等,既影响印制质量,又影响印制周期。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印制质量,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生产调度计划尽量减少拖延印制周期,并及时与出版社等客户联系,取得谅解,使出版社也有一定的时间余地调整出版发行计划。但印刷企业要尽量避免此类情况频繁发生。

6.印制质量与经济效益。

印刷厂作为企业要竞争,要生存,要发展,职工要改善生活,增加福利,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是不行的,因此,它比事业单位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指标,但印刷厂的产品是书刊,是特殊的精神产品,因此,它比单纯的物质生产部门更加注重质量这一社会效益指标。印刷企业只有走质量效益性的路子,才能达到上述两点的统一。如果哪个印刷企业不仅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拳头产品,而且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确实高出其他企业一个档次,则它的信誉和牌子得以增色,客户就会源源不断地将活件送上门来,且印刷工价还会上浮,经济效益自然明显,这就是质量效应、名牌效应。如果产品质量低劣,粗制滥造,且质量事故不断,使大量残次品拥入市场,企业的名声必然扫地,企业的牌子必然被砸,其结果不但不会迎来新客户,甚至连老客户也会被赶走,最终造成“无活可干,无米下锅”的结局,更无经济效益可言。

7.印制质量与技术进步。

“八五”期间,全国1300多家书刊印刷定点企业,几乎都实现了激光照排和胶印印书,不少企业还实现了电子分色和多色胶印,有些企业还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和技术,可以说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全行业的技术改造有了重大突破,不仅生产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印刷质量也明显改善。我们试用今天的胶印产品与过去的铅印产品相比,试用今天用四色机印制的彩印产品与过去用单、双色机印制的彩印产品相比,就会觉得印制质量有明显改观,总体质量水平确实上了一个台阶。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各级印刷定点企业划分标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企业的设备状况和产品质量水平。陕西省书刊印刷国家级定点企业在1994年度都获有署优产品,就说明了印制质量依赖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推动印制质量的提高。陕西省印刷厂和西安新华印刷厂是书刊印刷国家级定点企业,近几年各自筹集了数千万元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上了一个档次,产品质量水平也随之上了一个档次,1995年全国15次人教版中小学课本检测结果表明,陕西所获得的5个优质品皆为这两个厂夺得。 事实上这两个厂的总体质量水平也确实较好,已被客户和读者所公认。从现在起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印刷技术又要面临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出版物将由单一的以纸为载体发展为纸、磁、光、电等多种载体,信息高速公路技术和多媒体开始在印刷领域里得到应用。印刷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骨干印刷企业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继续进行大的技术改造,要高起点、上水平,把技术改造的着眼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其附加值上来,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精神产品的质量要求。

8.印制质量与员工素质。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去掌握。企业员工的素质与印制质量成正比,即员工素质愈高,印制质量愈好,否则则反之。员工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即社会责任心、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据调查分析,许多不合格品的产生并出厂就是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心不强所致;也包括文化素质,即文化修养、学历高低等。实践证明,文化素质高的员工队伍就容易掌握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使其产品质量达到应有的水平。还包括业务技术素质,即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现代印刷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光会按电钮开机器的员工,是不能充分开发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作用,提高产品印制质量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产品质量的竞争则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陕西省印刷厂、西安煤航地图制印公司等企业,它们的产品质量之所以在本地区高出其他企业一筹,就是它们吸引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条件使他们公平竞争,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成有所得,培养和造就企业自己的技术带头人,使他们成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的先锋和中坚。以开展岗位培训为主的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造就数量宏大的素质高的管理干部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使他们成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的坚实基础,这些做法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和仿效。

9.印制质量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它的核心是质量和效益。1992、1993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1994年又开展了“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印刷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其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逐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衔接。事实上,知名度高的印刷企业,它的产品质量水平必然是很高的,它的管理制度不但健全,而且得以落实。如果管理混乱,有章不循,必然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甚至屡屡发生质量事故。譬如,陕西某国有大型印刷企业,1995年8月在印制初中三年级政治课本时, 将其中的两块印版装错,从开始印刷到装订成册,将10多万册废品课本发往基层书店和学校,近千名企业员工竟无一人发现。后经有关方面反映,才采取了重印调换的措施予以补救,但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工厂也蒙受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这个厂论设备是先进的,论资源是丰厚的,论机构是健全的,论规章制度也是齐全的,本应不该发生这样严重的质量事故,可偏偏发生了,原因就在于管理混乱,制度不落实。因此,印刷企业都要在内部管理上狠下功夫,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改革措施真正围绕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展开。产品质量的提高是无止境的,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无止境的,因而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抓管理、练内功。

10.印制质量与宏观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诱发企业忽视产品质量,甚至伪劣、假冒等违法行为滋生的一面,因而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正确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新闻出版署制订颁发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图书质量保证体系的规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GB/T19000—GB/T19004)系列国家标准和《关于加强书刊印制质量管理的意见》等质量法规性文件,把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各地区、各部门结合贯彻上述诸多质量法规,都制订了自己切实可行的办法和举措。譬如,建立健全了书刊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站),受当地主管部门委托,对本地区企业的书刊产品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测,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质量检测结果,给企业以公平竞争的客观环境,促进其争优创名牌,以先进为榜样,推动书刊产品印制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后进企业则是曝光显丑,给予压力,令其整顿,迎头赶上;主管部门对书刊印刷企业的定点管理制度一般实行的是动态管理,即对遵纪守法,规章制度齐全,印制质量好的企业可保持原格,成绩显著的可升格,否则,予以降格或停业整顿,直至取销书刊印刷定点资格;对企业出了不合格产品,社会影响较大的企业厂长和有关领导者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予以免职,启用社会责任心强,能有效扭转质量下滑局面的能人任厂长;有效地控制活件,使出版社把活件向印制质量好、社会信誉高的企业倾斜,在活件安排上予以扶持,反之,减少发活量,直至停止发活,即所谓的制裁,并卓有成效地实行质量否决权制度,对审定定点资格,评定企业信誉等级,评比先进等工作,甚至享受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方面予以一票否决;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宣扬印制质量好的图书和印刷企业,批评粗制滥造、社会影响很坏的图书和印刷企业,把产品质量置于强大的舆论监督之下,使它们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宏观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书刊印刷企业提高图书这种特殊产品的印制质量尤其重要。

标签:;  ;  ;  

论图书印刷质量的十大关系_印刷工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