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形象塑造探析——以人教社1956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例论文_王登文

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形象塑造探析——以人教社1956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例论文_王登文

历史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但通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却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教科书作为历史教育的最直接媒介,是所处时代学科研究成果的缩影,体现着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诉求。历史上,欧洲基督教先后4次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西方传教士作为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群体,教科书是如何塑造其在中国民众中的集体记忆呢?本文以人教社1956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例,探析教科书关于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形象塑造。

在初级中学教科书中,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两册,第一册从远古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二册从隋唐五代到鸦片战争以前的明清。结合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历史,我们主要考察第二册从隋唐五代到明清。以“基督教”或“传教士”为关键词,唐朝及元朝相关叙述中并未提及。仅在明清出现1次,置于第三十六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开始”第一目“欧洲人的东来”之下,具体表述如下。

“随着海盗商人的东来,欧洲各国的传教士也到了中国。他们把西洋科学介绍给中国人。但是他们中间也有一些人借传教的名义,调查中国的情况。[汪篯,陈乐素编.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9月第2版:第106页]”

仅从上述文本看,第一句“随着海盗商人的东来,欧洲各国的传教士也到了中国”表明,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是与欧洲海盗商人同船而来。那么,其呈现的形象带有海盗商人的影子。第二句“他们把西洋科学介绍给中国人”“他们”二字应该包括前文所述全部“欧洲各国传教士”,传教士到中国后,将西洋科学介绍给了中国人,是对传教士的肯定,塑造出传教士出科学传播使者的形象。最后一句 “但是他们中间也有一些人借传教的名义,调查中国的情况。”,从文本字面意思看,单纯调查中国的情况并不能判断传教士形象。但从语法和用词,我们可以揣摩编写者的意图。首先“但是”二字,很明显是就前文肯定传教士科学传播者正面形象的转折。其次“借传教名义”,则表明传教本身并无问题,“借”字则凸显一些传教士动机不纯,进而说明“调查中国的情况”属于不法行为。最后,我们尝试延伸联系前后文,就会清楚发现编写者的意图。前文两段文字大篇幅书写16世纪以来,葡萄牙人在东南沿海抢劫、掠卖人口侵占澳门,荷兰人侵占台湾、沿海抢劫,英国商船炮击虎门等侵略行为[汪篯,陈乐素编.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9月第2版:第106页]。后文关于“清的闭关政策”的评价指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压制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但是当时外国侵略者正企图放手掠夺中国的财富,派遣大批间谍到中国来活动。所以,这种政策也起了自卫作用”[汪篯,陈乐素编.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9月第2版:第107页]。那么,什么是间谍,大批间谍又是谁呢?很明显,传教士与海盗商人、侵略者同船而来,侵略嫌疑较大,又假借传教名义,调查中国的情况。这种调查中国的情况,应该可以认为就是编写者所描述的间谍行为,那些假借传教名义的传教士,就是欧洲侵略中国的间谍,为欧洲侵略者服务,其形象也就是欧洲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帮凶。

在高级中学教科书中,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仍编写与初级中学教科书一致,我们此处也仅考察第二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教材文本看,唐朝、元朝时期,无论是对外交往或是文化交流均未提及“基督教”或“传教士”。直到明朝时期,传教士出现了唯一的一次。教科书第二十九章“明跟边疆各组的关系 明的对外关系”第五目“欧洲人的东来”用一段话约200字叙述,原文如下。

“跟随在欧洲殖民者后面,传教士也到中国来了。有些传教士表面上传教,实际上调查我国的情况,为他们国内资产阶级侵略我国作准备。为了取得中国统治阶级的信任,欧洲传教士也把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如利玛窦向明朝皇帝陈说西洋的奇器、天文和地学,跟中国学者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熊三拔著“泰西水法”,说明水力机械的原理。明朝政府设立西洋历局,任用传教士,修造天文仪器和编辑历书。西方科学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陈乐素,王永兴,李光璧,邱汉生,王芝九编.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10月第1版:第131页]

从文本看,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而来,带有殖民侵略者的影子。“表面传教”“实际调查我国”“为侵略作准备”等词句,则清楚描绘有些传教士为欧洲殖民者间谍,是侵略者的先锋,侵略者形象跃然纸上。相较于前文“有些传教士”的间谍行为,后文用“欧洲传教士”来叙述西方科学传播,再次将传教士作为整体考察。虽然“欧洲传教士”也把西方科学传入了中国,但其动机是为了谋求统治阶级信任,主观意图并非传播科学,仅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那么,为什么要谋求统治阶级信任呢?联系前一句,我们揣测编写者的意图是指向调查中国,为侵略作准备。所以,不管欧洲传教士是直接进行间谍活动或是有“目的”的传播科学,实质都是为侵略作准备。

相较于初级中学教科书的叙述,高级中学教科书叙述顺序有调整,更加直观的揭露传教士殖民者间谍、侵略帮凶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一些传教士假借传教名义调查中国的间谍行为叙述顺序提前,而且直截了当下结论为侵略作准备,给学生先入为主的侵略形象。二是除了考察一些传教士的调查间谍活动,还将部分传教士文化科学传播行为从政治角度纳入考察,揭示其动机不纯,有引导学生强化间谍、侵略形象的嫌疑。

总的来说,就1956年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而言,鸦片战争前的传教士叙述出现次数少,叙述篇幅较小。传教士跟随者欧洲殖民者而来,除了传教,部分传教士还肩负着政治使命。虽然将部分西洋科学介绍给了中国,一定程度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但这只是客观效果并非主观意图,实质是为谋求统治阶级信任,以便进一步调查中国,为侵略作准备,其形象总体是殖民侵略的间谍、帮凶。

 参考文献:

 [1]汪篯,陈乐素编.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9月第2版

[2] 陈乐素,王永兴,李光璧,邱汉生,王芝九编.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10月第1版

[3] 卓新平主编.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论文作者:王登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形象塑造探析——以人教社1956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例论文_王登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