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远程教育经济法的变迁_远程教育论文

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远程教育经济法的变迁_远程教育论文

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远程教育经济规律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远程教育论文,规模经济论文,经济规律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08)01-0042-05

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作为远程教育的经典基础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众多学者如基更、堪培奥、鲁姆勃尔等人的支持并有所发展。而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一批远程教育院校,也在其办学过程中验证了彼得斯工业化理论的有效性。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中隐含的假设,就是远程教育服务应该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是标准化且可复制的,只有通过大量产出和消费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才能有效保证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可见,工业化理论就是把远程教育的价值放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模式下进行分析,从而产生了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经济学模式。

我们知道,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有效匹配,对远程教育来说也是如此,远程教育的供给必须和远程教育的需求有效对应,远程教育的生产模式也自然会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发生变化。彼得斯提出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的时代,正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这个时代,典型的特征是劳动分工较为简单,对劳动力的素质和结构要求变化不大,劳动力大都从事固定的分工工作。时至今日,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演进要求各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相应的对劳动者的素质需求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对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既有的知识基础不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如何真正实现能力的提高成为教育成功的关键。

正是因为这种教育需求的变化,给我们的远程教育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如前文所说,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中隐含的假设就是远程教育产品的标准化、可复制,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标准的机械化教学服务在面对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个性化等培养目标方面,是很难有所作为的。那么,对于远程教育来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学习者个人需求,自然难以实现大规模招生,规模经济的实现是否就成为空谈?如果规模经济无法实现,远程教育又如何能够实现自身的成本效益呢?

从共性到个性——远程教育需求的变迁

1.社会需求:从标准化走向综合性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因此,教育必须切合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远程教育也是如此。众所周知,远程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期英国的函授教育,而该时期正是英国在近代产业革命中率先进入工业化的时代。工业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加强,就全社会而言,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从分工程度低的产业向分工程度高的产业转移。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正是世界工业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时期,而这种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对各种专业人才和技能劳动者的巨大需求,使得传统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远程教育因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当时工业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仅要求劳动者适应以电机工业为代表的分工明确、技术需求单一、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需求,因此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主要是大规模批量生产标准化的人才,追求全体劳动力的基本共性素质的具备。此时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标准化。大规模标准化的人才培养,迅速填补了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劳动力结构的升级,从而为当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足够的动力,远程教育的优势也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资本密集型的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劳动密集模式,从而使得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教育服务成为可能,展现出了有效的规模经济特征,即通过大规模招生和社会的大规模消费,从而降低生均成本而获得更好的效益,大量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Wagner,1972; Laidlaw & Layard,1974; Lumdsen & Ritchie,1975; Rumble,1976)。

如果说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由劳动转向了资本,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市场垄断成为分工和专业化经济最为突出的表面现象,那么,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新技术革命则正在推翻着现存的社会生产体系,从而使得关键变量进一步从资本转向了知识。与此相应,传统的产业化形式“分工分业”也受到了信息化的挑战。现代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分工是越来越细密了,劳动的专门化程度也越来越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劳动分工并不等于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的职业分工,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现阶段的分工不仅不是趋向细密化,相反却是日益趋向综合化,主要表现在现代产业中人员的职业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精一兼数、一专多能以至多素质复合的需求正在上升,这是现代化高技术产业的显著特点。合理的分工总是主张职业范围适当地扩大,而并不主张完全按照社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把人局限在单一的、枯燥乏味甚至令人厌烦的工序上。此时,对于劳动技术的需求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形态,属于智力技术范畴,其主要特征是技术的综合化、高级化与信息化等。所以,就教育来讲,技术的综合化要求教育普通化,以拓宽教育基础,适应变革;技术的高级化要求教育的高等化、上移化;技术的信息化导致劳动方式的大范围变革,要求教育的社会化;其他技术形态的存在,则预示多元化教育体系的形成。

可以看出,传统工业化的标准化人才需求在信息时代已经不再适用。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以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为根本。在此社会需求下,远程教育难以继续实现具有标准化大批量生产人才的规模经济优势,也就是说,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逐渐丧失了其社会基础,远程教育的规模经济优势也就受到了相应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的变革,培养这个时代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同时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就成为后工业化时代远程教育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2.学习者需求:从一般性走向个性化

学习者的需求从教育服务的角度来看,就是市场上顾客的需求,在不同时期顾客的需求各不相同,远程教育发展至今,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远程教育的规模经济理论再次遇到了挑战。

传统的远程教育对于学习者个人来说,主要是解决需求旺盛而普通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将高成本的师生面对面交互转换为Homberg称之为的“模拟交互”(Homberg,1989)。这种模拟交互的实现,是将交互设计到教学材料中,学生并不仅仅靠阅读来理解材料,而是通过与教材中设计的一系列学习工具进行交互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与此同时,学习者能够获得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学习支持,但支持的力度有限,对学习支持专业人员的要求也较低,从而可以大量降低支持的成本。正如Mills(2003)总结的,(远程教育中)教与学是和课程开发息息相关的,而学习者支持和教与学基本无关。这种模式,保证了远程教育最主要的成本除了初期固定资本投入外,就是用于开发高成本、高质量的课程材料,而主要用于学生支持的可变成本则相对传统教育十分低廉。不难看出,这正是传统远程教育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关键,即随着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教育服务的单位成本将不断下降,逐渐趋于可变成本。

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远程教育的成本结构隐含了一个假设,就是学习者的需求具有典型的一般共性。只有满足该假设,才有可能大批量复制生产同样的教学包,使用相同的学习材料,主要通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来完成远程教育的办学,实现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工业化时代学习者的需求也确实满足了这样的假设。首先,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真正的贵族教育,能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只有极少数人群,在社会结构变革显著的大工业发展时期,普通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越来越显著,但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能力毕竟有限,于是结构化的供求矛盾使得远程教育有了迅速发展的土壤,而此时学习者的需求很大一部分在于获得更高的学历与学位,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服务的差异性需求不明显。这种现象在我国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还体现得非常突出,就像加里森(1993)指出的那样,远程教育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体现了远程教育的立足点是建立在增加学习机会基础上的。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正如前文所述,此时产业形式较为单一,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是主流,于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存在着标准化而单一结构的现象,作为个体的远程学习者,主要是在职学习,其职业需求的标准化,也就带来了其教育需求的标准化,于是,大规模消费统一的教育服务成为可能。正是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历史现实,使得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具有典型的一般共性,从而满足了远程教育实现规模经济的假设条件。

当前学习者对教育的需求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高等教育在工业化国家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普通公众的需求,在我国,2003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7%,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至2006年更是达到了22%的水平,远程教育在增加学习机会上的需求显著降低;其次,现代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从前的标准化,而更加强调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此时学习者更多追求的是自我的认知兴趣和自我实现,不再局限于学位的获得。于是,传统远程教育实现规模经济的隐含假设——学习者的需求共性被打破,从而使得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实现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比较优势将越来越困难。

与此同时,现代技术进步也促进了远程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远程教育通过“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开发“模拟交互”的教学材料,弱化学习支持,强化学习者自学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今天,技术模拟的真实交互取代了教材开发中的“模拟交互”,学习支持在今天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中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学习支持体系成为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学习支持毕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带来的是学习支持成本的不断提高,英国开放大学目前每名辅导教师就只能支持20名学习者的远程学习就是一例。总之,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的今天,使得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不得不以“优质课程+持续个性化支持”作为保证教学质量,从而保证生源的关键。于是,实现规模经济就变得越来越难,正如Thomas Hülsmann(2006)所描述的,技术在远程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是虚拟真实交互的应用,几乎改变了传统远程教育的所有理论结构,包括教育的、组织的和经济学的等等。

那么,在日趋个性化的教育需求面前,远程教育在逐渐丧失传统的规模经济优势的同时,是否难以再比传统教育具备更优的成本效益优势呢?远程教育如何在现代教育服务的背景下实现自身的变革呢?笔者认为,一如传统的工业化从福特主义走向后福特主义一样,远程教育也将从制造业的定位走向服务业的定位,而实现其成本效益的优势也将从传统的规模经济,走向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的界定

范围经济是和规模经济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钱德勒(1999)把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定义为:联合生产或经销经济,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在这里他强调的是联合生产和销售的经济。总的来看,范围经济是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如果单一厂商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支出小于多个厂商分别生产的支出,这种现象就被视为范围经济或者多产品(Multi-product)经济。

范围经济存在着内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内部范围经济是指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而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外部经济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我们熟悉的范围经济典型案例包括电讯公司提供市话服务、长话服务、电讯产品;微软公司提供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浏览器服务等,这些多元关联产品的开发和经营降低了每种产品的平均成本,有效获得了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的存在本质上是对企业现有剩余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一般来说,范围经济的来源在于固定成本的不可分性和分摊、变动投入生产率的提高、存货、营销经济性(广告费用的分摊、声誉效应和商标保护、渠道共享等)、购买经济性、研究与开发中的经济性。实践上,范围经济有三种情况(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2001):第一种来源于某些生产要素的“公共品性质”,即一旦它们被用于一种物品的生产当中,它们同时也可以无成本(或以较小成本)地用于其他物品的生产当中。知识是生产和销售相关产品的最重要的共同投入之一。一个产品的信息可能与另一个紧密相连的产品有关。例如,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发标准化课程(知道标准化成果)可能有助于学习资源的标准化开发。这种情况下,一起生产和销售是有效率的。第二种来源是有一种或几种投入品可以被用于不同的生产过程生产不同的产品。如果企业为了生产一种主要产品而建立的生产线还存在着闲置的生产能力,则企业就可以利用这种空余的生产能力生产其他产品。第三种来源在于成本的互补性,即生产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随着另一种产品的产出量的增加而降低。

现代远程教育的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未来远程教育更加重要的经济特征。正如前文所述,远程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学习者个体需求都已经发生了不同于传统远程教育时代的变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综合性以及学习者远程学习的个性化,这就迫使远程教育提供更多柔性的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教育服务产品。这无疑将大大增加远程教育的办学成本,而每种产品的大规模招生将越来越困难,因此,在更大程度上发掘各种教育服务之间的关联,共享远程教育办学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将是远程教育获得范围经济,从而降低平均成本的有效手段。一言以蔽之,如果说传统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是将远程教育视作制造业的话,那么今天以及将来的远程教育就有必要突破这种制造业的隐喻,而更多地向服务业的方向转化。我们将远程教育视作一种服务产业,那么,必然也要按照服务业的规律和生产方式来重新审视今天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业是一种典型的多产出产业,其最大经济优势就在于范围经济(Leonard,1995; Orio,1987)。那么,教育作为一种敏感的产业话题,是否同样具备这种范围经济的可能呢?

在教育机构的产出问题上,通常认为教育机构是一种多产出的组织(Multi-product Organization)(De Groot et al.,1991; Johnes,1997),是从事多产出生产活动的(Cohn et al.,1989; Lioyd et al.,1993; Johnes,1997)。Cohn et al.(1989)在他们那篇引证率很高的论文“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multi-product firms: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中,首先将多产出组织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在这篇论文中,作者通过对美国1887所公立和私立高校的计量分析发现,两类学校都存在范围经济。Lioyd et al.(1993)考察了澳大利亚大学合并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他们对澳大利亚高校合并的研究发现(69个样本点),在中等规模以下的合并高校中出现了范围经济,合并带来的成本节省程度从3.6%到13.1%不等。

关于远程教育的范围经济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尚未有实证分析的成果。然而,从规范分析的演绎来看,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主要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育服务产业,同样具备显著的范围经济的实现可能。

1.基于有形资源的范围经济

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育模式,其生产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有许多有形的共同资源,如共同的客户、渠道、媒体资源、技术平台与开发以及剩余的生产能力等等。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机构能够分享这种资源,从而获得范围经济。这种获得,从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来源于:①对基础设施的共享,如共用后勤、共用财会部门、共用政府关系等;②对媒体资源的共享,如对课程相关多媒体资源的共用、对资源开发工具的动用等;③对技术平台开发的共享,如对学习管理平台、教务管理平台的共享、对服务器、网络条件的共享,以及对技术研发能力和研发成果的共享等;④对市场的共享,由于不同的产品可以面对共同的渠道和共同的顾客,因此可以共享商标、教育服务产品交叉销售、市场营销部门、物流系统等;⑤对学习中心的共享,不同地区的学习中心能够同时服务于多种教育产品的技术、学术支持,这也是我国奥鹏、弘成、知金三家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之一。

2.基于无形资源的范围经济

现代远程教育同样能够通过利用各种无形资源实现范围经济。这些无形资源包括商标、办学机构信誉、课程等产品开发的技术和经验、学习支持能力和经验、管理专有技能的转化等。无形资源的范围经济来源于不同的产品之间的各种基本相似性:相同的基本教育服务战略、相似的教学服务模式、相似的学习者群体、价值链的相似结构等。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等计算机技术的教育模式,具有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其无形资源的共享尤其重要,其教育服务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诸如课程开发、学习支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会随着产品线的延伸而弱化,将有力促进不同的产品取长补短,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与平均质量的提升。比如,以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我国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学历教育招生、教学、管理经验,如果将这些经验拓展至新的教育服务产品,如非学历培训等项目,将大大降低这些新办项目的成本,而同时通过两种教育服务的提供,能够获得更多的互补经验,从而有效促进两者质量的提升,实现范围经济。

从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学习者背景来看,现代远程教育的生存环境明显不再具备第一、二代远程教育的规模经济成功条件。由于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现代远程教育要实现其成本优势,有必要更多地考虑发展其范围经济。对于远程教育办学机构来说,利用范围经济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多元化提供教育服务。实践证明,多元化服务所产生外在经济的内部化,形成了源于多种教育服务活动之间的一系列的外在规模经济效益,如课程开发制作的外在规模效应、学习支持活动的外在规模效应,以及广告宣传的外在规模效应等。这些都有利于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内在潜力,并灵活调整学校的办学结构,减缓和分散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此外,办学机构多元化提供教育服务有利于交易成本的节约,因为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环境中,包括发现和开发教育需求、发现相对价格,以及谈判、签约、履约等交易成本是如此之大,单一的教育服务提供极为不合算。因此,实行多元化教育服务这一过程本身就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结论与建议

从规模经济走向范围经济,意味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结构、办学内容等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政府规划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到各个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实现自身的成本优势,都有必要考察范围经济获得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从而真正满足社会和个人对远程教育服务的需求,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办学成本的降低。针对我国目前的远程教育发展现状,可以对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考虑。

1.推进远程教育服务的多元化,完善远程教育的产品结构,构建柔性的产品生产系统。从范围经济的理念中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产品的多元化是获得范围经济的最有效手段。远程教育服务产品的多元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在宏观层面,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可以更加积极地介入非学历教育市场,充分利用院校已有的办学经验和技术环境,多、快、好、省地介入需求广阔的诸如职业培训、政府培训、职业证书考试等非学历教育市场,从而实现多元化经营带来的成本节约;在微观层面,远程教育办学机构有必要构造模块化的远程教育技术系统设计,以便获得范围经济,由于个性化教育服务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比标准化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短,因此,有必要利用诸如WebService等先进技术模块化的设计远程教育服务系统,建立具有长期稳定性、柔性、通用性的课程、资源等产品生成系统,使生产系统与具体教育服务项目分离。

2.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加强跨行业合作,探索远程教育的混业经营。我国的远程教育已经开始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寻求与传媒业等合作的途径,探索混业经营。这种合作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学术媒体资源优势,与传媒业的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等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将办学机构中的优质课程资源与这些传媒合作,开发成诸如央视“百家讲坛”之类的产品。这种办学机构与传媒合作推出带有明显业务交叉性质的业务,将能够有力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双赢,远程教育自身的混业经营也将在极大范围内实现范围经济。

3.逐步构造范围经济特征明显的全能远程教育集团。远程教育从其系统划分的角度包括课程、支持、管理、后勤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工作流程又涉及技术平台提供商、方案提供商、资源提供商、技术支持提供商、咨询服务提供商、市场营销公司与研究机构等各类业务专门机构。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与这些专门业务机构的合作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交易成本极其高昂。对此,除了沟通与合作外,另一个思路就是从政策层面鼓励构造全能的远程教育集团,将外部的交易成本内化至集团内部的合作将有效降低成本,实现范围经济。从操作层面上看,我国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的成立和运作就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启示,从政府层面上看,构建这种全能的远程教育集团将是实现远程教育成本优势,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思路。

【收稿日期】2007-11-12

【修回日期】2007-12-20

标签:;  ;  ;  ;  ;  ;  

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远程教育经济法的变迁_远程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