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高考地理读图题看加强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读图论文,地理论文,能力论文,图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文信息转换题是2004年全国各地地理高考命题中,用以表达地理现象、原理、过程、规律的一种主要题型。它从理解、应用、分析水平上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和对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是《考试大纲》中“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的体现。如何在复习中提高图文信息转换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
一、训练地理图表的辨识能力
信息转换题常常以曲线坐标图、数据表格图、景观结构图及地理事物或区域分布图等为载体。解这类题目,识图能力至关重要。训练读图时,要求熟悉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和所要表达的地理意义,还要掌握该结构与地理事物的关系,能用自己的话对插图进行准确的描述。高考试题中的插图往往不是课本插图的翻版,因此,进行读图训练时,需要扩大插图的知识容量,对课本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以提高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试题插图的绘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合并单项地理事物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以增大图的知识容量,保持知识的整体性。如把年降水量、地形剖面、积温等三种曲线图合并在一起;把3个单项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合并画在一个坐标系中。
例1 (2004年高考天津试卷)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见图1)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两城市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中的数字加以说明。
(2)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3)根据图文信息判断C山脉的名称。
(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图1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真正读懂地形图和气候资料,根据横坐标、距海洋远近和等高线可知该区域是一个大平原,又根据气候资料和积温即可判定是东北地区,其他的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2.分解复杂地理事物
把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成若干个图解,有重点地对某个问题进行复习。如把气候类型状况分解为海陆分布图、不同地点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等两幅图,通过对两幅图的综合判读来解决气候这一难点。如例2——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第Ⅳ37题(原题略)。
解析:解答此题时,需根据第一幅图中的海陆分布及位于南北半球大陆西部40°~60°地理位置可知该地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再联系下面气候类型的柱状图可知B图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3.变形课本的地理图表
对课本中的形态结构图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由立体图改为平面图;由直观图改为示意图;由实物图改为文字图等,或是将课本中的关联图经过改造以新的形式出现。如将高中地理(必修)下册中的“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变形为“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例3——2004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Ⅳ第40题(原题略)。
解析:该题的解答主要是注重所填内容的逻辑关系,如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分别对应选择项目的a和b,然后再根据该地区外力作用的特点选择c、d。另外,对书本知识复习的是否到位也是能否顺利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4.简化成抽象的地理图表
把课本插图中具有提示性质的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删除,使图解变得抽象、简练,以增大读图的难度。如把台风过境图从具体的文字和图片描述抽象成气压随时间变化图,增加了读图的难度,进一步考查了同学们的识图能力。如例4——2004年内蒙古、海南文科综合试卷(Ⅰ)第3题(原题略)。
解析:台风是热带地区的特殊气旋,即低压系统,所以当台风过境时气压会急剧降低,解答此题关键是台风中心过境,气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而不是缓慢下降。
5.变迁易错的地理区域
对课本插图的形态、结构、功能进行变化、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对中亚的政区区域、经纬网、等高线、河流、湖泊的描绘,深化和细化了课本和地图册中对该地区的知识构成,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区域地理,同时也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如例5——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Ⅱ)第36题(原题略)。
解析:在经过改造的试题插图,都编以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把图意表达出来。如在例5中,要求说明图中河流的汛期及补给水源与干旱地区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图中平原所受的外力作用形式,大面积垦荒对湖泊和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图示地区地理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些学生不知从什么地方入手回答问题,本人认为首先熟读课本的地图,在此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经纬度的判读和湖泊形状及名称,然后进一步确定地理位置,理顺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使问题化繁为简。
二、训练地理学习中图文相互转换能力
在地理学科复习过程中,首先要不断巩固和深化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中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掌握沿一些主要经纬线的海陆分布、地形和气候类型及特征等常用基础知识,为提高读图能力和图文相互转换能力奠定基础,故要在区域中复习地理。第二,对于地理事物的表格数据、坐标曲线和直方图等图表,在复习时,要注意各种地理要素之间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以增加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如把文字(或数据)表达的内容改用坐标曲线表达,把坐标曲线改用文字表达等。这样,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分析判断,把信息互相进行转换,以体验、掌握图文转换信息的方法和技能,故要在实践中复习地理。第三,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养成编绘过程图的习惯,如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与对地面保温作用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形成过程图等,同时对课本中出现的各种关系图要认真阅读并加以练习,培养进行图文转换的习惯和读图的敏锐程度,所以要在回归课本中复习地理。
例6 (2004年江苏省高考试卷)下面两幅图(见图2、图3)分别为某高科技园区空间结构和用地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是__功能区。其环境绿化用地比例大,主要原因是____。
2.除环境绿化用地外,该高科技园区用地所占比例最高的是____用地,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
3.高科技产业地域分布一般具有集聚的特点,这有利于________。
图2
图3
解析:该题在图文转换中既要读图,同时也要对示意图进行分析,通过回忆课本中有关高科技产业部门的区位选择条件,突出环境与技术对高科技产业进行区位选择时的重要影响,该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
三、训练分析和解题能力
解题能力是图文信息转换能力的综合体现。复习过程中应该对信息转换题的各种题型进行归类和总结,找出它们的解题方法,如对于解答坐标曲线图题和直方图题,首先要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和曲线、直方图所代表的内容,然后把图意转换成文字或数据,再结合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分析、运算。例如可以把坐标曲线题归纳为3种类型:①单一曲线题:首先要弄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内容,即两个变量是什么?描述的是什么地理现象?再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分析这两个变量的内在联系。②无相关复合曲线题:单独考虑每一条曲线的情况,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比较、推理。③相关复合曲线题:首先逐一分析每一条曲线的情况,找出曲线的变化规律,初步明确曲线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分析不同曲线的关系。
例7 (2004年全国春季高考试卷)下面图4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5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读下面两幅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形区的名称。
(2)指出导致图4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该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
(5)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图4
图5
解析:这是一道相关复合曲线题,它把地形剖面图、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地形方向示意图、气温年变化图和年降水量等五个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曲线绘制在两个坐标系中。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横纵坐标值的含意,并使之与图中曲线相对应,根据左侧坐标图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和基带的名称以及右侧坐标图的气候资料,可以判定该区域位于我国北方,又根据左图自然带海拔高度的东西差异,其东部迎风坡降水量大,自然带海拔低,可以判断其位于黄土高原。解决这一难点后,其他问题就不难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