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建设现代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构想_港口论文

厦门建设现代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构想_港口论文

厦门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国际性论文,港口城市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正处在世纪之交,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也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确定厦门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明确奋斗目标和重大举措,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厦门迈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城市

一个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关键取决于其本身所具备的内外部条件。综合地分析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厦门自身的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肩负的历史任务出发,我们认为,厦门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确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世界经济走势和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港口是生产与流通两个循环的关节点,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接的结合部和命脉。港口城市是商品经济国际化的前沿阵地。当今世界经济优先已成为潮流,经济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劳动分工国际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日益发展;跨国公司渐趋活跃,跨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大;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经济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亚太地区特别是包含我国沿海在内的太平洋两岸地区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其成为下世纪全球经济最活跃地区的发展前景,已为世界经济学术界所认同。就我国而言,随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和与国际接轨的新体制;全国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对外开放正朝着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为各地区特别是处于对外开放前沿的经济特区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港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重视港口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风景城市,使厦门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基地和孔道之一,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2.厦门特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原有的地区倾斜政策已向产业倾斜转变,特区建设也已进入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新阶段。在新的建设阶段里,特区要继续保持和发挥改革开放“窗口”和“排头兵”的地位、作用,只能依靠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港口是厦门的重要优势。厦门要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参与国际分工,一定要依托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利用港口的基础性、关联性和外向性等特点,通过发展港口的基础产业,带动相关联的工业、交通、航运、贸易、金融、信息以及服务业的发展,达到内外辐射、参与国际分工、振兴厦门城市经济的目的。因此港口是推动厦门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是厦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厦门加强对台经贸合作和往来,推动厦台率先“三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迫切需要。厦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城市之一,距台中港130海里、高雄港165海里、基隆港202海里。历史上厦台交往十分密切,就是在清朝海禁时期,厦门仍是与台湾联系的唯一通道。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间赴祖国大陆探亲旅游以来,至1994年底,前来厦门的台胞累计达123万人次,约占同期来我国大陆台胞的1/5。同时,厦门已发展1111家台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25亿美元,成为台商投资最集中、人员交往最密切的地区之一。特区建设的实践证明,利用港口条件,加快港口建设,改善厦门投资环境,壮大厦门经济实力,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台商来厦投资,发展更宽领域的合作,又为两岸“三通”创造条件。不久前,两岸民间航空机构商务会谈已将厦门确定为空港首航点。这既有区位上的优势,更主要的是我市空港发展的结果。目前,两岸人民对发展经贸合作、加速两岸“三通”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厦门经济特区肩负着发展对台关系、促进两岸“三通”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厦门的港口建设,以港兴市,努力完成经济特区的神圣使命。

4.厦门的历史发展和自然条件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了可能。厦门港历史悠久,自北宋建立码头与内地交往开始,明代又由政府建立厦门城。在郑成功以此作为反清复明根据地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年贸易额达250万两白银。1718年,清政府命令江浙五省的贸易商船必须在厦门出入检验。1842年,根据《南京条约》被辟为全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20世纪20~30年代,厦门港迅速繁荣,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此后,一直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而享誉海内外。

厦门港自然条件优越。港阔、水深、浪小、不淤、不冻,海岸线长达154公里,仅深水岸线就有52公里,可建50万个吨以上泊位,可供第五代集装箱货船和5万吨级货轮停靠,发展远景可达7000万吨至1亿吨的吞吐能力,是全国少有的天然良港。厦门港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三角洲之间,扼据九龙江入海口,离国际航道仅23.5海里,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经济通联的重要环节之一。厦门建成国际性港口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优势。

5.厦门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厦门特区建设已经走过15年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1992年我市名列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第10强,199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9亿元,工业总产值246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25.27亿元。其次城市功能和港口功能不断完善。特区建设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约73亿元,先后进行了东渡码头、国际机场、厦门大桥、嵩屿电厂、电气化铁路、程控电话、引水工程、污水处理、公路干道等项目的建设,形成了快捷的陆海空交通网架、先进的通讯网络和水电供给系统,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1994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达1140万吨、22万标箱,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港口直接通航,进入了国家一类港行列。厦门空港已开辟国际航线6条,客运量达292万人次,占全国第6位,进入全国二类干线机场行列。随着全市20片开发区的渐次开发,城市建成区面积日渐扩大,达到55.3平方公里,大城市的框架初见端倪。第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化发展。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逐步得以实施,建成了一批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对外国人实行落地签证、对台胞实行落地办证;建立一批外、合资银行和国外银行办事机构,人员、货物、资金进出的自由度不断加大;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流通体制的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市场体系日渐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已见雏形。第四外向型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到1994年,累计签批直接利用外资合同2982项,合同外资金额86.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94亿美元。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达1876家。外贸进出口连续增长,199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6.51亿美元,其中出口33.91亿美元。特别是每年一度在厦举行的对外经贸洽谈会已升格为国家口岸交易会,规模和影响日渐扩大,使厦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第五横向经济技术协作有较大发展。到1994年,全市兴办内联企业2986家,注册资金42.75亿元。各地、各部门来厦设立机构358家,我市在内地投资签约165项,投入资金8.24亿元。经济发展的腹地不断拓展,在福建省,特别是闽东南、闽西南的龙头地位已经确立,在闽粤湘赣16个地市和闽赣粤相邻地区的区域经济协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这些都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城市,把厦门港的自然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城市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优势,是时代赋予厦门的重任,是特区发展的自身需求,是厦门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厦门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及其内涵

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层次和类型多种多样。从级别上分,有全球性的港口城市和区域性的中型港口城市。从轮船的吨位上分,有国际贸易中转港、国际直达海运港、近洋国际贸易港等。从产业功能分,港口城市又可分为产业基地型、商贸中心型、海洋航线要冲型、金融中心型、旅游度假型和自由港型等。

从厦门港口的条件看,厦门港的建设潜力只能达到国际直达海运港的要求,而且所处的位置也非国际航线要冲,很难建成国际贸易中转港,只能发展成为亚太区域性的枢纽港。从产业基础看,厦门目前的产业以工业、商贸、金融、旅游、房地产业为主,虽然工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不高,但随着海沧投资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象屿保税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渗入,厦门将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向现代化演进,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调整,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港口产业经济将有大的发展。而且,厦门介于上海、宁波和广东、香港之间,是一个港口综合条件最优越的地区。随着港口的不断发展,原有在区域中的商务、金融、旅游优势将进一步发展、提升,并确立在我国东南部地区的重要地位。加上厦门可以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有条件建成按国际惯例办事的先行区。因此,厦门有可能建成综合型的港口城市。

据此,在目标定位上,厦门应该建成现代化、国际区域中心性、综合型的港口城市。初步目标应该是:建成以外向型、质量效益型为特征的经济强市,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建成亚太地区的航运枢纽,成为我国东南部进出口的主通道;建成国际贸易的基地,成为国内外市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建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循环运作的交汇点;建成国际化的信息中心,成为国内外信息交流的“交换站”。

厦门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主要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以高度发达的港口经济为前提,建设具有7000万吨左右海港吞吐能力和1000万人次空运能力,港口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国际直达港。二是以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为基本条件,建立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按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以现代化经济为基础,使城市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基本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社会经济生活信息化;推动经济运行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分布和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均达到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水平。四是以现代化城市为依托,建成一个拥有200万左右人口,以本岛为核心,组合集美、海沧、杏林、集美各大团组、连接集同路“沿线”及大嶝等新城区的“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大城市格局;人均道路、人均拥有车辆、户均电话、日流动人口量力争达到国际性城市的基本要求,并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形成我国东南部地区与亚太地区之间的航运、贸易、金融、旅游等巨大集聚、扩散和辐射能力的城市功能。五是以现代化城市文明为保证,建成广泛吸收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法制建设完备,全民文明素质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全国一流的文明城市。

三、厦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应采取的措施

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建设,主要应从发展港口经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构筑国际性开放态势等方面推进,需要用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这一建设。从厦门的现有基础出发,在本世纪内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功能,打好基础。具体地说,要从三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一)树立“以港兴市”的战略思想,加速发展港口经济

优良的港口条件和发达的港口经济,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前提。厦门要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首先就要把发展现代生产力同发挥港口优势结合起来,把参与国际分工同增强港口功能统一起来,走以港兴市之路,加速发展港口经济,构筑具有强大辐射功能的港口优势,形成高度发达的港口经济。

1、从港口软硬设施建设入手,推进现代化国际大港的建设步伐。目前我市海港、空港建设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是距离国际直达港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因此,要从加强港口软硬设施建设入手,努力提高港口设施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形成港口优势。一方面,要加强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抓紧制定港口发展的总体规划。按“以港兴市”发展战略的要求,调整编制好城市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员,根据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研究制订厦门港口的发展战略和分区规划,划定港口发展区,规划发展区的产业布局,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加快码头、机场的建设。要力争在2000年以前,完成东渡三期、海沧码头一、二期、嵩屿、排头、象屿、高崎、马銮湾、刘五店等27个泊位的建设,特别要重视集装箱码头和专用码头的建设,使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达3500万吨,集装箱装卸能力达到100万标箱,成为国家特级大港。要完成机场二期建设,使空港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人次,能直飞欧美航线,成为一级干线机场。同时要加紧港口各类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各种自动化、现代化的港口运作的技术业务设备,提高装卸、疏运等港口吞吐水平,使厦门港具有设施完善、海陆空联网、内外辐射力强等特点,达到多功能、综合性、高层次的水平,以适应国际航运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港口软件建设,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水平。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口岸管理机构,赋予其规划、投资、资金筹措和组织协调港口服务部门的权力,形成集中管理、统一协调的局面。要改革港口查验工作,大胆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扩大联检的范围,把商检也纳入联检单位,尽快启用联检大楼,使各联检单位集中办公,延长联检工作时间,逐步过渡到24小时昼夜服务,以方便进出口企业。要简化查验手续,扩大免检范围。逐步建立港口EDI电子报关系统,用科学的手段提高办事效率,使货畅其流,人便其行,为港口经济发展服务。

2、大力发展港口企业,加快港口经济产业化的进程。一个国际性港口必须由港务、运输、维修、仓储、补给、金融、信息、各种代理和各种服务企业、中介机构组成,形成企业群体,进而带动加工业、中转贸易、对外贸易、国际旅游等产业发展,形成港口经济。从上海到广州之间口岸众多,各具特色,厦门港要在这一中间地带发挥龙头港作用,在亚太地区发挥中转枢纽港作用,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实力雄厚的港口维修业。要抓好造船厂的搬迁改造工作,引进外资,兴办可维修5万吨级船舶的修船厂及其配套厂家。抓紧以太古飞机维修中心为核心的航空城建设,形成具有国际船舶、飞机维修能力的港口维修业。二是发展国际直达航运。要组织和壮大厦门的国际航运队伍,争取更多的国内包括台湾在内的大型航运公司和国际上著名的航运集团来厦设立分支机构,允许世界各地来厦开展船代、货代、揽代、现货等各种运输业务,发展国际航运的干线船和直飞班机,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努力吸引香港中转运输的部分业务,开拓厦台直航业务,使厦门成为国际直达港和两岸直航口岸。三是要建立港口保障服务体系。要依照港口吞吐的发展需求和货物种类,建设好港区仓库,确定好总容量及其种类,形成港口仓储结构。要重视港口进口货物的疏运工作,建立货运车队和“海、陆、空联营一票通”的企业,开放陆运代理业务,保障入港货物的及时疏运。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发展供水、供油、补给、救护、电信、饮食、信宿等一条龙配套的服务行业,建立法人企业,形成服务保障体系。四是要根据港口多功能的需要,争取把东渡港区划入象屿保税区,发展中转贸易、保税仓储、加工出口、国际贸易等业务,允许商品免税转入,进行交易、国际展览,开展相关业务,如储存、分类、整理、加工、改装以及转口、再出口等,形成保税区自由贸易型的港口功能。五是要适应国际化经济活动的要求,发展港口金融、汇兑、保险、信息、技术贸易等行业,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开展各种国际业务,促进港口经济的发展,构筑港口优势。六是要协调好港口、城市在外向型发展中的关系,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发展战略上,要站在港城一体的宏观高度,制订港城结合的发展战略和功能配套,以求港口功能在大跨度的时空领域中充分发挥作用,保证港城达到长期而稳定的结合;在规划管理上,要以合理的功能分工,确定水域和岸线的使用,统一规划与开发,以此来保证港城的功能优化和港城组合的最大效益;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以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建立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为目标,使港口与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相互转换能力和互补关系,形成港城的组合优势,增强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以智取胜,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

现代化的港口,必须以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城市作依托。依靠科技进步,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龙头,实现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扶持和发展一批代表今后产业发展潮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跨世纪优势产业、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大力推进为大城市发展提供载体的重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力争到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90年代初的水平,努力形成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格局。

1、以科教为先导,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厦门要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必须努力争创和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坚持以科教为先导,加大科技含量的产业渗透,组织向信息产业、高新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绿色工程和蓝色海洋等新领域进军,推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转型升级,为加快发展现代化经济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要确立科技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迅速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科技队伍,发展一个以“三科”工程为龙头,科工贸、科教农一体化、国内外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科技协作网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产、学、研三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各地科研人员携带科研课题及成果来厦工作。积极发展科技企业,逐步确立企业的技术开发主体地位,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力争到200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全市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要进一步实施“教育之城”规划,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培养、引进人才,力争到2000年,全市科技专业人员队伍达15万人以上,并努力构造适应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要求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和劳动力结构。

2、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重点区域建设,迅速增强我市经济实力。今后5年,我市产业发展要按照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框架,采取分区布局、梯度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进行规划建设,努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迅速扩大我市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增强我市的经济实力,为构筑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奠定经济基础。

厦门要构筑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发展格局,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产业布局,基本构想是,厦门本岛要通过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全面推动交通航运、国内商业、对外贸易、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特别是港口经济的飞跃发展,迅速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贸易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工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体系。

整个开发建设应是梯度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近中期要把构造大厦门框架的突破口选在西海域,通过海沧大桥,把本岛与海沧连接起来,以本岛的第三产业和工业的辐射及外引内联工作的开展,带动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和同安开放区的开发建设。当前,特别要加快三大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步伐,以推动城市的建设格局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是加快海沧投资区的开发建设,按照建设21世纪新市区和基础原料工业、重型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新港区的要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促使在建项目竣工投产。继续引进一批大项目和相关配套项目,形成产业群体,使海沧成为我市产业升级、资本积累、扩大经济总量和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依托。二是大力抓好“三科”工程建设,加快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推进与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的交流合作。加快科技开发院和科技商城的建设,使我市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高科技产品开发、生产和交易基地。三是加快已批准建设的20个成片开发区的建设,坚持规划引路、基础先行、小区启动、外引内联,项目带动和滚动开发,实现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单区综合型开发向专业分工和产业联动开发转变,成为5年内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

3、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我市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目前,全国对外开放已朝着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应继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走在对外开放潮流的前头,以提高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增强参与国际分工能力为目标,努力实现从项目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由单纯吸引外资向发展双向投资、建成投资中心方向发展,从对外开放“窗口”向区域性中心城市方向进军,为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奠定基础。

厦门外向型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引进一些跨国公司、国际商社和大企业、大财团,发展一批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创汇、联动性强的龙头项目,拓展有利于构筑国际化功能的投资领域。首先把主要精力、主要眼光放在世界上同行业中实力最强、技术最先进、国际投资日趋活跃、有意拓展亚太市场的企业和公司上,力争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创汇、联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其次,在坚持对港台侨外都欢迎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对台区位优势,加强对台的经贸合作,使厦门成为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并把招商区域拓宽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力求在引进跨国公司、国际商社、大企业、大财团上有重大突破,并争取使其在厦门设立直属总部的分支机构,形成对内陆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投资辐射功能,使厦门成为跨国资本竞相投资的重点。第三,努力拓展投资领域。在坚持以工业引进为主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鼓励和争取外资发展金融、商贸、航运和中介机构等推动港口经济形成的第三产业,促使我市成为各种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机构云集的场所。第四,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坚持“大经贸”的发展战略,加快外贸体制改革,鼓励地方外贸在岛外、省外建立分支机构和紧密型的出口生产基地,加强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外贸的竞争能力,积极组建多元化、实业化、国际化的大型综合商社和跨国公司,加快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工作,壮大外贸队伍。要大力开辟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通过创办境外企业,加强与国际商社的合作,建立境外销售网络,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要大力发展对外劳务、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外经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4、大规模、高起点、跨越式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现代化城市框架。厦门是一个由本岛核心和沿其海湾星罗棋布的小岛屿、小城镇组成的城市。我们要力争再过5年时间,基本形成由四大片区组成的、拥有200万人口、一城多镇、中心放身的城市框架,并且能够实现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到2050年沿海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为此,最基本的是要有能适应城市载体容量和对经济增长具有支撑能力的基础性设施。因此,我们要在今后5年中,切实转换投资主体,集中精力,多方筹资,大规模、高起点、跨越式地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过5年的建设,力争使厦门形成1000万人次的空运能力,3500万吨的海运吞吐能力,100万标准集装箱的装卸能力,220万千瓦/时发电能力;形成日发送2.7万人次、2.8万标箱的额货运能力,日供水80万吨的供水能力,日排污50万吨的排污能力;新建88公里市政道路、14公里高速公路和20多公里的公路桥梁,从而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构筑起大城市的框架。

今后5年如何使用有限财力,保证重点项目资金到位,发挥最佳效果,确保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唯有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方有出路。要在继续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关心支持的同时,实行法人投资责任制和建设项目自有资金比例制度,财政预算内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启动,通过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和法人投资者的有效运营,实现良性循环。要制定投资补偿政策,采用BOT、无追索融资等多种方式,吸引外资投入;研究将基础设施资产存量变为资金流量滚动发展的具体办法。要大力发展各种海外中国投资基金,吸引、集中中小投资者,扩展资金来源渠道。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基础设施股份制企业,通过向国内外发行债券、股票等形式筹集资金。要研究组建全市投资担保公司、负责对外筹措股本的贷款担保,并建立偿债基金,形成引资担保偿债机制,更加有效地吸引外资和内资,确保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增创体制优势,拓展辐射空间,构筑国际性开放态势

厦门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城市,不仅要有发达的港口经济、现代化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构筑国际性的开放态势,建立国际资本、跨国公司能按照国际惯例自由运作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使厦门走出市界为相邻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走出国界为更大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拓展辐射空间,逐步建成国际性的城市。

1、抓住发展对台关系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实施。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经济特区时,一再强调经济特区的地位、作用、政策不变。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亚太经济组织领导会议上郑重宣布:为实现亚太区域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中国有志于推进这一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厦门作为享有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特区,在这方面一定能有所作为。

厦门作为享有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经济特区要建设的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自由口岸、出口加工和特别关税功能,集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自由金融区、自由旅游区和特别关税区为一体的全方位、高开放度的港城。目前,我们要根据江总书记“三个不变”的精神,抓住对台的有利时机,在用好用活用足中央赋予的现行政策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推进自由港某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要积极争取联检大楼的启动和使用,“管进不管出”,并放开关境线,“管出不管进”,使厦门成为特别关税区、自由贸易区。要在加快象屿保税区建设的同时,争取扩大我市的保税区范围。在金融和外汇管理上,要争取有更多有实力的外资、台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到厦设立分支机构,允许国际主要通货和新台币在厦门自由兑换、计价和结算,允许外资、台资银行有限额地开办人民币业务,多元化地开展国际保险业务;要抓紧在厦门的专业银行中开办离岸金融业务,使厦门金融业尽快走上国际市场,促进资金的自由进出。要进一步提高人员进出的自由度,在实行好台胞落地办证、外国人就地签证的基础上,争取在联检大楼启用后,除了不准入境的人员外,允许港澳台胞和友好国家及短期逗留的客商凭护照在厦门自由出入境,并放松出境管理,对涉外企业的商务人员发放长期护照,方便出境。

2、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厦门成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连接点。目前已经确定用3~5年时间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随着厦门建立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目标的确定,我们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向更高的层次拓展,努力建立与国际市场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一是要加快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改进步伐,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运行体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采用国际通用准则和先进工艺技术质量标准,推进企业的建设,使企业能步入国际市场;要积极发展国有跨国企业集团,引进、联合国内外跨国公司,以提高厦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规模效益。二是要把握我市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各种经济成份企业迅速扩大、国际化经营日益增多的新特点,建立按国际惯例办事、能覆盖全社会、统一机构、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中的活力。三是要按照大流通的格局,发展与国际市场融通的市场体系。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加强具有内外辐射功能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金融、技术、劳务、房地产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消费品等商品市场以及产权、信息、文化等新兴市场,配套完善运作机制、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法规监管体系,建立一个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开放畅通、灵活高效、程序规范的市场体系,使厦门成为沟通全国、面向世界有较强扩散和聚合能力的商品流、资金和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的交汇中心。四是健全分配制度,完善分配方式,形成激励机制。五是要结合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起以财税和货币政策为主要调节手段,计划、金融、财政相互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特别是政府在管理职能上,要有在动态中协调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资金的管理机制。努力使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城市提供体制保证。

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是厦门特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要积极学习、吸收、借鉴甚至是移植国际通用的准则和惯例,特别是会计、审计制度、质量认证标准、工艺技术规范、商务仲裁规则和公共行政管理惯例,以及国际航运、贸易、投资、收支、汇率、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方面,要在学习、吸收和借鉴中有所改进、创新,使厦门的市场能融入国际市场,整个经济活动能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同时,大力引进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仲裁、中介机构,提高我市中介机构的整体水平。要运用我市的立法权,及时总结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的经验,把一些成功、成熟的规则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更好地按国际惯例办事。

3、拓展空间,发展腹地,努力使厦门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厦门特区经济活动的辐射空间、覆盖范围、集散地界,关系到我市国际化的程度。我们要有抢占空间的意识,以航运交通为梭机、产业关系为纽带、信息流通为经纬,编织我市的国际化网络,力促两岸“三通”,外拓国际空间,内联内陆腹地,争取使厦门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枢纽和经济中心。首先,要把对台工作作为我市的战略重点。随着我国多元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要抓住台湾以海岛出口型为主的经济与我市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共同特点,注视台湾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资本寻求出路、企业扩大规模的新动向,力求在厦门与台湾的产业互补、行业联动、企业联体、科技共享上寻找合作的结合点。要全面贯彻《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大力加强与台湾之间的行业协作,扩大台商的投资领域,力争在引进投资组合、产业关联的启动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在促进两岸“三通”、共同开拓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和国际旅游上有更广泛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同时要围绕促进两岸“三通”,切实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社会和法制环境上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把厦门建设成为两岸人员、物资往来的主通道,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往的桥梁,处理两岸具体事务的基地,台胞购物、旅游、休闲、度假的主选区。其次,要加强内联,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内地腹地,关系到厦门港口作用的发挥、地位的提高和港口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特区内外辐射的“窗口”作用的发挥。我们要把内联放在与外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充分发挥厦门的政策优势、体制优势、人才科技优势和区位优势,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依托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基础设施的延伸联网、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流通市场的融为一体、信息咨询的传递交流和海陆运输的驱动效应,发展闽东南经济带,建立闽西南经济区,拓展闽粤湘赣相邻地区的协作圈。同时以更多的经济技术合作、商贸流通协作,向全国各地发展更加广阔的腹地,使之成为以厦门为核心,以闽东南各城市为群体,城乡一体、山海合作,介于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经济协作区,携手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迎接国际竞争。

(四)坚持“两手抓”,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是特区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保证。我们要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整个城市文明程度,努力把厦门建设成为道德风尚良好、科技教育发达、文化事业繁荣、社会安定团结、生活环境优美的全国文明城市。

要抓紧制定实施《厦门市“九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以思想建设为中心环节,进一步组织全市人民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建好教育基地,推出优秀教材,树立先进典型,提高新闻媒体的宣传效果,不断启迪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一步弘扬“开明、守信、竞争、开拓、奉献”的特区精神,坚定信念,解放思想,奋发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建文明特区、创文明单位、评文明家庭、做文明市民”以及“双拥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讲文明、讲道德、讲礼貌、守法纪的良好风气。要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不断引导干部群众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一切文明成果,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保持特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特区的健康发展。

坚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艺术素养。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活跃对台、对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实施“五个一”工程,繁荣文化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提前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要加强社会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建成集美大学工商学院、厦门医学院、厦门人民大会堂、广电中心、中心书店、厦门博物馆、国际信息城等28项具有相当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性项目,努力把厦门建成集教学、科研、文化、医疗、信息、旅游等于一体的、具有区域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

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厦门拥有立法权的优势,加快立法步伐,到2000年,建立和健全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适应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坚持立法、执法、知法、守法一起抓,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实现依法治市的目标。要突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持不懈地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深入开展隐蔽战线的斗争,确保特区稳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高度重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城市布局,讲究港口风景城市建筑造型的风格,提高城市建设层次。要依法管理城市,完善现代化管理设施,提高综合管理水平。要加大整治脏乱差、环境保护和城市的绿化美化的力度,使厦门跨入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标签:;  ;  ;  ;  ;  ;  ;  ;  ;  ;  ;  

厦门建设现代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构想_港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