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心理活动课_心理发展论文

浅谈小学心理活动课_心理发展论文

小学心理活动课初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活动课论文,心理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很多,开设心理活动课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所谓心理活动课是指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并得到切实提高的课程。

一、开设心理活动课的意义

(一)开设心理活动课是实现学校心理辅导目标的需要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生活、交际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这是发展性目标;二是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是防治目标。小学心理辅导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现有的小学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此类活动,这极易使学校心理辅导处于零星的、自发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因此开设心理活动课,在心理辅导的时间、内容上给予保证,有利于学校心理辅导目标的实现。心理活动课突出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性,它是以班级活动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的,老师面对的是全体健康的学生。一般来说,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辅导老师可以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开设心理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应试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小学开设心理活动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它强调全面性、全体性、发展性,就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全面性”即要求全面落实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课无疑是可以促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全体性”即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或少数学生,也不是大多数学生进行教育。心理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启示,学会自助和互助。“发展性”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学会终生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心理活动课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体验情感,做到自主地参与,主动地讨论,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这么说,心理活动课能够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心理活动课的特点和原则

心理活动课是专门为学校心理辅导而设置的,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目的专一。心理活动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它不同于一般的班队活动和各类学科兴趣活动。第二,以学生活动为主。不同于以普及知识为主的心理学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感受,以提高心理素质。第三,有一定的系统性。不同于学生自发性游戏,作为一门课程,心理活动课有自身的目标、计划和固定的内容,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根本上不同于学生无组织、无系统目标的自发活动。

心理活动课要达到一定的质量,取得一定的效果,就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活动中教师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心理;二是心理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发展为出发点。心理活动课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这是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决定的。心理活动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了解和体验激发自己潜能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健康情绪;等等。总之,心理活动课是一门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课程。

2、活动性原则。指心理辅导要重视通过活动促进发展。 活动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心理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因此只有师生双方互动给学生提供各种体验或感受,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3、主体性原则。指在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心理活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自己运动”才能起作用。一般来说,心理活动的效果与主体参与程度成正比,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心理活动课就失去了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接受性原则。接受就是要针对学生的需要, 接受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心理活动课的要求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次实践活动中得以激发新的需求,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5、合作性原则。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大多是集体活动项目, 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自由、平等、和谐的良好气氛中进行,这种气氛主要来自师生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因此老师在活动中就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帮助、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取得成功,在合作中得到愉悦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别人的想法,理解别人的需要,尊重别人的意见,诚挚地与人合作。

三、心理活动课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小学心理活动课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1、情境式。教师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此情况下表明态度、采取行动。如“盲人过街”的活动,通过少先队员帮助盲童过街的哑剧表演,强化学生助人为乐的观念,诱导类似的行为和美德。

2、训练式。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按某种操作要求, 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重复训练。如“倾听练习”、“拼揍图形练习”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3、游戏式。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设定的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现某种情感或理解某个道理。如“二人三腿比赛”就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优良品质。

4、辨析式。 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似是而非或者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辨析。如“谁是谁非”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水平就有促进作用。

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了运用常见的讲授法、自述法、讨论法外,还可以运用训练法、表演法等。

1、训练法。心理训练的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练习、实践、 锻炼的方法。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并不单单表现为对心理的“知”,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为在实际活动中的各种心理活动能力,因此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潜能的发展都离不开实际的心理训练。

2、表演法。在活动中让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 重演部分场景,使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充分表露自己或角色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以达到渲泄情感、消除压力,克服羞怯和自卑心理,提高交往能力的目的。

四、心理活动课的操作步骤

(一)了解学生,科学分析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开展心理活动课的前提,教师可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了解、判断、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作科学的分析,找出共性,以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二)确定目标,选择教材

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确定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应是单一的,一个活动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或提高某一方面的心理素质,同时活动目标一定要具体化,以便实施与检验。再则活动目标还应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依据活动目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因为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学生越是感兴趣的活动,参与积极性越高涨,这样更有利于达到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发展。目前有关心理活动课的教材很多,教师可以自由选择,也可独创一些活动。

(三)精心设计,组织活动

对教案进行选择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和活动目标的隐蔽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活动时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说教者转变为辅导者,与学生建立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教师要重视课前的准备和小助手的培养使用,要让自己成为活动中的一员而不是活动的指挥者。

(四)反馈评价,个别疏导

活动课结束前,要对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可以由教师也可以由学生进行,总结评价时针对的是活动本身,而不是某个学生,绝对不能因学生在活动中表现不好而加以指责批评。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不同表现,可以在课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疏导。

实践证明:开设心理活动课后可以使学生的不适行为得到有效克服,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合作心理有所增强,起到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作用,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和喜欢。

标签:;  ;  

浅谈小学心理活动课_心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