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观察论文_刘兵

刘兵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肿瘤外一科 237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患者,对其进行外科治疗后获得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PRT患者64例,对其诊断与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病理检查最终证明患者出现了腹膜后肿瘤的情况。在所有的患者中,有42例患者检查后证实为恶性,有22例患者检查后证实为良性。对患者进行CT检查诊断,最终诊断的准确率大于80%,而对患者采用B超诊断,诊断准确率大于50%。将患者患有的良性肿瘤全部切除的概率为81.82%(18/22),将患者患有的恶性肿瘤全部切除的概率为71.43%(30/42)。结论:对PRT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能有效准备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进行正确诊断,有效确定对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的具体范围。针对此类患者将所患肿瘤全部切除,关键时刻配合切除脏器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PRT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能够发挥显著效果。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外科治疗 诊断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13-0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主要来自患者腹膜后间隙脂肪中的肿瘤、患者血管中肿瘤以及患者淋巴组织中的肿瘤等,对于患者腹膜后器官像肾上腺以及胰腺则不属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其位置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并且涉及到患者身体中的诸多组织,种类多样化。对于PRT患者,临床对其进行诊断,最终的诊断率较低,并且其与患者腹膜后诸多的器官以及血管存在着密切关系[2],很难将其有效完整的切除,并且对患者实施切除术后,患者存在非常大的概率出现复发的情况[3]。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64例PRT患者,临床研究对其进行外科治疗的效果,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11岁,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3.6±1.5)岁;患者病程最短为15d,患者病程最长为3年,平均病程为(5.3±1.6)个月。患者在临床表现的首发症状:患者除了出现腹痛症状之外,合并出现腹部肿块的患者46例,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患者6例,出现了进行性消瘦以及乏力症状的患儿6例,出现了发热症状的患儿4例,出现了不完全肠梗阻的患儿2例。

1.2 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

在准备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实施术前诊断最终确诊患有腹膜后肿瘤的患者44例,所占的百分比为68.75%。此外诊断患有肝肿瘤,包括患者6例;患有胃底肿瘤,包括患者4例;患有脾肿瘤,包括患者2例;患有卵巢肿瘤,包括患者2例;患有回盲部肿瘤,包括患者2例;患有直肠癌,包括患者2例;患有腹腔肿块,包括患者2例。

1.3 对患者实施辅助检查

进行CT检查的患者共44例,最终确诊为患有腹膜后肿瘤的患者36例,二者符合率达到了81.82%。此外表明4例患者患有肝癌,有2例患者患有回盲部肿瘤,有2例患者患有直肠肿瘤。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共包括40例,证明患者患有腹膜后肿瘤32例,最终二者的符合率达到了80.00%。此外表明存在2例患者患有肝肿瘤,有2例患者患有脾肿瘤,有2例患者患有卵巢肿瘤,有2例患者患有腹腔肿块的情况。此外表面患者出现上消化道钡餐的患者24例,证明出现了胃底肿瘤的患者10例,患有胃肠道肿瘤的患者4例,没有发现出现任何异常的患者10例。对患者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共计14例,其中有8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呈现阳性。

1.4 对患者进行病理分型

针对本次研究的64例PRT患者,完成手术后都经病理证实,最终证实肿瘤为恶性包括患者42例,所占的百分比为65.62%(42/64)。患者恶性肿瘤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中为患有畸胎瘤的患者12例,患有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患者6例,患有平滑肌肉瘤的患者4例,患有脂肪肉瘤的患者4例,患有神经鞘瘤的患者4例,患有滑膜肉瘤的患者4例,患有横纹肌肉瘤的患者2例,患有淋巴瘤的患者2例,患有间质瘤的患者2例,患有副神经节瘤的患者2例。最终证实肿瘤为良性包括患者22例,所占的百分比为34.38%(22/64)。在所有的患者中患有畸胎瘤的患者6例,患有平滑肌瘤的患者4例,患有神经鞘瘤的患者2例,患有淋巴管瘤的患者2例,患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2例,患有神经节细胞瘤的患者2例,患有纤维瘤(侵袭性)的患者2例,患有单纯囊肿的患者2例。

1.5 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情况

在本组的64例PRT患者中,对所有的患者全部实施剖腹探查术。患有良性肿瘤的患者共计22例,患者的肿瘤全部进行切除的患者18例,采用姑息性切除的患者4例。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42例,将肿瘤全部切除的缓和30例,配合将脏器进行切除的患者6例(配合切除患者肾脏2例,配合切除患者胰尾2例,配合切除患者肠系膜上静脉并且对其进行重建的患者2例);进行姑息性切除的患者2例。所有的PRT患者中,有10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出血量过多的情况,出血量最小为600毫升,出血量最大为2600毫升。在本组的患者中,无任何的患者死亡,在完成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2例,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最终全部治愈。

1.6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实验的研究过程中,针对所有的数据全部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利用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完成手术后,针对52例PRT患者进行随访:22例患有良性肿瘤的患者没有出现肿瘤复发的情况。进行姑息性切除的4例PRT患者,因为1例患者发生了恶变转移的情况,最终导致死亡。对患有恶性肿瘤并且实施全部切除的30例患者,共对22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实施肿瘤全部切除的患者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复发的情况,再次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完成治疗后,22例PRT患者生存时间最短为3年,最长时间为9年。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

针对所有PRT患者,共计16例患者患有的肿瘤未能完全切除,其影响因素可见下表。

表1 导致PRT所患有肿瘤没有完全切除的原因

3、讨论

患者患有PRT的部位极为特殊,并且因为其来自于患者体内的诸多组织,拥有较多的种类,在临床上的多种表现也不具有特异性,不能够在早期发现患者患有的疾病[4]。此类患者绝大部分针对化疗以及放疗都不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往往会对体内的诸多重要器官以及重要的血管造成一定的伤害,对患者进行手术的切除率非常低,对患者完成手术后具有非常高的复发率[5]。对患者进行CT检查、MRI检查以及B超检查为当前的检查手段。针对患者实施早期治疗能够发挥显著的效果,成功降低了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显著提高PRT患者的生活质量[7]。

参考文献

[1] 童汉兴,邵叶波,张勇.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诊疗中的难点聚焦[J].实用肿瘤杂志,2013,10(10):226-229.

[2] 张建瑞.2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2,5(15):105-109.

[3] 田首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12(31):104-106.

[4] 李新宇,朱继业,王福顺等.累及大血管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12):994-997.

[5] 李杰华,陆云飞,陈之白等.8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预后因素的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3,(2):154-158.

[6] 朱卫华,李澍,彭吉润等.6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12):966-968.

[7] 杨锦雷,常家聪,刘弋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若干技巧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1):59-61.

论文作者:刘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5

标签:;  ;  ;  ;  ;  ;  ;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观察论文_刘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