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民航运输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

高职民航运输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

高职民航运输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闵 娜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3)

【摘要】 本文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民航运输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学院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民航运输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以便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民航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高职;民航运输;人才培养

一、引言

民航运输(air transportation)是指以民用为宗旨,以航空港为基地,使用飞机、直升机及其他航空器运送人员、货物、邮件的一种运输方式。它是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快速、机动、不受地面地形的影响的特点,是现代旅客运输,尤其是远程旅客运输的重要方式,在国际交往和国内长距离客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民航运输服务主要包括售票、值机(办登机牌、托运行李)、行李查询、候机楼服务、货运等。[1]

综上,B水库第一种方法生产经营分摊比例取值为1;第二种方法不考虑重复库容因素,但考虑死库容因素,分摊比例为0.89,第三种方法重复库容和死库容因素均不考虑,分摊比例为0.87。

民航运输专业面向各航空公司、民航机场及销售运输服务与管理部门,培养从事民用航空生产活动、保障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围绕民航业展开的企业性经营活动,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与较高职业素养、能够从事民航运输行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主要就业岗位包括空中乘务、空中保安员、地勤、机场安检、售票、值机、引导、行李查询、货运、民用航空工程技术等工作。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兼具市场意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市场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跟岗和顶岗实习,实地体验工作环境并受职业精神熏染,从而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观。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保障学生能够到民航企业从事民航运输工作的基础。民用机场和民用航空企业是民航运输专业学生就业的最主要的渠道。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2017年印发的《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 中指出:“到2025年,在现有(含在建)机场基础上,新增布局机场136 个”。 云南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战略的交汇点,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高地。“十三五”时期,云南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统领,坚持民航率先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民用机场网络、航线网络和昆明国家门户枢纽“两网络一枢纽”建设,着力推动云南从民航大省向民航强省转变。预计到“十三五”末,云南省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0 个,通用机场45 个。针对我省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的大环境,云南机电职业技术于2016年9月开始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招收专科层次的民航运输专业学生。为此,本文就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二、我院现有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细化

民航运输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主要包括民用航空机场、航空公司、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民航局、空警总队等行政机关,以及中航信、中航油等运输保障集团等多个组成部分。在如此庞大的民航运输系统中,学院当前的民航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不够细化,毕业生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按照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面向,可以粗略划分为民航客机空中服务和民航地面服务两大类。其中民航客机空中服务包括空中乘务、空中保安员等工作岗位;民航地面服务包括地勤、机场安检、售票、值机、引导、行李查询、货运、民用航空工程技术等工作岗位。这两大类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专业技能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就我院现有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设计来看,民航类的课程基本都有开设并都设置成专业核心课,这样学生只是粗浅广泛的对各门课程有所了解,并未对某一个领域深入学习。相应的,实训课程安排也没有细分,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就不够专业。

只有结合企业的具体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职业岗位标准,体现专业技术能力本位,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岗位知识,掌握岗位专业技能,并培养相应的职业素养。

(二)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水平尚需提高

培养能够从事民航运输行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有赖于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出专业的教学基础。在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师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相应专业技术能力。因此要提升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在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稳定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

挂职锻炼是技能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院专业教师每年需下企业锻炼,但由于航空公司、民航机场与校方合作链的缺乏,民航运输专业教师难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和职业环境的体验。搭建企业培训平台,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有效结合,尤其能够丰富案例教学,有效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岗位能力。

从目前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有民航运输专业工作背景的企业师傅能够发挥其拥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使其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参加专业实训和培养相关职业能力时更快更好的发展。但这些具有行业工作背景的师傅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职业教育的经历。同时,企业师资不够稳定,对专业的教学管理和长期建设也会有所影响。对于校方教师来说,理论基础扎实,但与企业师傅比较实践相对较弱,且缺乏深入相关企业的培训机会。

(3)明确工作重点,关心下一代工作千头万绪,各高校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抓准自己的工作重点和特色。

(三)实训基地建设尚需完善

1.4 叶果比不合理 一些果农贪图高产,留果量过大,叶果比失调(有些叶果比值还不到3),造成树体负载过大(亩产 2 000~3 000 kg),果实贪青晚熟,引起萎蔫。

三、高职民航运输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探析

(一)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1、学院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

在高校之间,形成高校联盟,共同进行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联合定制培养,构建基于高校联盟的协同共享平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的灵活机制,组建各种跨学校的研究中心、实验中心、教学中心,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组织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突破学科壁垒,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和教学小组,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学科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以学院为主体,按学科群开设大量的跨学科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结合我院民航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师资队伍的水平,重视并加强师资培训迫在眉睫。具体方法有:

(二)提升师资水平,促进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

这些培养目标是在通过对目前行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考虑了企业岗位需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注重专业岗位工作技能的培养。课程的设置要体现专业技术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一定的职业素养[2]

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目标,是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基础。培养出符合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的要求,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民航运输专业的培人才养目标是面向航空公司、民航机场和销售运输服务与管理部门,培养掌握民航运输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备较强职业技能与较高职业素养,能够从事民航客机服务工作、航空地面服务工作、航空货运服务、民航运输管理等工作,具备实施航空服务、机场安检及航空货物服务等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

我院民航运输专业“校企联合教研室”由企业、院校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包括企业教学顾问团队、企业导师、学院讲师三个组成部分。校企师资队伍共同对教学工作和实习工作进行过程管理与质量监督。民航运输基本素质能力模块由学院讲师负责完成,岗位群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模块由企业导师和学院讲师共同完成,综合能力模块以“师带徒”的方式由企业导师带领完成。

根据我院民航运输专业建设发展和合作企业发展的需要,我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由院方提供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利用学校的专业师资和企业的实训设备资源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和院校通过紧密配合,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一部分实训基地已经投入使用,有效教学,还有部分实训基地仍在紧张建设中。同时,本地校外实训基地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训开展的质量和范围。

2、学院专业教师的培训,除了常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的培训,还可以请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到校进行实践操作培训。

3、增加和企业及其他院校的教学交流机会,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同探索培养民航运输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三)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将满足岗位需求单一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复杂目标进行了有效结合。这就决定了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需要紧扣企业的岗位标准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同时,考虑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好、适应新技术环境和技术要求的能力的培养。

(27)攝制魔蹤:鎮伏魔勞,大刑攝擯。(《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呪妙經註》卷三,《中华道藏》30/554)

(四)提高实习的实效性

民航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受航空运输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而不断驱动向前。民航运输专业需要在切合行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为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共同搭建校外实训基地,不断丰富实训教学资源,完善顶岗管理制度,健全实习运作机制,使学生能够通过实习实现专业技能的全方位提升。

高职民航运输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前提,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不断适应民航运输市场变化需求,受民航企业青睐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校企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的共享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受益者,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陆筑平.闫娟.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研究——以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5(09 下):9- 11.

[2]张献梅,朱晓.“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5):22- 25.

[3]崔苏卫.基于“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92- 94.

[4]丁蓉蓉.创新教育推进高素质民航运输人才的培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2)

[5]柳明.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4):15- 18.

[6]徐龙闪.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四川省某高职院校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2(41):144- 146.

[7]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高职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8.1(7):88- 89.

中图分类号: G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9)02-083-04

收稿日期: 2019- 03- 31

作者简介: 闵 娜(1982~ ),女,云南人,硕士研究生。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2017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指导性项目课题:“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7ZZX201)。

(责任编辑:日新)

标签:;  ;  ;  ;  

高职民航运输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