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曝光与含意_新闻标题论文

新闻标题的曝光与含意_新闻标题论文

新闻标题的显露与含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标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新闻标题究竟是显露一些好,还是含蓄一些好?本文通过大量实例,试图从审美的陌生化、现代读者思辨意识、读者心理效应、标题的功能及标题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等方面,说明新闻标题要使读者一看就产生冲动思维,并在思维中得到它所显示的内涵,还是含蓄一些好。

[关键词] 新闻标题 显露 含蓄 内涵 外延 创造思维

下面这个标题见《广西法制报》第775期二版。我们对这个标题的前半部分加以限制,便出现如下状况:

原题:七姐妹斗人兽

限制:七被拐姐妹斗人兽

七农村被拐姐妹斗人兽

七平均年龄16岁的农村被拐姐妹斗人兽

这样限制的根据,源于语言的递归性。

从逻辑学角度看,这样限制的结果是,外延愈小,内涵愈多,而原题的前半部分则是外延大而内涵少。如“七姐妹”,则含各行各业、各阶层、各年龄的姐妹。

从哲学角度分析,后面的限制越来越接近生活具体事实,就是越来越接近生活原型的具象,因而具体。而原题抽象出事物的质,更具哲学意义上的真实,因而具备典型意义。

假如我们选取上述加限制的任何一个部分作新闻的标题,那么显而易见,限制得越多的概念,自然是内涵显露,而原题与后面的加限制题相比较,显然含蓄。

那么新闻标题究竟是显露一些好,还是含蓄一些好?

我认为新闻标题无论显露还是含蓄,由于它是在读者的“一瞥”中展示自己的魅力的,因此,标题总要在形式方面使读者一看就产生冲动性思维,并在思维中得到它所显示的内涵。也就是说,标题要在语言形式上吸引读者,启发读者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产生无冲动思维,即被动地对待标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含蓄的标题优于显露的标题。

一、审美的陌生化——现代读者思辨意识——标题含蓄与读者心理效应。

新奇是审美需要的最大前题。然而,唯新奇才会使读者产生陌生感,因而增加思维难度和思维长度。倘是似曾相识和旧话套话的陈旧标题,读来既无美感,思维又不费力,如上文提及的“七平均年龄16岁的农村被拐姐妹”,就因不能让读者感受思维难度和无需拉长思维长度而很难在“一瞥”中令读者玩味。

现代读者思辨意识增强。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全人类文明水准普遍提高;二是社会生产力发达,生产节奏加快,生产程序跨度大,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对于客观对象的考察上面,只有经过艰难地深刻地思辨而有所得之后,才会产生一种愉悦。一方面,这是因为主体思辨所得,显示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他在这一活动中表明了自己是作为社会一员而存在,有自己的价值。这便接近了人所具有的创造性本质。内涵显露的标题,不需要多大的难度和长度的思辨就能获解其意,因而难生愉悦之情。

内涵含蓄的新闻标题,因为有一定难度而令读者拉长思维长度,这正合乎意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更适合具有现代意识思辨能力的读者。如“七姐妹”,七个什么样的姐妹,这就要主体意识能动地去想象,否则将无所解。

思维难度带有时间性质,思维长度带有空间性质,二者如形影相随。内涵含蓄的标题因其意义不明确,思维难度与思维长度是同时体现的,如下面这条标题:

《支撑起大山的脊梁》(《广西法制报》1995年6月2日一版)

这则描写几位坚持在贫困山区办学的教师的通讯标题,所指的“大山”、“脊梁”已与现实生活中的“大山”、“脊梁”内涵不同,不可直观,有变形,有象征意义,因此题意就含蓄了。读者在理解它时,就会思考,这“大山”、“脊梁”指的是什么?是谁在支撑“大山”的“脊梁”?怎样支撑?思维难度增加,长度也增加了。随着难度增加,读者印象就深刻。这合乎心理学原理:意识在一个对象上注意时间越长印象就越深刻。

二、标题含蓄,空间就大,外延多,读者要把握标题确定的内涵和外延,除借助标题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外,还必须把正文看完,从补充的信息中得到理解,这也是标题的主要功能——吸引读者将文章读下去。

有的标题含蓄,但读者可以通过标题自身提供的信息,理解其内涵与外延,而有的标题仅依靠其自身提供的信息仍然不能对之正确地把握,还需要借助正文。

标题含蓄,是指其容量大,空间大。这样读者的想象思维可驰骋其间,捕捉其内涵与外延。但读者有时不一定能从标题上简单地得知,这时,标题与正文互补作用就十分突出。如《知恩图报瑶家女》(《广西法制报》832期2版),读者要想确切地弄清楚标题指的是什么,必须借助副题和文章来确定。因为“知恩图报”的内涵是很丰富的,“瑶家女”的外延也不止一个。当读完了正文中那几个瑶族妇女依法还贷的动人故事,读者便会对标题的拟定有会心之感,这样读来,印象就深刻,新闻标题的功用才得以发挥。

新闻标题的含蓄是意在言外,“外”在何方需寻找,上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读者在找的过程中也得到深刻的印象。

三、含蓄标题自身有模糊性,这是含蓄的外在形式,其模糊性来自语言的模糊性。人的心理情感活动是复杂而细腻的,而表达这种情感活动的物质外壳——语言总是不达其意,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情感活动与语词的表达能力存在着永远不会消失的距离,因而表现出抽象性,亦即模糊性。如有人在表达一件具有一定“敏感”,不便直说的事时,往往便会说“就那么回事吧!”这句话就蕴含不确定含义,“就怎么回事呢?”——抽象、模糊,但并未妨碍意思的表达,听者可以透过这些模糊的词语,领会说者要表达的真意。

新闻标题本身具有其模糊性,含蓄标题则更具模糊性,因为其含蓄故其容量大、空间大,具有多义性,它所显示的模糊性较显露标题更深一层。“七姐妹”比“七个平均年龄16岁的农村姐妹”所显示的模糊性就深一层,虽然这种含蓄是相对的。

这就需要标题的作者把握显露与含蓄的临界点,含蓄要在一定的度内,过了度,就流于晦涩。

四、新闻标题的含蓄,其内涵在表现形式上是不确定的,但在其本质上是确定的,因而可以调动读者的思维积极性,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

新闻标题的含蓄使读者得到思考,对其内涵的理解,读者可以通过两个途径。

(一)标题虽含蓄,但它有准确的含义,也就是说,准确含义就在标题本身,读者只要认真思考,就可以把握。如《“叶剑英”情系截肢少女》(《广西法制报》921期一版)由于“叶剑英”加了引号,读者就很容易理解这位“叶剑英”只是扮演“叶剑英”的演员而非叶剑英本人。

(二)借助正文来理解标题的准确内涵。有的标题空间大,内涵捉摸不定,读者就需看了正文后,才能准确把握标题的内涵,尤其是一些象征、比喻、引语、借用式标题。

例如《月缺月圆》(《广西法制报》858期二版)以月亮的缺与圆来比喻在抗日战争中失散的夫妻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得以幸福团圆的过程。如果仅从标题来理解,则有可能理解为一种自然的天文现象,读者只有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标题的准确内涵。

五、显露并不等于实作标题,含蓄并不等于虚作标题。虚实标题是指对正文的内容的概括程度而言的,它们针对正文。而标题的含蓄与显露指标题本身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对主题的说明,它们针对标题自身。

有些标题虽对正文概括较宽,但却也显明,如《爱是永恒的星辰》(《广西法制报》777期二版),标题虚,内涵显明,读者容易理解。

有些实标题虽然对正文概括较窄,却也不乏含蓄意味。如《救灾粮被盗后》(《广西法制报》777期一版),标题实,但内涵含蓄,至少有两重意义:⒈火速查处;⒉无动于衷。

六、标题的显露与含蓄是相对的。前面说过,语词针对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这就可以说所有的标题都含蓄。但我们人类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审美经验丰富,可以对在经验里多次感受的知识不假思索而能理解。所以,针对读者的知识,显露与含蓄有一定的度,超过度是不行的。

但是,读者的知识水平不在同一层次,因之具体对每个读者而言,显露与含蓄的认识各有不同。

提出以上问题,在于提醒标题作者多动脑子,作出合乎读者最佳审美心态的标题,标题也同写文章一样喜曲不喜平,否则白开水一碗是难惬人意的。

不过有个大前提要注意:什么样的标题都必须准确地概括内容,准确地突出中心,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不能游离于正文的内容之外。

标签:;  

新闻标题的曝光与含意_新闻标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