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论文_邱苑丹

浅谈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论文_邱苑丹

赤坎区文化馆 5240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是一个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近年来,赤坎区积极开展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切实抓好非遗文化的普查、抢救、保护和申报工作,下阶段如何更好地保护、展示和传承非遗工作,是我们当下要重视和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赤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租借广州湾(今湛江市),赤坎是租借地,法国人在此设赤坎分局,属广州湾法国公使署管辖。赤坎在清代是繁华的港埠,曾一时“商旅攘熙、舟车辐辏”,并先后建起广府、潮州、雷阳、闽浙、高州五大会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让赤坎这座古商埠融入更为丰富的人文民俗、民间艺术,形成赤坎独特的人文风情和文化积淀。

一、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在区文化馆,近几年来,赤坎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我区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申报工作。通过普查,基本摸清我区非遗文化的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不断推动我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并逐步形成机构健全、资源丰富,具有我区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通过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的普查、收集、整理、申报,目前赤坎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项,分别是调顺网龙、文章村簕古龙、湛江木偶戏、湛江洪拳、湛江干鱼制作技艺。市级名录有2项,分别是湛江番鬼托梁、湛江海味月饼制作技艺。区级名录有1项,是口衣记鸡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3人,分别是调顺网龙项目的黄车柄、文章湾村簕古龙项目的陈水禄、湛江木偶戏项目的李秋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分别是调顺网龙项目的黄毅帆,湛江木偶戏项目的郑武、郑毫,湛江番鬼托梁项目的张玉泉,湛江赤坎洪拳武术项目的叶嘉富、张美委,湛江干鱼制作技术的黄伟军,湛江海味月饼制作技艺的钟亚金,湛江木偶戏的林华焕。

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深入挖掘整理是非遗工作者的重中之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我区与各地文明对话交流,有效保护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对弘扬赤坎古埠历史文明、建设湛江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区文化馆和非遗中心在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的情况下,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去年,文章村簕古龙在文章湾村“年例”敬祭天后圣母众神活动;调顺网龙在湛江海滨公园技艺表演,同时在调顺村传统年例活动中表演及游行,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当天,在湛江市十九中进行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湛江木偶戏在赤坎草苏管区洪屋下村进行演出;赤坎洪拳参加年例和文化遗产日开幕式活动;举办“浓情端午·粽享未来——赤坎端午亲子民俗文化活动和“喜迎十九大·共圆创文梦”——赤坎区中秋亲子民俗文化活动,期间展示湛江海味月饼制作技艺;同时协助省非遗办举办非遗进校园展览。非遗活动的宣传和开展不仅扩大了我区非遗项目的影响力,更主要的展示了我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赤坎区非特质文化遗产保护虽取得一些成绩,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出现较多有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衷的行为。

一、地方政府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对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存着明显的厚此薄彼现象。为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政府也不断呼吁民众积极参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但在开发和保护中,由于当地财政财力有限,投入不足,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因素之一。民间引导对非遗保护也很重要,民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度还有待提升,如果能够调动政府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更多地参与非遗的保护,那么社会民众就会自觉提高文化保护意识,文化遗产传承才能发展下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非遗传承人严重断层。有些非遗传承人年纪较大,思想观念和经济效益等因素严重制约,导致传承人断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逐渐消失并衰退。像湛江木偶戏,自传入粤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成熟、繁荣、衰落、复兴、禁锢、兴盛、传承等阶段,现在仍在湛江市属区域,赤坎、吴川、遂溪、廉江等地广泛流行。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信息时代,观看木偶戏的人群的越来越少,木偶戏也逐渐蜕变,慢慢演变成一种习俗,同时木偶艺术队伍中出现后继无人的断层局面,不少木偶戏班的生存出现危机,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非遗部门缺少一批具有管理和研究队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导致部分传承人资料的申报和推荐不能按要求上报,很难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赤坎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针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和保护措施,我觉得应该在下面几点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保护措施。

一是完善非遗保护机构建设,强化制度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主要还是要通过政府主导,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的文化保护意识,除了成立本区非遗保护中心外,还要保障中心运转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安排专技人员负责非遗工作,包括建立非遗相关保护制度,制订非遗保护工作方案,针对各非遗项目设立扶持资料。完善和建立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体系,让重要的非特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普查工作。积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业务培训班,加大对本地区非遗普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让普查员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普查非遗项目的内容、程序、步骤等,统一部署,全面有序进行非遗普查工作,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专门数据库,包括非遗传承人的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实物资料和以之相关的数据。

三是加大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力度。运用多媒体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整理、研究、推广等相关工作进行宣传,除了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宣传,还要多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开展非遗进校园、举办各层次的非遗讲座,非遗图片展览进社区、进军营等展演活动。同时加强与博物馆工作的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伴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进一点改变,慢慢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广东省博物馆就曾联合湛江市博物馆,共同举办了《粤西木偶展》的流动展览活动,这个流动展览到达珠三角,在各市县区博物馆进行巡回流动展览,同时还邀请了木偶戏的传承人到各博物馆参加开幕式活动,进行展演,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和学生群体参加,让这种枯燥无味的文字图片展览活动,一下子“活”起来,不仅在各地宣传了湛江本地的非物质文物遗产,同时大大提高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活动效果不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中心,公众号、互联网、电子书、杂志等先进的媒体手段,让图、像、文资料能在图片或实物展览中,轻便运用二维码扫码宣传,让广大网民能够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掌握基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四是加强对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引导和指导性的培训至关重要。没有传承,就没有非遗,现在非遗的传承通常都是传承人的后代在继承,现在很多人对于非遗的认识不够,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年轻人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没有吸引力,所以出现传承人断裂,然后慢慢消失,所以重视传承人的引导和指导性的培训相当重要。另外,加强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像湛江干鱼技术、海味月饼、粤西老字号品牌享誉海内外的“湛江口衣记鸡”等,都是赤坎老品牌,这些非遗项目除了保护,还在要保护中发展,寻求进行生产性的保护,激发非遗发展活力,拓宽非遗传承人的增收效益,实现传统文化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让非遗走出“深闺”,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普查、抢救、保护和申报工作,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地展示和传承,让枯燥的文字记载演变成独特的民俗文化展演,不仅能丰富当地群众艺术文化生活,同时也能让当地传统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和传承。

参考目录:

1.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2》[M]. 2013

2.广东省博物馆,湛江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编《天南重地 -雷州历史文化》[M]. 2012

3.邓碧泉主编《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M]. 2009

4.政协湛江区委员会编《赤坎文史》 第2辑[M]. 2010

论文作者:邱苑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浅谈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论文_邱苑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