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与金融支持及对策_金融论文

安徽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与金融支持及对策_金融论文

发展安徽省现代工业体系与金融支持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体系论文,安徽省论文,对策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我省而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着眼点应是大力推进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作为银行如何集聚、运用好有限的信贷资金,着力发展我省的现代工业体系,是金融部门当然也是政府、企业和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对待的关键问题。

我省现代工业体系的新发展

一、战略问题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但也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为充分利用我省现有条件,尽快改变这一状况,1988年4月30日,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的决议,第一次确立了我省由农业——工业省向工业——农业省发展的主战略。这一战略鲜明地揭示了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工业落后,而工业落后的原因是我省的现代工业体系还未形成。

(一)长期以来,我省工业的发展存在着企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缺少强有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上未形成有影响的企业规模,产业直接经济效益低,高新技术工业薄弱,初加工产品多,拳头产品少。自1978年至1988年的改革十年来,我省工业发展变化较大,总产值增长了2.7倍,年均递增14%,轻重工业的比重由50.4∶49.6变为54.6∶45.4;大型企业由14个发展到46个,其工业总产值占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的比重由13.8%上升为22.1%;中型企业由74个发展为212个,产值比重由18.4%上升为18.9%;已初步拥有煤炭、冶金、机械、化工、轻纺等37个行业大类,工业生产布局正逐步趋向合理,企业实力有所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我省开始向工业——农业省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二)依照一般的分类标准,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可划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初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依靠农业积累,初级产品生产增长慢于制造业。中期最主要的特点是产品结构转换加快,重工业和加工组装工业比重上升,并逐步发展为支柱产业,资金积累由依靠农业逐步转变为依靠工业,资本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全国1985年与安徽1990年的数字相比,全国人均GNP819.2元,安徽为1090元;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45.1%,安徽为40.9%;第三产业附加值占GNP的比重24.8%,安徽为19%;工业劳动力比重16.7%,安徽为11.8%;农业劳动力比重62.5%,安徽为69.2%;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16.7%,安徽为15.1%;城镇人口率36.6%,安徽34.7%。对照分析表明,全国于八十年代中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省则在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省工业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片面地强调资源开发。从生产力布局来看,工业布局都是能源、原材料工业,而且一直未列入国家工业化重点省,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工业方面,制造业水平低,轻工业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业比重高。二是偏重追求“小而全”。由于我省相当部分的工业企业是“五小”起家,虽有过积极作用,但已成为发展现代专业化大生产的障碍。三是产品竞争力不强。由于我省工业产品结构是以初加工为主,相当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均缺乏竞争力。问题集中起来就是“速度快、效益差”,大大制约了我省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

二、新的趋势

九十年代以来,我省现代工业体系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轻工大省。1993年,全省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25亿元。一是形成了“扬子”、“美菱”、“荣事达”、“天鹅”、“芳草”等名牌产品为标志的、年产五万多种产品的家电、日用化工生产体系。全国轻工总会统计的49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我省有29种居全国前10名,其中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的产量分居全国第2、6、8位。二是实力大为增强,企业得到全面改造,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三是经济效益有较明显提高。1993年全系统实现利税占全省工商税收及企业收入的五分之一,在全省各行业中居第3位,在全国同行业位居第8位;实现利润居全省第2位,全国第6位。

(二)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形成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至1990年,全省企业集团发展到109个,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与生产格局,发挥了专业化分工的组合优势,促进了集团内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集团的核心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实力,与集团的成员企业在资产上有参股与控股关系,主要的如中国扬子、古井实业、合肥叉车、铜陵化工、安徽汽工贸、安徽房地产开发、圣泉、长安电子等集团,成为我省企业集团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并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一些不具备企业集团基本功能,不能发挥作用的被自然淘汰。在企业改革中,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为核心,加快进行国有民营、租赁、兼并、破产等多种资产经营形式的试点,还在推行股份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有股份制企业416家,其中美菱(轻工业)、皖能(能源工业)、马钢(重工业)1993年向社会发行股票、筹集资金70多亿元,相当于全省当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或新增贷款规模的70%,使我省企业集团发展到股份制改革的崭新阶段。

(三)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乡镇企业经过十五年的艰苦奋斗,跨越了起步、发展、调整、推进等阶段,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现已成为我省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3年总产值达1103亿元,规模总量上升到全国第10位,实现利税92.68亿元,乡工业产值达681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的46%。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资金、人才已开始逐步向科技含量高、基础好的项目和企业倾斜,促进了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同时还努力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子,目前全省乡镇股份合作制企业已达23517个,股份资产累计20.7亿元。实现产值135亿元。

应特别提出的是,我省近几年还出现了三个对现代工业体系发展非常有利的新优势:一是立体交通。今后,随着京九、合九、皖赣复线等铁路,长江经济带与长江航运、长江大桥的建设,全省各公路国道与省道的纵横贯通,芜湖、蚌埠、安庆、阜阳等省内民航和向省外民航的进一步开通,使安徽在全国内地省份中将处于交通地理的重要战略地位,必将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二是投资环境。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加快全省经济与国内外大市场的接轨,我省以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1993年,全省32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8.5亿元,全省县城以上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通信技术水平跃居全国前列。一大批煤、电、钢、石化、水泥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扩建、改建项目也相继投入使用,使我省成为目前我国吸引外资最具备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三是科技潜力。我省具有发展现代工业体系的强大科技优势。如合肥是全国四个科教基地之一,现有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合肥国家同步幅射试验室等各类研究机构200多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万人。只要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潜力将无可限量。

由此可见,按照我省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趋势,到2000年将安徽建设成为工业——农业省,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极其可能的。

金融部门的支持与新的对策

一、金融支持

《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制约我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在此情况下,我省金融部门为实现省战略目标、支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国民经济稳步发展,金融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1978-1988改革的十年间,全省银行存款年均增长17.2%,贷款年均递增17.9%;与改革的十年前相比,存款余额增加131.2亿元,贷款余额增加228.6亿元,其增加额分别是1978年以前30年的3.9倍和4.2倍。在各项贷款中,工业贷款增加65.5亿元,企业技术改造贷款增加41.7亿元,乡镇企业贷款增加9.3亿元,三项贷款合计几乎占了十年全部贷款余额增加数的一半。由此可见,金融部门已成为筹集、分配生产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另外再从我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活力最强、发展最好的1993年来看,金融部门各项存款余额比1990年增长近一倍,其中储蓄荐款增长一倍多;各项贷款余额比1990年增加323.8亿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增加近200亿元。存款和贷款大幅度的增长,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发展对策

发展我省现代工业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改革以来银行承担的信贷资金供给量越来越大,现有的信贷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政府、企业要求的目标与金融部门实际能力差距较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将构成长期的矛盾,因此,应考虑的主要金融对策是:

(一)信贷资金的投向要坚决实行倾斜政策,按国家宏观发展计划集中支持重点产业、产品的建设和生产。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对于支持国民经济稳定、有效地增长的重要性,努力克服经济建设中的地方化和信贷资金的分散化倾向,在经济发展中讲全局、讲后劲、讲效益。在现有信贷规模的基础上,根据我省现代工业体系发展的重点,连续数年集中使用信贷资金,而不能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撒胡椒面”,导致重点上不去、整体受影响、发展无后劲的不良后果。集中使用信贷资金,一是要在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由省金融系统做出统筹规划,确保资金的集中使用。二是对于发展我省现代工业体系有后劲的大中型企业技改项目,通过分类排队,保证技改贷款的集中投入。三是努力增加科技贷款,投放到确有效益的高新科技产品上。

(二)采取积极措施,广开渠道,大力筹集和搞活信贷资金。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储蓄存款,适应新需要,开辟新储种,全方位地拓宽储蓄业务的新领域。二是积极发展融资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等业务,搞好资金的融通和使用。三是把企业推向市场,引导企业向社会直接筹资、金融部门和政府其它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条件,加强服务,促使我省有条件的企业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以筹集永久性资本和长期资金。四是科学合理使用信贷(增量)资金,将其投入到效益好、周转快的企业,使之充分发挥效益,形成信贷资金良性循环的局面。同时积极盘活存量,加速周转,以增加资金的可用量。

以上各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解决好工业生产和信贷资金使用高速增长,而经济效益和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差的问题。如今年上半年,全省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工业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出口企业和乡镇企业流动资金投入达37.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投入26.2亿元。但是,由于整体效益没有改善,产成品大量积压,亏损大量增加。如省工商银行监测的1195户企业,上半年应收款增加4.57亿元,产成品增加6.27亿元,亏损1.1亿元,将上半年增加的资金投入基本抵空,一旦信贷资金投入减少,被高投入掩盖的效益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三)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对于我省来说,一是要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其内部机构设置上向建立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系统过渡,使其职能集中到加强宏观调控上来,推进中央银行计划金融与市场金融两种手段的衔接、运用,逐步实行灵活自如的金融宏观调控。二是为保证金融系统宏观目标的一致,信贷资金的集中、有效使用,对各专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实行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向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推进,使信贷活动尽快市场化,不断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三是发展以省融资中心、省证券公司、省证券交易中心、省外汇调剂中心为主体的公平、高效、开放、统一的金融大市场,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我省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四是加快发展我省地方金融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合作性的地方金融组织,如交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争取发展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过来又作用于经济,因此,深化金融改革必须与深化财政、税收、物价,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配套进行,既不能超前,也不可落后。当务之急是:一方面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企业推向市场;另一方面也应不断加快自身改革以适应企业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否则,金融改革特别是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过渡将难以顺利推进,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会受到影响。

标签:;  ;  ;  ;  ;  ;  ;  ;  

安徽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与金融支持及对策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