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语文文明建设_礼貌用语论文

改革开放与语文文明建设_礼貌用语论文

改革开放与语言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文明建设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语言文明建设,而围绕日常生活语言、文学语言、职业语言三个方面展开的语言文明建设工作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公众言语道德失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礼貌用语使用日趋普遍,公众言语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一个社会中,人们言语行为的质量是其国民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国民言语行为积极、健康,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是一种精神文明。建立一种健康、道德的言语交际秩序,提高全民的言语素质和道德水平,倡导语言文明,对保证国家的稳定、统一和发展,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大力加强语言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社会言语交际生活的迫切需要。

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文联,中央爱卫会、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华全国美术学会九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倡议公布后,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中央许多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都相继发了文件,召开了会议,作了动员和部署,《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专题社论《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五讲四美”活动和以提倡“语言美”为主题的语言文明建设运动很快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普遍开展起来。

应该说,“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改革开放之初加强语言文明建设的头一个战役。“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所说的“语言美”从道德风尚和文明礼貌的角度提出了使用语言的最基本的规范和基本原则。这一规范和原则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所说的“语言美”有着特定的内涵,那就是说话要“和气、文雅、谦逊”。和气就是要心平气和地同别人说话,要言谈和蔼,措辞委婉,以理服人;文雅,就是要文明有礼,谈吐雅致、不说粗话、不讲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谦逊,就是要尊重对方,多用讨论、商量的口吻说话,诚恳恭谨,彬彬有礼,不盛气凌人,不说大话。“语言美”的要求虽然比较低,但它是那个时候急需做到的。它的提出,在社会上确立起了明确的言语道德标准,它为改善公众言语道德失范,为使用和推广礼貌语言,找准了突破口,为恢复和树立语言文明新风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此开创了近20年语言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日常公众言语交际中出言不逊、出口伤人的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种严重的语言污染。加强语言文明建设、改善公众言语道德失范状况、恢复和树立语言文明新风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如何消除语言污染。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方面使我国已有的精神文明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又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现象。十年浩劫中,社会风气被败坏,语言遭污染,文明成了一种罪过,而骂人却成了“革命”的表现。粗野取代了文雅,蛮横取代了谦让。有的人稀里糊涂把粗话当作了“风度”,当成了“本色”。这就破坏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破坏了社会风气,妨碍了安定团结,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人为紧张。它搞乱了善恶、美丑、荣辱的观念,把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精心培养出来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破坏了,社会的语言文明程度大大下降。

污言秽语不仅影响人际交往与合作,给社会、他人造成危害,而且降低了一个人的品格,为社会舆论和道德所不容。因此,说话和气文雅,有理有节,分寸适度,不要开口污言秽语,油腔滑调,或者强词夺理,恶语伤人,应成为全社会的基本的言语道德准则。为了消除语言污染,1994年,南京市开展了“文明建设来自语言——南京百万市民告别脏话”活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以“文明建设来自语言”为题详细报道了南京“告别脏话”百万市民签名和“让语言文明起来”大型系列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过去,大连人说话粗野,好带脏字,服务行业态度生硬。针对这种情况,大连市委、市政府下了十年功夫,在五百三十万市民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先后搞了两年家庭美德教育,5年职业道德教育、3年社会公共基础知识培训,人称“苦练十年道德功”。特别是1996年6月23日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的“语言美工程”更是深入人心。工程明确要求市民在公共场所要做到“四讲四不讲”:要讲普通话,不讲方言土语;要讲热情话,不讲冷言冷语;要讲客气话,不讲粗言俗语;要讲文明话,不讲污言秽语。并且规定每年6月的最后一周为文明用语宣传周,每年的9月29日为文明语言日。由于大连在清除语言污染上狠下工夫,市民的言谈举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们对大连的评价是:“美言美语美大连”,“大连山美,水美,人更美”。[1]

“告别脏话”治理语言污染作为一种运动虽然是在个别城市展开的,但它是对80年代初“语言美”基本规范和基本原则的具体实践,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由于切入点好,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有效地开展语言美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语言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日常公众言语交际中出言不逊、出口伤人的语言污染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语言污染状况逐步得到改观。目前,社会基本上形成了以“语言美”为荣,以语言粗野为耻的社会主义新风气。

话语是人类知识和修养的外衣。美好的话语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能改善人际关系,而且可以体现高尚的人格。然而,中国人言语表达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诚于中”,但不善“形于外”,日常言语交际人们一般不大使用社交礼貌用语。文化人使用礼貌用语较多,那也大多是在正式场合中使用,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社会普通人使用礼貌用语较少。因此,在纠正当时盛行的粗野、庸俗的社会交际用语的同时,语言文明建设的另一项系统工程是在全社会推广使用“文明礼貌10字用语”,倡导人们普遍使用社交礼貌用语。

社交礼貌用语指的是能够表现人们精神高尚文明礼貌的言语——词语、句式和表达方式等。如:您、你老人家、请、劳驾、借光、对不起、请原谅、别客气、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的言语,和气、文雅、谦逊、好听,能给人以尊重、温暖、鼓舞和力量。提倡礼貌语言对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都会起重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团结友爱,80年代以来提倡使用的基本文明礼貌用语模式有:见面语——“请”“您好”;招呼语——“早晨好”;致谢语——“谢谢”“费心了”;致歉语——“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麻烦您”“劳驾”“请问”;告别语——“再见”“请再来”“别客气”“不用谢”“没什么”“请不要放在心上”等,其中,“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被称为是“文明礼貌10字用语”。可以说,“文明礼貌10字用语”是80年代语言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强调礼貌用语使用模式化看似简单、机械,实际上意义重大。因为如果总是“诚于中”而不“形于外”,不能做到社交礼貌用语使用的模式化,也是社会礼貌用语文明程度不高的一种表现。“诚于中”和“形于外”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推广使用最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既是在强调一种文明化理念,又是在培养一种良好的语言表达的习惯,既有表层的文明功效,又有深层的真情实感,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那些具体的社交礼貌用语,作为日常言语行为,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在全社会推广使用开来。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语言文明建设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语言文明建设的另一显著成果便是注重了道德建设。言语行为是否文明,根本上是言语道德修养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很难做到言谈文雅。古人说过:“慧于心而秀于言”,就是说心灵聪慧者言语秀美,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因此语言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提高全民的言语修养。要对全社会全民族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讲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

二、文学作品语言粗鄙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过分鄙俗化,乃至把生活中有的脏词脏话都搬到作品中来是极不可取的。80年代以来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影视剧中出现了一种不健康的语言倾向——粗俗化的对白、低俗的调侃、甚至是不堪入耳的脏字脏话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社会精神产品领域。一些人物对话中,把下流的污言秽语原封不动地搬进作品,还认为这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通俗化;有些为了揭露丑恶却对某些细节作绘声绘色的庸俗描写,还认为这是生活化。一时间,脏字脏话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大有“脏字入眼眼欲污,脏话充耳耳欲聋”之势。因此,治理文学作品语言的粗鄙化便成了语言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说过:“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学语言的演变反映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风尚的嬗变。在我国文学史上,唐代传奇小说的语言是相当典雅的,而宋以后的白话小说,明代后期的一些作品中就脏字脏话比比皆是。本世纪20年代,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受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通俗文学领域也出现过许多作品语言鄙俗化问题,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向前推进,当时的社会风气使文风也为之大变,脏字脏话基本上从文学新作中消失了。8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处于新的转型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多元结构和城市工商业的急剧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新增的大量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降低,审美趣味低俗的读者大量出现,一些作家和出版商对市场的迎合,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西文化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撞击及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传统乃至反文化的思潮和反理性主义思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脏字脏话连篇的语言鄙俗化倾向。

8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的语言污染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舆论对此及时地给予了批评和谴责,文学界和语言学界还展开了专题讨论。舆论、学界都普遍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顾及大众的通俗化是应该的,但刻意追求鄙俗化,乃至滥用脏字脏话是不可取的。“如果听任这种倾向发展和泛滥,那必将大大降低我国文学的美学水平,甚至导致文学本身的毁坏,而且还会给我国的语言带来严重污染。”[2](P14)“假如作家们不致力于个体精神的自我建构而任凭文学创作继续趋同于世俗,则文学必将毁灭;倘若整个文人阶层不能保持住独立的精神品格,则当代精神文化必成一片荒芜。”[3](P9)因此,对于过分鄙俗化乃至脏字脏话连篇的作品就应该要求作者作出必要的删改,否则不应予以出版。由于社会、舆论、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呼吁,作家的自律,管理部门和出版部门的重视和把关,现在的文学作品中这种语言污染现象虽然并没有彻底消除,但已得到有效遏制,明显减少。我们相信,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和语言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学作品的语言污染问题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职业道德建设,行业服务用语日渐规范

改革开放20年来,语言文明建设在职业语言的文明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而社会各类服务行业工作用语的文明建设是语言文明建设的重头戏,成绩尤为显著。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讲文明、树新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学习济南交警”活动,“社会服务承诺制”活动,“推广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活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将职业道德建设和语言文明建设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极大地促进了语言文明建设工作。

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因此各行各业尤其是与群众生活密切、关系密切的“窗口”行业,创建文明单位,以职业道德作为重点和突破口,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集中展示职业道德建设和语言文明建设成果的便是服务行业“行业服务忌语”和“文明服务用语”的提出和日渐规范。

服务行业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为了改变服务用语的不文明现象,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山东省济南市工商银行倡导“文明服务用语”,并将态度生硬的口头语等规定了“90句文明忌语”。他们从使用文明用语入手,带动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全社会乃至全国引起了关于“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大讨论。1994年7月4日起,《光明日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以“服务:不该讲什么话”为栏题,发表了9组关于“服务忌语”的连续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全国上下各窗口行业纷纷响应,几乎同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制定本行业的服务忌语上。各行业都明确提出反对使用“服务忌语”,并作为语言规范的规章公开出来,接受社会监督。8月8日,北京市、上海市、铁道部、国内贸易部、卫生部、邮电部、中国民航总局与光明日报社提出了窗口行业最有代表性、普遍使用的50句“服务忌语”。明确要求杜绝使用“嘿!老头儿!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等“50句服务忌语”,使全国服务行业普遍开展了“50句服务忌语”活动,杜绝使用“服务忌语”已经成了服务行业的共识。[4]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角色,织就了一张庞大的社会角色网。这个网络制社会的运作秩序,规定的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取向,当然也规定了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规范。人们要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都受制于潜在的社会角色。”[5](P196)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言语行为都是受到社会角色网络制约的。比如,教师、医生、收货人、领导者等等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规范特征,这些规范特征是社会对这些角色的一种期望和要求。服务行业的营业员包括宾馆、饭店和商店、邮局、理发店等行业的服务员、营业员、邮递员、理发员以及乘务员的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都应该有一定的言语行为道德规范。“行业服务忌语”和“文明服务用语”活动的开展,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在强化职业道德,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用语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推动了服务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语言文明建设。同时,这项活动开展,使语言文明建设工作由单纯的思想教育转到了实实在在的言语规范上,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意识与看得见摸得着的语言行为结合起来。这样,就实现了语言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实现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6](P235)改革开放20年来,语言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们整个社会的语言文明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公众言语道德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行业服务用语需要进一步规范,新出现的语言痞化、黄化现象亟需治理,法律制度上的监督机制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机制还亟需建立和完善,历史的经验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语言文明建设的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在已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努力,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语言文明建设,促使我国城乡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有一个根本的改观,促进社会的言语交际更加健康和文明。

标签:;  ;  ;  ;  

改革开放与语文文明建设_礼貌用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