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主题的隐喻内涵论文_卫懿嘉

“暴力”主题的隐喻内涵论文_卫懿嘉

摘要:卡夫卡和村上春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却都对暴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分别著出各自的代表作品《在流放地》和《海边的卡夫卡》。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暴力主题之人物形象、意象分析、结构原型这三个视角进行学理化分析,探究作品中表现出的“暴力主题”的描写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揭示不同时代的暴力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在流放地》 《海边的卡夫卡》 暴力主题

在战后日本文学的学习中,有幸接触了村上春树于2003年出版的《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的标题引起笔者很大的关注,海边的卡夫卡与20世纪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夫卡是否有关联,两人的作品在构思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卡夫卡的《流放地》和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进行学理分析,探究作品中表现出的“暴力主题”的描写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揭示不同时代的暴力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暴力”的基本含义是由人借助武器施加的对身体的攻击。犹太裔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论暴力》中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她指出:暴力具有“工具性”的本质性特征,需要另外的目的来指导它、证明自己作为工具使用的合法性。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暴力在文化学领域以其与人独特的关系获得无数研究者的青睐,对这两部作品的暴力研究主要有马嫽在外国语文的期刊上发表了《暴力作为主题——析弗兰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从主题研究出发,探讨暴力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的展演及暴力与人的身份之间的关系。日本著名评论家小森阳一的《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主要是采用叙事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说是一 “处刑小说”,村上的创作目的在于否认历史、为日本的国家暴力开脱罪责。由于中日战争、历史的敏感原因,对于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日本国内评论界一致禁声,我国对作品中的暴力研究多在于作者的否认历史、为日本的国家暴力开脱罪责这种意识形态上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比较的方法探究两部作品中表现出的“暴力主题”的描写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揭示作者不同时代的暴力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暴力主题——人物形象

卡夫卡《在流放地》无疑是他最血腥最暴力的一部作品。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旅行家应司令官的邀请来参观一个士兵的死刑处决,处决的原因竟然是被主子发现半夜值勤时睡着,没有履行责任。而士兵被这次行刑一无所知,没有经过审问就被绑起来。处决由一架构造精密的“杀人机器”完成:犯人被固定在“床”上,由“耙”按照“绘制仪”中储藏的图纸在犯人的身上刺字并最终致其死亡。军官不厌其烦地向旅行者讲解机器的原理,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来共同对抗新司令官涉及到取缔“杀人机器”的革新措施。犯人在被绑到“床”上等待受刑的整个过程中,丝毫没有表现出恐惧和反抗,相反他“好像把全身的神经都集中到耳朵上”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故事采用双线并行的线性结构,奇数章叙述的是少年卡夫卡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在四国的经历。偶数章则是讲一个战时就读小学时因意外事件失去记忆,此后一直不认字却奇特地能理解猫语的中田老人的故事。《海边的卡夫卡》里每一个登场人物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个性、情感和思想,在各自具体的生活环境里,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暴力的伤害从而深深地烙印在内心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暴力主题——意象分析

在《流放地》中,主题意象便是构造精良的行刑机器。作者对机器的描写充满感情,把机器当人一样对待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文本中作者用客观、冷静的语气对行刑机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结构严密而庞杂,精致而美好,在这里,国家机器隐喻着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官僚体制下的权力机构等严密而庞杂。行刑机器作为暴力的表征出现,而作为暴力对象的人在小说中以三种形式出现: 暴力的牺牲品,即被判决者和士兵; 暴力的拥护者,即军官; 暴力的反对者,即新指挥官和旅行者。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现实世界甲村图书馆和一个虚幻世界森林小屋,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甲村图书馆收藏着甲村家三代相承的藏书,是一直延续到佐伯恋人为止的父系族谱代代薪火相传的空间,是作品中主要人物的集散场所。卡夫卡被母亲抛弃父亲诅咒而辍学出走,中田遭遇父亲和老师的暴力而致残,佐伯承受着失去恋人的痛苦而生活在回忆中,星野缺失亲情差点误入暴力歧途,大岛身体是女性,精神气质却男性化。暴

三、暴力主题——结构原型

作者卡夫卡在小说《在流放地》中有意要让叙事人与其所描述的事情之间保持一种距离,以一个纯粹的局外人视角, 通过图像性画面结构来展开描写。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旅行家应邀去“观看对一个不服从命令、侮辱上司、因而被判处死刑的士兵的处决”过程的简单故事。文章以“这是一架不寻常的机器”为开篇,描写一个负责行刑的军官不厌其详地向叙事人仔仔细细地介绍一件这架机器的结构和奇异的行刑过程,作者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简短语句展现出一幅史上最残暴、恐惧、血腥的行刑场面。表明了法律代表的是机械的冰冷的程序,保护的是统治阶层的专制统治秩序,法律给予军官权力纵容军官操纵行刑机器去肆意杀戮;而被统治阶层的人的生命就如同蚂蚁可随意被踩踏,人们听任、屈服于法律之下,麻木不仁,听凭军官暴力作恶。

村上春树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采用两条线索交替进行的双线结构,分别叙述了田村卡夫卡和老伯中田的非凡经历,然后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在甲村图书馆与“入口石”发生联系。在双线并行的结构基础上,又利用意识流手法,穿插了跌宕起伏、虚实交错的复杂情节引入入胜。而副线则采用心理分析、独白旁白、幻觉等手法,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了老伯中田由于受到家庭软暴力和集体昏睡的意外事件的影响而变成智障之人据此神话故事,弗洛伊德对家庭内部的父母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其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论。这种弑父娶母的做法本身破坏了社会伦理关系,践踏法律原则,因而这种暴力更具破坏性和恐怖性。

结语

小说《在流放地》和《海边的卡夫卡》表现出很强的“暴力”意识并不是一个偶然。这与作者卡夫卡和村上春树的家庭、文化传统都有很大的关系,与作者自身的经历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流放地》揭示的现实世界的荒诞性,正是针对当时西方普遍的对工业化的理性秩序持乐观主义态度,人们沉浸在将走向美好的未来之时,预言性地指出人们生存状态的非理性,正处在一种理性秩序的暴力之中,从而惊醒人类西方文化正面临的恐怖未来。《海边的卡夫卡》中佐伯的恋人就是死于这场运动中。1995 年,日本相继发生阪神大地震和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使村上春树受到极大的震动。村上春树开始关注日本社会中默默挣扎着的普通民众,他的创作视角也更多地转向现实社会,《海边的卡夫卡》中的星野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缘于他创作理念的转变。所以两位作家都在力图将个人遭际与对时代特征、人类命运的把握结合起来,并通过各自独特的文学个性上升为文学主题。由于作者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作者想在作品中表达的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汉娜·阿伦特.共和的危机——论暴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

[2]小森阳一著. 秦刚译.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3] 卡夫卡著.叶廷芳译.卡夫卡短篇小说选[M]漓江出版社,2013.10

论文作者:卫懿嘉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  ;  ;  ;  ;  ;  ;  ;  

“暴力”主题的隐喻内涵论文_卫懿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