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临床效果对比论文_宋靖

宋靖 扬州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江苏 扬州 225000 作者简介:宋靖,男,1979-02,江苏靖江,在职研究生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急重症医学.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 组(阿司匹林)、B组(阿司匹林+400mg/kg??d丙种球蛋白)、C组(阿司匹林+1000mg/kg??d丙种球蛋白).对比三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A 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5%,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2%,C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CPR、ESR、PLT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 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粘膜充血消退时间等临床症状改善均早于A 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有较好效果,但丙种球蛋白的大量、少次给药能获得更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 儿科;川崎病;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34-02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儿科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疾病, 多数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充血、手足皮肤硬性水肿、多形性红斑等.近年来,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eGlobuGlin,IVIG)逐渐发展成为治疗川崎病及防治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案.但医学界对丙种球蛋白的适用剂量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本研究以7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川崎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川崎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检查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小板计数、CRP、心脏彩超等,确诊为川崎病.其中男48例,女22例;年龄8个月-13岁,平均(5.2±3.8)岁; 病程1-8d,平均(5.4±2.3)d.随机将70例患儿分为A 组(20例)、B组(25 例)、C组(25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症分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儿及其家长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①病程≥10d;②对所用药物有禁忌症;③治疗前6个月有丙种球蛋白或阿司匹林治疗史;④伴有其他先天性心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 1.3 治疗方法 A 组患儿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根据患者不同年龄,给予其30-50mg/kg??d阿司匹林标准化治疗,4次/d,患儿退烧后药量减半.治疗10-14d后调整为3-5mg/kg??d,2次/d,直到血小板、超声心动图恢复正常为止.B组患儿在A 组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基础上,辅以400mg/kg??d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连续治疗5d.C组患儿在A 组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基础上,辅以1000mg/kg??d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连续治疗2d. 1.4 观察指标 C反应蛋白(CPR)、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数量(PLT) 等实验室指标;观察患儿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粘膜充血消退时间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5 疗效判断标准 以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为治愈; 以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实验室指标明显降低为有效;以患儿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恶化,实验室指标无变化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两组临床数据,用t检验组间比较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 A 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5%,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2%,C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川崎病又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未能完全明确.但以往大量研究证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造成的血管炎是主要病因[1].该病严重时还会影响患儿冠状动脉,造成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心肌炎、血管炎或心包炎等冠状动脉病变.此外, 也有研究显示,在没有及时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中,有大约30%会出现冠状动脉并发症,其中有15%-26%可能会发展为冠状动脉瘤,有大约4%的患儿成年后可能发展为缺血梗死性心脏病[2].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川崎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3].所以,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对患儿血管炎症反应进行及时控制、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就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临床上治疗川崎病的方法包括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阻滞剂、血浆置换等.其中常用的治疗药物是阿司匹林口服、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大剂量阿司匹林有良好抗炎作用,而小剂量使用能发挥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作用.现阶段,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证明,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上也有显著疗效,认为丙种球蛋白能降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反应、减轻冠脉损伤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治疗川崎病的核心药物[4].但尽管如此,对合适的剂量适用仍无定论,认为大剂量注射可能会增加患儿血液粘度, 破坏内环境稳态平衡,增加血栓栓塞风险,所以临床上应该合理规范用药,从而提升治疗效果[5].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川崎病中的效果,结果显示,仅口服阿司匹林的A 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5%,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小剂量多次给药方式(400mg/kg??d,连用5d)治疗的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2%,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少次给药方式(1000mg/kg??d,连用2d)治疗的C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室指标上,治疗前,三组患儿CPR、ESR、PLT 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C组CPR、WBC、ESR、PLT 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 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中,治疗后,C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粘膜充血消退时间等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均早于A 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单用,且丙种球蛋白大量、少次给药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有较好效果,丙种球蛋白的大量、少次给药能获得更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陈婧,马彬,林丽星,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的Meta 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08:638-643. [2] 张敏,胡秀芬,程佩萱,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继续治疗Meta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18:1539-1543. [3] 姜春岩.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29:67-68. [4] 门晓英.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0,28:76-77. [5] 周玲,唐晓燕,杨山.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08:9-10.

论文作者:宋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

标签:;  ;  ;  ;  ;  ;  ;  ;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临床效果对比论文_宋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