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价值与目的_教育论文

教育思想、价值与目的_教育论文

教育思想、价值与目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有些高等学校正在开展教育思想的研究与讨论,涉及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场讨论,如果引导得好,无疑地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笔者也拟就其中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什么是教育思想?

最通俗、简单的解释是:对培养人的社会现象的认识。

这是一种什么认识呢?

第一,它不仅是零散的认识,而且是系统的认识,是对从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直至教育管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

第二,它不仅是系统的认识,而且是系统的理性认识。就是说,认识不是停留在感性的、表象的阶段,而是上升到理性的、本质的阶段。

第三,它不仅是系统的理性认识,而且是以一定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内,而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系统的理性认识。

因此,是否应当这样说:教育思想,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对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既作出事实判断又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的理性认识。

至于那些零散的对培养人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只是对单一的或几个培养人的社会现象作出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可以说这是一个或几个教育观点。单一或几个教育观点,可能出自一种理念,从属于一种教育思想;也可能仅仅是单一或几个看法。一种教育思想,应当涵盖着一系列有着内在联系的教育观点;教育观点是它所必要的组成部分。而单一或几个教育观点却无法构成自成体系的某种教育思想。

一定的教育思想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它反映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人类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的嬗变,因而具有时代性、历史性。

一定的教育思想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它受所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经济这一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制约;受所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左右;受所在社会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经验、教训的影响。因而,它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

一定的教育思想,都是教育家在进行培养人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反复探索、深刻体验和系统思考的结晶。这些思想主体,虽然受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局限,一般难以全盘揭示培养人的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但是,仍有可能从不同的侧面发现培养人的客观真谛、教育规律的可贵片段,形成他们教育思想中闪光的火花。因而,这些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继承性。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马克思主义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原理的过程中,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一系列培养人的社会现象,作出了科学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揭示出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本内容,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奠定了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思想的基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以后,中外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出了新的贡献。

那么,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应当是什么样子,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呢?

一般讲来,应当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基人的教育思想,也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主体,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部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域外各种教育思想流派。对于这部分教育思想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在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

——批判和摒弃那些教育思想中唯心主义的或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为封建主义或是资本主义服务的观点。

——借鉴和汲取那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与教学密不可分的观点,学校与社会结合的观点,因材施教的观点,等等。

——转变或更新那些一度是适用的而现在已经陈旧、过时的,不能适应面向21世纪的要求的教育观点。比如,视高等教育为终极教育的观点应当转变为终身教育的观点等。

第三部分,从快速多变的社会发展与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经验中,提炼和升华新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生产、科学研究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途径的观点。教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人、自然、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的观点,等等。社会发展与教育实践,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泉。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批判地继承中外古今的教育思想,提炼与升华社会发展与教育实践的新经验,就可以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将是一个锲而不舍,反复探索,融会贯通,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

上文提到,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那么,什么是教育价值,什么是教育价值观呢?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根据这一经典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教育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体或群体及其所置身的社会与自然的发展需要,与作为客体的教育实践去适应和满足这种需要的特定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人的个体或群体,不是抽象的人的个性或群体,而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属于一定阶级的人的个体或群体;他们不只是自然的人的个体或群体,也是社会的人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行文方便,这里和下边都简称人的个体或群体。)

具体地说,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个体或群体,在身心发展或者说德、智、体几方面发展中的需要,与教育实践活动所能适应与满足的程度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教育的育人价值,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与根本功能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根据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人的个体或群体的价值,再返回社会与自然的过程。

第二,人的个体或群体所置身的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需要,与教育实践活动适应与满足程度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分解来说,就是教育的政治价值、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的科学价值、教育的技术价值、教育的文化价值,等等。教育一般是通过培养人去实现这些价值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有直接影响社会,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的正面价值或负面价值。

第三,人的个体或群体所置身的自然环境的发展与平衡的需要,与教育实践活动适应与满足的程度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教育的自然价值或者生态价值。教育一般也是通过培养人去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与持续发展,以实现其价值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有时也能直接影响自然的发展。

当然,价值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是双向的、相互的。作为客体的教育实践在适应与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体或群体的需要的同时,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自然生态平衡也对教育实践发生反作用,促进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总之,人、社会和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需要,与教育实践能够满足与适应这些需要的程度之间的特定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就是教育的综合价值或者总体价值。换句话说,教育的总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维护人类身外的自然的生态平衡,使三者和谐的、持续的发展。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一切。教育只能在人、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持续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教育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上述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评价,并据以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

根据上述,教育价值观已经涵盖了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自然等教育思想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从属于教育价值观,都可以从教育价值观引伸出来。所以,我们说,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思想的核心。

当前,在教育思想讨论中的一个问题,是树立全面的教育价值观。过去讨论教育思想,往往焦点集中在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这两方面问题上,以为这就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是,自从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观念提出来以后,过去讨论的教育价值观的内容,就显得不足了。我们需要扩大视野,更新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在教育思想讨论中增加教育与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这一新课题,展开研究与讨论。纵然讨论只是初步的,也会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更加全面,富有新意。

什么是教育目的?

一般说来,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制度下、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或者说,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对培养人的规格和质量的要求。

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判断,是教育价值观的核心。

从教育史上看,对于教育目的价值观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强调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高于育人价值,教育目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是强调教育目的的育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虽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已经提出了辩证统一的观点,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两种意见的争论仍在继续。本文不讨论这一问题,而主要想从教育价值观上,研究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

目前,正处于世纪之交。面对21世纪,国际上政治风云变幻,经济合作与竞争,科学与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冲撞和融合;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嬗变……,等等,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应该确定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培养什么规格和质量的人才,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呢?总之,一句话,应当对教育目的作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呢?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社会团体早就以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或高等教育为题,进行数以百计的研讨,发表了连篇累牍的论文。这当然是有益处的。1996年1月以后,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Iearning —— The Treasure Wirhin)报告。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最近的、 国际组织系统研究教育的文献。它提出,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有“四个支柱”。

第一,“学会认识”——“……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学会学习。……”

第二,“学会做事”——“……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

第三,“学会共同生活”——“……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

第四,“学会生存”——“……更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这些意见,提出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教育目的价值观,反映出一些正确的教育观点,值得重视与研究。但是,它是从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共同需要而提出的建议,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我们还必须以之为参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目的和培养人才的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一致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不过高等教育在德智体几方面,都比初等和中等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具有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模式。

为了适应21世纪的需要,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在德智体几方面,可有以下具体要求:

第一,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第三,良好的文化素养。

第四,较宽的专业知识。

第五,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第六,和谐的身心发展。

第七,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些要求,反映了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的价值观,表述了他们的培养方向与奋斗目标。应当承认,“坚定”、“正确”、“良好”……等等,都是比较高的标准。达到一项或几项,不一定是难事,全面达到就很不容易了。是否能够做到,还要看社会的参与、教育的实践、家庭的配合,特别是受教育者个人的努力。何况,高等教育过程只能为受教育者打下基础,是否能真正具备上述要求,是否能成长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的骨干甚至中坚,还有待社会实践的锻炼和考验。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我们只能取法乎上。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高等教育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知识教育不可偏废;

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

传授系统的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能力;

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下,实行因材施教,注重发展个性;

注意体质体能的锻炼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些措施,有的是老生常谈,有的是近几年提出并取得共识的,有的则存在不同的看法。不论哪种情况,大多数措施的意义、内容、方式与方法,已经众所周知,勿庸赘述。需要强调和说明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政治与业务的辩证统一,实行早已倡导的“又红又专”,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点。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观点和做法,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经验,而不能轻视甚至抛弃它。

(二)教育、生产、科学研究结合,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与改革高等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时代特点与丰富的内涵,值得重视与研究。

(三)通识教育,是从英美高等教育经验中借鉴来的概念,其界定、内容和方法都存在歧义。这里指的是,对人、社会、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判断能力。它是高等教育各学科教育的共同基础。

正确而有效地实行这些措施, 才有可能全面实现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有才可能真正达到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才有可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

标签:;  ;  ;  ;  ;  

教育思想、价值与目的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