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新进展论文_金萍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新进展论文_金萍

金萍

(扬中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江苏 扬中 212200)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384-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或致残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颈动脉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其中软斑是危险信号,超声检查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无创、简便、经济、准确、易重复检测等优点而日益得到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76例颈动脉的超声表现,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特点并提高超声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患者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病人,共76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1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58岁。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HD11XE、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并略转向检查的对侧,充分暴露颈部,由颈根部从短轴和长轴两个方向依次显示颈总动脉的近端、中端、远端,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外动脉起始处,尽可能探查至颈部最高点,测量各段内径及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以颈动脉后壁超声显示典型的“双线征”为IMT,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显像观察管腔内血流是否通畅,有无充盈缺损,脉冲多普勒测量血流峰值速度,观察血流频谱形态。颈总动脉IMT≥1.0mm,颈内动脉颅外段IMT≥1.0mm,颈总动脉膨大处IMT≥1.2mm和斑块形成,满足上述四点中任意一项可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斑块呈弱回声或等回声者为软斑,斑块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者为硬斑。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以血管纵轴为标准,测量残余管腔内径,计算内径减少百分比,轻度狭窄 :内径减少0~50%,中度狭窄:内径减少51~70%,重度狭窄:内径减少71~90%,极重度狭窄:内径减少91~99%。

2.结果

76例中,内-中膜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内膜毛糙,形成硬斑块60例,软斑块13例,混合性斑块16例,斑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51例,位于颈内动脉起始处25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动脉管腔内血流束不整,中度狭窄者狭窄处色彩明亮,可见五彩镶嵌血流,血流充盈缺损,狭窄后呈五彩镶嵌状血流束变细。脉冲多普勒频谱显示单纯内-中膜粗糙、增厚病例,频谱形态大致正常。轻度狭窄者频带轻度增宽,峰值流速无明显变化或轻微加快。中度狭窄者表现为频谱充填,峰值与舒张末期流速加快,狭窄远端的血流频谱低平,表现为峰值流速减低,加速时间延长[1]。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灶性纤维化和斑块形成,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表现为IMT增厚,继而形成斑块,严重时引起管腔狭窄。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多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原因可能是颈动脉分叉处血流速度低,易产生漩涡,高剪切应力使血管壁受损,脂质易于沉积,从而在血管内膜上容易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块。目前颈部血管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主要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血管超声。DSA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形象直观,能够显示血管的细节,是目前公认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2],但其为损伤性操作,检查过程相对复杂,易引起并发症,主要为穿刺部位血肿,血管痉挛等,且价格昂贵,对血管的显示范围和投照位置有限。CTA及MRA检查费用昂贵,不易在基层医院普及或重复检查,且CTA存在一定的电离辐射。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探测,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理想窗口,超声检测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声像图,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可靠的信息,是目前直接观察颈动脉的一种好方法,能够直观了解颈动脉及粥样硬化程度,准确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鉴别软斑与硬斑,能够较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较早的反应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尤其是软斑的检出,使临床医生能够较早预测危险,早期发现病变,利于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减缓动脉硬化的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改善国民身体素质的目的。而且,超声相对于血管造影及磁共振等亦具有实时、经济、快捷、无创伤、方便、易重复检测等特点,是颈动脉病变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也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

4.体会

患有脑梗死的朋友应当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追踪斑块的大小及稳定情况;健康体检时最好筛查颈部动脉超声以尽早发现颈动脉斑块;怀疑脑血管病的朋友一定要筛查颈部动脉超声。彩超能较好的诊断本病,可观察受累动脉壁的结构,有无继发血栓和合并动脉瘤,以及病变部位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狭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判断较为准确。但是对于某些部位的动脉,如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胸主动脉显示不清晰,均可被骨骼遮盖、肥胖及气体干扰,显示不满意,有可能将这些部位的轻度狭窄遗漏。血管造影虽不能显示血管壁的结构和了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但是可以清晰正确的显示受累动脉的部位、程度和范围,迄今为止还是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当然,如果超声诊断医生调节仪器至低速血流最敏感的状态,检查过程中改变扫查部位和方向,适时避开斑块的影响,还是能够明确的诊断,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诊断依据,并且是良好的随访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建初,袁光华等.血管和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 95.

[2]林江,王建华,严福华等.全身MR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初探[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426-430.

论文作者:金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

标签:;  ;  ;  ;  ;  ;  ;  ;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新进展论文_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