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位普采在下层的应用

高品位普采在下层的应用

一、高档普采在下分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彭志妍[1](2021)在《极近距离煤层覆岩运移特征与同采错距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内,极近距离煤层赋存较广泛,但对于极近距离煤层开采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众多学者只是对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进行了经验性的总结。本文结合山西灵石集广煤矿9号、10号极近距离煤层的具体开采条件,同时以前期翻阅众多学者专家的相关文献为参考依据,通过理论分析、FLAC3D软件模拟、物理相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对集广煤矿极近距离煤层覆岩运移特征与同采错距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以稳压区理论为依据,同时考虑到支承压力对工作面开采的影响,得出了极近距离煤层在同采情况下的合理错距;以减压区理论为依据,建立同采工作面计算模型,计算出合理错距值;通过对比两种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山西灵石集广煤矿更适合采用稳压区布置形式。(2)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比了山西灵石集广煤矿9煤、10煤在不同错距值下的应力、位移及弹塑性区分布特征,最终确定同采错距值为36m时相互扰动影响最小,为最佳开采错距。(3)借助物理模拟试验,总结分析上下两煤层在不同错距下的覆岩运移情况,对不同错距下的采场应力与位移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值为36m。(4)结合山西灵石集广煤矿实际生产条件,对9号、10号煤层进行现场矿压实测,通过分析上下煤层两工作面的矿压变化,得出最佳合理错距应控制在36m。图[37]表[11]参[89]

池小楼[2](2021)在《大倾角软煤层分层综采再生顶板力学特性与围岩稳定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大倾角煤层下分层回采诱导再生顶板破断与支架倒滑失稳问题,结合淮南矿区潘北煤矿1212(3)大倾角厚软煤层分层开采工作面地质与工程条件,综合运用理论计算、基于分布式光纤与声发射监测技术的相似模拟试验、基于煤系地层结构建模技术的数值模拟试验、矸石侧限压缩固结二次成岩试验、基于三维成像技术的钻孔探测现场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上分层回采覆岩运移及应力演化、再生顶板力学特性、再生顶板破断及多物理场参数响应、支架与再生顶板稳定控制机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1)大倾角煤层上分层回采覆岩运移及应力演化特征。建立了上分层覆岩破断力学模型,分析了砂质泥岩层挠度与最大拉、剪应力分布规律,获得了上分层回采覆岩垮落结构形成力学驱动机制。建立了上分层回采物理与数值模型,分析了上分层回采覆岩破断及位移-应力演化特征,确定了采空区矸石2种充填形态特征。(2)大倾角煤层回采再生顶板力学特性研究。测定了组成再生顶板泥岩与砂质泥岩矿物种类及含量,获得了破碎岩块胶结再生能力。对破碎岩块进行了侧限压缩试验,分析了含水率、压缩率、粒径、体积级配对破碎岩块压实轴向应力与固结二次成岩试件抗压、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给出了4个因素下胶结体力学性能的定量表征。再生顶板现场钻孔探测发现了钻孔围岩裂隙分布及倾向胶结程度上低下高的分区固结特征。(3)大倾角煤层回采再生顶板破断及多物理场参数响应特征。基于相似模拟与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下分层再生顶板破断倾向分区演化、再生岩体变形光纤应变与声发射能量响应规律及再生顶板应力壳演化特征,阐明了下分层支架低中位悬臂梁断裂推垮与高位铰接岩梁断裂冲垮作用机理,揭示了下分层中上部是支架与再生顶板重点防控区域。(4)大倾角煤层回采支架与再生顶板稳定控制机理研究。厘定了下分层回采支架-围岩关系,建立了支架倒滑与煤壁片帮力学模型,研究了支架倒滑与煤层倾角、顶底板和支架顶梁间摩擦系数及侧护板侧护力间关系,分析了煤壁片帮与煤层倾角、再生顶板载荷、煤体粘聚力及内摩擦角间关系。提出了再生顶板铺网注浆、设置支架防倒滑千斤顶的“三机”联合防倒滑、煤壁铺网注浆+施工玻璃钢锚杆的“护帮、护顶、护架”三位一体分区协同控制措施,监测了支架阻力与歪斜角、再生顶板与煤壁注浆位置、煤壁片帮位置与深度,对“三位一体”分区协同控制支架与再生顶板稳定性效果进行工程评价。图:[98];表:[22];参:[185];

伍好好[3](2020)在《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消费水平的提升,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国内外采矿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薄与极薄煤层的开采越来越得到国家及煤炭企业重视。但由于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致使极薄煤层在国内各矿区均存在大量丢弃开采的问题,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满足瓦斯、火灾治理的要求,急需对极薄煤层实现规模化开采。因此,研究“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的关键技术,对各矿区的安全稳定发展和提高极薄煤层开采效益十分必要。本文以四川叙永煤矿的薄煤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薄煤层滑锯机械化的开采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得到了如下主要成果:(1)设计了一种极薄煤层滑锯机械化的开采方法。通过分析薄煤层赋存特点,以及结合现用开槽机的三机配套结构及落煤特点,确定了采高可调、可爬底的滑锯采煤机、高强度窄机身化矮帮的移推支座(支架)、协同迈步自移刮板输送机的“三机”配套的相关技术参数,采用整体移溜和迈步式整体移架防倒防滑技术,实现了工作面无人或少人采煤作业。(2)设计优化“110”工法布置工作面和巷道,实现了工作面阶段上行式开采回风巷,各采掘面均按煤与瓦斯突出要求形成“Y”独立通风系统,形成了采、掘与瓦斯防突治理工程有效耦合的经济治灾模式。(3)极薄煤层开采走向上覆岩层塑性区变形呈拱状,垂直位移最大的位置在采场的中部;倾斜方向上覆岩层的塑性区在采场中部层位比较高,最大位移在工作面顶板中部偏上的位置;两端以剪切破坏为主,中部上覆岩层主要拉伸破坏;巷旁支护体载荷随煤层倾角增大而减小,随采高增加指数加大,随着支护体宽度,先快速减小,后减小速度趋于缓和;切顶、柔模护巷方式能有效防止采空区瓦斯涌入巷道,保证了矿井的通风系统的标准要求和留巷围岩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矿井安全保障度和煤炭回采率。(4)“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在叙永煤矿进行工程实践,部分方案在S12采区4个采煤面应用就创效达到2300万元,全部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更好。本文提出的“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适用于所有近水平及倾斜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或部分薄层金属矿的连续机械化开采,特别能满足瓦斯与火灾治理对极薄保护煤层开采技术需求。

黄新广,文建明[4](2019)在《极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相邻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文中提出极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合理的错距确定关系到上下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针对某生产矿井4号和5号煤层之间极近的层间距,结合该生产矿井实际地质条件,提出在确保下分层工作面在上分层工作面完全垮落且稳定之后进行回采和将下分层工作面布置在上分层工作面开采形成的应力降低区(减压区)内2种设计思路,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2种理论计算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实际生产条件,最终确定合理的最小错距为110 m。

陈昆[5](2019)在《综合防灭火技术在下分层综放工作面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针对下沟矿ZF1801综放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出现上下分层CO含量逐渐增高现象,为了保证工作面的安全顺利回采,对工作面研究采取束管监测、注氮、灌浆、液态CO2等一系列综合防灭火措施,使得工作面CO含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保证了工作面安全回采、回撤。

杨震[6](2013)在《煤层放顶煤开采设计中的部分问题探讨》文中指出放顶煤开采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采煤方法之一。介绍了3种放顶煤开采方法的优缺点,从减少端头损失、初采损失和工艺损失3个方面,探讨了提高顶煤回收率的技术措施和煤质管理时应采取的措施。

李俊斌[7](2005)在《淮南煤矿井工开采技术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指出根据淮南煤矿在跨越两个世纪的井工开采历史进程,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追求科技进步,研究探索采煤方法改革和机械化开采技术的实践和历史回顾,提出了淮南煤矿今后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以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王金华[8](2005)在《综放开采是解决厚煤层开采难题的有效途径》文中指出我国厚煤层储量丰富, 但是其赋存条件复杂, 如何有效地解决我国厚煤层开采技术难题,一直是采矿专家们关注的问题。20多年来, 在我国发展成熟的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 以其技术先进、投资少、消耗少、效率高、安全性好的五大特点, 将厚煤层的储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已成为我国厚煤层采煤方法改革和解决难采厚煤层技术难题的有效途径, 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果。介绍综放技术在解决我国不同矿区难采厚煤层的应用情况及其取得的技术效果。

张全健[9](2004)在《山东省重点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资源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山东省重点煤矿的开发利用状态进行了调查研究,掌握了山东省重点煤矿的资源利用开发情况,并分析了在不同类型矿井、不同地区、不同采煤方法和工艺技术下,煤炭资源的回收情况。分析了山东省重点煤矿的采煤方法和工艺,科学选择采煤方法。分析了放顶煤开采的资源回收率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提高放顶煤开采的回采率的建议和措施。掌握了山东省煤炭资源总体开发利用情况、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归纳了山东省在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政策和措施。

王元明,顾雨彬[10](2003)在《高档普采在下分层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高档普采在下分层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针对韩桥矿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高档普采在下分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档普采在下分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极近距离煤层覆岩运移特征与同采错距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上下煤层同采合理错距研究现状
        1.2.2 上下煤层同采围岩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极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理论分析研究
    2.1 工作面概况
    2.2 两工作面空间位置关系
    2.3 极近距离煤层同采面合理布置方式研究
        2.3.1 减压区布置方式研究
        2.3.2 稳压区布置方式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极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数值模拟研究
    3.1 概述
    3.2 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3.3.1 数值模拟方案
        3.3.2 计算模型与参数
        3.3.3 模拟过程
    3.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4.1 不同错距下采场应力分布特征
        3.4.2 不同错距下采场位移分布特征
        3.4.3 不同错距下弹塑性区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极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物理相似模拟研究
    4.1 物理相似模拟概述
    4.2 物理相似模拟方案设计
        4.2.1 实验目的及方法
        4.2.2 物理模拟实验台的选择
        4.2.3 相似材料配比及用量计算
        4.2.4 实验模型的铺装
        4.2.5 测点及应力传感器布置
        4.2.6 开采方案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不同错距下覆岩运移规律
        4.3.2 不同错距下应力变化情况
        4.3.3 不同错距下位移变化情况
    4.4 本章小结
5 集广煤矿同采工作面矿压规律实测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9号煤层回采面矿压实测及结果分析
        5.2.1 测点布置
        5.2.2 090402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
    5.3 10号煤层回采面矿压实测及结果分析
        5.3.1 测点布置
        5.3.2 上下工作面错距30m矿压分析
        5.3.3 上下工作面错距36m矿压分析
        5.3.4 上下工作面错距44m矿压分析
    5.4 工程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大倾角软煤层分层综采再生顶板力学特性与围岩稳定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 大倾角煤层开采方法研究现状
        1.2.2 再生顶板压实胶结特征研究现状
        1.2.3 大倾角煤层开采支架-围岩作用关系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大倾角煤层上分层回采覆岩运移及应力演化特征
    2.1 工程背景
    2.2 上分层回采覆岩破断力学分析
    2.3 上分层回采覆岩运移特征
        2.3.1 参数选取及试验方案与设备
        2.3.2 覆岩垮落结构及运移特征
    2.4 上分层回采覆岩应力演化特征
        2.4.1 数值模型构建及参数选取
        2.4.2 覆岩应力分布与演化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煤层回采再生顶板力学特性研究
    3.1 泥岩与砂质泥岩矿物含量
    3.2 冒落矸石侧限压缩试验
        3.2.1 破碎岩块制备及试验方案与系统
        3.2.2 破碎岩块压实特性
        3.2.3 固结二次成岩试件力学行为
        3.2.4 实验结果回归分析
    3.3 冒落矸石固结二次成岩过程
    3.4 再生顶板钻孔探测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大倾角煤层回采再生顶板破断及多物理场参数响应特征
    4.1 再生顶板破断特征
    4.2 再生顶板破断光纤应变响应
    4.3 再生顶板破断声发射能量响应
    4.4 分层综采“两带”分布特征
    4.5 再生顶板应力演化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大倾角煤层回采支架与再生顶板稳定控制机理
    5.1 支架-围岩关系
    5.2 支架倒滑力学分析
    5.3 煤壁片帮力学分析
    5.4 支架-再生顶板稳定控制措施
        5.4.1 再生顶板防漏冒措施
        5.4.2 支架防倒滑措施
        5.4.3 煤壁防片帮措施
    5.5 支架-围岩稳定控制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应用现状
        1.2.3 国内外覆岩运移规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
    2.1 工程概况
        2.1.1 地层及地质构造
        2.1.2 煤层和煤质
        2.1.3 各煤层瓦斯含量
        2.1.4 主要开采技术条件
    2.2 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
        2.2.1 工作面与巷道布置
        2.2.2 回采工艺
        2.2.3 主要技术指标
    2.3 工作面“三机”研制与配套
        2.3.1 移推液压支座
        2.3.2 滑锯采煤机
        2.3.3 刮板输送机
        2.3.4 “三机”配套与主要参数
    2.4 本章小结
3 极薄煤层开采覆岩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软件及方案
        3.1.1 数值模拟软件
        3.1.2 数值模拟方案
    3.2 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规律
        3.2.1 采场覆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3.2.2 采场覆岩应力分布特征
        3.2.3 采场覆岩垂直位移云图
    3.3 本章小结
4 极薄煤层开采巷旁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4.1 护巷与顶板管理
        4.1.1 采用切顶成巷方式
        4.1.2 柔模护巷方式
    4.2 巷道支护形式
        4.2.1 工作面切眼断面与支护
        4.2.2 巷道断面与支护
    4.3 巷旁充填体力学性能及稳定性控制
        4.3.1 巷旁充填体料浆配比
        4.3.2 巷旁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工程实践
    5.1 工程实施方案
    5.2 工作面安全保障技术
        5.2.1 通风与瓦斯治理技术
        5.2.2 火灾与水害防治技术
        5.2.3 其他
    5.3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预测
        5.3.2 社会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极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相邻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近距离煤层群合理错距理论计算
    2.1 工作面同采合理错距离
    2.2 利用上煤层减压区开采下煤层
3 两种理论值的比较分析
4 结语

(5)综合防灭火技术在下分层综放工作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燃发火原因分析
2 综合防灭火
    2.1 上分层下方回采时防灭火
        2.1.1 人工检测及监测监控
        2.1.2 黄泥灌浆
        2.1.3 注高分子胶体
        2.1.4 注 氮
        2.1.5 注液态CO2
        2.1.6 堵漏风
    2.2 末采及设备回撤期间防灭火
        2.2.1 气体检测
        (1) 人工检测:
        (2) 束管监测:
        2.2.2 采空区处理
        (1) 注氮。
        (2) 黄泥灌浆。
        2.2.3 上分层采空区处理
        2.2.4 封 堵
    2.3 应用效果
3 结 论

(6)煤层放顶煤开采设计中的部分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煤方法选择
    1.1 高档普采分层采煤法
    1.2 高档普采放顶煤采煤法
    1.3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
2 工作面煤质管理
    2.1 提高顶煤回收率的技术措施
    2.2 煤质管理
3 结语

(8)综放开采是解决厚煤层开采难题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综放开采技术取得的主要成就
2 轻型支架综放开采技术
    2.1 邯郸云驾岭煤矿
    2.2 峰峰薛村煤矿
    2.3 开滦东欢坨煤矿
3 急倾斜厚煤层的综放技术
4 冲击危险性厚煤层综放技术
5 结 语

(9)山东省重点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资源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1.3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
    1.4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重要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组织
2 山东省煤炭工业总体概况分析
    2.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开发举措
    2.2 山东省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
    2.3 山东省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及生产能力
    2.4 企业的技术经济效果分析
3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
    3.1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指标研究
    3.2 山东省重点煤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分析
    3.3 不同条件下煤炭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状况分析
    3.4 主要问题
4 采煤方法和工艺的分析与研究
    4.1 影响采煤方法和工艺选择的因素分析
    4.2 山东省主要矿井所选择的采煤方法分析
    4.3 采煤方法和工艺选择研究
    4.4 山东省主要矿井采煤方法和工艺选择的建议
5 放顶煤开采资源回收率分析
    5.1 影响放顶煤开采资源回收率的因素分析
    5.2 山东省重点煤矿放顶煤开采的现状分析
    5.3 放顶煤开采模型实验研究
6 山东省煤炭资源保护措施研究
    6.1 山东省煤炭资源保有状况分析
    6.2 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6.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高档普采在下分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工作面设备配置
    2.1 采煤机
    2.2 输送机
3 回采工艺
    3.1 采煤机割煤
    3.2 装煤
    3.3 运煤
4 工作面支护
    4.1 普通支护
    4.2 特殊支护
5 工作面顶板管理
6 循环作业和劳动组织
7 结论和问题

四、高档普采在下分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极近距离煤层覆岩运移特征与同采错距优化研究[D]. 彭志妍.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大倾角软煤层分层综采再生顶板力学特性与围岩稳定控制[D]. 池小楼.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3]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D]. 伍好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极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相邻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J]. 黄新广,文建明. 能源与环保, 2019(11)
  • [5]综合防灭火技术在下分层综放工作面中的应用[J]. 陈昆. 采矿技术, 2019(01)
  • [6]煤层放顶煤开采设计中的部分问题探讨[J]. 杨震. 山西科技, 2013(05)
  • [7]淮南煤矿井工开采技术的实践与探索[A]. 李俊斌.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0分会场论文集, 2005
  • [8]综放开采是解决厚煤层开采难题的有效途径[J]. 王金华. 煤炭科学技术, 2005(02)
  • [9]山东省重点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资源保护技术研究[D]. 张全健. 山东科技大学, 2004(07)
  • [10]高档普采在下分层的应用[J]. 王元明,顾雨彬.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2003(S1)

标签:;  ;  ;  ;  ;  

高品位普采在下层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