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范下西部经济发展路径探索_经济论文

新常态下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路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路径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地区论文,我国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5)09-0098-12

      2014年世界经济处于危机过后的温和复苏期,逐步趋于稳定。发达国家情况向好,新兴经济体依旧困难。美国经济由负转正,复苏势头强劲。据湖南省统计局官网湖南统计信息网统计,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2.1%,第二、三季度分别增长4.6%和5.0%,复苏势头明显。欧元区经济增长放缓,复苏动力不足。前三个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率均在0.3%以下,且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调整,通胀压力增大。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继续放缓,通货膨胀压力有所抬头。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现象(王小刚,2015)。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一个新的运行区间,并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进入到新阶段的一种平稳均衡状态(张占斌,2014)。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出台“微刺激”政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处于合理运行区间,呈现新的发展特征。

      一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国务院陆续推出了加快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扩大小微企业减税力度、向支持“三农”等领域发展的金融机构定向降准等一系列微刺激措施,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扩大营改增领域、推进企业登记注册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据新华网报告,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增速较稳,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二是消费需求基本平稳,投资增速回落。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度增长基本稳定在12%左右,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势头迅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020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7%,增速回落3.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1983亿元,同比增长33.9%;第二产业投资208107亿元,增长13.2%,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81915亿元,增长16.8%,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

      三是物价水平稳中趋降,就业形势稳定。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8%。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0.6%。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2%,12月份同比下降4.0%,环比下降0.8%。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四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措施初见成效。2014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的7.3%,也快于第一产业的4.1%,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超过了工业,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二是需求结构趋于优化。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三是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4年企业效益总体稳定。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7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实现主营活动利润604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

      面对新常态,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纷纷建言献策、各抒己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凌云、辜娜(2014)认为,对湖北而言,中国经济新常态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而且由于这种常态的长期性,将带来保持相对高速发展的机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提升发展定位的机遇,这将成为湖北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保的重大历史机遇。[1]巩琳萌、李爱玲、魏岳江(2015)归纳了新常态下北京发展需要重点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处理好经济增长“快”和“好”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舍”与“得”的关系、处理好产业发展“新”与“旧”的关系。[2]王俊(2014)认为,新成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是未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举措,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3]在国内外经济运行总体运行的新背景下,经济新常态对西部地区意味着什么,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呈现哪些新态势,尤其是在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会面临哪些困境与风险,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又将如何选择,成为我们急需研究的新问题。

      二、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呈现新的态势

      2014年,尽管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时期,但由于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增长已进入高速增长新常态。在此背景下,西部地区积极落实国家各项经济改革措施,经济运行呈现新的态势。

      (一)经济增长整体较为平稳,增速较上年同期略有上升

      2014年西部各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总和约为139607亿元,同比增长约10.8%,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占全国GDP的比重约为22%,继续保持稳步提高趋势(见下图)。

      

      2011-2014年各季度全国及中部、西部地区GDP季度累计增长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2011-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与上年同期相比,西部各省(区)市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与各省市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政策措施都有密切关系,但2014年西部各省(区)市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7.4%)。其中,西藏最高,增长12%;其次是重庆和贵州,分别增长10.9%和10.8%。从各省(区)市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四川(28%)、陕西(12%)、重庆(11.8%)、广西(9.5%)、贵州(9.1%),对西部经济增长贡献率合计约为70.4%,整体贡献进一步提高。

      

      (二)工业生产增速继续放缓,西北省区回落幅度仍在加大

      工业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回落。与2013年同期相比,西部各省(区)市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回落幅度在0.8~12.7个百分点之间,西藏回落幅度最大,重庆回落幅度最小。虽然西部地区每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但西北省区增长回落幅度仍在加大。1~9月,重庆、广西由于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增速较快,分别为12.7%和11.4%,位列西部地区增速排名的第一位和第四位;陕西受益于电子信息产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持续提速,增速达到11.4%;贵州归因于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及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持续快速增长综合拉动,增速为11.4%,增速与陕西并列排名西部第二位。由此也可以看出,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正逐渐成为西部经济发展亮点。

      

      (三)农业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

      2014年农业灾情较近年同期偏轻,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1~9月,西部各省(区)市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整体加快。其中:贵州得益于近两年来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其增速位列西部地区首位,达到6.5%;云南由于粮食增产较快和高原特色农产品量价齐升等因素,发展较快,增速为6.2%,位居第二位。另外,虽然西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整体增速继续放缓,这也是由于上期基数响度较小,加之农业收入增长快、务工收入下降少等原因。2014年1~9月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11.8%,西部增速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西藏(13.8%)、新疆(13.7%)、青海(13.5%),其增速分别为13.8%、13.7%、13.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农民收入绝对数位列西部前三位的四川、重庆、广西分别为7853元、7061元、6898元,均未超过全国平均值8527元。由此也可以看出,尽管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但绝对数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投资增长持续放缓,但总体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投资增速自2011年以来持续回落,年内逐季回落,而且幅度仍未明显收窄。1~9月,西部12省(区)市投资总量约9 0953亿元,约占全国总投资的25.4%,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与2013年同期相比,西部各省(区)市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西部地区平均增速17.9%,回落5.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西藏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本身的基数较小,因此增速加快,达到24.1%,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贵州在基础设施和亿元以上大项目投资大幅度增长拉动下增长23.7%,排名第二;新疆则由于近年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及电信、广电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延续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型特征,增长23.5%,暂列第三;青海得益于惠民投资持续提高和工业投资的扩大,投资增长23.4%,排名第四。

      

      (五)消费市场基本稳定,消费增长略有回落

      与2013年同期相比,西部所有省(区)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回落,回落幅度在0.5~2.1个百分点之间,整体略大于全国平均回落幅度。其中,西藏回落幅度最大,重庆回落幅度最小。在居民刚性消费需求自然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内生动力支撑下,在各类消费促销节会活动等政策刺激拉动下,西部各省(区)市消费市场运行比较稳定,有9个省(区)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增长势头较为明显。其中:西藏增速为13.1%,排名第一;重庆增速为13%,排名西部第二。

      

      (六)加工贸易增长较快,外贸形势好于全国

      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全国进出口贸易增速速度回落,但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随着西部对外开放平台和国际贸易通道的日益完善,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延续上年以来快速增长态势,成为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亮点,拉动西部地区外贸势头不断好转,进出口贸易整体形势明显好于全国。1~9月,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434亿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7%,比2013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从总量看,重庆、四川、广西进出口总额位列前三。从增速看,西北部几个省份增速下滑,其余省份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加快。其中:重庆因为便携式电脑等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增速领跑西部,达到55.1%;贵州因为轮胎、化肥、服装、电容器等出口增长拉动,增速为52.3%,排名西部第二;宁夏得益于金属镁、除草杀虫剂、轮胎等出口高速增长,增速也达到47.9%,排名西部第三;陕西得益于硬盘驱动器、太阳能电池等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等快速增长拉动,增速达到42.2%。

      

      (七)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整体增速继续回落

      由于受房地产市场回落、工业增长继续减速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缓慢增长,大多数省(区)市增速有所下滑,整体仍呈现回落态势。从总量看,1~9月四川、重庆、内蒙古、陕西位列西部前四,分别达到2 225亿元、1353亿元、1 353亿元、1332亿元。从增速看,西藏、新疆、甘肃、贵州位列西部前四,分别增长35.9%、18.9%、14.5%、14.3%。与2013年同期相比,仅新疆、陕西增速加快,其他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回落幅度在0.5~13.4个百分点之间,其中云南增速回落幅度最大,贵州回落幅度最小。

      

      三、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经济运行面临的困境与风险

      对西部地区而言,经济新常态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这将是西部地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但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困境与风险。

      (一)传统产业比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难,抗风险能力弱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经过调整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依然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截至2014年9月,有8个省区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速同比仍在明显回落,西北省区的宁夏(-20.4%)、新疆(-20.3%)、青海(-17.3%)、陕西(-7.6%)、甘肃(-5.8%)以及内蒙古(-10.7%)、云南(-4.8%)甚至仍在负增长,相对而言,仅重庆、贵州表现较好。例如,四川的传统产业比重大且竞争力弱,需要转型升级;而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还没有形成支柱。既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又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面临的压力极大。因此,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过程中利用经济新常态给提供调整机遇期,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尽快培育出新型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二)企业经营困境未减,经济下滑风险依然存在

      在经济发展转型周期性调整的收缩期内,西部地区企业受市场压力和成本压力双重施压,市场需求影响较为明显,主要工业品价格上升动力不足,工业企业出现下滑苗头。以广西为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4年上半年增长11.8%、1~8月增长11.7、前三季度回落到11.1%,增速持续回落。西部地区普遍缺乏新的工业增长点,并突出表现在融资难、融资贵、用工成本上升等方面,经济下滑风险依然存在,严重地制约了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降低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投资增长呈放缓趋势,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大。2013年西部各省区(市)投资率依然在80%以上,青海、西藏、宁西、甘肃仍超过100%。但受市场需求动力不足的影响,近年来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持续从30%高位回落,目前半数省区(市)增速已经低于20%。

      

      2015年1~4月,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27256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同比回落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11个省份同比增长,增速较快的贵州、西藏分别增长23.2%和21.6%。这11个省份中,与去年同期相比,广西增速提高2.5个百分点;10个省份增速回落,甘肃、陕西分别回落16.7个和12.9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新疆增速提高1.8个百分点,重庆持平;9个省份增速回落,青海、甘肃分别回落7个和4.8个百分点。内蒙古同比下降1.8%,去年同期为增长14.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1个百分点。[4]

      (四)对外开放水平仍然较低,出口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大多数省区(市)的进出口总额增速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增速,但2014年1~9月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仅有7.7%,整体开发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从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看,目前西部绝大多数省区仍在15%以下,2013年重庆(33.6%)、新疆(20.4)、西藏(25.5%)、四川(15.2%)超过15%,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有待加快。[5]从出口产品结构看,西部地区仍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和利润率较低的加工贸易,外贸整体竞争力仍然较低。

      (五)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转型与结构性矛盾突出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放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如贵州、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要实现经济增长成功转型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同时提高的难度依然不小。在少数省份如内蒙古、云南和四川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稳定的同时,大多数省份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腾飞,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需求量必将逐年增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供给量在短期内又无法实现快速的提升。由此从长远看,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不容乐观。[6]西部地区资源枯竭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国家生态安全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6]以至于西部地区的资源、能源等传统比较优势减弱,以往依赖能源资源优势形成的产业结构面临产能过剩、节能环保等多重制约,工业结构偏重的格局短期内难以得到较大改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结构性矛盾在逐步凸显。

      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驱动改革、转调、创新“新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传统“三驾马车”的动力正在逐渐减弱。新常态下我们不可能再像过去30年那样,依靠较高的投资增长率来支撑经济增长;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的不景气以及世界整体经济的长期低迷下,我们也不可能再指望未来出口会有较高增长;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也难以有效地提高。那么,驱动中国经济的增长的动力之源,应主要来自“新三驾马车”,即改革、转调和创新。

      改革驱动,向改革要新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继续简政放权,转变政府服务和监管方式,下放和取消一批审批事项,抓紧建立完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真正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切实增强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6]着力建立一个统一开发、公平竞争、有序运营、激励创新的市场体系。

      转调驱动,转方式调结构,增创发展新优势。从行业到产业,从产业到区域,坚持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相结合,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在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发力。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7]加快形成西部地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极。

      创新驱动,让创新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金融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为此,要继续加大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投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与激励,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从资源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轨道。

      (二)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提升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是党中央着眼构建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做出的重大部署。西部地区应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积极对接将促进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机场、管道、口岸、港口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落地,有效改善西部经济发展条件与环境,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夯实基础、培育优势。例如,重庆重新找准重庆的定位,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实现地方战略与国家战略的有机对接。[8]

      (三)依托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促进转型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要持续发展,并在发展中要让农民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好的方式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迈克波顿讲的竞争优势其实反映的就是比较优势(林毅夫,2007)。东部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制造业,中部省份最大的优势在于农业生产,西部省份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的大优势。[9]而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根据市场法则对自身比较优势的把握。因此,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摆脱新常态下的经济下行压力,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并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使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加快和生产成本降低,从而增强地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剩余,也是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四)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城镇化转型,释放经济增长新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西部地区各省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人为核心,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低碳、智能、和谐、宜居为目标,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建立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共同参与的绿色城镇化建设机制。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人文、绿色消费的生态城镇,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新型城镇化,将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以及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精神,深化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要将其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政策的核心来看待;二是要靠市场;三是要靠产业化的创新;四要靠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五是还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从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特别是地方政府要从政策优惠竞争转移到企业营商环境竞争,形成有利于新动力培育的国家治理体制。

标签:;  ;  ;  ;  ;  ;  ;  ;  ;  ;  ;  

新规范下西部经济发展路径探索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