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殊”一词如何寻求新的突破_经济特区论文

厦门“特殊”一词如何寻求新的突破_经济特区论文

厦门如何在“特”字上寻求新的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如何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厦门特区的“特”,在于要继续肩负起三大使命

随着我国加入WTO,全方位开放和市场公平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经济特区优惠政策正逐步在丧失,但是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要求:经济特区要继续在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上走在全国前列。现在,经济特区的特不再是优惠政策上的特,而是在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上具有先行先试的空间和“特权”。厦门特区的“特”,在于它被历史赋予三大使命:

1、制度创新的使命: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特区要成为试验田和示范基地。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特别是在行政管理体制、政治体制上要作巨大的变革,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符的体制机制,需要一些地区先行先试,为全国各地做出示范和表率,经济特区就是最佳角色。第一,经过二十多年的特区建设,经济特区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已经积累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经验,条件也基本成熟。在特区试行改革和创新,更能出成效,更具样本效应。同时,特区也有能力承担改革的成本,降低改革的风险。国家各部委完全可以把先行先试的项目安排给特区。深圳特区2003年就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示范基地的口号,厦门特区也应有所作为。第二,中央领导人对特区寄予厚望,特区要继续为全国作贡献。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7月份视察深圳,对特区提出了四个“新”的要求(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办出新特色),后又派调查小组赴深圳调查,并责成有关部门就特区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国家将调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调整为24%,但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仍为15%。对特区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抓紧课题研究,提出在哪些方面先行先试的方案和设想,供中央决策时参考。

2、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使命:加入WTO后,中国走向世界,经济特区要成为先锋队。虽然我国早在前年就正式加入WTO,但不代表中国经济已与世界全面接轨,当前正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磨合期,这个磨合期不是短暂的一两年,也许时间更长。在这个磨合期内,需要有一些地区打前站,累积经验,而经济特区更有基础来扮演这个角色。一方面,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需要特区充当平台。特区率先开放,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有了较好的接轨,尤其是开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国际惯例接轨也积累了部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当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先锋队能产生更好效果。另一方面,经济特区将担负WTO无力完成的历史使命。自WTO成立以来,世界各国仍然设立各类经济特区达1000多个,其所在国和地区大多是WTO成员。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特区也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竞相仿效,包括日、法等发达国家在内的六类国家(地区)正在克隆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建模式和核心发展思路。当前由美国引发的世界贸易战,使WTO成为另一个级别更高、范围更广的贸易战场。一部分加入WTO却无法享受好处的国家设立特区使WTO在此发挥功效,另一部分没有加入WTO的国家干脆直接设立特区,比WTO更直接更有效。贸易战越热闹越证明WTO的有限,需要由经济特区担负使命。因此,我国经济特区不但不能取消,还应与时俱进,制度创新。

3、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使命:厦门特区要充当对台工作的排头兵。厦门特区因台而生,对台,是人无我有的特色,是厦门经济特区最大的特。江泽民说过,“厦门优势、特色应该体现在对台湾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上,这个作用别的特区不能代替,这个作用随着历史前进会越来越显示出来”。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现在只剩下台湾问题,厦门的地位会更加突显。

厦门担负的三大使命,注定了厦门特区要继续特下去。当然,厦门特区能否真正特下去,能否完成使命,能做多少贡献,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以及厦门自身的努力,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去争取,去开创。

二、厦门特区要“特”下去,必须实现四大突破

厦门特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高居全国前列,人均GDP和财税收入处于领先地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当前,厦门特区迎来又一轮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厦门被定位为中心城市,要发挥龙头作用;另一方面,厦门特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全市上下奋发图强,齐心协力,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但也面临长三角、珠三角的挤压,尤其是受困于地域狭窄、资源匮乏、产业链较短等因素。为此,厦门必须紧抓机遇,冲破阻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利用特区的优势,更加解放思想,敢闯敢试;要在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下,解决经济要素、市场腹地、政策空间、地方自主权等制约,谋求对台工作、城市管理权限、政治体制改革、行政区域四个方面新突破。

(一)力争对台工作新突破

对台是厦门特区的最大使命,也是厦门特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厦门要想有大的作为,要想确立在全国的地位,就必须在对台工作上有所作为,成为中央对台决策的智囊,成为对台工作重要的基地,让中央感到厦门对台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加大厦门对台工作的砝码,提升厦门特区的份量。

解决海峡两岸问题,经济手段很重要。今天的对台工作,就是继续保持对台军事、政治和外交压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大经济上的“攻势”,大幅度提高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依附度(两岸经贸发展至今,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003年台湾经济增长3.15%,其中大陆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如果没有对大陆的出口,台湾经济增长不到1%)。厦门要在新一轮对台经济战中,突出优势,勇挑重担,在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下,谋求对台工作新突破。

1.争取建立对台的自由贸易港区。厦门争取搞自由贸易港区,由来已久。现在旧事重提,不要单纯强调小平同志提出过厦门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1985年6月,国务院也正式批复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等等。更要反思厦门特区为什么没有实现小平同志的期望,没有做成自由港。要结合当前实际,拿出有说服力的东西出来。实际上,搞自由港区,不是单单开放的问题,而是产业与流通、港区与制造业更好地结合起来。要注意捕捉台湾方面的动向,如,2002年5月高雄有关部门主动聘请十多位台湾经济专家,就在厦门建设“高优势合创产业投资园区”提出建议,希冀增加两岸贸易,振兴高雄港。基隆港务局也提出设置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区,旨在吸引原由香港转运的大陆货源。厦门要利用台湾方面的这些变化和举措,积极对接,主动推进,争取中央支持,建立与高雄相呼应的自由贸易港区。

2.加快打造与高雄港“分庭抗礼”的国际中转港。深圳港的迅速崛起,主要缘于对香港物流的“分流”。厦门港隔海正对高雄港,已跻身全球集装箱港30强,与高雄港还有一段距离,但仍具较大发展潜力,要加速建成地区性中转港,形成与之抗衡的局面。首先,要全面提升厦门港。关键是要解决体制问题,如果不在体制上动手解困,自由港就是子虚乌有。要通过港口投融资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港口管理水平,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开通更多航线,加密航班。其次,要扩展开放通道,扩大港口经济的腹地,大幅提高货物吞吐量。再次,在省里支持下整合厦门港资源。从湄洲湾到古雷半岛的岸线,是全省港口资源最丰富、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建议做好全省港口规划的定位,按各自条件建设专业性港口和综合性港口,特别是认真研究厦门湾内的漳州港区的协作功能,建立厦门湾组合港,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3.争取建立与台湾管理模式类似的台商投资区。对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厦门不只是被动承接,更要主动出击,多渠道、多方式吸引台湾企业来厦门来福建。厦门现有的三个台商投资区,要好好盘点,制定方案,充分发挥其作用。(1)尝试建立与台湾管理类似的投资区,或直接成为生产车间,或成为台资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2)针对许多台湾中产阶级(泛蓝派或其支持者、大多有海外学习背景、在台湾属于外省人)出走台湾的情况,大力吸引他们来厦门投资和定居,可利用台商投资区的牌子,在翔安区筹划建立“台湾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二)扩大厦门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厦门自设立特区和成为计划单列市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关键在于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陆续下放,激活了厦门发展的活力。但还有许多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留在省里,不利于厦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制约厦门特区优势的发挥。要加快厦门发展,必须真正做到先行先试,必须要有更大的管理权限和自主运作的空间。厦门要实现对台的新突破,在经贸往来、人员交往、产业对接等方面加深与台湾的“融合”,必须要有较大的自主运作空间。比如,厦门要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关键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连导游资格证发放、国内旅行社设立等相关权限都没有,要有大的发展,是很难想象的。广东省已于2002年7月充分落实向深圳下放有关管理权,明确:决定权在省里的管理权限,最大限度地下放或委托给深圳,扩大深圳的管理权限;已经下放给广州的管理权限一并下放给深圳(要求下放23个方面116项具体事项,同意下放67项,部分下放5项;其它为中央权限不便下放)。深圳取得的骄人业绩,应该说是与广东省充分放权是分不开的。建议福建省参照广东省的做法,在三个方面给予支持:(1)给厦门落实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在物价定价权、港口建设项目审批、导游资格证发放、赴金门旅游审批等方面下放权利,使厦门特区真正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2)支持厦门尽快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现在厦门的一些管理体制很不顺,岛内与岛外各管一块,同样是生态林、风景林,分属园林和林业;同样是道路,分属市政和公路;同样是车辆,分属市政和交通;同样是水务,分属市政和水利。而厦门市直部门又受到省直部门的管辖。今年厦门将进行改革,整合资源,统一管理,建议省里给予支持。(3)建议将省属的科研院所、大专学校(含中专),下放给厦门,统一整合资源,有利于盘活存量。扩大厦门特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可以大幅度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事时限,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和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经过多年的发展,厦门已经积累了一些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能正确、有效地履行省政府授权委托的管理权限。

(三)争取按国际惯例设立政府机构,再造政府流程

制度创新是特区的灵魂,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特区无法走远。最近,一批内地非特区城市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率先而为,如广东顺德、江苏宿迁,取得了明显成效。厦门特区更应站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沿,有所建树。当前,政府机构庞大、效能低下早已为国人所诟病,政府机构改革已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焦点和关键。放眼世界,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机构为15个,日本中央政府的职能机构也是15个。地方政府,因不承担国防和外交职能,其机构更为精简。当前,我国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政府的职能、机构虽可适当增加,但现行地方政府40多个职能部门,无论如何与国际惯例相去甚远,改革十分必要,任务十分艰巨。厦门特区应力争成为改革试点城市,按国际惯例设立政府机构,再造政府流程。

(四)扩大行政区域

当前福建经济的一个重大弱点,就是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城市。现在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实行中心城市战略十分重要。厦门作为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偏少,发展空间不大,用地总量严重不足。只有扩大厦门行政区域,拓展发展空间,增加经济人口总量,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标签:;  ;  ;  ;  ;  ;  ;  ;  

厦门“特殊”一词如何寻求新的突破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