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有专业银行资本效益应从多方面入手_银行论文

提高国有专业银行资本效益应从多方面入手_银行论文

提高国有专业银行资金效益须从全方位入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资金论文,银行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国有专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低、效益差,问题比较突出,严重阻碍着向商业银行转化的进程,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坚持信贷资产以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为经营原则,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为手段,从全方位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银行资产效益,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实现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变型的关键。本文试就国有专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等,作如下一些探讨。

一、对银行资金效益现状的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贷款有大幅度增加,到1994年末,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余额累计达40,000亿元,巨额的银行贷款为经济的发展“输血”、 “供氧”,但却未给银行本身带来应有的效益。据报导,1994年我国各大专业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实现税前利润120.57亿元外,其它几家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亏损现象,而且1995年以来这一趋势有增无减;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计划处资料。1995年上半年,全省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亏损额增加了13.32亿元;湖南省工商银行对3959 户工交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资金利润率为1.89 %, 每百元流动资金贷款提供的税利为22.79元,比1988年下降了44.14%。作为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企业,专业银行本应通过存、贷、汇等业务的开展,取得经营效益,从而实现资产的不断增殖,但由于银行最主要生息资产—贷款质量的下降,造成大量资金沉淀,本息难以收回,亏损严重。当前贷款质量下降的主要表现在:

(一)贷款形态结构恶化。贷款的存在形态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四种。有关资料表明,到1994年末,全国31,600亿元银行贷款中,有1/3以上逾期、死滞,部分基层行达80%以上;我国专业银行信贷资产处于“三分天下”的局面,即1/3抓不住,1/3呆帐,只有1/3在周转使用。湖南省人民银行稽核处于1995 年二季度对某省级专业银行1994年末的56%的机构和58%的贷款余额进行的贷款质量专项稽核结果为:逾期贷款占38.4%,呆滞贷款占16.5%,呆帐贷款占2.8%,二者之和达57.7%,大大超过了1/3。

(二)贷款应收利息居高不下。贷款利息作为企业使用信贷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应该按期偿付,但现在不少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利息,据保守的估计,银行应收未收贷款利息逾1000亿元。

(三)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较差。根据中国工商银行1993年4 月印发的《贷款管理试行办法》有关规定,企业根据其信用情况的不同划分为5级;AAA级、AA级、A级、BB级、B级。从理论上讲, 银行主要支持AAA级、AA级企业,但部分企业在评级过程中受到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和可靠程度都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可供银行选择的企业信用等级普遍不高。其次,由于众多的非经济因素的存在,银行对于低等级企业,甚至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企业、特困企业不得不发放贷款支持,从而人为地增加了信贷资金的风险性和损失的可能性。

(四)贷款方式单一及运用中失误较多。发放的贷款绝大多数是信用贷款,风险大。为了减少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各银行近年来都要求尽量采用抵押方式和担保方式发放贷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假抵押”、“假担保”或者“抵而不押”、“担而不保”等现象屡屡出现,导致抵押担保的有效性差,增加了贷款的风险,影响了贷款的质量。

二、贷款质量和效益差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银行信贷资产大量逾期沉淀的结果,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很多危害:

(一)呆滞呆帐贷款大增,可用资金减少,造成信贷资金周转不灵。信贷资金是不断循环周转使用的,信贷资金周转次数快,资金运用效率就高。由于呆帐呆滞贷款增加,严重破坏了信贷资金循环周转过程,减少了信贷资金可供量,加剧了信贷资金供求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稳步运行。

(二)“软债权,硬负债”的现状,加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长期把对居民的硬负债转化成对企业的软资产,这种贷款债权的软化与银行负债的刚性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贷款流动性的不断下降,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风险与日俱增,极易诱发巨大的经营危机,难免有一天会面临着崩溃的局面。

(三)不良贷款的核销将减少银行资本,降低银行实力。资本金的多少是衡量一家银行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现有的不良贷款已经远远超过专业银行资本金之和,核销不良贷款将使银行资本金大量流失,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形象及经营的稳定性。

(四)影响银行效益的实现,阻碍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已成为严重障碍着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突出问题。不解决信贷资产质量问题,我国的专业银行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五)损害了国有银行的信誉,不利于我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银行经营国际化,这是现代银行拓展业务的必然需要,国有银行向国际大银行发展,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大量劣质存量资产。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难以促使国有银行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国有商业银行当前信贷资产质量低、效益差的状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产权关系不明晰。长期以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和企业都是国家的,产权不明确,没有硬性的利益约束。银行信贷资产被认作“共同财产”,源源不断地输入企业,风险由国家承担,企业负盈不负亏,从而导致“贷款投入——组织生产——亏损挂帐——再增加贷款——再启动生产——再亏损挂帐”的恶性循环,大量信贷资金变为不良资产。

2.社会投资体制不完善。当前我国是以行政性分权为主要特征的多元投资主体格局,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约束机制。一方面,投资规模极易膨胀;另一方面,投资结构难以得到改善。据对1992年以来100 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的分析,新开工加工工业项目占第二产业的60%,有关文件禁止上马的棉纺、毛纺、卷烟等项目仍在新开工等等。

3.行政干预及政策性因素影响,降低了贷款的使用效益。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专业银行实际上是“政府的银行”。改革开放以来,银行虽然相对独立,但由于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在劳动、人事及其它方面同政府总有扯不断的关系,各级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利益和任期政绩考虑,不免要对银行施加行政干预,如“点名贷款”、“戴帽贷款”、“扭亏贷款”、“现场办公贷款”等,左右银行贷款的投向和投量,使银行非正常贷款成倍增加,这是造成我国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致使银行信贷资金风险加大,如国家把企业推向市场,却未对企业融资制度给予配套改革,使企业营运资金更加紧张,从而超计划占用银行资金。第三,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银行信贷资产权益保全的配套法规未及时出台,使银行债权悬空。第四,银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长期混在一起,商业银行身兼两职,贷款“三性”原则很难坚持,大部分政策性贷款已形成风险或呆滞贷款。

4.金融市场欠发达,限制了贷款风险的防范和转化。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银行贷款提供安全系数较大的贷款方式以预防贷款风险,能够通过债务的证券化与资本化转化信贷风险。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但其为信贷资金提供的安全保障十分有限。

(二)企业方面的原因。

1.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好,拖欠银行贷款。许多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资金周转缓慢,长期亏损或严重亏损,占用大量信贷资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亏损金额在5000亿元以上。这些企业,亏损的巨额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从而造成大量贷款沉淀流失。

2.企业组织形式变化(兼并、转制、重组、破产等)造成贷款风险。有些企业利用在产权变更或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变化时,钻机制不健全的空子,采取“母体裂变”、“金蝉蜕壳”的策略,想方设法逃脱银行债务,致使银行贷款“悬空”,成为逾期、呆滞和呆帐贷款。

3.企业信用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是国家的(包括银行),银行的资产是“共同财产”,赚了是国家的,亏了也是国家的,“肉烂了反正在锅里”。因此不顾一切争资金,一旦贷款到手后,又不考虑偿还问题,能拖则拖、能欠则欠、能赖的就赖。

4.金融秩序紊乱,企业多头开户。较长时期以来各专业银行“业务交义”,互为对手,盲目竞争,使得企业多头开户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不少企业除了采用多头开户逃避银行监督外,还采用现金交易方式,销货款自存自用,坐支现金,不通过银行转帐结算。实行资金体外循环,银行难以收贷。

(三)银行方面的原因

1.银行债权约束软化。由于政企不分,专业银行产权虚置,政府一方面是债权人,以银行作其代表;另一方面又是债务人,以企业作其代表。这种二重身份,使银行的债权缺乏硬性约束力,企业往往置银行债务于不顾,甚至认为欠帐有理。

2.员工法制观念淡化。我国已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等金融大法,但不少银行特别是基层银行一些员工法制意识不强,执行乏力,当可能出现不良贷款时,不会或不愿用法制手段保护信贷资产安全,坐失良机,致使不良信贷资产不断增加。

3.银行内部管理弱化。各专业银行对贷款质量管理还缺乏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缺乏一批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因此,重贷轻收、“三查”不落实,执行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审批程序混乱,责任不明;对企业的信用评估和项目评估质量不高,有的只是走过场;抵押和担保贷款名不符实;部分信贷人员的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较差,在贷款管理中力不从心,甚至以权谋私、以贷谋私,发放人情贷款等等,都加大了贷款风险,直接影响信贷资产的质量。

4.风险管理机制虚化。目前,各家银行建立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机制为减少信贷资产损失提供了一个重要保障。但部分行风险管理仍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使得风险管理机制虚化。

三、用系统论观点,从全方位入手提高银行资金效益 如前所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效益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从全方位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一)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根据《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全面落实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致力于“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变行政手段管理为经济手段管理,变直接控制为宏观间接调控;按经济规律办事。

(二)推动企业转制,重塑银企关系。1在政企分开的前提下, 通过经营机制的转换,规范企业的行为,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体制,增强企业(包括银行)活力,使企业走出困境,增强贷款的信用度。2 银行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贷款业务和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这样,一种在资金商品化基础上的双向选择式的新型银企关系应运而生,有利于银企之间的资金借贷关系良性发展。

(三)重组银行债权,卸下历史“包袱”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负债(主要是欠银行的钱)约有15000亿元, 国有商业银行31600亿元的信贷资产中的1/3逾期、呆滞沉淀下来。如此巨额负债和不良信贷资产,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大历史“包袱”,严重阻碍国有企业机制转换和银行商业化进程。为此应把这一沉重历史“包袱”挂到财政帐上,具体作法是先将企业对银行的负债转化为财政对银行的负债,财政把这一债务作为对企业的投资,即变为国家股权,国家享受分红派息。这种做法有利于国有企业从15000亿元的债务陷井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 也有利于国有专业银行避免信用危机,顺利地实现商业化,也同时便于国家集中管理国有资产,减少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建立健全贷款责任制,切实搞好信贷风险管理

贷款风险是金融部门信贷资产营运中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全面管理、控制和预防,可以谋求信贷资产风险最小化。1 建立健全贷款风险预警、监控等管理机制。贷款风险预警、监控机制,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贷款控制管理办法。在预警机制的人员配置上,可由信贷检查岗的人员承担。各级行、处承担贷款风险预警、监控职能的岗位及其人员,首先应对各自所在或管辖的银行信贷管理机构及其借款企业,实施直接与具体的检查监测和稽核监督,并将涉及信贷质量与风险的数据、材料汇总成书面预警信号;其次预警、监控人员应及时将预警信号向上级,下级与同级信贷部门负责人及主管领导报告,并将反馈意见和处理结果存档;第三,对上述已经收到报警信号的企业及银行信贷部门,有选择地进行追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贷款风险预警、监控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降低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提高银行资金效益。同时预警人员作为“旁观者”,能够排除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减少银行内外一些虚盈实亏、骗取资金、营私舞弊等行径,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问题。2严格贷款审批制度, 建立贷款分级审批和贷款签批第一责任人制度。按照贷款风险授信额确定多级审批权限,并实行集体审批第一责任人制度;对贷款经办人、批准人同样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贷款在运行中出现了风险,首先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贷款风险落实到人,强化了贷款审批人和经办人的责任感。3建立民主科学的贷款决策机制, 认真做好企业信用评级和项目评估。民主科学的信用评级和项目评估结果是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民主科学的决策前提下,认真做好贷款项目评估工作,能有效地减少信贷不良资产。4 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一是运用大数法则,扩大风险承担的对象和数量,“不要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降低损失发生系数。二是完善和发展融资市场,实现资产多元化。如扩大商业汇票的承兑与贴现,发行企业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开展金融租赁,拓展房地产金融业务等。三是推行贷款保险制度和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增强抗御贷款风险的能力。

(五)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观念 1995年3 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相继出台,这标志着我国金融法制化已步入正轨,依法管理金融越来越受到广大金融工作者的重视。目前的关键是要加大对以上法规的宣传教育,让金融法深入人心;规范执法部门的管理和行为,加强各级领导和包括银行在内的经济部门的法律意识。在政府的领导下,执法部门和银行共同携手坚决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权威,并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创造出一个依法收贷,依法办金融的法律氛围。

标签:;  ;  ;  ;  ;  ;  ;  ;  ;  ;  ;  

提高国有专业银行资本效益应从多方面入手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