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_周巧娟,徐小萌,余耀辉,梅丽琴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目的:探索口腔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方法:选取两个年级口腔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实施教学改革,同年级口腔专业仁济班为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对比教学效果评价分析。结果:实验组在课程的设计实用性与合理性、学习的主动性及兴趣的提高、能力与技能的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预防为主观念的树立等多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了预防为主的现代口腔医学理念,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口腔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372-03

口腔疾病是我国居民非常普遍的健康问题,发病率高,治疗率低,居民对口腔保健的意识还有待提高。为适应我国口腔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口腔医学的重点从治疗转向预防,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口腔医学生不仅仅是“治疗师”,还要担负起健康保健的任务[1]。基于此,我院口腔预防医学教研室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对预防口腔医学的学习兴趣,树立预防为主的新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实用型口腔卫生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温州医科大学2012级(29人)和2013级(28人)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班作为实验组,同年级口腔专业仁济班作为对照组,人数分别是2012级60人,2013级55人。在四年级下学期同期上课。

1.2 课程设计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授课;实践课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14~15人。

对照组仍按原理论和实践课安排进行教学,即理论课包括绪论、口腔流行病学等在内的12次,共24学时,实践课4次,共16学时。实践课均在实验室完成。实验组将一次理论课时改为实践课,即理论22课时,实践18课时,四次在实验室完成,最后一次在临床现场完成。

1.3 教学实施

对照组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压缩理论课上课时间,将2个课时作为口腔卫生宣教评比。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次实践课:学生复习和掌握口腔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口腔健康调查方法,学生互相进行口腔检查,学习规范的检查方法,老师给数据让学习进行统计分析,带教老师打分。

第二次实践课:龋病的预防措施,包括窝沟封闭和各种氟化物防龋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窝沟封闭的适应症、操作流程以及氟化物的各种应用方法和适应症。带教老师先操作示范,然后学生之间互相操作,带教老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打分。

第三次实践课:刷牙及菌斑控制,学习控制菌斑的方法,即刷牙、牙线等的使用,同时进行菌斑染色观察,互相检查记录,刷牙后再次互相检查记录。带教老师打分。

第四次实践课:口腔卫生宣教。学生以3人为一组,选定主题,理论课结束各小组通过期刊、图书馆及网络等途径在课余进行资料收集和积累,通过讨论分析,制作宣教作品或制作PPT,上课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比赛,由学生和老师同时评分,选取最佳宣教素材和最佳宣教人员各两组。按每组最后得分进行打分。

第五次实践课:以医院为现场,结合公益活动,组织5岁幼儿各15名左右(根据每小组学生人数定),由投票选出的最佳宣教人员对幼儿及其家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再对幼儿进行菌斑显示、一对一指导刷牙、口腔检查并涂布氟防龋材料。带教老师指导并打分。

1.4 教学效果评价

因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试卷不同,成绩可比性差,课程结束后的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打分,分值范围0~100,问卷采取集中发放,被调查者匿名填写,当场收回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72份,收回172份,回收率100%。通过excel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各问题的评分均值都在70分以上,实验组在对课程的设计实用性与合理性、学习的主动性及兴趣的提高、能力与技能的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预防为主观念的树立等多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的差异,说明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现代口腔医生,不仅要掌握治疗患者口腔疾病的基本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很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能对患者及人群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具体的干预措施。近年来,不少大专院校在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探索,如PBL教学[5]、研究性学习教学法[6]的应用等,在实践教学方面也在不停的探索改革,如有研究提出了合作互助式教学[7]小组教学与社区实践相结合[8]等实践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增加实践的机会,内容既有口腔卫生宣教、刷牙指导、口腔检查,涂布氟化物,还有针对儿童及家长的一对一交流。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习过程的观察,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比分析,发现本次教学改革在以下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3.1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口腔预防医学》的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模式及市场经济思维的影响,多数口腔医学学生更倾向于成为正畸、修复等热门专业的医生,上课时对这些课程更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课后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而对口腔预防医学的学习兴趣不高,上课热情不足,为了学分而学习,毕业后愿意从事预防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一些学生片面崇尚医疗技术的学习,追求经济价值,轻视人文精神,也不重视口腔预防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创新教育,重视实践,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启发学生进入创造角色,在口腔预防医学领域中主动去发现新理念,使学生认识到口腔预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提高预防口腔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教学改革,在实验室巩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让学生跟患者(家长)一对一的接触,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到大众对口腔保健知识的需求,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理论结合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的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启发学生更早的进入角色,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通过教学改革后,对照组增加了现场宣教的机会,学生学习态度更认真,积极性更高,准备更充分,宣教的效果反馈也更好,学生对口腔预防医学的兴趣有所增加。

3.2 有助于口腔预防为主观念的树立

龋病和牙周病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机体健康的两大口腔疾病,患病率和发病率高,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适应口腔卫生保健事业的需要,亟需转变医学模式,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促进将口腔医学的重点从治疗转向预防,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口腔预防保健。传统的口腔医学实践课程的安排偏重于临床治疗,学生们在实验室中学习各种临床操作技能,缺乏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实践。这容易导致医学生“重治疗,轻预防”的错误观念[1]。此前通过临床见习,结合医院“流动的口腔医院”特色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寒暑假的社会实践,920爱牙日,3.20世界口腔健康日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参与口腔流行病调查和宣教,早接触不同的人群,如幼儿园的小朋友、中小学学生、老年人,让他们能直观的了解到不同人群对口腔保健的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口腔预防的意识和责任,也让学生明白当前我国口腔疾病发病率高,人们口腔保健意识淡薄,充分体验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学好预防口腔医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让学生增强了预防为主的观念。同时经过教学改革,在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增加现场实践机会,对照组每位学生参与现场教学,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发现学生对“预防为主”的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3 有助于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通过教学改革,在不增加总的学习课时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通过五次实践课,我们既复习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践技能,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又有了实战经验,了解到了大众的需求,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临床现场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医疗环境、医患关系、医患沟通等,初步培养医疗实践中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口腔宣教素材的制作,评比,能提高学生口腔宣教的能力。这也和一些文献[2-4]报道的结果一致。

4.总结

本研究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了预防为主的现代口腔医学理念,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受限于总的课时比较少,实践课仍不足,缺乏长期的固定的实践基地(如社区或学校)等方面的制约,实践内容还不够系统详细。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仍要不断探索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胡德渝.口腔预防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刘璐,张颖,程睿波,等.研究性教学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6):53-55.

[2]蒋英英,胡温庭,张娟娟,等.口腔健康教育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2):209-212.

[3]顾瑜,白朋元,刘建国,等.以健康教育基地为依托的口腔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4):497-499.

[4]蒋英英,胡温庭,冀洪,等.口腔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基于口腔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2):44-45.

[5]刘璐,张颖,程睿波,等.PBL教学模式在预防口腔医学生产实习中的初步应用[J].广东牙病防治,2012,20(4):217-219.

[6]尹伟,范旭,胡德渝,李雪,柳茜.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9):53-54,84.

[7]蒋琳,王金华.“合作互助式”教学在口腔预防医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93-95.

[8]钟亦思,尹伟,李雪,胡德渝,胡涛,沈海英,王奋.口腔预防医学小组教学与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04):384-387.

论文作者:周巧娟,徐小萌,余耀辉,梅丽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0

标签:;  ;  ;  ;  ;  ;  ;  ;  

口腔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_周巧娟,徐小萌,余耀辉,梅丽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