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研究与中国历史学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学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6: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2)03-0036-05
江泽民总书记在2001年8月7日、今年4月28日和5月31日的讲话中,不仅科学地肯定了 发展社会科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重要性,而且精辟地指出了社会 科学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还向社会科学界提出了不断创新学术,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 贡献的殷切期望。中国历史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 年中,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无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内容都有很多的创新和拓展, 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体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回顾和总结这一时期的学术创新状况 ,对落实江泽民总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历史学研究不无益处。在以往的 诸多创新中,现代化研究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创新,下面结合本 人在编写《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所想到的一些问题,谈几 点体会。
一、对历史研究解释体系的创新
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其影响所及不仅仅在于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 视角的开拓和创新,而且涉及整个近现代史的研究主线和解释体系的创新。这主要表现 为下述几点:
第一,对近代史研究主体线索的影响已渗透到通史和各专门史。以前的近代史研究, 大多以阶级斗争和反帝斗争为主线,不仅以此划分历史发展的阶段,而且以论述斗争本 身为主体内容,现代化研究则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作为研究主线之一。在通史性的研 究中,如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20世纪史等课题,都已有不少以现代化为主体线索 之一的研究成果和在研项目。在专门史研究中,开辟了许多与现代化密切相关的研究领 域,有的研究对象就是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具有较强的现代性,如城市史、法制史、教 育史、科技史等课题;有的研究对象具有从传统到现代转变过程的丰富内涵,如社团史 、社会生活史、区域史等课题。一些旧有领域的研究也日益与现代化问题相结合,如政 治史研究中的政治制度变革问题;经济史研究中的资本主义化、工业化、企业制度等问 题;文化史研究中的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大众传媒等问题;思想史研究中的各种现代 化的主张、意识和观念等问题;中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争取平等互利国际关系、合理利用 国外资源等问题。即使是关于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 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政治事件的研究中也不乏以现代化角度加以新的审视,或 分析它们的现代化意义,或考察它们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对近现代史研究的解释体系的影响。以前的研究,在考察、分析和解释问题时 ,有一个基本的思维定势:对人民群众(相对于政府)、无产阶级(相对于有产阶级)、造 反者和革命者(相对于统治者和改良者)、中国(相对于外国列强)的所言所行一味地加以 颂扬和肯定,对他们的相对一方则几乎都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现代化研究,对这两方 面的评判,注重于考察其是否能够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 生活的改善,是否符合人类及其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同时,并不忽视阶级斗争和反 帝斗争的研究,而是从现代化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分析,作出新的解释,如用“动力系统 ”和“道路选择”分析反帝反封建斗争、国共斗争和制度改革;从“队伍结构”的角度 考察各个阶级、阶层和党派的状况和作用;用“传动”和“外部资源利用”的观点解释 中外关系和被迫开放。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也不乏这种现代化的解释,如在人口史研究 中,由考察人口的数量变化、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构成、地区分布等人口的自然结构 状况,发展到重视人口的城乡构成、职业构成、文化素质、人才资源开发等人口的社会 结构状况,从而反映人的现代化及其与社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在区域史研究中,从区 域资源优势及其利用发挥的角度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对历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和内容结构的影响。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在纵向的时 间结构上划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四个二级学科;在横向的内容结构上 又区别为政治史、中外关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等各种专门史,它们 不仅各为一个研究领域,而且互相之间很少沟通,特别是四个二级学科之间更为明显。 现代化研究,特别是全过程、整体性的现代化研究,由于在过程上需要反映其从前提条 件到启动发展的整个进程,在内容上需要考察各项指标实现状况、动力系统、道路选择 等各方面的相关因素,因此必须贯通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反映不同阶段 之间的继承、积累和发展关系,而且把在各个阶段中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 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用现代化的主线整合于一体,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具体 的研究内容而言,发生了两种转变,一是在历史事件的研究上,从以往的以研究重大政 治事件为主,转向兼顾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中外关系等与现代化关系密切的各个 方面,并日益受到重视;二是在事件的具体内容研究上,从以往的突出其人民性、阶级 性、革命性和爱国性,转向兼顾其现代性、科学性、合理性和世界性。由现代化研究而 带来的这些转变,体现了中国历史学的一种学科创新。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
现代化研究对中国历史学的创新,还表现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特殊性的研究。中国现 代化历程的研究,既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也要整合社会多方面的问题;既要反映人 类社会现代化的共同性,又要体现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中国历 史实情的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内容体系。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有这样几 点:
第一,关于现代化的内容体系问题。现代化研究最早是由西方学者开始的,他们所提 出的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指标体系,如经济方面的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 、社会生活方面的都市化、文化方面的世俗化(大众化);二是动力系统,如科学和技术 革命、追求合理的精神、现代化各部门的内部运动和彼此互动;三是发展道路,先进国 家主要是随着上述动力因素的增长而逐渐实现现代化,落后国家主要是通过引进和消化 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协调本国的传统因素和外来的现代因素、建立强大而有现代化意 识的国家政权而逐渐向现代化社会前进。对中国的现代化来说,除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 这些内容之外,还应该增加一些中国所特有的内容。在指标体系方面,应该增加争取国 家独立(民族化),因为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只有在取得独立以后才能走上 健全的现代化之路,这不仅已被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所证实,也由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 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所证明。在动力系统方面,应该相应增加争取独立和民主的反帝 、反封建、反专制斗争。在道路方面,应该增加资本主义、苏式经典社会主义和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和转变过程,以及为此而进行的革命和改革。
第二,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由于中国是在完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受外 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而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因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特别复杂。这 种传统因素,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国情所在,对此既不可 简单地视之为对立物,予以全部抛弃,也不可笼统地称之为优越性,给予全面弘扬,而 是应持批判继承的态度。一般来说,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 的阻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伦理道德和民族意识方面,传统因素对社 会整合和国家独立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可资借鉴的一面,如传统的“德政”和“仁、义 、礼、智、信”观念,既是一种封建礼教,也对改善政治、协和人间关系、稳定社会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传统的“天下”意识,虽然是一种君临天下、夜郎自大的封建帝国观 念,但是也由此形成了牢固的中华民族观念和凝聚力,成为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和振兴中华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则存在着对现代化的 “潜在适应性”,重商意识、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的存在和缓慢扩大,商人和商人行帮 组织的发展和变异,手工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等,成为近代以后与破门而入的外国 资本主义文明对接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
第三,关于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问题。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现代化,必然会受 外国的影响,特别是在1949年之前的早期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而开始和 展开的,使得现代化的外因与内因关系变得特别复杂,仿效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抵制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压迫共同构成一个主要动力。如作为工业化开端的洋务运动,以“师 夷长技以制夷”为最初的动力和模式,以后又从救亡图存出发,逐步发展到仿效和引进 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民主制度。基于这一史实,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学 者,大多认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一种“外源性”现代化,也有学者称之为“传导性”现 代化。笔者认为,这种特点主要反映了外国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最初促动作用,因而称 之为“传动性”可能更为合适。这一是因为,“传导”所包含的主要是外国现代社会因 素的注入及其所引起的中国人的学习和仿效,而“传动”所指的除了“传导”所包含的 这一层意义之外,还指中国人因外国的民族压迫而激起的谋求自强自立的动机;二是因 为,“传导”含有长期的意思,而“传动”突出初期的促动意义,当中国自己产生了现 代化的意识和行动之后,外国的促动作用逐渐减少而日益转变为可资中国利用的外部资 源,两者的关系也相应地从注入与仿效、压迫与应对的不正常关系,逐渐朝着引进与应 用、互动与互利的正常关系转变。这就更能够突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因通过内因起 作用和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特点。
第四,关于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问题。选择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使本国的现代 化建设取得最快的速度和最有益的效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遇到 过的问题。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既受到外部世界的多方影响,又受到内部传统因素和其他 因素的各种牵制,使得制度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成为最为重要而又长期困扰的问题 。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以缓慢而多曲折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分析,或曰科技落后,或曰资 金短缺,或曰社会动乱,或曰人口过多,但是窃以为,这些原因都是次生和次要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制度和道路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虽然是一种后发的现代化,本国 的社会经济基础落后,但在世界上已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现代化资源,本国的现代化资源 也在逐渐产生和增加,只是由于制度和道路问题长期没能全面而正确地解决,从而不能 合理、有效和充分地利用国外和国内的现代化资源。
第五,关于改革、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由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制度下开展的,使之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必须改变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并 由此引起各种各样的改革和革命,使得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和复杂。 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与改革和革命的关系问题,有的论者把两者对立起来,认为革命打断 和妨碍了现代化的进程;有的论者把两者分离开来,认为近代中国有两个基本问题和两 条发展主线,一个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另一个是要求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即笔 者所说的早期现代化)。笔者认为,前一种观点有失偏颇,后一种观点是就整个近代史 的主体构成内容而言的,并只从工业化等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设方面来看待近代化,如 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 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 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 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 ,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和道路的问题,扫除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 命的现代化意义,考察其具有怎样的和何等程度的现代化意义?改革和革命是否到位?是 否过激?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历史学研究方法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研究,也就是对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整体作纵向考察,既要着重探讨 上述现代化进程中的存在的特殊问题,也要反映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因此, 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既要运用现代化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也要运 用历史学的方法,力求两者的有机结合,在陈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考察现代化的各方 面状况,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学理上来说,一方面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现代化 道路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要从历史事实出发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另一方面是从现代 化的角度研究前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也就是要用现代化的理论原理考察和解释这一段 历史。只有这两方面的结合,才能揭示中国现代化历程所包涵的现代化的一般性与特殊 性,实事求是地显示道路选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也有助于中国历史学的学科创新和社 会功能发挥。因此,在研究中特别要注意下述几点:
一是要尊重史实。根据历史事实说话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础,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研究 也不能例外。所谓历史事实,不仅是指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事件、人物、思想、实践、 成就、失误等的史实,而且是指中国现代化道路已经走过来的,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 一整体进展过程的史实。这也就是说,既要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做出实事求 是的陈述和解释,说明其为什么会有一些这样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 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更要对现代化的整体进展过程做出陈述和 解释,说明其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别样的过程。这种解释和说明,是从历 史事实出发的解释和说明,而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的解释和说明,更不是以某些假设为 基础的解释和说明。
二是要包含各方面的因素。历史研究所追求的是再现历史发展的原状,揭示其内在的 运动机制和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用历史学方法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就应该 力求再现中国现代化进展过程的全貌,考察其内在的运动机制和规律,分析其成败得失 的经验和教训。因此,研究中国现代化历程,不仅要对现代化指标体系在各个重要历史 阶段的实现程度及其过程进行考察,而且需要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化过程 进行考察,如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队伍结构、现代化的动力和阻力、现代化的国际和国 内环境、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能够影响和改变这些因素的传统的、新生的、外来的、 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制度的、科技的、社会的等一切问题;革命和改革问题,尤 其是以上所述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如果只从现代化的内容和指标出发 ,注重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实现程度,就很难说是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全面研究 ,而只能是一种现代化现象的研究,或现代化的某一个层面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 种局限性。
三是要重视事实发展变化的过程。历史本身就是过程,没有过程也就没有历史。用历 史学方法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也应该重视对现代化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不仅要对 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事情考察其产生、实施、发展(变化)和成效,而且要考察现代化进 程中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还要注意考察现代化过程中新旧质素的兴衰 及其互动关系。特别是因政治革命和改革造成政权和制度的变更而使现代化历程进入新 的阶段时,既要指出其比前一阶段的发展和进步之处,分析其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性因素 ,也要注意其与前一阶段的现代化社会质素的传承与积累关系。由于政治革命和改革可 以在一夜之间使政权和制度发生完全不同于前的变更,但是现代化的社会质素则不可能 在一夜之间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还会受政治和社会秩序变动的影响而出现一时的停顿 、混乱乃至倒退的现象,新政权和新制度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也需要有一个体现的过程 。因此,研究者如果缺乏过程观念,就会从政权和制度的变更或从社会现象出发,对政 治革命和改革对现代化的作用做出片面的评价,或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或曰没有产生什么作用,社会还是照旧没变;乃至认为中断和破坏了现代化的 进程。
用现代化的范式研究历史,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时间,在中国也已有十几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随着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和学术研究的发展,无论是国外还是国 内都有人认为现代化的理论范式及其学术研究已经过时。窃以为,相对于新近出现的一 些研究范式,现代化研究范式可能已不能排列在最新者之中,但不能说它已经过时。目 前,世界上虽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也有一些国家的人民生活的现代化不需要工 业化,可以通过资源输出和发展旅游业或其他途径而达到现代化,但是从全世界范围来 说,从现代化的完整意义来说,现代化仍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追求的目标, 且不能脱离工业化而实现现代化。国外的现代化研究虽然已经不是什么热门课题,但是 也并未绝迹,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国内的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更是当务之急,有许多学术问题有待研究。因此现代化研 究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我们既不能以现代化研究范式取代其他研究范 式,也不能以其他新范式的出现而否定现代化研究范式,而应该以百家齐鸣、百花齐放 的态度,繁荣中国的历史科学和社会科学。
收稿日期:200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