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达到新水平_教育论文

衡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达到新水平_教育论文

横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登上新台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横县论文,新台阶论文,农村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7年起,横县承担了国家《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实验研究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具有横县特色的基本经验和理论框架,使教育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到了应有的功能服务作用,初步呈现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局面,取得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区、地领导部门以及国内外同行的肯定。1993年,南宁地区行署下文在全地区推广横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1994年,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在经过多次考察后,与我县共同签订了利用教育实行乡村改造实验项目。

综合性改革出现阶段性的成效

一、转变农村教育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了农科教结合机制,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健全县、乡(镇)两级由书记任组长、县(乡、镇)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在实验项目、经费、人才、科技等方面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把着眼点放在整个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上,保证了机制的持续合力和活力。同时,县党委、县政府制订和颁发了衡量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八条标准,有力地保证了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

二、改革了由过去统包统管独家办学的体制,建立和完善了“政府统筹,分级办学,联合兴教,分工管理”的办学体制和“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分工执行,评估督查”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兴学重教、全民办学的新局面。1994年全县小学校点由1987年的959个增加到1122个,初中已相应由60个增加了66个。

三、改革了单一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健全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新投资体制,保证了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1987年至1994年全县政府拨款的年递增19.2%;比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率高6.22个百分点;1994年全县拨教育经费4084.5万元,比上年增长42.02%;中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比上年增长12%;1987年至1994年政府拨款1.7393亿元,社会集资3522.2万元,建成教学楼583幢,更新课桌椅63182万套,添置教学仪器设备价值897万元,优化了育人环境。

四、改革了单一的教育模式,实行“三教”统筹,同步改革,协调发展。初等教育稳步提高,初中普及率由1987年的45.5%,提高到1994年的92.3%;职业技术教育突破性发展,职高与普高招生数比例由1987年的0.19:1提高到1994年的1:1;职业中学被国家教委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成人教育迅速走上了正常化、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县成人中专在校人数由1987年的218人增加到1994年的380人;全县22个乡镇已有16个乡镇建成单门独院农技校;有143所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成了新岭式“三中心”农技校。乡(镇)、村农技校培训农民由1987年的4.8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56万人;厂矿企业业余学校培训职工由1987年的2069人增加到1994年12211人。

五、改革了单纯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实行全面素质教育。全县普通教育从小学高年级至高中渗透了职教因素,并做到“五落实”(落实课时、教材、实习基地、师资和考核制度)。改革了由统考、统测来衡量教育质量,建立了由教育评估、教学测量、教育督导来评估教育质量。全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逐年增加。中小学的成绩优秀率、及格率稳步提高,体育达标率年年达国家教委颁布标准。

六、克服了教育与经济“两张皮”的弊端,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通过教育建立了人才、技术推广、流通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出大批农村脱贫致富示范村户,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收入、县级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90年8.93亿元、7.72亿元、5.52亿元、2.46亿元、7433万元、690元增加到1994年的24.24亿元、18.27亿元、17.6亿元、28.3亿元、1.72亿元、1270元。

综合性改革着重注意的问题

一、抓好“四个转变”和“四个树立”,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涉及到整个农村社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要使长期以来实行的“升学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轨道上来,并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这个变革,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决心来源于认识,只有认识到位,具体工作才能到位,政策措施才能到位。为了解决认识问题,我们在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改革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县、乡(镇)、村三级书记和主管教育领导、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县教育会议,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意义和作用;组织教育宣传月活动,利用黑板报、县报、广播电视、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同时,我们组织了农科教三家骨干分子组成调查组,对全县的经济现状、资源结构、人才状况和需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结果1987年全县每万人中只有3.5个农业技术人员;全县乡镇企业科技人员仅有165人,水产技术人员也仅有9人,建材业45人,其它管理人员更少,远远低于全国、全区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劳动者素质太低,严重制约着我县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在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四个转变”和“四个树立”的教育工作:1、转变就经济而论经济的观念,树立依靠智力开发来促进经济开发的新观念;2、转变就教育而论教育的观念,树立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3、转变旧的人才观,树立有一技之长,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就是人才的观念;4、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树立开放型的国民教育观念。由此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农村综合改革的认识,增强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做好六个统筹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涉及众多的社会因素,因此必须加强领导以及强化政府的统筹协调工作。为此,我县于1987年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组长、由主管教育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由教委、农委、科委、计委、财政、劳动等部门主要领导为组员的实验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规划、实验方案、政策措施的制订工作,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县四大班子也形成了定期议教制度、联系学校制度、现场办公制度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度,切实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办实事。同时,为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做到六个统筹:一是统筹规划,把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横县教育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基础、职业、成人教育发展规模、同步改革、协调发展;三是统筹调配和安排办学师资,使三类教育师资配套规范合理;四是统筹划拔和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五是统筹人才培养和劳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六是统筹协调农科教三个部门“燎原”与“星火”、“丰收”计划的沟通与衔接。由此,通过政府统筹,使各有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综合利用、合理配置,取得最佳的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和经济振兴的最佳效益,保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沿着正确的路子顺利而有效地深入发展。

三、规划和落实好政策,使教育改革卓有成效地开展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牵涉方方面面的政策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了使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卓有成效地开展,1987年和1992年,我县先后制订了《横县教育整体(综合)改革实验方案》和《横县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实验方案》,并根据本县实际及教改进展情况,制订了一系列地方性配套政策法规,以保证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例如1991年就先后出台了《横县教育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横县职工教育八五规划》、《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若干决定》、《横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等;1992年又制订了《横县多渠道筹措教育经济、改善办学条件规划》及其实施细则。1994年为了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县人大第十二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决议》,县党委、县政府又制订了《关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文盲工作的若干补充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我县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为了把教育切实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订了衡量各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标准》(共十条)。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县党委、县政府颁文规定,凡是经劳动人事部门从社会知识青年中招工、招干的一律录用从职业中学毕业或经过职业中学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学生;厂矿企业招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毕业回乡务农的职中毕业生实行扶持等等;还建立了验收评估制度,规定了奖罚办法。整个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由县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检查,对不完成教育改革和发展预定目标任务的当事人,视其情节给予警告、罚款直至组织处理等处罚。由于我县注意制订配套政策,不断充实和完善地方法规,使教育综合改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了教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和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

四、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突破口,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育切实转移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劳动素质,把智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我县在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一是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职业中学。从1989年起,我们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重点投向职业中学,到1994年,共投入县职中2400多万元,调进和分配142名教师到学校任教,选送39名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大专院校培养,聘请了广西农大四名教师和县农委、科委、畜牧局8名技术员为兼职教师、8位专家教授为常年技术顾问,提高了学校师资总体水平。同时,学校坚持面向农村,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以资源定项目,以项目定专业,开设了种植、养殖、园艺、畜牧兽医、多种经营、企业管理、建材等长线专业和种桑养蚕、花茶加工、裁剪、水果栽培与管理等短线专业,创办了缫丝厂、花茶加工厂、服装厂、汽修厂等6家企业,开辟了果园、桑园、茉莉花园、鱼塘等生产示范和实习基地780亩,在全县建立33个技术辐射点,把学校办成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经营服务多功能基地,在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中起到骨干示范作用。如云表镇曾是经济落后的乡镇,而在学校技术辐射下,调整了产业结构,优化了传统产业,形成了“一村一产业,一户一专业”的规模生产格局,出现了周璞、旺庄、站圩、南康等一批水果、蚕桑、甘蔗、茉莉花、杂交水稻制种专业村,其中站圩村仅种植茉莉花一项1993年人均收入达2000多元。目前,县职业中学成为专业设置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二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在校椅、百合等4所普通高中扩大职业高中班,实行一校两制,在马岭、南乡经济后进乡镇开办职业初级中学。到1994年,职高在校生数由1987年的239人增加到3000人。三是在普通教育小学高年级至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并形成制度。通过以上措施,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并与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并驾齐驱,协调发展。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蓬勃开展打开了局面。

五、多渠道筹措经费是促进教育综合改革有效运转的重要措施

教育经费是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县也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曾经出现重视生产性投资,忽视教育投入现象,致使教学设施简陋,教育发展缓慢。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后,我们制订了《横县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一是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确保三个增长;二是依法足额开征教育费附加;三是广泛发动群众捐资助学;四是规定勤工俭学收入要按四三三制原则补充教育经验。同时,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对筹措上来的教育经费,实行乡筹乡用、村筹村用、屯筹屯用。对经济发展落后的乡村,县、乡(镇)财政拨出一定数量款项予以扶持,实行县出一点,乡镇出一点,村出一点;对集资办学行动快、效果好的实行奖励,仅1994年就奖励了200万元。通过以上措施,不仅保证了教育经费稳定来源与增长,也大大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捐资助学的积极性。1987年至1994年,全县通过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达7.088亿元,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标签:;  ;  ;  ;  ;  

衡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达到新水平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