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伦理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可持续伦理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可持续伦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伦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伦理的哲学基础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是本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危机之后,人们经过反省和探索,于80年代左右开始探讨的人类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理论。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 ·布朗出版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代表作。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全书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篇概括了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出路之所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所承认和接受,从而开辟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时代。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93年联合国又对此作了重要补充:“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资源、环境、经济、人、社会五大子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发展。系统、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人与资源方面,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这三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影响。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立,而生态文明的建立又反过来保护了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更好地永续利用。以上两者最终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包括生产力在内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意味着人们更有能力维护生态平衡,更有能力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开来,否则可持续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出,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人类最初的历史时期,人的力量比较弱小,这个时候,人类只是自然的奴隶。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人类能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去认识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突飞猛进,人类在短短的几百年内所创造的财富比以前几个世纪任何时候创造的财富都要多得多。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正面成果时忽略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盲目沉迷于胜利之中,因此在认识论上逐渐产生了一种片面化的倾向,形成了工业文明的自然观。它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人应当无条件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只是人的奴隶,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这种传统的工业文明自然观只强调人作为主体对大自然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而忽视自然作为客体对人类的限制作用和反作用;只强调人征服自然的能力,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它来源于人类实践中最基本的人与自然作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且是人类处理这种关系的一种极端形式。正因如此,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口爆炸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灾难性危机开始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益加深,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发展模式。人类开始认识到,在人对自然的掠夺过程中没有谁是胜利者,人虽然暂时会取得一点胜利,但自然会加倍地报复人类。传统的工业文明自然观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并且以人类征服自然的合理性为最高形式,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双向异化,自然被人所阉割,人类被自然所左右。因此,解放人类困境的钥匙在于人类自身,人类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认识,即把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然后才可能有合理的行为方式。

人与自然之间“奴隶——主人——朋友”关系的大转换,呼唤着新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观建立在一种新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互利共生的思想。它有二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人与自然的总体关系层面上,扭转了人类主宰、掠夺自然的传统思维方式。二是在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时,不仅要考虑到当代的人,而且还要考虑到后代的人——这是可持续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思想。

二、可持续伦理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规范

1.可持续伦理的研究对象

可持续伦理是人类对传统的自然观以及它所支撑的道德观念进行的反思,是人类伦理思想合乎规律的发展,是伦理学研究对象的扩展。一般伦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反映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各种道德意识和道德现象,也即是说,它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在道德中的表现,或者说是社会关系中的道德关系。而社会关系则是人与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因而,作为传统伦理学最核心的框架是“社会关系:人——人”。生态伦理学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根据生态学揭示的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伦理学将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扩大到“人——自然”系统,其核心框架可以简约为:“生态关系: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系统是资源、环境、人、经济、社会五个子系统的复合系统,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可持续伦理进一步将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资源、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框架是“发展关系:人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

从一般伦理学到生态伦理学再到可持续伦理,人们对伦理道德的研究日益加深,研究对象日益扩大。可持续伦理的研究对象,包容了前二者,但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可持续伦理调整的关系更广泛。一般伦理学调整人的社会关系并使之遵循一定的规范,为一定的社会秩序服务;生态伦理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平衡服务;可持续伦理调控构成发展巨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促进整个发展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伦理是伦理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与一般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相比较而言,可持续伦理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从内容和侧重点方面看,可持续伦理重在“持续”和“发展”。它既重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它更注重协调发展巨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强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伦理包含了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它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又更强调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之上的互利共生以及人的主动、进取、创造作用。从价值取向上看,可持续伦理不仅指向人们当下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指向人类的未来发展。

从道德目标上看,可持续伦理不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直观的协调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而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可持续伦理通过制订和实施新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行为准则,并探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可持续伦理看来,整个现代文明在把人与自然分开和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它作为人统治自然的工具,改善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但是,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自身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生存状况出现危机并日益恶化,陷入了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这就导致新伦理——可持续伦理的产生。

2.可持续伦理的基本规范

可持续伦理的根本伦理原则有二个,联合国的二个口号十分鲜明而确切地表达了可持续伦理的中心思想:(1 )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2 )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两个最根本的原则,其他的许多原则或规范都可从中引伸出来。

可持续伦理的基本规范有三个:

(1)积极维护生态平衡。 这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伦理规范。

近代工业文明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人为破坏。不少科学家惊呼: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是“处于压力下的生态系统”,它正在接近或已经超过自身的承载能力。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人为活动对这些能、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活动方式不当,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倒退甚至崩溃。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臭氧层变薄以及许多生物物种的消失等,是人们活动所造成的结果,同时它本身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的恶化。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并且是不可逆的。因此,改善生态系统,使之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布朗在《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从“稳定生态系统”、“让大地重新披上绿装”、“保护生命之网”等方面论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人类处在转折点》等一系列报告都指出了环境危机的极端严重性与维护生态平衡的紧迫性、艰巨性。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环,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人类必须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的相互依存的网络中,在自身的发展活动中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系统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达到最佳效果,并使其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这是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系统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明就是可持续的生态文明。

(2)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并以此为标准判别人类发展行为和实践方式是否合理。

人类要发展,首先必须取得维持生存的所需。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的发展程度与人类利用资源的水平是分不开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利用资源是人们最直接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利用资源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历史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以后,资源问题以一种十分突出的方式显露出来。大工业化引起的各种危机“起源于最广泛意义上的对资源——原料、能源、粮食、土地、水源、空气,等等——的争夺。如果资源是取之不尽的,那将有可能避免冲突。可是在我们这个有限的星球上的增长现象本身,就意味着对于资源的争夺。”(注:梅萨罗维克、佩斯特尔:《人类处于转折点》,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2页。)人与资源的矛盾一直存在,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和世界交往的日益扩大,这一矛盾日趋复杂、日趋严重。布朗在《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通过对石油的兴起、石油文化的出现、石油的衰落过程为例,以“石油时代的黄昏”为喻,提出了“石油时代之后”的能源问题。为此,他列举了从废物中获取能源、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建议人们在维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应该转向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190页。)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导致资源短缺、资源消耗不合理不平衡。若想达到持续的发展,需要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改变生活方式,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消耗能源。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要求人类在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浪费,其实质是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分水岭。

(3)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是可持续伦理的最终体现。

人是发展系统的主动者、推动者,同时,人本身也是发展的结果。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发展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因此就产生了全面发展的问题。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存在物,其生活内容不仅包括经济活动,还包括各种生物需要、社会参与、自由时间的支配等多种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人不仅要生存,还需要发展、享受……所有这些方面不仅要有数量上的增长,而且要有质量上的提高。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方式。只有经济、社会等方面持续而协调的发展,才能使人的物质条件日趋改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人的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违背了全面发展原则的行为应当视为不道德、不合理的行为。这种观点在今天听起来也许有悖常情,但对于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却是必须的。

可持续伦理以这三个基本规范发挥其道德调控的社会功能,调整人类行为及其关系,使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上三个基本规范可简称为一要平衡,二要持续,三要发展。其中维护生态平衡是前提,这一点若不坚持,人类将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持续利用资源是关键,没有这一点作为行为标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可能彻底。全面发展是目的,人类的活动是为了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

三、可持续伦理赋予传统的道德范畴以新内容

可持续伦理由于以一种新的发展观为指导,所以使得许多道德范畴具有了新的含义:

1.权利。可持续伦理的权利范畴增添了两个新内容:(1 )当代人要自觉维护下一代人的发展权利。(2)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 可持续伦理与传统伦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承认自然界的权利。所谓自然界的权利,就是指生命和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规律持续生存的权利。传统伦理学认为,人是地球上唯一的权利主体,只有人才有权利可言。而在可持续伦理看来,组成生命和生态系统的每一个个体都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它们以其多样性的存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维护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从生物多样化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说,人类应当珍惜和爱护地球上的生物,应当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权利。人是自然的代理人和管理者,因而人类要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权利。

2.义务。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的一对互为对应的道德范畴。传统伦理学认为:“道德义务,是指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个人应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第129页。)“道德责任, 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第131页。)传统伦理学的这种定义, 主要还是着重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看待义务与责任的。可持续伦理将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所适用的范围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人与自然(资源、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它要求人类承担更多的、新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这是在传统伦理学辞典中未曾规定过的道德义务。在可持续伦理看来,人类还有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义务。这种义务是人类应当做的事情,并且是人类自觉自愿履行的。

3.责任。可持续伦理认为,人类具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责任,并且,人要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负责。当人作出了有违可持续伦理原则,对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害时,应自觉地承担责任和后果。可持续伦理需要我们改变一些传统的思想,确立新的责任观念:

(1)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过去我们只为我们这一代人负责,现在,人们已认识到,我们还必须对后代负责。由于后代人的意愿在现时代无从得到反映,例如子孙后代无法阻止我们把放射性垃圾留给他们去处理,也无法阻止我们将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殆尽,因此加强对未来人负责的自律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当代人对后代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当代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那就是对未来世世代代的极大失职。面对资源极其迅速地减少、环境被不可逆转地破坏的现实,当代人应当把自己的发展与未来人的发展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人类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自觉地培养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责任感,并准备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

(2)在“只有一个”的地球上, 所有的国家都有积极维护推动整个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当今世界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要负主要责任。全球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问题是资源滥用问题,发达国家为求得最大利润和追求奢侈享受而大量地消耗资源。比如,美国人口不到世界的5%,却消耗掉占全球25%的商业能源,排放出25 %的温室气体。发达国家滥用资源使世界资源不平衡、不合理的使用状况更为严重,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不仅阻碍了发达国家本身的持续发展,使发展中国家持续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恶化,从而加深了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的资源危机。最终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不发达国家和贫困地区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发展的目标只能是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难以达到,力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使用资源。资源滥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根源在于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所以,只有改变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采取资源公平配置使用的原则,才可保证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下一代人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公正。可持续发展观指出:“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这就提出了公正问题。可持续伦理的公正观引导人们树立共存意识、和平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等,并号召人们处理一切问题要坚持公正原则。目前,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公正的现象比较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利己主义环境观和行为是妨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输入最廉价的资源、原料,然后又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危害最严重、数量最多的污染,形成一个十分突出的“高危转移”现象。“高危转移”是西方环境利己主义行为的主要表现,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负有主要责任。工业革命以来,正是他们以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并在实践中实行环境利己主义,给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国际社会舆论应谴责这种不公正行为。发达国家应当放弃长期以来所推行的环境利己主义,认真履行他们在《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中的承诺。鉴于他们给全球带来的压力,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财力资源,发达国家应当实际地援助发展中国家。

5.平等。

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当代人与下代人的平等问题,因而,使平等增加了新的内容: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其中,代际平等原则的提出,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独特创见,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人类的平等观念。

(1)代内平等。代内平等体现了发展的世界性。 它强调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后发展地区和国家的需要。在“只有一个”的地球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没有无限制的发展自由,都必须以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危害作保证。因为在环境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条件下,任何一个自由主义的行动都可能对周围产生不可低估的副作用。在持续发展内讲代内平等,意味着各地区、各国家的发展权利是平等的,同时,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又必须符合全球利益。梅萨罗维克等人指出,“我们的电子计算机分析显示,全球的合作对所有有关方面提供的处境要比冲突所提供的好得多。”(注:梅萨罗维克、佩斯待尔:《人类处于转折点》,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3页。 )“合作要求世界所有各国人民认可某种可能不那么轻易认可的事。合作的定义本身意味着相互依赖。”(注:梅萨罗维克、佩斯待尔:《人类处于转折点》,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4页。)合作是由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决定的, 如交往的世界性,发展的世界性,以及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一体化趋势等等。

(2)代际平等。代际平等关注的是发展的未来性。 以往我们探讨公平、平等等问题时往往局限于当代的、现实的公平和平等问题。本世纪中期兴起的未来学以未来为研究对象,但是它注重于研究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图景等。可持续发展观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公平的未来状况与未来社会的公平问题,由此提出了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问题。它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公正地对待下一代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并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财富。马克思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3页。 )可持续发展观从发展的未来性这一角度深化了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当代人提供给后人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主要指满足后代人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条件。精神财富是指文化、思想等精神领域的成果。当代人的实践方式和实践效果在一定的程度上预先规定下一代人的生活条件。如果一代人给下一代人留下的财富要少于他们从前辈人那里所继承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使下一代的生存状况变差了,并对下代人的发展造成损害。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要让后代人的发展比上一代更好。

此外,可持续伦理还给其他的一些道德范畴增添了新的内容,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论述。

总之,可持续伦理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赋予传统的道德范畴以新的含义,并通过新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对人类行为发生影响,将人类的行为纳入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轨道之中。可持续伦理的道德调控作用非常巨大,它发挥着其它调控方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实践,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

标签:;  ;  ;  ;  ;  ;  ;  ;  ;  

论可持续伦理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