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热土 爱满天山——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新疆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土论文,新疆论文,总书记论文,纪实论文,情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茫茫无际的沙漠,浩瀚无垠的戈壁,绵延千里的群山,生机盎然的绿洲。
——这就是共和国西部美丽的新疆。
香甜的瓜果,肥美的牛羊,动人的歌舞,迷人的风光。
——人们常说,新疆是个好地方。
8年前,就任总书记一年多的江泽民来到这块土地上考察工作,走遍天山南北,给千千万万各族儿女送来了党的关怀。
8年里,作为共和国的领导者,江泽民始终关心着新疆,牵挂着新疆各族人民:他多次参加全国人大新疆代表团的讨论,与代表们共商国家发展大计、新疆发展大计;他曾经给新疆普通的农民写信,问候他们的生活,祝愿他们过上好日子;他还多次就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
用他的话说:“对新疆的工作,中央历来十分重视,我也非常关心。”
8年前,江泽民在新疆提出,稳定和发展是新疆工作的主题。他还提出,各族人民一定要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8年里,新疆各族人民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粮食总产量增长21.9%,棉花收购量增长1.45倍,交通能源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683元增加到1500元,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得到加强……
8年后的今天,身为共和国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总书记再次来到新疆,来到各族人民中间。他殷切的期望,亲切的关怀,和蔼的笑容,留在了这片热土上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间。
(二)
库尔勒,这是一座以盛产香梨而闻名的城市。作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1990年,江泽民曾经到过这里。这座城市处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边沿,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当时刚刚起步。
1998年的7月6日,江泽民再次来到这座城市。宽阔的马路、耸立的楼房、整洁的城市、优美的环境,眼前的一切令人不得不赞叹8年变化之大。
90年代初,当塔里木石油大规模勘探开发拉开序幕,当南疆的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直线上升时,“一黑一白”的优势资源转换发展战略开始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8年过去了,黑的石油、白的棉花为新疆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在这之中,库尔勒是缩影,更是佼佼者。
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二楼的会议室里,江泽民与石油工作者围坐在一起,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
——按照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8年来,新疆三大盆地的石油勘探开发和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新探明一批石油储量和天然气储量,原油产量和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不断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6.6倍……
数字的魅力,令江泽民总书记欣慰,他边听、边问、边记,与大家一起讨论着新疆石油建设的前景。他说:“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你们要继续努力,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多做贡献,为新疆的繁荣稳定出力。”
“黑”的事业成绩斐然,“白”的事业同样在发展。
结束了与石油工作者的座谈,江泽民又来到库尔勒棉纺织厂考察。
创建于1983年的库尔勒棉纺织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已是国有大型企业,在全国棉纺行业生产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几年来却连续盈利。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面对5500多人的职工队伍,企业正在走改革之路,力争闯出一片新天地。
穿梭在机器隆隆的车间,江泽民一边了解着生产情况、产品销售状况,一边察看着一台台机器的运作。他不时停下脚步,与工人们亲切交谈。从工作到生活,江泽民问得具体,工人们答得仔细。
从车间出来,闻讯赶来的工人们早已在门口迎候。江泽民关切地对大家说:“车间的机器噪音很大,要想办法改善职工们的工作环境。”他又说:“噪音是纺织行业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厂子解决得好一点,有的则差一些。从长远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技术进步。”
工人们对总书记无微不至的关怀报以热烈的掌声。
博斯坦,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充满希望的绿洲”。而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博斯坦村正是一片如茵的绿洲。这个以种植棉花为主业的村子里800多人中,80%以上已经过上了较为富裕的日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从以色列引进的农田滴灌技术也落户在这个村的棉田里。
7月初,正是棉花含苞的季节,放眼望去,一块块棉田里,长势喜人的棉花向人们昭示着丰收和喜悦。
库万老人想不到今天见到的是江泽民总书记。当正在棉田除虫的他发现总书记来到面前时,激动得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亚克西姆赛斯(你好)!”江泽民向库万老人伸出热情的手。
虽然听不懂汉语,但总书记一句维语的问候令库万连连地点头,笑容也在脸上绽放开来。
在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的翻译下,总书记与维族棉农在夏日的棉田里有了一段亲切的对话。交谈中,江泽民得知,库万一家5口人种了50亩地,大多数都用来种棉花,去年全家的收入达到了68000元。库万还告诉总书记,去年他家皮棉单产为104公斤,今年应用了滴灌技术,估计单产还能增加几十公斤。
听着老人的回答,江泽民不时露出会心的笑容。他勉励库万老人带头科学种田,增加收入。他还用刚刚学会的维语向闻讯赶来的村民们亲切地打着招呼。
农民因种棉而富,这令江泽民十分高兴。他对自治区的领导说:“看来,你们提出的‘一黑一白’经济发展战略,是对的,对国家,对新疆,对农民都有好处,我赞成你们的这个思路。”他说:“目前棉花市场出现了变化,你们要相应地对棉花生产和规划目标作出必要的调整,把重点转到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和改革流通体制上来。新疆作为全国商品棉基地的战略地位不能动摇。”
江泽民说:“滴灌是一项先进的技术,在瓜果、蔬菜等作物的种植上收效明显,但它的成本也比较高,运用到棉花种植上,经济效益到底怎么样,要通过试验、比较后再做结论。”
南疆经济的发展令人振奋,北疆经济的繁荣同样鼓舞人心。
7月7日,结束了在南疆的考察后,江泽民又驱车来到了北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
坐落在昌吉市的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还是一家资不抵债的街道集体小企业。从1988年起,这家企业走拾遗补缺的路子,生产特种变压器,迅速占领市场,很快发展成为一家技术先进的大企业,1993年发起组建了新疆特种变压器制造股份公司。如今,公司主导产品变压器、电线、电缆在新疆市场占有率达65%,并远销东南亚、中东以及周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
一进工厂,明亮的厂房,整洁的车间,一尘不染的计算机房,江泽民总书记看得啧啧称道。在公司董事长张新的陪同下,他走了一个车间又一个车间,问了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当他看到一台台即将出厂的变压器上挂着许多国家的名称时,高兴地说:“我们的产品就是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江泽民得知企业一线工人很多来自专业学校、一线技术员来自大学时,满面笑容地与他们交谈起来。他满意地说:“像你们这样有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的企业,应该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你们这样的企业多了,新疆的经济就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一家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国有企业,昌吉园艺场依靠科技,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成绩十分骄人。这家大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职工总数1/10的企业,去年总收入达6778万元,以西甜瓜育种、啤酒花生产、煤炭开发为经济支柱的相关产业群体,个个效益不菲。
走进啤酒花种植园,江泽民被眼前的一幕所吸引;高高的棚架上,啤酒花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青翠欲滴。
园艺场场长李玉峰是土生土长的昌吉人。看到总书记对啤酒花十分感兴趣,他介绍得也就格外仔细:这种从日本引进的香型啤酒花亩产能够达到200公斤,收入6000元。它的生长,需要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共同施用,目前全场种植啤酒花的面积达1280亩……
总书记问道:“啤酒花成熟时是什么颜色?”
“绿色。”李玉峰答道。
“你这里靠谁来摘花呢?”
“到时候请中小学生,学校组织孩子们参加劳动。”李玉峰说:“我们也试过机械摘花,但效果不理想。”
江泽民说:“我看不一定非要搞机械摘花,中小学生摘花是一种劳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技能,增强他们的体质,是一种好事。”
江泽民转身对自治区负责人说:“新疆的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很大。这几家企业的成功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大团结的真实写照,也是各族人民追求发展的共同心声。
在天山南北地域辽阔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十几个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自己美丽的家园。
尽管时间有限,尽管旅途劳顿,但每到一地,江泽民总书记都要提出:到人民群众中去走一走,到各族兄弟家去看一看。
共和国领导关心、牵挂的是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个人。
7月8日,是家住吐鲁番市郊亚尔乡亚尔村的艾比布·阿西木一家难忘的日子——尊敬的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了他家做客。
54岁的艾比布朴实而勤劳,作为维吾尔族的共产党员,他不但带头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劳作致富,而且帮贫济困,多次为贫困户提供无偿的经济资助,以解他们的生活之急。
艾比布和妻子再娃尔汗·肉孜,还有他的两个孩子,为了这一天而激动、而欣喜。在把宽敞明亮的家舍收拾干净后,两口子早早地就等候在自家门口。
“你们好!”当总书记出现在面前,向艾比布伸出温暖的手时,艾比布连声表示欢迎:“欢迎总书记到我家来。”
在艾比布家堂屋落座后,总书记把两口子拉到身边,边打量着房间的陈设,边与他们拉起了家常。
“几亩地?都种些什么?收入有多少?”总书记连声问道。
艾比布一五一十地回答:“4亩5分地,全都种葡萄,一年下来能有2万多块的收入。”脸上充满喜悦的笑容。
“你们4口之家,一年收入两万多,除了生活开支,还能有些节余吗?”
“有一些,都存在银行了。”
江泽民又问:“一年里最忙的季节是什么时间?”
“五六月份。9月份摘葡萄和晒葡萄也比较忙。”
“哦,那倒不是吐鲁番最热的时候。”江泽民点点头,略有所思。他又问坐在一边的艾比布的儿子:“你是在上学吗?”“是。上初中三年级。”小伙子答道。“你有多大?”“20岁。”“那你上学上得晚了点。”小伙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唠着家常,屋内的气氛轻松而融洽。
艾比布的女儿给江泽民端来了茶水、送上了果盘和点心。总书记一边品尝着,一边赞扬点心做得好。
当听说亚尔村的新老支书也都在场时,江泽民亲切地和他们打着招呼。两位老支书长达40年的党龄,让江泽民伸出了大拇指:“了不起呀,你们可是广大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哟。”他还希望新支书能多向老支书们学习。
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就要向艾比布一家告辞了。艾比布的女儿捧着一顶维吾尔族花帽作为礼物送给总书记,总书记接过来高兴地戴在了头上。他再次握着艾比布的手,祝他们全家生活幸福,艾比布向总书记表示着深深的谢意。
在新疆的日子里,江泽民总书记看望了多户农牧民,接触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各族群众,给他们带去了关怀,送去了温暖。
家住昌吉市三宫乡长胜村的回族农民王玉勤同样没有想到江泽民总书记会到他家登门拜访。这位41岁的中年汉子头脑灵活,在耕种着17亩小麦的同时,还从事机动车加油、水泥预制品的经营活动。勤劳和智慧带来了殷实,全家6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你们家的电器不少嘛!”一进王家的门,江泽民就发现了屋内的电视和音响。他上下打量了一下4间房子,问王玉勤:“这个房子盖了几年?”“有10年了。”“当时花了多少钱?”“一万多。”“那可是很便宜的呀。”
参观了客厅、卧室,江泽民来到王家庭院的葡萄架下,与王家人交谈起来。
王玉勤告诉总书记:他家耕种的17亩小麦从耕地、播种到收割都是机械化作业。
总书记有些惊讶:“你们这里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嘛。”他又笑着说:“难怪你有时间搞副业,那当然可以增加收入,多挣些钞票呀!”一句话,引来满院的笑声。随后,他又详细问起了王玉勤生产、生活的许多细节。
融融的阳光下,王家的院落里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
看到总书记愉快的神情,听着他平易近人的话语,王玉勤的父亲王克礼也与总书记聊了起来。交谈中,当江泽民得知这位健谈的老人今年72岁、属虎时,很高兴地对他说:“我们俩同岁嘛,我也是属虎的。”
王克礼笑着对总书记说:“我知道,我看过你的简历。”
江泽民高兴地笑了起来。
笑声感染了王克礼。他接着说:“总书记是8月的生日,我也是。”江泽民惊奇地问:“你是阳历还是阴历?”“阴历8月。”“那我比你要大一个月,我是阳历8月。”江泽民非常高兴,他指着老人银白的胡须说:“你留了胡子,我可没留胡子呀!”院子里又是一片笑声。
江泽民拉过王克礼:“来,我们一起照张相。”于是,两位同龄人愉快的笑脸成为永久的纪念。
宾主正聊得兴起,院外走进一群哈萨克族打扮的人,大声向总书记问好。
原来这是几十公里外的阿什里乡阿魏滩村村民沙依然别克一家和他的亲戚。得知总书记想去看他们,想到道路十分不便,便主动赶到了这里,看看总书记。
“有劳你们跑一趟,该是我去看你们的。”江泽民边说边走到他们中间。
沙依然别克急切地向总书记报告:“我们村原来是在山上放牧的,4年前才从山上搬下来定居。现在我种了50亩地,年收入有一万多块,还养了80只羊,几头牛,日子过得比原来好多了……”
江泽民听着,不时点点头:“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好!这里的土地很多,只要勤劳就可以致富。”他又问道:“那你们现在还以马为交通工具吗?”沙依然别克摇摇头:“不骑了,骑摩托车。”江泽民很高兴:“骑摩托车!加油方便吗?”“方便。”沙依然别克又指着身边的女人和孩子介绍说:“这是我的妻子和儿子。”
总书记抱过孩子问道:“小朋友,几岁啦?”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回答:“4岁。”在周围人们的鼓励下,4岁的巴吾尔江在江爷爷脸上亲了一口。
全场又是一片笑声。
江泽民满意地说:“看到你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看到你们各族群众之间十分团结,我很高兴哪。”他又说:“在民族聚居区,只要我们的民族团结搞好了,我们的致富之路就有了基础,你们这几位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江泽民带上了哈萨克族小帽,与远道而来的民族兄弟合影留念。
到各族群众中去,与他们心心相印,总书记亲切的笑容感动了在场的每颗心。
(四)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新疆,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为了支援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又有一支支生产的队伍、建设的队伍来到这里,他们出现在一个个工地,一处处施工现场,与新疆人民一道,共同谱就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江泽民总书记关心着新疆人民,也关心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
7月5日上午,刚刚结束对哈萨克斯坦的访问,江泽民总书记新疆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南疆城市阿克苏,来到了南疆铁路的建设工地,他要看望这些工程的建设者们。
作为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1996年9月,南疆铁路西段库尔勒至喀什970公里新线的建设拉开了序幕。4天前,铁路铺轨到达了阿克苏。而南疆铁路上最长的大桥——阿克苏新大河大桥就在阿克苏近郊。
离开阿克苏市城区不久,奔腾东去的阿克苏河就出现在人们面前。放眼望去,一座长长的铁路大桥已飞架两岸。当江泽民总书记驱车来到桥头工地时,巨大的铺轨机已完成桥面的铺轨任务,正向桥西挺进。
在听取了工程指挥关于南疆铁路建设情况的汇报后,江泽民总书记头戴安全帽登上了高高的路基,现场察看机械化铺轨的作业过程。
此时,庞大的铺轨机已来到了桥头,它长长的吊臂从空中将一截25米长的预制轨排准确地款款放置在路基上。在工人们紧张地完成了螺丝的对接后,转瞬之间,南疆铁路又向前延伸了25米。
目睹这一幕,江泽民总书记十分兴奋。他转身问工程指挥:“这种机械化作业,一天能铺多远?”
“一台铺轨机一天能铺2.5到3公里,最高纪录达到了8公里。”
在详细了解铺轨机的工作原理后,总书记说:“机械化施工大大提高了效率,劳动条件也有了改善。不过,我们的铁路职工长年在野外工作,还是很辛苦的。”说着,他来到工人们身边,一边握着他们的手,一边询问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的工作、生活情况。当他得知有人在新疆工作了几十年后,对他们扎根边疆乐于奉献的精神表示敬佩。
望着前面铺轨机上仍在忙碌的身影,总书记有些动容。他踩着新铺下的枕石,健步走向铺轨机。工人们围拢上来,抢着握住总书记伸过来的手。江泽民一遍遍大声问候着:“同志们辛苦了!”“感谢总书记的关怀!”工人们同样大声答谢着。
烈日下,工地的气氛十分热烈。
蜿蜒西去的南疆铁路是一条加快南疆发展、巩固边防的大动脉。而在那荒无人烟的戈壁上,近千公里的路基都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施工完成的。
“艰苦奋斗,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这是8年前,江泽民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的要求。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兵团组建于1954年。1981年,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多年来,这群创业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开垦荒原,艰苦奋斗,不仅建设了发展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很好地担负起了稳定新疆和巩固边防的重要使命,对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兵团,江泽民总书记十分关心。在阿克苏,他看望了农一师的干部职工。在乌鲁木齐,他又亲切接见了兵团正师以上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听取了兵团的工作汇报。
望着一张张饱经风霜、坚定刚毅的面庞,江泽民动情地说:“今天的兵团人是第二代、第三代创业者,我们特别不能忘记你们的先辈,那就是第一代的创业者,历史会记住他们的。”
江泽民说:“当年,毛主席曾给你们提出一个总的要求,要你们既成为生产队,又成为工作队、战斗队。你们长期工作在新疆,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与各族群众形成的团结合作的密切关系。要为各族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实事要办好,好事要办实。”
江泽民说:“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这样的观念,就是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个民族一定要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各个民族就能够更好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能够更加坚强地筑起守卫祖国大西北的钢铁长城,更加有力地维护祖国统一。”
(五)
吐鲁番,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闻名遐迩的重镇。它的成名,不仅缘于其甜美的葡萄、炽热的火焰山,清洌的坎儿井泉水,更缘于这块土地上热情的各族人民。
顶着炎炎的烈日,江泽民来到了吐鲁番。
交河故城,这是一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坐落在吐鲁番西约10公里一片高高的柳叶形台地上。这个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的古城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那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断垣残壁依然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先人们的聪明、智慧。
交河故城处处让江泽民总书记感慨万千。他提出,要将对于研究东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历史、中亚文明史以及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宗教、艺术都具有重要价值的这一文物保护好。
在吐鲁番,展示中华民族才思的另一项工程就是坎儿井。
创造了中外灌溉史上奇迹的坎儿井,被人们称之为“地下万里长城”。它通过由暗渠、竖井、明渠、流水和涝坝等部分组成的灌溉系统,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引向地面,滋润着大地,培育着希望。
走进坎儿井中的竖井参观,看着如此巧夺天工的精妙施工,听着耳边潺潺流过的泉水,江泽民总书记十分兴奋。他说:“这个坎儿井,还有交河故城,说明了我们的先人是何等的富于创造力。这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江泽民说:“新疆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既要开发利用,更要好好保护。”
在火焰山的山谷中,有一条小溪从两山相峙的山谷中淙淙流过。小溪滋润出的土地,成为种植葡萄的沃土。于是,有了一条宽约0.5公里、长达8公里的葡萄沟。这里水渠纵横,枝叶繁密,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
7月8日正午时分,江泽民总书记兴致勃勃地走进了葡萄沟。沿着葡萄架搭起的甬道缓缓而行,正值生长期的一串串玉珠般的葡萄,在绿叶的簇拥下,如遮天的片片碧云,隔开了暑热,换来了清凉。
甬道两旁,各民族的游客对总书记的到来报以热烈的掌声,江泽民也频频挥手,向周围的人群致意。
葡萄沟里,一台小型歌舞表演开始了。
《请到吐鲁番来做客》、《葡萄架下的情侣》、《葡萄舞》……
一个个欢快的歌舞节目展现在人们面前。合着欢快的节拍,映着盈盈的笑脸,小伙子们的琴声响起来,鼓点敲起来,姑娘们的辫子甩起来,裙子飘起来。
在一阵阵掌声中,响起了维吾尔族民间舞《麦西来甫》的旋律,姑娘们翩翩来到总书记面前,盛情邀请他与之共舞,与民同乐。
总书记欣然允诺,边学边舞。在场的人们也纷纷加入其中,四周更是围拢着击节的人们。静静的葡萄沟里喜庆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欢声在萦绕,旋律在飞扬。
这欢声,这旋律,穿过葡萄林传向四方。它告诉人们丰收的喜悦,它昭示的是各民族兄弟亲如一家的融洽,它展现的是迈向新世纪的憧憬和信心。
美丽的新疆,一片孕育着希望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