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侠义小说的成因与演变_小说论文

论唐代侠义小说的成因及其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侠义论文,成因论文,唐代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侠义小说是唐代小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文人的创作心理,对唐代侠义小说的成因加以探讨,接着,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题材内容、思想倾向等角度,对侠义小说在后世改编作品中所出现的嬗变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 侠义小说 成因 幕府 嬗变特征

唐代崇尚侠义,豪侠、节义之士比比皆是。《剧谈录·潘将军》:“冯缄给事尝闻京师多任侠之徒。”①《唐语林》:“天宝已前,多刺客。”②《唐国史补·李勉》:“或说天下未有甲兵时,常多刺客。”在任侠风气的笼罩下,唐代出现相当数量的侠义小说。据统计,《太平广记》“豪侠”类收入作品25篇,除《李亭》出自汉代《西京杂记》以外,其余24篇全部是唐五代的作品。本文所规定的侠义小说,其内涵比较宽泛,主要指描写豪侠之士、颂扬节义之行的作品,除了《广记》所引“豪侠”类作品以外,还包括如《广记》卷一六六“气义”类《吴保安》、卷四九一“杂传记”类《谢小娥传》等歌颂节义之士的篇章③。

唐代侠义小说的成因,学界有过不少论述,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第一,帝王的崇侠尚义。《旧唐书》记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④沈亚之《冯燕传》中,冯燕出于义气,主动出首,挽救无辜者张婴的性命,执政者感其义行,“贾公以状闻,请归其印,以赎燕死。上谊之,下诏,凡滑城死罪皆免。”帝王对于侠、义的态度,对任侠的社会风尚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第二,唐朝皇帝原属西北胡化很深的贵族,“统一中原的时候,胡化色彩也就随之而来”⑤,北方少数民族尚武、豪爽的特点也随之流入中原,弥漫于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间。第三,唐朝政治清朝,思想开放,《太平广记》卷一一六《唐武宗》:“李某(原注:武宗名)坐毁圣教,减一纪算,当与西海君同日录其魂。”⑥直接谴责武宗灭佛之过。《周秦行纪》称德宗为“沈婆儿”。这些对于礼教束缚日趋森严的宋元明清时代文人来说,是何等的“犯上”。“封建礼教的束缚相对松弛和人的主观精神的昂扬奋发,它使得人们偏于高估自身的价值,强调个性的自由,蔑视现存秩序和礼法传统的束缚。”⑦

分析侠义小说的成因,我们还要涉及到唐代文士与幕府的关系。幕府主要指那些设幕开府的军政与行政(包括诸王府、地方州郡等)府署。入幕为僚是唐代文士一条重要的仕进道路。请看两条史料:

《容斋随笔》卷一《唐藩镇幕府》:“唐世士初登科或未仕者,多以从诸蕃府辟署为重。”

《唐音癸签》卷二七:“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中叶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旧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

科举是为官正途,但每年录取的人数十分有限,于是很多落第士子便“因缘幕府”,寻求进身之阶;考中进士的书生也“多以诸藩府辟署为重”。唐代著名文人骆宾王、李白、高适、杜甫、韩愈等都曾经做过幕府属吏。

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权力很大,元稹《薛戎神道碑文铭》即指出:“时贞元中,宠重方镇,方镇喜自用,不用朝廷之法。”很多藩镇集团不服从中央命令,他们争权夺利,我行我素,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扩大地盘,他们培植刺客、延纳文士、召集豪侠之徒。《新唐书·李石传》称:“士之喜利者多趋之,用为谋主,故藩镇日横,天子为旰食。”

唐代小说作家与幕府制度关系密切,李公佐“尝举进士,元和中为江淮从事,后罢归长安,会昌初,又为杨府录事。”⑧裴铏 “咸通中,为静海军节度高骈掌书记,加侍御史、内供奉。”⑨沈亚之等人也曾入幕。这些幕府作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比较优越,生活也很悠闲,草拟公牍、奏章之余,便是宴饮、游玩、诗词唱和,有时聚在一起闲话,很多传奇小说就是他们闲聊之后的产物,如《冯燕传》作者沈亚之自称:“余尚太史言,而又好叙谊事。其宾党耳目之所闻见,而谓余道元和中外郎刘元鼎语余以冯燕事,得传焉。”侠义之事是幕府作家津津乐道的一个重要话题。这些文士崇尚侠义,如唐代诗人杜甫《遣怀》诗歌颂侠义之士:“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其他如陈子昂的《感遇》、李白《侠客行》、崔蠡《义激》等诗文作品中都有侠的内涵。唐人小说《霍小玉传》中“衣轻黄纻衫,挟弓弹,丰神隽美,衣服轻华”的黄衫客就是文士笔下典型的侠士形象。简言之,侠义之事成为幕府作家闲谈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出现了大批侠义小说。

下面我们以中唐为界,将中唐以前作为侠义小说创作的前期,晚唐五代为后期,以此来观照侠义小说,可以发现:前期与后期的侠义小说体现出不同的创作主旨和作者的理想志趣。前期创作包括《纪闻·吴保安》、《冯燕传》、《谢小娥传》等,这些作品歌颂中央集权统治,反映士子要求建立强大帝国,维护封建正统的心理态势。《谢小娥传》结尾指出:“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公开褒扬贞孝,维系封建纲常。关于《虬髯客传》的作者、作年,学术界仍有争论,一说作者为张说,一说晚唐杜光庭所作,此处姑不作详细考证,从其思想性来看,小说大力宣扬封建正统、真命天子,结尾声称:“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我皇家垂福万叶,岂虚然哉。”从侠义小说创作整体来看,符合前期创作的风格(10)。后期作品包括《昆仑奴》、《聂隐娘》、《红线》、《崔慎思》等,反映晚唐五代藩镇割据、战火连绵的社会景状,侠义之士如聂隐娘、红线两位女侠就直接卷入当时藩镇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当中。在这样的动乱岁月,人们希冀侠义之士去主持正义、打抱不平、除恶扬善。所以说,聂隐娘、昆仑奴、红线等作为群体的侠士形象,之所以能在晚唐五代小说作品中出现,不仅是当时任侠之风的产物,也代表着唐代小说作家乃至广大民众的心理追求。

唐代在后世出现嬗变的侠义小说,笔者经过爬梳、挟剔、比较、鉴别,同时吸取前辈学者如谭正璧、钱钟书的研究成果(11),共得12篇,宋、元、明、清时代不少小说、戏曲作家根据以上12篇侠义小说的人物、情节进行改编,由此出现很多嬗变作品。对唐代侠义小说的嬗变情况,笔者试列如下:

《纪闻·吴保安》——(明拟话本)《古今小说》卷八《吴保安弃家赎友》——(明传奇)沈璟《埋剑记》、(明戏文)郑若庸《大节记》(佚)。

《谢小娥传》——(明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清杂剧)王夫之《龙舟会》。

《冯燕传》——《绿窗新话·冯燕杀主将之妻》、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三、《纪录汇编》卷二○一陆《病逸漫记》北京马姓事、卷二○二祝允明《前闻记》某校尉床下义气事、《贪欢报》第八回、(明拟话本)陆人龙《型世言》第五回《淫妇背夫遭诛、侠士蒙恩得宥》入话。

《唐国史补·故囚报李勉》——(明拟话本)《醒世恒言》卷三○《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虬髯客传》——(明杂剧)凌濛初《虬髯翁正本扶余国》、(明传奇)张凤翼《红拂记》、张太和《红拂传》(佚)、冯梦龙《女丈夫》。

《传奇·聂隐娘》——(宋话本)《西山聂隐娘》(佚)、(明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入话——(清杂剧)尤侗《黑白卫》。

《传奇·昆仑奴》——(宋元戏文)《磨勒盗红绡》(《宋元戏文辑佚》辑曲七支)、(元杂剧)杨讷《磨勒盗红绡》(佚)、(明杂剧)梁辰鱼《红绡妓手语传情》(佚)、梅鼎祚《昆仑奴剑侠成仙》。

《甘泽谣·红线》——(宋话本)《红线盗印》(佚)、《绿窗新话·薛嵩重红线拨阮》、(明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入话——(明杂剧)梁辰鱼《红线女夜窃黄金盒》、胡汝嘉《红线记》(佚)、(明传奇)更生子《双红记》。

《原化记·崔慎思》——(明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入话、《聊斋志异》卷二《侠女》、卷六《细侯》。

《桂苑丛谈·张祜》——《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张铁臂虚设人头会、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三《白万州遇剑客》、韦骧《韦先生集》卷一七《白廷诲传》。

《玉堂闲话·裴度》——(明拟话本)《古今小说》卷九《裴晋公义还原配》。

《玉堂闲话·葛周》——(明拟话本)《古今小说》卷六《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豪侠与节义一般是联系在一起的,侠与义融为一体,为了叙述的便利,笔者将上述12篇唐代侠义小说分为豪侠与节义两类进行论述。

第一类,描写豪侠的小说,包括《虬髯客传》、《传奇·昆仑奴》、《传奇·聂隐娘》、《甘泽谣·红线》、《原化记·崔慎思》、《桂苑丛谈·张祜》等6篇。

虬髯客、昆仑奴、聂隐娘、红线、《崔慎思》中的侠女等人办事干脆利落、爱憎分明,武艺高强、轻财尚义。昆仑奴智力过人,飞墙走壁,“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聂隐娘、红线、侠女也是智勇双全,《虬髯客传》中虬髯客推资财、授兵法于李靖,令佐真命天子李世民,既有眼力、智谋,又通达时务,聂隐娘、红线、崔慎思三篇作品写的都是女侠故事,这些侠女有的地位低下,如红线,原是节度使薛嵩家一名普通女奴;有的出身高贵,聂隐娘即为大将之女。不管出身地位如何,这些侠女都具有相同的性格,她们机智果敢,嫉恶如仇,才干超人,不让须眉。

我们注意到,小说作家描写这些侠客的结局,都采取隐蔽式叙述方式,并且沾染上仙道色彩。聂隐娘“后渐不知所之”,开成年间赠药一粒于故主刘昌裔之子刘纵,希望帮助刘纵摆脱灾祸;红线“遁迹尘中,栖心物外,澄清一气,生死长存”,出家学道,“遂亡其所在”;昆仑奴后来“卖药于洛阳市,容颜如旧。”侠客事成以后纷纷栖真入道,这种仙道色彩的渗透与唐朝道教盛行的现实有着紧密联系,唐代很多侠义小说作家崇奉宗教,杜光庭出家为道士,裴铏喜记神仙之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传奇》三卷,唐裴铏撰。……其书所记皆神仙诡谲事。”这些无疑在侠义作品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同时,隐蔽式叙述方式使作品中的侠客形象若隐若现,神秘莫测,给读者留下不少想象空间,也增加了侠客自身的神秘性。

《桂苑丛谈·张祜》以豪侠之士自居,一日,一个装束异常的人以贮首贮囊中,声称是仇人头颅,假称侠士,向祜骗去十万缗。张祜自此豪侠之心顿衰。这个故事嘲讽了当时一些冒牌的侠士。

第二类,描写节义之行的作品共有6篇:《纪闻·吴保安》、《谢小娥传》、《冯燕传》、《唐国史补·故囚报李勉》、《玉堂闲话·裴度》、《玉堂闲话·葛周》。

《吴保安》弃家赎友,《谢小娥传》中谢小娥替父、夫报仇,文章结尾称赞小娥的贞节之行:“誓死不舍,复父夫之仇,节也。佣保杂处,不知女人,贞也。”《冯燕传》中冯燕被人称为“义士”,司空图《冯燕歌》即云:“魏中义士有冯燕,游侠幽并最少年。”(12)《故囚报李勉》描写一个不知名的义士,杀死对李勉恩将仇报的故囚夫妇;《裴度》义还原配,《葛周》嫁爱姬于部将,以上作品突出地体现了一个“义”字。世俗中人具备这个“义”字,则可以超越世俗,吴保安抛弃家业,完成赎友的义举,以至妻儿星散;谢小娥作为一个弱女子,走出闺房,一心报仇;冯燕置生死于不顾,主动自首;同时,这个“义”的出现可以超越法律的约束,谢小娥、冯燕不但没有受到法律制裁,相反却得到上层统治者的同情与宽恕,甚至得到褒奖。笔者认为,这个“义”字的内涵主要表现为豁达、大度、光明磊落、敢作敢为、急人之急、忧人之忧等种种高尚的品行。

唐代侠义小说在后世小说、戏曲作品中出现的嬗变特征,笔者归纳为以下两点(13):

特征之一,后世嬗变作品往往托古喻今,具有较强的讽刺性和现实性。

“作意好奇”(14)是唐代侠义小说作家比较普遍的美学追求,这种“好奇”的特色在作品中表现为情节的跌宕曲折、侠士、刺客等人物形象技艺的超群、人格的高尚等等,后世文人改编唐人小说,对此加以改造,在强调作品之“奇”即人物、情节的传奇性的同时,主张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融合,注入了大量的现实成分,借助于侠士形象的塑造、世态人情的描摹,来反映现实,体现作者的创作主旨。

宋元以降,尤其是明朝中叶以后,由于交通便利,运输发达,城市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带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社会风气的江河日下,如《郓城县志》批评明末世风时指出:“里中无老少,辄习浮薄,见敦厚俭朴者窘且笑之。”(15)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贩夫走卒之徒,贪利忘义、以怨报德的景状随处可见。金钱万能的思想充斥于社会各个阶层,《金瓶梅》中集商人、官吏、市民三者于一身的西门庆就曾扬言:“咱闻那佛祖西天,也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是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16)为了追求财富与权欲,封建官吏卖官鬻爵、贪赃枉法、逢迎拍马,无所不为。《谢小娥传》的改编本、清初《龙舟会》杂剧中,谢小娥父、夫无辜被害,李公佐劝她到衙门告状,她说:“如今做官长的,谁得似老爷清正,只寻那有想头、无干系事去推敲……”(17)话本《裴晋公义还原配》着力刻划官吏们巴结上司、钻营权贵之门的丑态:“四方郡牧,往往访觅歌儿舞女,献于相府……这班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指裴度)欢喜,自然重价购求。也有用强逼取的,鲜衣美饰,或假作家妓,或伪称侍儿,遣人殷殷勤勤的送来。”官场黑暗、吏治腐败的封建社会现实,在唐代侠义小说的改编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现象也十分突出,以明代为例,在康海《中山狼》杂剧中,东郭先生与杖藜老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杖藜老人)“这般负恩的禽兽还不忍杀害他,虽然是你一念的仁心,却不做了愚人么?”

(东郭先生)“丈人,那世上负恩的尽多,何止这一个中山狼么!”

(杖藜老人)“先生说的是,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

后世文人在改编唐人侠义小说的实践过程中,鞭鞑负恩、不义行径的文字很多,如话本《吴保安弃家赎友》、《淫妇背夫遭诛》、《李汧公穷邸遇侠客》、《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入话、戏曲《埋剑记》、《黑白卫》等。后世文人有感于世风的日益弊坏,他们幻想着世间能够出现象聂隐娘、《故囚报李勉》中的无名义士等豪侠形象,铲除人间的不平。在《黑白卫》第一折,作者尤侗借老尼之口说道:“人中禽兽世上顶多,若不剪除一番,怎显得正剑诛邪之法”。(18)与此同时,后世作家大力歌颂唐人小说中吴保安、裴度、葛周等义士,以此与世俗不义小人进行鲜明对照,杨善惩恶,话本《吴保安弃家赎友》开头一段话便通过对比点明作品主旨:“末世人心险薄,结交最难。平时酒杯往来,如兄若弟;一遇虱大的事,才有些利害相关,便尔我不相顾了。……还有朝兄弟,暮仇敌,才放下酒杯,出门便弯弓相向的。……如今我说的两个朋友,却是从无一面的。只见一点意气上相许,后来患难之中,死生相救,这才算做心交至友。”(19)改编作家希图通过这种仁义与负义的两相比照,达到“以励浇俗”(20)的作用。

特征之二,后世嬗变作品日益注重文学创作的社会教化功能。

这种嬗变倾向在明清戏曲中表现尤其明显。我们试以《吴保安》——明代沈璟《埋剑记》传奇这组作品为例,加以论述。

《吴保安》出于义气,弃家赎友,《新唐书》卷一九一称:“(杨安居)嘉保安之义”。笔者在前文曾经指出,这种“义”是侠义之“义”,主要体现为个人品行的高尚,而在《埋剑记》中却被改造成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封建五常之一即“仁义礼智信”的“义”。不同时代政治、思想、文化间的差异,造成了“义”的内涵的转换。戏曲不仅渲染吴保安的义行,而且还刻划郭仲翔的“忠”、郭妇的“孝”,如郭仲翔陷身蛮夷,“人在曹营心在汉”,忠于唐朝,誓死不降:“孝和忠一事无成,背人时几番悲哽”(第十四出《士节》)。“忍死含差,捐生犹豫,只为君亲未报。……我在则衰慈聊慰余年,我死则寡妻岂能就养,因此不辞戮辱,曲尽纲常,将移孝以为忠,故往役不往见。”(第十八出《混迹》)“忠”和“孝”成了郭仲翔生活中的精神支柱。郭妇精心侍奉婆母,割股疗亲,郭母称赞道:“真是你孝行妻,割股肉煎药殷勤进也”(第三十一出《归里》)。仆人郭顺“也是个义仆”(第三十一出《归里》)。忠孝节义,在这篇戏曲作品中得到大力弘扬。

唐代其他侠义小说如《红线》、《虬髯客传》、《裴度》等作品的嬗变也出现这种创作倾向。《虬髯客传》结尾叙述虬髯客率领千艘海船,十万甲兵,攻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成为扶余国新的国主。到了明代杂剧《虬髯翁》中,虬髯客,这位扶余国主自称“千岁”,自觉“归顺天朝”,并且出兵协助唐帝国征服高丽(第四出);昆仑奴、红线女亦然,他(她)们在明杂剧《昆仑奴剑侠成仙》、《红线女夜窃黄金盒》之中,即将成仙得道、脱离尘世之际,也不忘拜辞朝廷、皇帝,昆仑奴说:“朝廷也须一谢者”(上拜科)(21)。红线望北拜辞道:“愿朝廷爷万岁万岁万万岁。”(22)忠君思想的浓郁,成为侠义小说嬗变的一个重要特色。

唐代小说的嬗变过程中,统治者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他们一方面禁止那些有损于帝王、后妃形象、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戏曲,如《大明律》明文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23)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

“永乐九年七月初一日,该刑科署部给事中曹润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送、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奉圣者,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24)

同时,统治者又鼓励作家创作那些“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25)的戏曲。封建礼教的力量日益强大,唐代侠义小说中朴素的侠、义观念逐渐淡化,而被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所取代。改编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小说、戏曲宣扬封建教化,如曾经改编过唐人小说《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霍小玉传》的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他以其主张戏曲歌颂“真情”而闻名于世,实际上他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也有过一段论述:

“(戏曲)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愤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然则斯道也。孝子以此事其亲,敬长而娱老;仁人以此奉其尊,享帝而事鬼;老者以此终,少者以此长。外户可以不闭,嗜欲可以少营。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26)

汤显祖在此公开宣称,戏曲应当完善三纲五常,为维护封建教化服务。清人梁廷楠称扬康熙年间戏曲作家夏纶的“惺斋五种”时说:“惺斋作曲,皆意主惩劝,常(尝)举忠、孝、节、义,各撰一种。”(27)戏曲是否宣扬封建教化成为评定戏曲作品优劣的重要依据。有鉴于此,后世作家改编唐人侠义小说,大力塑造孝子、节妇、忠臣、义士的形象,我们从这种嬗变历程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特征。

综上所述,笔者对于唐代侠义小说的成因进行简要论述,其中着重强调了侠义小说与幕府制度、文人创作心理之间的关系;接着笔者对12篇在后世出现嬗变的侠义小说进行探讨,从两个方面对其嬗变特征进行归纳。在古典小说研究领域,唐代小说的嬗变研究基本上还是一段空白,笔者不揣浅陋,对此加以初步论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剧谈录·潘将军》,《太平广记》卷一九六引。

②《唐语林》卷四,参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本文所探讨的侠义小说,包括唐五代作品。对于唐代小说的分类,笔者采取五分法即分为神怪、婚恋、逸事、佛道、侠义五种类型进行研究,参拙文《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

④《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

⑤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第四章。

⑥《唐武宗》,《太平广记》注出《传神录》,明抄本作出《传记补录》。

⑦陈伯海《唐代社会的思想潮流与诗歌创作》,载《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

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下。

⑨《全唐文》卷八○五。

⑩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沿用传统说法,将《虬髯客传》当作晚唐作品。

(11)参照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钱钟书《管锥编》册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

(12)《司空表圣诗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13)唐代侠义小说在艺术上的嬗变特征,参照拙文《唐代小说嬗变研究》第八章《从唐代小说到元明清戏曲艺术上嬗变特质》,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及。

(14)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六。

(15)《郓城县志》卷七。

(16)《金瓶梅》第五十七回。

(17)《龙舟会》杂剧第二折,《清人杂剧二集》本。

(18)《黑白卫》杂剧第一折,《西堂全集》本。

(19)(20)《吴保安弃家赎友》,《古今小说》卷八。

(21)梅鼎祚《昆仑奴》杂剧第四折。

(22)梁辰鱼《红线女》杂剧第四折。

(23)(25)《大明律》卷二六。

(24)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

(26)《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四《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汤显祖集》册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

(27)梁廷楠《曲话》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八。

标签:;  ;  ;  ;  ;  ;  ;  ;  

唐代侠义小说的成因与演变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