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与发展现状--2004~2007年上海版权产业统计分析_增长速度论文

上海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与发展现状——对2004—2007年上海版权产业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版权论文,产业论文,统计分析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425(2010)09-0022-07

主持人语:

北京大学 张平 教授

本期的“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栏目收录文章在围绕“知识产权”这一主题的同时,凸显了对于“产业发展”的关注。袁真富博士等的《上海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与发展现状——对2004—2007年上海版权产业的统计分析》一文,以科学的分类视角、翔实的资料从宏观维度总结分析了上海版权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提升空间。而倪静博士的《论知识产权争议ADR的功能、价值及模式》一文则探索构建合理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模式,为知识产权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上海版权产业统计分析的背景

(一)版权产业日益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

在最近几十年中,一些国家和学者的研究反映并提供了大量证据,说明版权及其相关权利通过文化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1]。版权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的研究经验表明,就版权产业在GDP中的百分比而言,其规模已超过通常的预料,并一直以超过其他经济部门的速度增长。新加坡是亚洲地区第一个按WIPO的方法体系开展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的国家。自2003年11月开展的调研表明,新加坡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从1986年的24.258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87.2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8.9%,而同期新加坡GDP的年均增长率为7.6%[2]。

2006年,加拿大文化遗产部发表的《加拿大版权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显示,1997-2004年加拿大版权产业的年增长率达5.7%,高于同期3.5%的经济增长率。2004年,加拿大版权产业总产值468亿加元,占其GDP的比重为4.5%[3]。

2008年10月,韩国文化体育旅游部版权产业课课长崔秉九在北京举办的“2008国际版权论坛”上披露,韩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在2005年达到了320亿韩元,其占GDP的比例为4.04%(2001年是2.91%);韩国整个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到了700亿韩元,其占GDP的比例为8.67%(2001年是7.67%)[4]。

根据Pricewaterhouse Coopers(PWC)2008年发布的《澳大利亚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2007年澳大利亚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到了690.8亿美元,其占GDP的比例为7.3%;全部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到了977.7亿美元,其占GDP的比例为10.3%左右。在1996至2007年间,澳大利亚版权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其中核心版权产业为5.1%,均高于同期澳大利亚GDP 3.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5]。

2009年7月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发布的《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2003—2007)》显示,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达到了8891.3亿美元,同比实际增长7.26%,全部版权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5251.1亿美元,同比实际增长7.91%,而同期美国GDP增长率只有2.03%。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2.74%,全部版权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43.06%[6]。

由上可见,版权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上海版权产业也在快速崛起,发展版权产业对于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上海城市功能改变、推动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上已经对版权产业进行统计分析

从1990年开始,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就开始发布调研报告《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则在2003年发表了《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调研指南》(简称“指南”),提出了从经济学角度衡量版权活动所作贡献的方法,希望能够凸现版权保护制度对于经济的贡献,能够提升国家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对版权经济重要性的认知,从而鼓励他们把版权的方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1]。除美国以外,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克罗地亚、芬兰、罗马尼亚、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黎巴嫩、牙买加、哥伦比亚等国都已经先后开展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调查。

目前,上海的版权产业正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上海正在大力发展的创意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属于版权产业。因此,合理界定上海版权产业的范围大小,统计分析上海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不仅有利于了解上海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及其发展状况,而且有利于合理评价上海版权产业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政府宏观决策、企业经营决策和民间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

二、上海版权产业的范围界定与数据分析

(一)上海版权产业的界定依据

版权产业是指“版权发挥明确作用的活动或产业”[1]。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及各国根据相关产业活动对版权的依赖程度,对版权产业进行分类[7]。WIPO发表的《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调查指南》把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和非专用支持产业四类。

本研究主要借鉴WIPO的分类方式,并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相对应,将上海版权产业划分为核心版权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和部分版权产业等三个类别。对于WIPO分类中的“非专用支持产业”,本研究考虑到其距离版权产业相对较远,因此将其中一些与版权产业存在比较密切联系的产业类别划归到“部分版权产业”之中,不再单列。事实上,一些国家或地区在计算本国版权产业时并不是完全照搬WIPO的分类标准,比如欧盟就是将版权产业分为三类,即核心版权产业、版权依存产业和版权相关产业”[2]。

(二)上海版权产业的范围界定

1.核心版权产业的范围界定

WIPO认为,核心版权产业(Core Copyright Industries)是指完全从事创造、制作和制造、表演、广播、传播和展览或销售与发行作品和其他受版权保护客体的产业。在本研究中,上海核心版权产业具体划分为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计算机服务、软件与互联网信息服务、广告、设计、工艺品、版权服务等9个中类,共包含62个行业小类。

2.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的范围界定

WIPO认为,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Interdependent Copyright Industries)是指从事制作、制造和销售其功能完全或主要是为作品及其他受版权保护客体的创作、制作和使用提供便利的设备的产业。它进一步分为“核心的”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和“部分的”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在本研究中,上海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具体划分为广播设备与家用电器、照相和电影摄影器材、复印设备与录制介质、乐器制造、电子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电信设备与服务、造纸及纸制品等7个中类,共包含41个行业小类。

3.部分版权产业的范围界定

WIPO认为,部分版权产业(Partial Copyright Industries)是指它们中有一部分活动关系到作品和其他版权保护内容,可能包括创造、生产和制造、表演、广播、传播和展出、发行与销售。在本研究中,上海部分版权产业具体划分为纺织、服装与皮革、家具、文化用品、玩具与游艺器材制造、“家庭用品、玻璃与陶瓷”、珠宝与硬币、商业服务、规划与测绘、教育与社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11个中类,共包含68个行业小类。

(三)上海版权产业的数据分析说明

上海版权产业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由上海市统计局和上海海关提供。其中关于版权产业的总产出、增加值、从业人数等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局,而与版权产业有关的商品进出口贸易数据则来源于上海海关。

由于统计局和海关的统计类别并不是根据版权产业的标准分类的,一方面,有的统计项目所包含的内容部分属于版权产业,部分不属于版权产业;另一方面,有的统计项目只是部分与版权活动有关系,特别是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和部分版权产业中的统计项目。因此,首先,需要去除不属于所属类别版权产业的部分,然后,需要确定版权产业的版权因子,即确定某一产业中版权成分的比例,从而获得与版权产业有关的总产出和增加值的实际数额。版权产业相关从业人数和进出口贸易额的计算,同样依赖于某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和进出口贸易额乘以相应版权因子而获得。

WIPO将核心版权产业的版权因子确定为100%,其他三类版权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非专用支持产业的版权因子都是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分别测算和研究确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以WIPO专家提供的比较详尽的其他国家的版权因子和相关计算公式为参照,结合调查情况对中国版权产业的版权因子进行了测算。本研究基本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确定的版权因子,并经过适当地细微调整,确定了上海版权产业各统计项目的版权因子。

三、上海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

经过详细地统计分析,2004—2007年上海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情况(如表1~表4所示),在增加值、从业人数和海关商品出口额等方面的总体表现如下:

从2004年至2007年,上海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从669.51亿元人民币(系乘以版权因子后的数值)② 上升到1085.81亿元人民币,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从358.93亿元人民币上升到586.81亿元人民币;上海版权产业的增加值占当年上海GDP的比重从8.29%上升到8.91%,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占当年上海GDP的比重从4.45%上升到4.81%。

从2004年至2007年,上海版权产业的从业人数从60.75万人(系乘以版权因子后的数值)上升到76.45万人,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从业人数从42.13万人上升到51.57万人;上海版权产业从业人数占当年上海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从7.26%上升到8.41%,其中核心版权产业从业人数占当年上海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从5.03%上升到5.67%。

从2004年至2007年,上海口岸③ 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出口额从294.37亿美元(系乘以版权因子后的数值)上升到545.50亿美元,不过其占当年上海口岸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8.25%下滑到16.61%。

四、上海版权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上海版权产业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来看,上海版权产业的发展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上海版权产业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2004—2007年,上海版权产业在整体上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和发展,版权产业的总产出、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数均持续增长,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在上海GDP中的比重以及版权产业从业人数在上海各行业从业人数中的比例均逐年提升。2007年上海全部版权产业的增加值占上海当年GDP的比重上升到8.91%,其中上海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占上海当年GDP的比重也上升到4.81%。上海核心版权产业从业人数在上海各行业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在2007年达到5.67%,高于同期上海核心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这表明上海版权产业,尤其是核心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与日俱增,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逐渐提升,在贡献就业方面作用显著。

(二)上海版权产业相比于全国及其他国家处在较高发展水平

根据2009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初步测算,2004年和2006年全国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例分别为2.08%和3.01%,就业人数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82%和3.25%。④ 按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确定的统计项目和统计方法,对上海核心版权产业进行基本相同的统计分析,⑤ 可以发现,2004年和2006年上海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当年上海GDP的比例分别为4.43%和4.79%,就业人数占当年上海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86%和5.25%。两相对照,上海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大大高于全国核心版权产业,上海核心版权产业贡献的就业人数在比例上同样大大高于全国核心版权产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产业部主席迪米特·甘特雪夫表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的调查报告,全球版权产业对GDP的贡献大概是5.6%,对就业贡献是5.8%。而上海版权产业近几年对GDP的贡献都保持在9%左右,2007年对就业的贡献已经达到8.41%,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具体比较来看,将本研究统计得出的上海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见表1~4),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上海全部版权产业与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占当年上海GDP的比重,在2004年虽然比美国要低,但高于俄罗斯、新加坡和加拿大(如图1所示);在2005年虽然比美国、澳大利亚要低,但高于韩国、芬兰、罗马尼亚、黎巴嫩、牙买加、克罗地亚、哥伦比亚、乌克兰、保加利亚(如图2所示)。可见,与上述对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进行统计的国家相比,上海版权产业对GDP的经济贡献明显处在较高的发展水平。

图1 2004年上海版权产业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图2 2005年上海版权产业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三)上海核心版权产业的发展潜力高于非核心版权产业

按可比价格计算,从产业增加值的实际增长速度⑥ 来看,上海核心版权产业相对于非核心版权产业,具有更强的产业活力。2007年上海核心版权产业13.79%的实际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非核心版权产业-1.61%的实际增长速度。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对版权依赖程度最高的核心版权产业与文化科技、文化创意、互联网络等关系密切,知识含量比较高、创新程度比较强,产业带动性比较大,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而非核心版权产业,尤其是部分版权产业中的许多产业属于传统行业,发展潜力有限。加之国家正在振兴文化产业,上海正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打造设计之都,因此,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核心版权产业的发展潜力将高于非核心版权产业。

(四)上海核心版权产业的优势产业比较突出

从核心版权产业内部来看,近年来产业增加值数额处于前几位的是软件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设计业、出版发行业和广告业。以2007年为例,软件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设计业两项的产业增加值之和在上海核心版权产业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如果再加上出版发行业和广告业,其产业增加值之和占据了上海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总额的3/4。因此,软件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设计业、出版发行业和广告业的产业优势比较突出,是上海核心版权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五)上海新兴的核心版权产业发展比较迅速

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广泛运用,以软件服务、计算机服务、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版权产业形态,极大地带动了上海核心版权产业的发展。以软件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例,其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90.37亿元,大幅攀升到2007年的192.5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近三年来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22%。此外,根据调查,2008年上海数字出版销售收入总值初步估计在117.5亿元左右,约占全国数字出版业的1/5。总体上,上海的数字出版与北京、广东等地一起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而在一些新兴数字出版产业领域,如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上海更具有明显优势。随着上海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运行,上海新兴的核心版权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六)上海口岸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出口优势比较明显

相比于版权进口,上海在版权出口方面总体上可能并不存在优势,但是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出口相比于海关商品进口却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对上海口岸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出口优势(并非版权出口优势)⑦ 比较明显。首先,上海口岸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出口额总体上远远大于海关商品进口额,以2007年为例,与全部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进口额为113.43亿美元,而相关的海关商品出口额则为545.50亿美元,接近海关商品进口额的5倍。其次,上海口岸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出口增长速度总体上高于海关商品进口增长速度。此外,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在2004年和2006年,我国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出口额分别为923.3亿美元和1489.8亿美元。而同期上海口岸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出口额分别为294.4亿美元和530.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出口额的31.89%和35.59%。可见,上海口岸是我国与版权产业相关的商品出口的重要口岸。

五、上海版权产业的提升空间

总体来看,上海版权产业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上海版权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虽然中美在核心版权产业的统计项目上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可以进行大致比较。在2006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35%,是中国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1%的2.11倍,是上海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72%的1.35倍。如果以美国为标准,我国核心版权产业,包括上海核心版权产业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这也意味着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近年来上海版权产业的发展速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尽管近年来上海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其增长速度总体上也保持着向上的态势。但按可比价格计算,上海版权产业的实际增长速度在近年来尚不及上海GDP的实际增长速度。从经济贡献率来看,上海核心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以内,与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22.74%的经济贡献率相比,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收稿日期:2010-05-12

注释:

①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有时合计的数值会与前面三类版权产业相关数据相加值存在误差,特此说明。

②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的产业增加值、从业人数和商品进出口额等数据,均是按其版权成分乘以版权因子后获得的数据;产业增加值和商品进出口额等数据未特别说明为可比价格的,均为当年价格。

③ 由于数据采集的限制,本研究采集的是上海口岸进出口数据,即在各海关(包括上海海关)报关,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贸易数据。因此,上海口岸与版权产业相关的海关商品进出口贸易额包括了上海企业与外地企业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相关商品贸易额。

④ 需要说明的是,全国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的相关数据只是《中国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初稿)中的初步测算,正式数据应当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或官方正式发布的为准。参见参考文献[2]。

⑤ 本研究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版权产业的统计标准上存在一些差异,为便于与全国版权产业的情况进行比较,本研究还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统计标准进行了统计分析。除非特别说明,本研究的数据均是按自己设立的统计标准而统计得出的。

⑥ 本报告所称的“增长速度”是指当年价格的增长速度,而“实际增长速度”是指可比价格的增长速度。

⑦ 版权产业出口优势并不是版权出口优势,因为版权产业出口最终体现为与版权相关的产品出口,即书籍、软件产品、相机、复印机、纸张、服装、玩具等等,而不是版权本身。

标签:;  ;  ;  ;  ;  ;  

上海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与发展现状--2004~2007年上海版权产业统计分析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