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_冯恩祥 孙鹏举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_冯恩祥 孙鹏举

冯恩祥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 262700;孙鹏举 山东省寿光中学 262704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不单纯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学习化学知识的直观手段,更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创新精神 培养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活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空间。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以精心设计出的具有综合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实验内容为载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是中学化学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

一、创设实验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的问题虽然是被人们早已认识了的科学事实,但是对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科学事实。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去“表演”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探索,势必会制约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抓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感,创设实验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化学实验中,应把实验涉及到的实验事实化为能引起学生兴趣或争议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盐类水解实验中,先用pH试纸检验盐酸溶液,pH值小于7,呈酸性;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大于7,呈碱性。然后提出问题:像NaCl、NH4Cl、CH3COONa等盐溶液既不能电离出氢离子,又不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溶液一定呈中性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欲望,然后通过实验,学生感到诧异,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呢?通过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创造欲望油然而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是要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主导”和“主体”有机结合,营造和谐的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虽然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若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由于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疑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

1.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2.将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3.在导线上串联一个电流计,再将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及电极反应等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改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在先知道结论的情况下,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有利于创新品质的培养。如,在做《钠的性质》验证实验时,可采用“问题——操作——观察——归纳——结论”的学习方法,将该实验按照以下五个过程进行:1.教师提出问题。如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2.学生探索实验事实。如:切开钠,把钠块投入到水中,检验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气体等。3.观察实验现象,如观察钠的“外貌”和“真面目”、钠与水应的“浮”“熔”“游”“响”“红”等。4.归纳实验事实,如钠的硬度、密度、熔点、反应剧烈程度等。5.学生自己总结出钠的性质。整个学习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实验而获取化学知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还使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的真谛。

四、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使学生体验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在学生进行家庭实验时,应充分调动其积极因素,使家庭实验更加生活化、趣味化。例如:在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后,可以根据原电池的组成原理,自制水果电池;根据“鲜花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会变成不同颜色”这一现象制作趣味试验;还可以进行明矾净水、制肥皂、对司机是否饮酒的分析检测、水壶的水垢处理等等一系列有趣的家庭小实验。利用家庭小实验,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创造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兴趣广泛、个性发展等多种需求,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阎立钦 《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潘鸿章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南方出版社,2001。

论文作者:冯恩祥 孙鹏举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9月总第2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_冯恩祥 孙鹏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