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沿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析——以江平镇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论文_唐荣荣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传统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仅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发展信息,也凝聚着传统人文精华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建设进程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传统村落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得传统村落的状况日益严峻,而如何在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村落的合理发展,不仅是国家有关部门的责任,也是国家每个公民都应关注的课题。本文以江平镇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对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的分析,并阐述了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规划。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规划

万尾村是位于东兴市江平镇南部的一个沿海沿边小渔村,其村民最早是在1511年随鱼群从越南涂山迁徙而来,并在1958年根据万尾村的发展历史、文化特点、生活习俗以及当地民众意愿将万尾村村民定名为“京族”。2018年年末,万尾村统计人口数量约为64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随着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文件的提出,当地村、产、景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也进入了研究和实施阶段。

一、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现状

(一)万尾村环境状况

万尾村地形属滨海台地平原地貌类型,地形海拔在2~6m之间,场地平坦。土壤主要是保水能力较差的砖红壤性滨海沙地。当地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每年平均气温在22℃,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由于邻近海洋,万尾村的渔业经济是当地主要经济来源,如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上运输以及海产品加工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托沿边沿海的特殊区位优势,村庄旅游业和边贸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二)村落风貌及建筑形式

村落面海而建,辽阔的海岸线成为整个村庄的背景,由各时代建筑物组成的村落,元素富有韵律形成中景,村周边的农田树林与大海呈现出世外桃源般的滨海风光。村落布局有以哈亭为中心的围合式布局(图1),有独栋院落式为基本单元的带状布局(图2),有沿城市主干路发展的混合式布局(图3),其整个万中片区的街巷空间主要以民族大道、中心大道为主干的枝状路网。

京族民居发展历史

(三)当地历史传统状况

(1)村庄历史环境要素

万中片区的历史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分散在村落中的哈亭、古树、古庙等,其中哈亭是当地标志性建筑,是京族过哈节祀祖先、祭神灵和民间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其次,村落中还长有多棵榕树、相思树、车辕树等百年老树,极具保护价值与观赏价值。而村落中的古庙主要是当地村民祭祀圣公圣婆的圣公圣婆庙,以及供奉海神的海神供奉社。

(2)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尾村万中片区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哈节、独弦琴、京族服饰、京族文字等内容。哈节又称“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主要分为迎神、祭神、唱哈、送神等几个部分。首先,迎神环节,是在“唱哈”的前一天结队举旗到海边把神迎进哈亭,祭神就是在节日当天进行祭神仪式并宣读祭文,而“唱哈”则是在祭神环节完毕后准备的宴席,并在宴席中边吃边听“哈妹”唱歌,送神环节是指在“唱哈”完毕后念诵《送神词》送走神灵。而独弦琴则是京族流传下来的一弦制民族乐器,有着发音丰满醇厚、音色清澈明亮等特点,也是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的问题

(1)部分传统民居建筑处于“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状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边贸的开放、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传统民居的使用寿命有限等因素,使得民居建筑在数量、形态和功能需求上发生了变化。民居建筑在空间使用,建造技术与建筑也都发生变化,万中片区部分传统民居建筑逐渐变得“老龄化”、“空巢化”,无人居住维护的民居建筑显示出“自然性颓废”的状态。而现行政策规定文保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建筑,使得民居建筑无法及时维修保护,只能“任其毁损”。

(2)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的措施不完善

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保护人员,万中片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尚未探索出一种成熟的模式与方法,保护管理措施有待完善,保护指导、监管和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3)土地资源浪费

村庄建筑沿海沿路而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建设及营造地点具有随机性,主要道路两侧的民居沿路布局,其余建筑则见缝插针,有的过度松散,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建筑密度缺乏控制。

三、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的保护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难点

(1)农村用地政策不完善导致保护难度的加大

我国农村长期实行“一户一宅”政策,即乡土建筑“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用地政策,迫使传统村落原住民在原址上“拆旧建新”、“弃旧建新”,使传统村落的乡土建筑保护难度加大。

(2)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导致避免传统建筑“空壳化”难度加大

由于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与传统建筑的生活方式存在冲突,导致许多年轻一代都搬出了传统建筑,建造现代建筑进行居住生活。另一方面向往城市新的生活方式,许多农民长期在外务工。村民对这种现代生活的追求导致避免传统建筑“空壳化”的难度加大。

(3)乡土建筑产权分散不清使保护困难

由于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经过数代传承,有的产权不清,有的产权分散,有些建筑早已人去楼空,有的房主不愿维修,任其日益破败毁灭,给保护利用带来较大困难。

(二)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则

(1)保护村落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以保护人类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为准则,而不是保护各种片段,将村庄范围内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及其场地进行严格的保护。村落保护需要根据各个要素的不同的特性,分级、分类、分项有机的保护原真载体。

(2)保护村落历史环境的原则

传统村落的历史环境是在村落长久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是村落自然风貌与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所以,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应重视村落历史环境的保护,比如与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景观等内容,从而真正实现对传统村落原有历史风貌以及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3)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不是僵化式的保护,不仅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对保护理念进行变化和完善,还应通过合理的保护推动村落的建设以及村民产业的发展。比如当地村民应以传统的边贸业、渔业为基础,积极、合理的开发第三产业,提高村落的整体经济实力,并促进村民生产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修缮、改造以及整合,并在保护过程中积极挖掘传统村落与村民的发展机遇,从而真正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

(三)划定传统村落保护的范围

在划定万尾村万中片区村落的保护范围过程中,根据村落传统文化遗产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不同级别的保护分级,即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域以及环境协调区域这三个保护级别,并根据相应的保护分级合理规划保护范围以及保护措施(图四)。比如,哈亭作为京族的重要传统民族特色建筑,应将哈亭及其周围广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其保护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建筑本身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而维护工作应以整理、修复以及还原为主,在修复建设过程中不能对核心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和环境造成破坏,且建设活动应在文物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建设控制区域则是核心保护区域以外的大部分区域,这些区域主要是在原有居住环境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的建设和完善,并在保持大部分原有环境的前提下,改善这些区域的居住条件以及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控制区域的相关建设活动也应在文物管理等部门的批准和指导下有计划、分阶段的进行,避免因大拆大建而破坏建设控制区域的原有风貌。环境协调区域则是建设控制区域的外围部分,如村落周围的农田以及防护林等区域,这些区域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主要是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引导并推动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其建设活动主要是将一些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破旧建筑拆除或修葺,以及做好相关的绿化工作。

图四 保护范围规划图

(四)传统村落格局及风貌的保护

(1)滨海田园格局的保护

万尾村万中片区村落滨海田园格局的保护,首先要做好金滩海滩的保护,禁止填挖破坏水系和海岸线,避免对滨海格局以及环境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其次,要加强村落周围防护林的保护,除了做好相应的养护并确保其防护功能以外,还应禁止滥砍滥伐现象的发生。最后,要做好村落周边“村-田-林-水”格局的保护,严格控制村落建设用地的无序拓展,禁止侵占农田并进行开发建设的行为,从而保护好村落、农田、林地、海滩的滨海田园格局。

(2)村落街巷的整体保护

对于传统村落街巷的保护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对于当地围合式以及带状格局,应保持村落街巷原有的格局和走向,并禁止占用街巷空间进行建设等行为。;。街巷宽度和单侧建筑高度应保护巷道原有的尺度;街巷一侧建筑须控制在四层以内,不超过防护林的高度。街巷风貌要严格控制沿街建筑的形式、风格,与周边建筑相协调。而对于需要改造的房屋和新建建筑则应在相关部门专家的指导下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外观改造、拆除或搬迁,使其与周围风貌建筑相协调。

(五)村庄建筑的分类保护与整治

按建筑的等级分类及其质量、风貌等的综合调查,对传统村落内的建(构)筑物提出各类保护和整治的方式措施,分别为:保护、保留、更新改善和拆除四类。(图五)

(1)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对象为60年代至80年代的石条瓦房样式的传统民居和哈亭。对此类建筑应保持和延续建筑外观形式、风格及色彩,修缮外观风貌受到破坏和影响的部分,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和使用条件,使其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2)与整体风貌相协调、质量较好的其他建筑——保留

对象为80年代以后修建的欧式住宅,此类建筑质量较好,且不影响万中片区整体建筑风貌。对此类建筑予以保留,保持风貌与整体风貌基本协调,不影响村民的正常使用。如局部与传统风貌建筑差异较大,应本着与整体风貌协调的原则进行整治。以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原则,可以对此类建筑进行外部和内部的修缮和装饰。在展示和利用方面,可以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改变原有使用功能或增加所需设施等。

(3)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建筑很差的其他建筑——更新改善

对象为质量一般的砖瓦房。对此类建筑可采取立面整治维修、细部修饰和周边环境整治等方法,使其符合整个村落的整体风貌。

(4)严重影响格局、风貌或质量很差的建筑——拆除

与整体风貌不协调或建筑质量很差的危房和临时性建筑。危房或风貌不协调建筑,可在远期逐步进行拆除。近期拆除有困难的,必须进行整体的风貌整治措施,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远期采取拆除措施,并进行安置补偿。

图五 建筑分类保护和整治方式规划图

(六)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合理利用

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民间文化的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和传承人的登记工作,并做好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然后结合当地的环境风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动态传承,也有助于为当地传统村落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其次,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且当地经济较为落后、相关保护资金短缺,影响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质量,而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提升当地的经济收益,也有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如根据当地的传统节日在哈亭、金滩等地举办相应的活动,或者开展独弦琴演出活动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当地的京族鱼露等特色食品进行合理开发。

四、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的发展

(一)当地的发展目标

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围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中华优秀传统风俗、营造绿色悠闲生活环境进行的,所以在当地村落整治过程中,应重视当地传统建筑以及自然风貌的保护,加强对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以及做好当地环境风貌的修复工作。其次,要积极发展当地的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促进当地村落经济的发展以及村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当地的发展定位

根据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周围环境的优势,其地区发展首先要重视当地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旅游行业的开发,从而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展示、特色商业、民俗体验等功能的传统村落,并将该地区打造成重要的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基地。

图六 总平面图

(三)当地产业发展引导

(1)第一产业发展引导

目前,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的第一产业主要还是渔业以及农业,其中的渔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包括海产养殖以及海洋捕捞等,而当地农业主要是以种植水稻、莲藕、红薯为主,用于当地村民的自给自足,由于种植规模、土壤条件等因素,当地的农作物种植难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对于当地第一产业的发展,农业方面可以按照有机农业模式进行发展,而海产养殖业应做好养殖规模和密度的控制管理并着重发展生态养殖模式。

(2)第二产业发展引导

当地的第二产业主要是海产品加工,其发展方向是在做好产品加工与包装的基础上,加强当地品牌以及对外形象的建设,并结合当地的旅游发展规划进行展示与销售。

(3)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

万尾村第三产业主要以发展旅游业及商业配套服务业为主。目前,万尾村旅游行业以滨海旅游为主,其发展应以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发扬为方向,根据当地的自然风貌、传统文化、京族美食等内容吸引游客,并加强当地配套商业、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将万尾村打造成宜居宜游的滨海田园旅游圣地。

(四)当地发展规划布局

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并做好传统建筑与自然风貌的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已有建筑进行整治并将部分质量较差的建筑拆除或修复,然后对自然空间环境以及闲置土地进行合理巧妙的开发,从而在确保原有传统村落风貌的前提下,实现当地传统村落环境的治理和重建。(图六)

结语

综上所述,在沿海沿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相关部门首先应重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加强当地文化保护以及发展观念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其次,需要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的建设工作,并在尊重历史、保护传统文化、兼顾地区发展的理念下,开展传统村落民族文化的保护以及村落发展工作,从而实现推动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提升村民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冬雪.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

[2]庄学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3]高勋达.福建畲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4]颜政纲.历史风貌欠完整传统村镇的原真性存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6.

[5]潘洌.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8.

论文作者:唐荣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3

标签:;  ;  ;  ;  ;  ;  ;  ;  

沿海沿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析——以江平镇万尾村万中片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论文_唐荣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