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心理健康论文

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心理健康论文

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发达国家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1)03-0001-07

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价值取向的人本化和研究取向的本土化

1.价值取向的人本化

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强调为学生提供学习、心理发展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通过构建小组和班级内的支持性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外界帮助的需求;强调将心理辅导与学校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辅导活动的设计和编排上,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使心理辅导活动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心理辅导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许多发达国家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转向人本服务与全人发展,把人视为自身心理发展与建设的主人,把人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确立起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2.研究取向的本土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取向的本土化正成为一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受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影响。因而,发达国家注重国际间交流的同时,在各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土化取向也显著增强。如美国的“科学家—实践者”、德国的“学校系统咨询师”、日本的“学校心理士制度”、法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英国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等。本土化的研究取向,其目的是要创建面向世界的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并不是建立闭门造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当前,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构建各国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理论模式,研究本国人特有的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的行为特征,修正并设计出适合本国人使用的心理测量工具。这种本土化取向为世界各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理念和技术,使得全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主流范式与非主流范式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同时为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理论危机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和课程结构的系统化

1.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一般都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术性的心理学课程,包括发展心理学、学习与认知、统计、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人格心理学、研究设计、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生物学等等;二是测验性的课程,包括智力、人格、情绪、行为、学习、社会、神经生理等方面的测验与测量;三是干预性的课程,包括学校心理学概念、咨询、职业发展、学习与行为障碍等等。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关注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到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教育,通过探索和发现他们的潜力来促进其健康成长。日本从2003年开始就在中小学进行“人格教育”的实践,内容包括让孩子们理解“心的活动”,学会尊重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变得充实并富有弹性,学会尊重他人的“心”。为此日本选用各种各样的主题进行指导和训练,通过这样的一种预防教育,使得孩子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柔韧的心”,不欺侮他人也不被人欺侮。[1]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倾向于主张从多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综合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现象。这种多元综合的研究取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综合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

2.课程结构的系统化

由于世界各地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和发展情况不同,各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通常,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课程结构比较简单,大多只注重对少数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单一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而发达国家的课程结构却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具体包括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学习咨询、学生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问题咨询、对学校的课程设置等进行干预、对家长、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对问题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和具体的学业指导等;还包括开展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工作,如组织发展测量研究和专业研究等。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五个方面:1)心理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2)教育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特殊学生的教育、学习辅导技术等;3)心理诊断与干预,主要包括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4)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学、心理测量学、项目评估方法等;5)职业心理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学史、学校心理学家的职业道德等。[2]如今,日本和美国都在中学阶段(8-10年级)开设健康课程,其内容涉及十几岁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许多内容与心理健康有关。健康课讲授与身心健康相关的知识,也进行一些技能培训,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或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学到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效果颇好。近年来,日本的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日本开展的心理援助服务,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或班级的状况进行评估,目前所作的心理检查包括性格检查和智力检查;二是对教师或家长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即协助教师和家长,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开展心理咨询。[3]

(三)辅导取向的发展性和教育模式的多元性

1.辅导取向的发展性

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辅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现在矫治性工作虽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强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发掘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性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如美国学校辅导主任协会在所制定的“中学辅导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确提出:“发展性的指导是指导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个指导是努力对学生成长有计划的、积极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生计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生活方式之中。”[4]现今,发展性心理辅导已成为美国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的主流取向,并且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顾问教师计划、邀请模式和心理辅导综合模式为代表的三种模式影响较大。当今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取向已呈现出发展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发生了积极变化,呈现出涵盖面宽、适应范围广、针对性强的特点。

2.教育模式的多元性

发达国家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模式主要有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个体干预包括课堂教学、辅导、心理门诊;环境干预包括调整课程设置、对教师和学校员工进行干预、家长干预;整体干预包括基于学校的整体干预和基于社区的整体干预。在干预模式的背景下,美国著名学校心理学研究者雪尔顿和古特金(Sheridan & Gutkin)撰文提出,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应提倡生态模式,学校心理学家必须直接与学生所处的各级生态系统发生联系,而学生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5]瑞斯利(Reschly)认为传统的涉及测验定位和医学诊断的学校心理服务模式是不足以应对持续发展的学校心理学的角色期待,必须改善儿童在班级、家庭和社区中的生态环境。[6]卡佩拉(Cappella)等人的研究指出,建立一个生态示范的校本心理健康服务系统,利用学校的固有能力和当地资源,提高学校的能力,发展家庭和社区环境。借助校本心理健康生态模型这种手段来促进贫困儿童健康发展。[7]

现今,另外一种教育模式“参与特定文化咨询”(Participatory Culture Specific Consultation,简称PCSC)正在兴起。参与特定文化咨询要求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像研究者和实践者一样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该模型建立在人种学和行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强调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参与过程,跨越常模文化影响特定来访者的发展,展示文化多元主义。[8]PCSC的方法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咨询和干预的成效,能帮助确定一个多元社会的需要,回应了20世纪末期所谓后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文化多元主义的思潮。这股思潮被称之为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之后影响心理学的第四股思潮。[9]随着实践的发展,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诸多的辅导模式呈现出多元性的趋势。

(四)服务范围的普及化和途径方法的多样化

1.服务范围的普及化

服务范围的普及化包括教育阶段、服务对象和服务地区三个方面的普及化。随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其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教育阶段由过去的中学扩展到幼儿园、大学和研究生的所有教育阶段。同时,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历程并加强低龄预防性辅导成为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界的共识。服务对象由过去的只为学生服务扩展到家长、教师、学生监护人等;服务地区由校内扩展到了校外。在校内,建立了由心理辅导主任、辅导教师、社会工作者、一般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和学生干部相结合的辅导网。在校外,建立了由心理辅导主任、校外辅导人员、警察、社区官员和学生家长组成的辅导网。这种家庭、学校和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也促成了“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由于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划分清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统一、协调和有序,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不断完善并根据社会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也逐步拓宽到为学生、教师、家长及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与教师或家长之间的咨询会诊、项目评估和学术研究等。

2.途径方法的多样化

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都很丰富多样。不仅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利用学校青年服务中心、校园生活渗透、社会服务等途径。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普遍熟悉的形式,其中三种十分有效和普及的形式是研讨会、学生自我保健教育和健康图书馆。“中间联系者”和“朋辈心理互助”是学生自我保健教育的主要形式。其中,“朋辈心理互助”包括朋辈心理咨询、朋辈调解、朋辈伴读等。此外,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集体合作”。“集体合作”表现为:一是学校和社会人员的合作,在家庭、社会和学生中激发起强大的支持力量,如美国新泽西州的“学校青少年计划”,加利福尼亚州的“健康始于主动性”,纽约州的“灯塔计划”等;二是专家的集体合作,如发达地区的学校有一个由学校心理学家、学校社会工作者、教育评估专家、学生辅导员和语言矫正师组成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辅助组”(School Based Support Team,简称SBST),为普通学生和特殊教育学生进行日常心理服务。SBST受其学区“特殊教育委员会”(Committee on Special Education,简称CSE)的直接管辖。[10]

(五)师资建设的专业化和资格认证的标准化

1.师资建设的专业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195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提出学校心理学家的最低条件是:具有教学资格或作为教师的其他职业资格,至少有五年教学经验,且具有大学水平的心理学专业资格。发达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训练和实践非常重视。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达到专家水平,最少需要54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要达到博士水平最少需要78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成为最有生机、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直接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学校第一线,直接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充分调动起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社区服务工作者,开展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逐年增加,专业素养也不断提高。截至2004年12月,美国有148所大学的学校心理学专业符合美国学校心理学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sy,简称NASP)的认证标准,一共约有25000名学校心理学家服务于学校系统,加上大学里的学校心理学教授、医院和诊所里从事临床工作的学校心理医生等,共计30000名左右,每年还有1000-2000名毕业生充实。[11]在澳大利亚,学校心理学家的许多职责类似于美国的同行,同时又秉承美国学校咨询师和英国教育心理学家的一些职责。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心理测验,特殊儿童的诊断和安置,为特殊儿童、家长和教师提供咨询,为青少年提供就业指导等。[12]法国学校心理学体制有其独特的特点,学校心理学家的候选人只是从教师队伍中选出,然后基于原有的教学经验,教师再接受大专院校心理系的一般培训和学校心理学系的专业培训。[13]加拿大从事学校心理学工作的人员有学校心理学家、社区工作人员、咨询心理学家、心理测验专家、特殊教育教师等,学校心理学家都是受雇于学区的有执照的心理学家。德国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受训者要完成100个小时的专业学习,分两部分:一是心理学基础,包括研究方法、生理学、差异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二是应用部分,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学校心理学家还必须是学校的某一学科的教师。

2.资格认证的标准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的标准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据有关统计显示:63%的高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国家和35%的低GNP国家要求专业的学校心理工作者必须拥有执照或资格证书,大部分高GNP国家规定硕士学位是领取执照的最低要求,而大部分低GNP国家的最低要求是学士学位。[14]发达国家通过证书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的标准化提供依据,如美国学校心理学会对从业人员的资格和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辅导主任要具有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学生在完成学校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可获得所在州的学校心理学家证书。持有博士学位的学校心理学家方有资格参加各州心理学家执业考试。美国国家水平的资格认证是由国家咨询员认定委员会负责,有职业、老人学、心理健康、学校和成瘾等5种专业资格,申请者须提交包括知识、训练、督导、经验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及其真实性证明。法国要求辅导人员至少要接受两年以上的训练,或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在英国,心理学会审查认证受训者的资格水平。英国心理学会规定工作者的最低资格条件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两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教学经验,至少两年研究生学位后的教育心理学训练。随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专业化的发展,其资格认证的标准化趋势愈加明显。

二、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树立坚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和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一种教育理念。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就必须在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意识中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二)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和机构

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我们需要建立和发展四类组织机构。一是建立学术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成国家、地方的各级学术组织系统;二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指导机构,加强对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领导;三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并配备一定的人员,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四是鼓励社区组建心理服务性组织,或社区已有组织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三)创设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课程

所谓“特色”,即要求在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实际国情,充分考虑本土和区域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作用是利用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双重手段规范全国和各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应在组织建设、人员配备、运作机制、人员培训与资格认证、管理规章与法律等5个方面建构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同其相关学科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开设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途径,不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应注意课堂教学的形式,防止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搞成一种单纯的说教式教学。要以讲座、活动课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办成富有特色、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和克服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的形式化、个别化、医学化、课程化、德育化等倾向,准确把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为新时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宏观管理”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微观调控”,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四)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领域和途径方法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领域局限于校园,对象也仅仅是有问题行为的学生,途径方法更显单一,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辅导员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采取谈话的方式进行。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因此,我们应从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将服务对象扩大到教师和家长,切实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在三者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注重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干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诊所、社区服务的作用,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如游戏室、阅览室、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家教、个别与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培训等服务;通过开办各类学术活动、校园文艺体育活动及全校性活动来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指导原则,积极组织培训活动、开展团体研讨、建立心理健康图书馆,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要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实施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和考核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工作,因而必须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与考核。目前,我国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方面还很薄弱,表现为专业实践培训少、实质内容培训少、制定计划培训少;而理论性讲座多、形式化培训多、临时性培训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6000-7500名中小学生至少要拥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以此计算,我国需要3万多名学校心理学家。而我国心理学会会员总数才4000余人。仅是这一项就需要有大量的专业教师。所以,必须通过多途径、分层次的专业教育与系统培训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以专业化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具体来说,要借助心理学和教育学力量较强的高等院校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培养和培训的内容要以心理诊断、评估、辅导和干预为主。

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考核,尽管教育部门明文规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任职资格是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或取得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考试。但现阶段,参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相关工作的人员鱼龙混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考核制度还很不健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考核制度应从学历标准逐步过渡到任职资格标准。学历标准只是当前认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权宜之计,从发展的角度看,建立资格证书制度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资格认定的最佳途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快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任职资格证书制度的速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考核工作步入正规化发展轨道。

[收稿日期]2010-06-17

标签:;  ;  ;  ;  ;  ;  ;  ;  

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