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LA书目记录(FRBR)功能要求的初步研究_用户研究论文

IFLA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目论文,需求论文,功能论文,IFLA论文,FRBR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的编目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信息资源的海量增长和新的文献类型的推陈出新给传统的编目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图书馆必须考虑简化编目过程和开展合作编目来最大程度地实现书目控制;而另一方面,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要求图书馆尽可能提供详尽和高效的服务。面对不断发生的这些变化,图书馆界开始重新探讨书目记录的功能,IFLA于1990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书目记录专题讨论会,会议重点讨论了书目记录的质量和功能,提出应对书目记录中各个数据元素的关系及其用户需求等进行研究,认为应该建立“基本级”或“核心级”的书目记录来实现国内或国际范围的编目资源共享。这次研讨会提出了9种解决方案,其中之一就是研究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与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多样化的资料类型的关系。为此,IFLA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来对这一专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研究小组于1998年发表了它的最终研究报告——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简称FRBR(见http://www.ifla.org/VII/s13/frbr/frbr.htm或http://www.ifla.org/VII/s13/frbr/frbr.pdf)。作为一种新的书目模型,FRBR对沿袭了一个多世纪的编目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编目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么,FRBR的基本理念和精髓是什么?它对传统的编目规则会产生什么影响?它的应用价值到底有多大?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对FRBR进行介绍和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1 FRBR基本理念

FRBR应用“实体——关系”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model,简称E-R Model)来构建自己的概念框架,为我们探讨书目记录的结构和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点。

FRBR的书目模型包括实体、属性、实体间关系、实体及其属性与用户任务的映射关系以及基于FRBR模型的国家级书目记录的基本需求。

1.1 FRBR的实体

FRBR将书目记录涉及的实体分成三组,第一组是通过智慧和艺术创作的产品,包括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第二组是对智慧和艺术创作产品负责任的个人和团体,这些个人和团体与第一组中的实体间存在着各种角色关系,如:一个作品是由某个人创作的;第三组实体是产品的主题内容,包括概念、实物、事件、地点、第一组和第二组实体本身等。

1.1.1 第一组实体及其属性。

第一组实体是FRBR概念模型的核心内容,与传统编目的书目著录相关,是目前编目界关注的焦点,下面对各个实体逐一进行介绍。

(1)作品(work)。

作品是一种特有的智慧和艺术的创作,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所以不能把一个单一的资料对象称为作品,例如,当我们提及莎士比亚的作品“Hamlet”时,我们指的是创作的内容,而不涉及具体的版本或载体形态。由于“作品”概念的抽象性,所以很难精确地界定“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界限,而且对于作品的区分会随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FRBR中,对原作品内容的修订、更新、增加、删节,翻译,为乐曲增加伴唱,为电影配音或增加字幕等都不作为新作品处理,而是视为同一个作品的不同表达;相反,若对一个作品做了很大程度的修改以至于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智慧或艺术创作,那么,就要把它作为新作品来处理,包括对原本的改写(如:改写成儿童读物或寓言),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改变,文摘、概要等都作为新作品处理。

作品的属性包括:题名、形式、日期、其他典型特征、内涵等。

(2)内容表达(expression)。

通过数字、音乐、声音、图像、动作或这些形式的组合对智慧或艺术作品的实现就是“内容表达”,如,用文字方式体现一个作品时所用的那些词语、句子、段落等就是一种“内容表达”,“内容表达”不像“作品”那样抽象,其界限是可以界定的,但是它还没有物化到涉及到字体,版式等物理特征,“内容表达”的本质特征是其表现形式,形式的任何变化(如:从数字形式变成口头语言形式,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等)都会产生一种新的表达形式,严格讲,智慧或艺术内容的任何变化都会产生一个新的表达形式,因此,当一个文本的内容被修改时,无论这修改有多小,都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表达形式。现行的编目规则和MARC格式还没有涉及到这个层面的内容。

“内容表达”的属性包括:题名、形式、日期、语言、其他典型特征、可扩展性、可修订性等等。

(3)载体表现(manifestation)。

当一个“作品”被体现时,其“内容表达”必须通过一种物理介质来完成,如:纸张、磁带、光盘等,这种物理化的实体就是“载体表现”,它包括多种资料类型:图书、连续出版物、录音资料、地图等。“载体表现”之间的界限是由其反映的知识内容和物理形式来确定的。作品制作过程中若载体形式发生了变化,那么就会产生新的“载体表现”,如字体、版式、载体介质、容器以及出版者、制作者等发生变化时都可能产生一个新的“载体表现”。目前的书目记录的著录都是建立在这一层面上的。

“载体表现”的属性包括:题名、责任说明、版本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载体形态、丛编说明、容器的形式和容载量、检索模式、检索限制、载体表现识别符等。

(4)单件(item)。

“单件”是“载体表现”的具体化,通常情况下,“单件”指的是一个单一的物理对象,如:单卷书,有时一个“单件”可由多个物理对象组成,如多卷书。就知识内容和载体形式来看,同一个“载体表现”的“单件”应该是相同的,但也不排除例外,如:某一个单件缺页或被图书馆装订。“单件”有点类似目前我们编目中的“复本”(copy)。

“单件”的属性包括:单件标识号、来源、状态、维护史等等。

下面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为例来说明“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的概念:“w”代表“work”、“e”代表“expression”、“m”代表“manifestation”、“i”代表“item”,数字下标表示序号,如:“e[,1]”表示第一种“内容表达”、“m[,2]”表示第二种“载体表现”。

w[,1]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1] the Eastern edition

m[,1] the print format of the Eastern edition

i[,1] a copy held by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i[,2] a copy hel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Library

i[,3] a copy autographed by a famous person

m[,2] the microfilm of the Eastern edition

i[,1] a copy held by …

e[,2] the Western edition

m[,1] the print format of the Western edition

i[,1] first copy held by Chicago Public Library

i[,2] second copy held by Chicago Public Library

m[,2] the microfilm of the Western edition

i[,1] a copy held by …

1.1.2 第二、三组实体及其属性。

第二组和第三组实体涉及的是传统编目的检索点(名称和主题),不是FRBR探讨的重点,是其延伸项目FRANAR(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Numbering of Authority Records)探讨的核心内容,本文从略。

1.2 实体间关系——四个层次的书目模型(4LBM)

打破传统编目中书目记录概念的单一性和平面性,FRBR构建了一个以“作品”为基础的具有层次结构的书目概念模型(见图1),该模型揭示了四个实体之间的层次关系,即:一个作品可以通过一种和多种“内容表达”来揭示,但一种“内容表达”揭示的只可能是一个作品(用单箭头);一个“内容表达”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载体表现”来体现,反之,一个“载体表现”也可以体现多个“内容表达”(用双箭头);一个“载体表现”可以具体化为多个“单件”,而一个“单件”只能体现一种“载体表现”。图中虚线上面的两层指的是智慧或艺术内容,属于抽象概念范畴,下面两层是体现这些内容的物理载体。“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单件”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图1 FRBR实体层次关系

FRBR这四个层次的概念模型是以作品为基础和核心延伸的,以文学名著Gone with the Wind为例(见图2),“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庄园小姐郝思嘉的爱情故事”即为“作品”,它可通过“小说”和“电影”两种“内容表达”方式来实现,在“小说”这一表达方式中,又有“原著”、“翻译著作”和“带评论性文字的版本”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电影”这一表达方式中,又有“原声片”和“译制片”(如:中文版本)两种版本,每一种“内容表达”方式可以用多种载体来体现,如“评注版”有印本书、光盘和联机PDF文档等多个“载体表现”,每一个“载体表现”又可以有多个“单件”,如:印本书有多个复本,有一个含作者签名,其他不含作者签名,等等。由此可见,每一个实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研究和分析这些关系与用户任务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是IFLA书目功能需求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用户任务及其国家级书目记录需求

1.2.1 用户任务(User Tasks)。

“实体——关系”模型提供了一种对数据需求进行系统分析的框架结构,数据需求涉及用户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所感兴趣的实体、属性和实体间关系,每一个“属性”和“关系”都可以与用户任务直接建立映射关系。用户任务包括:查询、辨别、选择、获取。“查询”指运用实体的属性或关系来满足用户的检索要求;“辨别”指用户要确认查找到的实体是否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实体,或是用户对多个相似实体进行区分的过程;“选择”指用户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选定符合自己要求的实体;“获取”指通过购买、借阅或电子传输等方式获取所需要的实体。前三项用户任务与四层书目模型中的前三个实体(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相关,后一项用户任务与“内容表达”和“单件”相关。根据每一任务关注的实体,将每一个任务分成四个子任务,如:可以将“查询”任务分成“查询——作品”、“查询——内容表达”、“查询——载体表现”、“查询——单件”等四个子任务,逐一分析实体的每一个属性和关系对于完成用户某一任务的相关性,就可以得出完成用户任务所必需的那些实体属性和关系,对于与所完成任务相关性不大的属性和关系予以排除或者作为可选项目,对于完成用户任务很重要的属性和关系就构成了国家级书目记录的基本要求。

图2 FRBR实体层次关系

1.2.2 国家级书目记录需求。

国家级书目记录的需求包括著录要素和组织要素两个方面。FRBR研究报告的第7章详细列出了核心级记录对各个要素的需求内容,如:对于“题名与责任者说明项”,核心级记录包括正题名(含分卷号、分卷名);并列题名;主要责任说明;对于“版本项”,核心级记录的要求是版本说明和附加版本说明,等等,由于本文重在探讨FRBR的创新之处,其他著录大项的需求内容在这里从略,如需详细了解,可以参见FRBR研究报告“7.3 Basic Level National Bibliographic Record”的内容。

2 对现行编目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2.1 对编目标准的冲击

2.1.1 ISBD和AACR。

FRBR直接影响到两大编目标准ISBD和AACR2的修订。ISBD的修订主要依据FRBR的第6和第7章,修改比较有限,主要是将与完成用户任务相关性不大的著录元素设为可选项目,同时考虑将FRBR的术语引入ISBD中。

AACR2受FRBR的影响要大一些,负责修订AACR2的Joint Steering Committee(JSC)对FRBR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以期在未来AACR3中体现FRBR的理念。未来的修订将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术语方面:根据FRBR的概念来更新AACR2中的名词术语;

(2)建立“作品”和“内容表达”层次的书目记录,解决长期以来争议不休的“内容”和“载体”问题;

(3)对第25章“统一题名”修订,增强统一题名的链接功能和汇集功能;

(4)探讨FRBR的“内容表达”方式和“载体表现”的部分属性来重新分析一般资料类型标识GMD(gerneral material designators)。

2.1.2 MARC。

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络发展和MARC标准办公室(the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MARC Standards Office,简称NDMSO)从FRBR模型、AACR的编目模型以及用户任务三个方面对MARC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之一“MARC21书目和馆藏格式的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MARC 21 Bibliographic and Holdings Formats)对FRBR与MARC格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详细的映射表:“Mapping of FRBR to MARC Data Elements”和“Mapping of MARC Data Elements to FRBR”,研究结果表明FRBR模型与MARC之间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但是约有1/3的MARC字段在FRBR模型之外,所以有必要扩展FRBR,增加新的实体和关系,另一方面,FRBR模型为MARC格式的修订,特别是在揭示“内容表达”和“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些启示。如果要把现有的书目数据转换成FRBR结构的记录,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2.2 对书目结构的影响

目前编目规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手头的文献来著录(见AACR2 0.24),是对“载体表现”如:图书、连续出版物、地图、乐谱、电子资源等的描述,也就是说,载体是著录的基础,对于同一个作品可能有多条单独的记录,而现有编目规则又无法系统地揭示书目元素之间的关系,这种书目结构很难满足用户对检索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因为用户检索的关注点是作品和其表达形式,而不是其载体形态,因此这种基于载体构建记录的单一结构必须改变,也就是说,应该从以载体为基础转向以作品为基础来创建书目记录。

FRBR结构基于作品来建立记录,即:为不同载体形态的同一作品建立一个高层次的记录,再将该记录与其相关的低层次的记录链接,这样每一个著录实体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作品内容相互关联的,以莎士比亚的“Hamlet”为例,这一个作品在OCLC的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有近2700条记录,依据FRBR,可以为“Hamlet”这一作品建立一条记录,并将它与其他版本,如:译著、大字本、电子版、评注版等链接,这样不同语言和形式的“Hamlet”就可以以“作品”为核心聚合在一起,便于用户浏览和选择所需资源。

3 FRBR的应用

作为一个理论性的概念模型,它对于图书馆和用户的应用价值在哪里?图书馆是否有可能将现存的书目数据库转换成FRBR模式的数据库?这种转换是否能够使最终用户受益?

自FRBR出台以来,IFLA都在积极倡导它的实施,图书馆界也在积极探讨其应用价值,目前,其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图书馆。最早体现FRBR理念的是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AustLit(Australian Literature Gateway)项目,该项目依据FRBR的概念模型建立了揭示其文学作品的网关AustLit;在编目软件方面,丹麦开发了基于FRBR的编目客户端VisualCat(用XML/RDF);在OPAC方面,VTLS公司开发了基于FRBR的OPAC Virtua;在Web联合目录方面,RLG的RedLightGreen项目体现了FRBR的思想;对FRBR研究较深入的是OCLC,OCLC从2001年就开始致力于FRBR及其应用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FRBR的原型系统——FictionFinder,对WorldCat中的250万条小说记录进行浏览和检索,另外还以Tobias Smollett的“Humphry Clinker”为实例来分析是否书目记录中的信息能够体现FRBR的实体和属性,此外,还公布了一个将书目记录转换成FRBR模式的算法“FRBR Work-Set Algorithm”,该算法可免费获取(地址为:http://www.oclc.org/research/software/frbr/default.htm),OCLC把这种数据转换称为FRBR化(FRBRization),同时,OCLC的研究人员还以WorldCat的1000条书目记录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重要的结论:

(1)WorldCat中的4700万条记录(统计截至到2001年12月)揭示的是3200万个著作;

(2)平均每个著作有1.5种载体形态;

(3)大约80%的著作只有一个单一载体形态;

(4)99%的作品有7种或7种以下的载体形态,只有1%的作品有8个以上的载体形态。

OCLC的统计研究让我们对书目数据库FRBR化的可能性和难度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首先,转换的工作量不像我们预想的那么大,因为80%的文献只有一种载体表现,转换相对简单,另外的20%(通常都是较流行和较重要的资料)将是转换的难点和重点,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这部分资料上。

4 结语

FRBR的理念及其概念模型为我们重新审视图书馆的编目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得以推广和应用,必将对用户和编目员产生深刻影响。

对于用户而言,执行一次检索就可以获取所有相关资源,便于用户识别和选择资源。对于编目员而言,基于FRBR模型编目,书目著录信息,特别是主题和分类很容易被同一作品的不同载体形态的记录所利用,这样将会大大节省编目开支,提高编目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作品来聚合书目大大简化了数据库的组织和检索,是未来系统设计应该考虑的方向。

尽管FRBR从概念模型到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基于FRBR理念来实现国际书目控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沿袭了一百多年的编目理论和实践必将会被重新检视。

标签:;  ;  ;  ;  ;  

IFLA书目记录(FRBR)功能要求的初步研究_用户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