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四项预测产后出血的检验分析论文_成颖

成颖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剖宫产患者给予凝血四项检测后对于产后出血表现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实验观察组;同时间段选择1000例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作为实验对照组;对于两组研究对象于临床展开凝血四项检查,就检查结果展开分析。结果:同对照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前凝血四项指标进行对比,分娩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观察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前凝血四项指标进行对比,分娩后FIB呈现出明显降低,APTT以及PT水平显著提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TT水平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同对照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后APTT、PT以及FIB水平对比,观察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验人员合理选择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对剖宫产患者进行诊断,对于产后出血能够获得对应预测效果,从而证明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应用可行性。

【关键词】孕妇剖宫产;凝血四项;产后出血;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138-02

医院众多产科并发症中,产后出血属于发生率较为显著的一种,导致出现此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主要集中于宫缩乏力、胎盘残留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方面[1]。通过对患者实施凝血四项检查,针对患者凝血功能可以进行充分反映,对于患者体内表现出的凝血功能状况可以进行对应了解。本次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对剖宫产患者给予凝血四项诊断的临床价值,以对产后出血进行有效预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实验观察组;同时间段选择1000例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作为实验对照组;观察组(1000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5岁~39岁,平均年龄为(28.35±1.25)岁;对照组(1000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6岁~41岁,平均年龄为(29.23±1.31)岁;观察对比两组检测对象的年龄,最终发现无明显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以及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在进入医院后,于分娩前2d以及分娩后1d,合理完成静脉采血工作,之后准备对两组研究对象展开凝血四项检查工作,主要利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展开。检测指标主要包括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以及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正常值判断标准为:PT:11s≤结果≤17s,异常为同正常对照时间比较,超出3s;TT:14.1s≤结果≤20.1s,异常为同正常对照时间比较,超出3s;FIB:2g/L≤结果≤6g/L;APTT:21.9s≤结果≤37.9s,异常为同正常对照时间比较,超出10s[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以及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两组两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以及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检测结果展开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凝血四项指标)以x-±s形式合理展开t检验,最终P<0.05为差异表现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同对照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前凝血四项指标进行对比,分娩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观察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前凝血四项指标进行对比,分娩后FIB呈现出明显降低,APTT以及PT水平显著提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TT水平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同对照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后APTT、PT以及FIB水平对比,观察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见表。

表 两组两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以及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凝血四项指标临床对比(x-±s)

3.讨论

凝血四项作为一种测试指标,针对凝血系统以及机体止血可以充分反映,当前于诸多出血性疾病诊断期间获得广泛应用[3]。对于妊娠患者而言,凝血因子水平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从而使得血液促凝因子水平呈现出一定程度提升,使得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抗凝水平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从而使得患者表现出血液高凝状态的现象,最终对机体进行保护,确保在患者分娩期间,对胎盘早剥可以有效促进,可以将子宫尽早修复,从而对于创面的快速愈合进行促进[4]。

但是具体在剖宫产期间,受到不良影响后,会使得患者呈现出组织损伤的现象,此种情形下,会表现出增加组织凝血酶促凝类物质并且呈现出凝血因子消耗的现象,进而呈现出产后出血现象,更为严重会表现出弥漫性血管内出血的情况[5]。

具体在实施凝血四项诊断期间,对于PT其可以对外源性凝血系统进行反映,APTT可以对内源性凝血系统进行反映;TT可以对患者血液中是否表现出肝肾类抗凝物质等物质进行反映,FIB可以对凝血酶活性进行反映。本次研究中,对于两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以及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于临床展开凝血四项检查,对比检查结果发现,同对照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前凝血四项指标进行对比,分娩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观察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前凝血四项指标进行对比,分娩后FIB呈现出明显降低,APTT以及PT水平显著提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TT水平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同对照组剖宫产非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后APTT、PT以及FIB水平对比,观察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从而可说明凝血四项诊断工作的开展价值。

综上所述,检验人员合理选择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对剖宫产患者进行诊断,对于产后出血能够获得对应预测效果,从而对于预防措施的研究能够提供依据,对分娩患者生命安全做出保证。

【参考文献】

[1]袁光勇.不同等级高危妊娠患者凝血四项和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1):3250-3251.

[2]庄凤云,唐宁.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四项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7):25-26.

[3]张淑敏.凝血功能四项以及血小板检测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09):1564-1565.

[4]陈小婷,林艳萍,林灿英.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四项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09):52-53.

[5]徐苏娟,许烨,许鹏飞.剖宫产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5,55(20):72-73.

论文作者:成颖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四项预测产后出血的检验分析论文_成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