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风险的根源_金融论文

论金融风险的根源_金融论文

论金融风险的根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根源论文,金融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金融风险事故频频爆发,已引起经济理论家和经济管理者的普遍关注。首先是1978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出现“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一天内下跌23%,一周内累计下跌31%,市场价值损失总计达1万亿美元。随后,1988年的东京股市暴跌,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5月发生的东南亚货币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思考,金融风险是如何产生的?应采取什么办法来防范?我们认为,金融风险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本文主要探讨深层次的、基本的原因。

金融风险的根源之一:货币资金运动与商品运动相脱节

金融资产表现为累积的货币或准货币。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价值的一般代表,是为方便商品交换而产生的交换媒介和流通手段。货币资金的运动应是商品运动的反映,并受商品运动的制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货币资金运动逐渐与商品运动相脱离。这种脱离主要表现在:社会货币资金的规模已急剧扩大,资金运动形式也多样化,货币资金的运动逐渐具有自身的规律;现代资金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逐渐形成;新型金融商品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金融业成为一个庞大的、在国民经济中起重大作用的独立部门;货币金融资产的价值量及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商品市场的价值量及其增长速度;金融资产的交易额远远大于商品市场的交易额;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相互影响和关联程度趋于减弱;越来越多的货币资金从生产领域脱离出来,成为只在金融市场上运营和牟利的金融资产,不妨称这部分货币资金为纯金融资产。纯金融资产的产生,进一步表明货币资金的运动越来越与商品运动相脱离。

纯金融资产从商品流通手段中游离出来,对商品流通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流通领域会吸收一定量的新的货币充当自己的流通手段。但游离出来的纯金融资产失去了与商品价值及使用价值的联系,失去了商品交换的基础,造成了自身价值的虚拟。这种虚拟价值的资产由于没有与一定量的商品相联系,不受现实价值量的约束,因而其虚拟的价值量可以大幅度地上下波动。纯金融资产与作为商品流通手段的货币资金虽然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流通方式,但其外貌是一样的,代表的价值量和购买力是一样的,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注定了它们必然会互相影响。大量的纯金融资产转变为商品流通手段,必然会引起货币流通量的膨胀和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货币购买力的变动、货币流通及商品流通的变化也常常严重地影响纯金融资产的价值,并进而影响所有金融资产的价值。金融市场自身因素的变化当然也会引起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由于纯金融资产虚拟的价值不受现实商品价值量的约束,金融资产价值量的变动幅度可能会相当大,这就造成了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根源之二:现代货币采取了纸币和信用货币的形式

在金本位制条件下,货币资金的价值受黄金本身价值的约束,波动的幅度是有限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纸币与黄金挂钩,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在一定程度上仍受黄金价值量的制约,金融资产价值的波动幅度仍然是有限的。所以,在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金融风险的程度不是很高,因此未能引起金融经营者和金融管理者的重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纸币与黄金彻底断绝了关系,纸币不再以黄金为基础,货币自身不再含有价值量而仅仅成为价值的符号,因而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变动也完全失去了制约,变动的幅度可能会是惊人的。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变动,必然导致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参数的变动,从而引起连锁反映,触发金融风险。

现代货币的另一种形式是信用货币。由于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信用货币的绝对量要远远大于流通中的纸币量,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银行结算和信用卡的普遍使用,使现实纸币的流通仅仅限于零星的商品买卖,信用货币成为现代货币的主体。信用货币表现为各种支票、汇票、本票和债券,它们既是支付工具,也是流通手段。现代银行网络的密布和电信技术在结算业务中的应用,造成信用货币的广泛使用和信用货币量的极度膨胀,支付锁链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方面节约了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隐藏着爆发货币及信用危机的可能性,因为信用货币经过结算抵消后的余额有时是需要以现实货币来支付的。由于现代信用货币的结算业务高度集中,结算机构的现实货币支付准备量被普遍地压缩到最低限度,在此情况下,一旦遇到经济衰退和商业危机,现金货币准备量不能满足支付需要,支付链条的某一环节就要发生断裂,并发生连锁性反映,严重动摇信用基础,引起货币及信用的危机。此时,本来作为进行结帐清算的观念上的计算货币,也要用现实的货币来支付,造成货币短缺。货币愈短缺,信用危机就愈严重,反过来又进一步引起货币的短缺。深陷货币流动性不足陷阱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常常是告贷无门,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其资产,蒙受重大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由于此时社会上货币的严重短缺,造成资产即使低价出售也极为困难,束手无策的经济单位只有破产。

金融风险的根源之三:经济虚拟化

经济的虚拟化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虚拟经济的存在,他在《资本论》中写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5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还认为虚拟资本的运动与现实资本没有关系,“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虚拟资本是和现实资本相对而言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职能的资本,是真正存在的资本,它表现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形式。虚拟资本则不同,它往往以有价证券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并不是真正存在的资本,而是虚假的、幻想的资本。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也不能作为价值符号,更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只是在它的所有者看来,它能够带来收入,似乎就是资本,但从实质上说,它并不是资本,只是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从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的关系上看,虽然在有的情况下,虚拟资本数量与价格的变化可能会反映出现实资本数量与价值的变化,但在通常情况下,虚拟资本的运动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资本的运动,虚拟资本数量与价格的变动幅度和频繁程度要远远大于现实资本。以日本为例,1986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股票价格已经相当于该企业收益的300倍以上, 御苑和皇居的地价甚至超过了美国整个加利福尼亚州的地价。1985~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成交额由183万亿日元上升到326万亿日元,同期,私人地产交易额从742万亿日元增至1218万亿日元。 泡沫经济的急剧膨胀是导致1988年日本东京股市暴跌的直接原因。

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虚拟资本数量急剧增长、虚拟资本表现形式增多、虚拟资本交易量扩大和经济虚拟化程度加强的情况,原因何在呢?首先,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大力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并主要依靠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使政府债券的数量空前膨胀。同时,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是西方国家调控金融市场的常用手段,政府债券也是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工具,政府债券的交易量十分巨大且仍在增长。其次,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为扩大生产和扩张业务,越来越重视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债券融资已取代银行贷款成为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一些大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还发行了大量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和短期商业票据,公司债券市场高度膨胀,债券交易非常活跃。第三,随着股份公司成为稳定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西方国家原来的许多家族式企业和合伙企业逐渐转变成股份制企业,新建企业普遍采取股份制方式,原有的股份制企业也不断地增招大量新股,公司股票已经彻底地分散化和社会化,股票交易量巨大。第四,7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迅速,在商品期货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国债期货、外汇期货、股价指数期货、货币期权与掉期等金融衍生商品纷纷产生并获得迅速发展,交易额十分巨大,对金融市场有强大的影响。金融衍生商品均是人为的、虚拟的商品,其价值是预期收益的资本化,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大都是博弈性交易,与实际商品的生产和贸易毫无关系,是典型的虚拟资本交易。第五,伴随着虚拟资本的迅猛发展,大批的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共同基金等各种经营虚拟资本的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出来,原来的商业银行也纷纷涉足证券及其衍生商品市场,整个金融业规模扩大,机构众多,交易活跃,控制着巨额资本,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很大比例,国民经济中渗透了虚拟资本的影响。第六,不仅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投机资本涌入商品市场和生产领域,抬高某些特殊商品如土地、房产、工艺品的价格,转包某些生产项目和生产过程,从而造成这些商品价格和生产费用的虚拟,进一步扩大了经济虚拟化的范围和程度。

虚拟资本数量的急剧增长和经济虚拟化的发展,是经济高度发达、高度成熟的必然结果。经济高度发达和成熟之后,一方面,经济增长率一般会降低,各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饱和,投资、生产和销售困难,产业资本利润回报率降低,一部分产业资本成为过剩资本,从各生产及贸易领域退出,从事短期金融投机活动;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中的居民长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要进行投资活动,从整个社会来看,居民投资的总额是相当巨大的。此外,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如年金协会、基金会等机构也将其积累的货币资金投入金融市场增值,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虚拟化,对经济发展来说有利也有弊。从有利方面看,证券市场提供了资金自由融通的理想场所,为企业融取资金、投资者进行投资提供了方便,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了资本集中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期货和期权市场为从事生产、贸易和投资的企业提供了转移风险、进行保值的手段,有利于企业稳定经营。可见,虚拟经济的存在在一定时期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但是,经济虚拟化常常引发过度投机、金融风险和大量资本在博弈中浪费等问题,泡沫经济的破灭往往造成巨额财产损失,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信用、流通和生产造成伤害。

金融风险的根源之四:金融市场自身的波动性

金融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力量决定交易数量与价格的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则价格降低,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则价格攀升,供给量与需求量相当时才能形成稳定的均衡价格。资金市场上,在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力量的作用下,形成均衡的利率和信贷数量;外汇市场上,在外汇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力量的作用下,形成均衡的外汇比价和交易量。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动和调整过程。但是,均衡状态是暂时的、特殊的情况,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处于经常性的变动和调整状态中,因而市场价格也必然随时随地在变化。这种经常性的价格调整,是任何市场上都存在的必然的、正常的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市场机制就是要通过价格波动来实现对经济运行和资源分配的调节。只要市场是竞争性市场,交易者不能左右市场价格,那么价格的变动就会给市场交易者带来风险,即市场风险,这在任何市场上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已。

资金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各种长短期借贷资金,交易的价格表现为利率。商业银行是资金市场的主要交易者,它广泛地吸收社会存款再贷放给工商企业或消费者,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存款利率,存贷款利率一般根据市场情况发生变动,存款和贷款利息的差额就是银行利润。在竞争性的资金市场上,银行与存款者及贷款者在进行存贷款交易时依据的是当时的市场均衡利率,而交易完成后,市场利率可能会发生变动,从而给交易者造成风险。银行在吸收了存款之后,必须尽快贷出,如不能及时贷出,利率下降时银行受损,利率上升时则银行受益;对存、贷款者而言,如利率上升则存款者受损而贷款者受益,如利率下降则存款者受益而贷款者受损,这就是利率风险。

外汇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各种外币资金,交易的价格表现为汇率。外汇银行和进出口商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进口商需要购买外汇,出口商需要出售外汇,外汇银行既收购外汇又出售外汇,从中赚取差价。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外汇的买卖价格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交易者只能按照市场均衡价格来买卖,卖出价一般稍高于买入价,差额部分是外汇银行的利润。外汇银行在买进一定量的某种外汇之后,如不能及时加价卖出,汇价下降时则银行受损,汇价上升时则银行受益;进口商在买入外汇后汇价上升则受益,在买入外汇后汇价下降或在汇价上升前没有及时买入,则遭受损失;出口商在汇价下降前或汇价上升后卖出外汇则受益,在汇价下降后或汇价上升前卖出外汇则受损,这就是汇率风险。

在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商品市场上,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风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证券和金融衍生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直接地决定了交易者的收益和损失。由于该类市场的商品是虚拟资本或虚拟商品,也由于大量投机资本的参与,市场的波动性在这里被充分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出来。金融机构需保持大量的有价证券作为流动性准备,但在信用恶化的时候,证券价格往往大幅度下跌,从而不仅遭受证券价格风险损失,而且引起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特别是在期货等金融衍生商品市场上,交易者只交付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从事巨额交易,由此引起的巨额损益也完全取决于市场价格的变动,交易者似乎是在利用市场的波动性进行赌博。显而易见,市场经济固有的波动性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根源。

金融风险的根源之五:信用和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不严

借贷活动是货币资金的所有者以全额归还并附加利息为条件,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货币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借入者的行为。信用的原始意义是当事人在借贷活动中的履约态度和履约能力。鉴于信用在借贷活动中的极端重要性,人们又把借贷关系本身称为信用,把维持信贷活动正常进行的制度叫作信用制度。

信用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一般表现为赊销、预付款、商业票据等形式;银行信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及它们对工商企业、社会居民提供的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体形式,一般表现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债券和流通银行票据等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都对现代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信用本身也存在着天然的脆弱性。就商业信用来说,它严重依赖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只有工商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过程畅通无阻,资金回流正常,财务状况良好,企业之间才愿意提供信用,一旦企业生产与销售发生困难,财务状况不良,信用就受到破坏。越是在需要信用的时候,越是不能得到信用,而且以前的信用关系也会受到破坏,商业票据不能正常流通,使本来就短缺的货币资金显得更加紧缺,支付越来越困难。银行信用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而且由于银行社会联系的广泛性,问题的严重性就更大。银行的自有资本量是相当有限的,银行的大部分资金是储户的存款,如果在经济萧条时期银行呆帐大量增加,准备金不足以应付存款的提取,银行信用就受到破坏,严重时会导致银行的破产,从而引起连锁性的、社会性的风险事故。

为克服信用的脆弱性,世界各国都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信用监管制度。就对银行信用的监管来说,各国政府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注册条件、资本充足率、清偿能力、准备金比率、业务活动、存款保险等方面都有多许具体的规定,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稽核,以图保证银行信用的可靠性。尽管如此,银行信用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事故和倒闭事件不断发生。大致说来,信用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信用也随之呈现出膨胀和紧缩的周期性交替。在经济波动剧烈的情况下,信用的猛烈扩张与猛烈收缩常常造成货币信用的严重危机。信用制度和信用监管能够防范和缓解一般性经济衰退情况下的信用危机,但不能阻挡严重的信用破产。80年代末美国银行业的严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见下表)。数百家银行的破产和救助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付出了惨重代价。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威廉·赛德曼和斯坦福大学金融专家丹·布拉姆认为,如果美国银行继续像储蓄与贷款协会那样恶化下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会很快耗尽其132亿美元的保险基金。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银行业危机

19861987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破 产 145 203 221207169127

122

有问题的 148415751406

1109

1046

1090

863

(资料来源: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5~1993。)

第二,由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以及工商企业之间资金往来极为密切,相互信用与利益紧密交织,信用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连锁网络,这个网络上的任何一环即使是偶发的破坏都势必会引起连锁反映,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因受到牵连而陷于危机之中。信用的广泛连锁性是信用脆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信用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处于经常性的变化之中,这使人们对信用的准确把握非常困难。例如,债券发行公司可以按照监管规定公布其财务状况,但其未来财务状况,特别是偿还期的财务状况无论如何仍然是未知的,即使有抵押品,抵押品的未来价值也是不能绝对肯定的。信用评估也只能是对信用现状进行评估,而难以准确预测未来的信用变动。信用状况的多变性使信用风险始终存在。

第四,金融业的创新活动不断地突破信用监管制度,削弱了金融当局的监测能力。主要表现在:大量新金融工具,如自动可转让支付命令、浮息票据、货币市场互惠基金等流动性资产的出现,使传统的货币概念和测量口径渐趋失效,货币总量与信贷总量的监控难度加大;商业银行日益涉足投资业务,大量发展表外业务,资本流动大量地通过资本市场而绕过信贷途径,使银行信用管理所要求的法定准备金、资本充足比率等指标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新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创新的金融工具已直接具有信贷扩张能力,传统的信贷总量测量和控制方法受到挑战;金融衍生商品虽可以被用作风险管理工具,但它们本身又包含着破坏力巨大的潜在风险,运用不当会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例如,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分行经理尼克·利森大量购买日经股价指数期货造成10亿美元的损失,因而被迫宣布破产。

第五,金融业在国际范围内的过度竞争,使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降低放款利率。在市场效率提高、交易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大量投机资本对利率、汇率等市场变量的敏感性大大提高,金融资产价格的易变性加剧。鉴于传统业务的竞争激烈和利润微薄,许多金融机构不得不越来越重视发展高风险业务,以图取得较高收益,从而使金融机构放弃稳健原则,增大风险暴露。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和脱媒趋势,使许多信誉较高的大公司转向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银行只好转向信誉较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从而使其资产质量下降,经营风险加大。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的某些表外业务如担保、承兑、贷款出售、支持性信用证、保付代理等业务,虽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但又可能转化为真实负债,从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第六,各国对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贴现窗口、银行救助等安全保护网淡化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在社会上形成了大金融机构不能倒闭的广泛信念,债权人和存款者忽视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助长了大金融机构的冒险经营冲动。深谙华尔街金融业务的美国金融分析家亨利·考夫曼说:“我们正逐渐趋向一种信用得不到保证的金融制度。30年代,当存款保险由立法规定之后,我们就开始朝这个方向发展了。考虑到当时的金融灾难,这个保险措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它把金融机构的债权人(也就是存款人)和机构本身之间的约束性联系取消了。它用管制者取代了债权人,但是管制者在确定、加强信用标准上的各种努力都显然不足。而同时,各存款机构在保护伞下营业,以差别极小的利率和肯定不反映它们之间信用质量差别的利息成本吸引着资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都按固定利率估算存款保险价格,而不论一个银行的证券资产有什么样的方向,这就增加了风险对于有保险的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谨慎的风险最少的银行得付出高于一般保险费的代价,来为比它们更乐于冒险的弟兄们保险。这类的诱惑可能和其他原因一样,使银行在近年来给人以跳摇摆舞的感觉,完全不同于它们细心、谨慎、可靠、稳定、安全的历史形象。”

第七,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使各国市场的依赖性和传导性加强,国内的信用安全常常被国际市场所冲击。国际游资的规模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这种投机性极强的短期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频繁流动,严重影响着各国金融市场行情的急涨急落,极易加剧金融市场动荡,造成金融信用的危机。

由以上可见,信用和信用制度的脆弱性,也是金融风险的根源之一。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金融风险的根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