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性文献回顾法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与展望论文

基于系统性文献回顾法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与展望

张玉磊1,2,郑 奕 2,3,罗嘉文2,4,张光宇2,3

(1.广东工业大学人事处;2.广东工业大学创新理论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3.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4.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 以国内2003—2019年的179篇文献为样本,使用系统性文献回顾(SLR) 和内容分析法探索和总结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现状及其知识结构,分析现有研究的缺失并尝试寻找未来的研究趋势。研究发现: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结构由9个部分构成一个“2W(what,why)1H(how)”的主题研究框架;从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分别总结阻碍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因素及其提升对策建议;从研究知识模块、研究切入角度和研究趋势拓展3个方面解剖现有知识断层,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价值链;系统性文献回顾;2W1H框架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科研机构特区”,是适应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而出现的新的研发组织形式。与传统研发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在产学研金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加速、科技型企业孵化、引进创新人才和高端人才集聚方面有明显优势。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新型研发机构已成长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新动力源,这种新的实践模式和组织已得到学术界的深度关注,2003年至2019年的17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这种新理论新实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目前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中,科学规范地探索该领域证据基础,并细致描绘评估现状,从而总结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框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全面梳理和分析该领域179篇与新型研发机构密切相关的文献基础上,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SLR)方法和内容分析法,归总当前的研究成果,构建新型研发机构的2W1H知识框架,深入研判和分析其研究进展,并从新型研发机构的2W(what,why)1H(how)知识框架中总结现有研究空缺和知识断层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系统性文献回顾(SLR)法是当今学界较为认可的一种文献回顾方法。该方法本着透明和追溯的原则,采用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步骤对某一领域的已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评估,具有客观、清晰、严谨和公开等优点,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就某一特定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本文将采取SLR方法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现有文献成果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程序如图1所示。

从中国知网、万方等具有较高权威性的数据库共检索到230篇文献,为了确保所搜索的文献与研究内容相关,本文对搜索到的230篇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筛选标准如下:第一,文献内容必须与新型研发机构有关;第二,文献必须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一定的概念界定。不符合以上标准的文献,将被剔除。经筛选,剔除了51篇文献,剩余179篇文献为本研究的样本文献。运用NVivo软件对179篇样本文献的概念、案例、方法、理论和政策建议等几大方面进行编码,接着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并构建和形成本文的研究框架,最后根据研究框架的内容发现现有文献的知识断层,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图1 新型研发机构的SLR研究程序

2 数据结果与统计分析

2.1 发文量统计

从图2可看出,2003年至2019年4月,共有179篇新型研发机构论文发表。其中,最早的一篇论文发表于2012年,2012年和2013年的新型研发机构论文发表量分别为7篇和4篇,数量较少;在2014年以后,每个完整年度的论文发表量皆保持在20篇以上。这意味着学术界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关注正在逐年上升,新型研发机构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图2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研究论文年度分布

2.2 文献来源

截止到2019年4月,学者们曾在期刊、报纸、硕士论文、国内会议4种载体上分别发表过有关新型研发机构的文献。样本文献中,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146篇,占了全部文献数量的81.56%;报纸、硕士论文、国内会议等载体上的文献数量分别为29篇、8篇、1篇。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主要被刊登在了期刊上。

在刊登样本文献的期刊中,《广东科技》《科技管理研究》《安徽科技》分别刊登了27篇、17篇、11篇,占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期刊文献总数的37.67%;其他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数量皆在7篇以下。由此可见,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相对集中在个别期刊中。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酸低氧二硫化钼的制备方法,具体为:首先将钼精矿在盐酸和硝酸中浸出、搅拌,过滤,然后将滤饼在盐酸和氢氟酸中继续浸出、搅拌,过滤,最后对滤饼用氨水和清水依次进行洗涤,并干燥,即得到低酸低氧二硫化钼。相较于一般方法,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二硫化钼,其酸值与氧化钼含量均大幅度降低,提高了二硫化钼的质量,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2.3 发表机构

本文对样本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后发现,共有来自25个机构的作者发表过与新型研发机构相关的论文。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发文数量最多,分别为12篇、7篇和6篇。该数据从侧面反映了这3家机构在该研究领域有着持续的研究力量投入和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发表数量在3篇以上的机构共有10个,占样本文献研究机构的40%,这些机构总共发文45篇,占样本文献总数的25.14%,可被看作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中坚力量。

从三方合作的层面来看,全国农技中心拥有海量的农业数据资源。以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为例,目前已经连通全国31个省级植保站和1030个病虫害测报区域站,积累了近20年的测报观测数据,共有210多万张表以及3200多万条数据。

2.4 论文类型

许德音等[1]认为,论文分为6种类型:规范类、概念类、文献类、描述类、定性经验类和实证类;这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分类方法。本文通过分类统计,发现在样本文献中,属于描述类和规范类的分别有87篇和56篇,分别占了样本文献总数的48.60%和31.28%;属于概念类、实证类、文献类和定性经验类的分别是23篇、6篇、1篇和0篇;剩下的6篇论文无法归入上述的任何一种类型,因此视为其他类型。可以看出,已有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论文涵盖了大多数论文类型,描述类是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3.抓住调查研究的纲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因素。此次调查研究紧紧围绕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存在的平均主义问题展开,抓住了人民公社的要害问题。

3 主题分析及成果回顾

3.1 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框架

对179篇样本文献的内容逐一编码后,可将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结构归纳为九大类: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内涵及其演化、组织模式、本质特征、管理体制、绩效评价、运行机制、功能定位,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成长的政策建议。新型研发机构的2W1H的研究框架及其九大知识模块见图3所示。

图3 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框架

3.2 新型研发机构是什么(what)

3.2.1 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演化

学界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内涵没有形成明确和统一的界定。2003年,林强等[2]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为典型案例,首次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四不像”的形象定位:区别于传统的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是“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还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的“四不像”单位。自此,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解读,如孙伟等[3]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为案例,深入剖析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并提出了“综合创新体”的模型;朱建军等[4]在总结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和组建方式基础上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具备聚焦技术、市场运作,集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等特征;李栋亮[5]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企业化运作模式,运行机制灵活多样,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于一体的研发机构;刘彤等[6]认为新型科研机构指的是放眼国际前沿,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己任,聚集顶尖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运作,掌握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话语权的领军型创新机构;谈力等[7]、邹润榕[8]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多主体投资、多模式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从事科研活动,自负盈亏的新型组织;苟尤钊等[9]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处于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空白地带或两者杂交体的一种研发机构。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4 h与术后1周疼痛情况,均采用视觉模拟疼痛[8-9](visual analogue pain,VAS)评分法进行评价,其中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有剧烈疼痛感存在。

广东省科技厅分别于2015年、2017年颁布的《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和相关申报通知中明确了该机构的内涵定义和特征:新型研发机构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独立法人组织,具备多投资主体、自主经营能力、独立核算功能,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培养和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独树一帜[10]

在广东省科技厅对新型研发机构内涵和定义的官方解读基础上,借鉴诸多学者的相关概念后,本文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定义为:以产学研为内核,多主体投资、多主体构成,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对分散化知识进行链接式融通,联结科技和经济的集成式创新的新型法人组织。未来,新型研发机构将向独立法人方向发展,以一种区别于现有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的新的法人身份出现,将依法独立具备民事权利行为能力并承担民事义务。明确的法人身份有助于赋予其职权范围、职能及其法律地位,同时匹配相应的制度支持和政策扶持,以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详见图4)。

图4 新型研发机构概念的演化

3.2.2 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模式分类

《星火》所刊发的作品,不仅被《小说月报》《散文选刊》《诗选刊》等各种文学选刊大量转载,还多次被《新华文摘》《特别关注》等权威性或发行量很突出的综合性社会文化类选刊转载。

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的探讨随着实践深入的总结而拓展。国外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企业与企业联合的研发联盟、校企研发联盟和以高校-企业-政府(U-I-G)联盟建立的三螺旋模型(the triple helix model,TH model)。国内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按建设主体分的高校主导型、科研机构主导型、社会法人主导型和联盟组织共建型;按机构性质分的民办非企业方式、事业单位模式、股份企业化方式、非法人研发机构等类型;按过程分的研究合作建设、组织管理、合作研发、合作服务模式等[5,7,11-14]。谭舒海[15]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对广东省2017年39家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技术人员及其分布进行分析、整理,对新型研发机构提出新的组织模式分类:承上型组织模式、启下型组织模式以及承上启下型组织模式,并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模式分类模型及其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归纳出3个影响因素:核心知识掌握者的管理能力、组织内部的学习能力以及组织内部对模糊的容忍程度。这一视角加深了学者对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模式的理解。

(5)转换桥。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换桥,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通过新型研发机构这个桥梁来打通。

现有研究中对新型研发机构本质特征的归纳可总结为如下7个关键词:

(1)黏合剂。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黏合剂,黏合着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其主要功能便是灵活运用机构的核心知识,将知识创新与产品创新融合在一起,打通创新价值链各环节,使其跨越“死亡之谷”,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条完整的创新价值链。

(2)聚宝盆。新型研发机构是知识、技术、人才的“聚宝盆”,引进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吸纳多元化的科研知识、整合社会资本与科研资源。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组织内部,应该形成充满活力的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相互合作,提高机构的科研效率,促进其螺旋式上升。

全范围内中点电位平衡的三电平变换器调制策略//姜卫东,王培侠,王金平,张学威,翟飞//(21):145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同时出台配套政策法规,用法律形式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性质,界定新型研发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并由政府赋予新型研发机构合理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定位,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在市场经济地位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保障其在发展过程中受法律保护并有法可依[21,43]。第二,加大扶持力度,保障政策和资金来源。政府部门应充分调研当地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初期,给予稳定的启动经费支持;在快速成长期,为激励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市场化竞争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运用普惠性政策和资金后期补助政策刺激其创新服务活动形成产业化和市场化。其他政策扶持包括科技成果处置权下放、完善政府对新型研发机构财政资助体系以确保满足相关机构能获得稳定、持续的资助,以及人才引进、薪酬奖励方面的扶持和鼓励政策等[7,21]。第三,搭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体系。由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将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看待,积极协调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参与方的利益,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培育适宜新型研发机构生长的环境和土壤。鼓励探索,营造勇于创新、允许失败、合理容错的创新氛围,遵循科技创新基本规律,重视新型研发机构的成功经验积累,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多技术路线发展,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对接的创新格局。

3.2.3 新型研发机构的本质特征

(6)桥头堡。新型研发机构是一个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开放地聚集国际高端人才,集经济领域和研发领域于一体的桥头堡。

(7)动力源。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12-13,15-21]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其中,进化与适应观是最具有生物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3.2.4 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研究是新型研发机构知识领域的一个空白区域和知识断层区,国内学者于2014年才开始涉足,目前仅仅停留在评价指标的探讨,而通过数据获取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十分匮乏。国内学者大多参考国外评价体系,在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建构上以结果类指标(如经济效益、服务水平和投入产出等)和过程指标为主;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方法较为单一。此外,有学者借鉴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和中等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绩效评价方法,对平台的子系统及其构成元素进行验证,设计涵盖行为态度、运行过程和产出结果的绩效评价体系[6,22-24]

3.2.5 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

(3)实验田。新型研发机构能吸纳优秀人力资源,为延续人口红利期提供了空间;为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另劈新路,成为科技体制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田。

(1)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3 d内,每隔2 h测温1次,此后每隔4 h测温1次,温度下降阶段每8 h测温1次。一般在14 d后可停止测温;或温度梯度<20 ℃时,可停止测温。

3.2.6 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领域。董建中等[30]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最具特色的机制体制是民办官助,在研发模式上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联通成为一个体系的特点有助于开拓科技与产业化融合的新途径。苟尤钊等[9]以华大基因为典型案例,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新型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华大基因的成就与其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开发体制有密切关联。学界普遍认同新型研发机构协同运行机制是用人机制、收益机制、考核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与运作机制的耦合[28]。其他研究者们主要聚焦新型研发机构的治理机制、联动机制、激励和考核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风险防控机制等[7,9,28,31-34]

一次错身时,秦铁崖左拳环击,抱打对手后背,右边龙爪手试着拿对手肋下软皮,因为离得稍远,除了小拇指之外,其余四指指尖刚碰到对手软组织,对方就闪开了。就是这不成功的一招,让秦铁崖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仿佛有道闪电在脑海划过,照彻混沌。他感觉到,在指尖戳到对手软肋的瞬间,对手的肌体颤抖了一下,那坚不可摧的皮囊不自禁地往里收缩。

3.2.7 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

学术界比较关注新型研发机构在管理体制上的新举措,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总结。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主任)负责制实现了“投管分离”,是新型研发机构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的一个亮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出资方共同组成理事会,负责机构的决策和监督;理事会授权院长执行日常业务,对内负责机构的日常运行管理,对外行使法人权利[25]。理事会的组织架构采用“1+N”模式,由理事会、院务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企业顾问委员会及其下设的若干创新平台和管理部门等构成[11,25-29]

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一个多学科知识交叉的平台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造。现有研究中,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可总结为如下几点:其一,新型研发机构对新技术的快速传播和市场应用、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带动、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促进作用;其二,新型研发机构吸纳和培育优质人才及人力资源,为延续人口红利期提供了空间;其三,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中介建立一个资源聚合的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推动产业自主创新,改善创新环境;其四,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应紧紧抓住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瞄准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围绕国家亟需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研究[4, 28, 32, 35]。

3.3 新型研发机构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why)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新型研发机构已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数量飞速增长但质量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前锋,带动了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但由于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分别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3个维度总结阻碍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

3.3.1 国家层面

第一,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成为束缚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根本性障碍。新型研发机构受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或者因多头管理的现实状况,在财务制度、经费拨付、资产采购、人事制度、薪酬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制度创新不够,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创新成果市场和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7,21,36-37]。第二,配套政策缺失和制度不完善。袁传思[37]认为,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法规跟不上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和发展,导致新型研发机构及其人才不能享受和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此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全执行,预期推动作用不明显[38];进口科研仪器关税和增值税优惠办理程序繁琐,导致部分优惠形同虚设[12]。第三,新型研发机构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引导并分类扶持。由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多样化特征,可分为多种类型,而目前政府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分类和标准都缺乏统一的认识,难以形成明确的分类[39],导致无法有效进行统筹管理及给予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更缺乏系统性设计,极大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7,37,39]。第四,缺乏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李恒等[40]认为,目前不同的政府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筹的、科学的负责引领规划的领头部门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科学系统、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

3.3.2 产业层面

第一,产学研合作成效不明显。任志宽等[21]认为,目前珠三角各地市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了多种共建模式,但共建效果不明显,各方没有形成合力。产学研合作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孵化育成、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支撑弱,不能形成产学研金一体化发展。第二,新型研发机构的区域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弱。袁传思[37]指出,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成正比,因此在新型研发机构密集区域的产业支撑力强,而在非密集区的产业支撑力弱;新型研发机构的引领作用只能覆盖本地,对周边区域和创新链上、下游的产业和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不足,不能形成有效带动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局面。

3.3.3 企业层面。

针对阻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因素,本文分别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及企业层面3个维度归纳理论界对如何促进新型研发机构能力提升的相关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

综上,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阻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日益丰盈,但现有研究只考虑到单因素或双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未来应综合全面考虑,从不同维度进行多因素综合研判,才能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实践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3.4 新型研发机构在中国应怎样发展(how)

第一,研发能力不强。我国目前新型研发机构总体处于初级阶段,数量较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产出少,研发能力弱。以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的统计数据为例,现有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活跃度不足,科研经费达到平均值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仅占总数的39.3%左右[41-42]。第二,服务企业能力弱。由于新型研发机构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受到资金、规模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比较弱[38,41]。第三,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新型研发机构起步和发展目前都依赖政府整合各方资源进行利益协调,在政府强势推动和强力注资下才得以生存,极少具备可自我盈利、自我造血的能力而实现自身良性发展的组织[28]

3.4.1 国家层面

(4)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借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为处于萌芽期的技术和产品雏形的早期成长提供孵化空间,帮助其形成完整的技术路线并成长为初步产品。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是水管单位的责任和义务,水管单位必须树立管理意识,着力完善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内部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首先加强工程管理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关注组织管理建设,积极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其次,从市场经营角度来看,树立起与利益相关者竞争的意识,促进单位文化建设,创造出可以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将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到一起。

3.4.2 产业层面

第一,围绕产业需求,规划核心产业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应围绕当地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集中优势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多学科、多机构资源,分析当地产业上、下游技术,打造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国内外顶尖新型研发机构,以支撑产业共性技术发展或弥补产业技术短板,抢占新兴战略资源[21,43]。第二,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模式。仅靠政府强力注资不能带动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对于应用型的创新,应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拉动和驱动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引入多元化的项目和资金,反哺和激励科研活动与研究人员;对于处于创新价值链前端的基础性创新,由于投入长、见效慢,需要政府引导产业支持,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拓展创新成果转化渠道,关注新型研发机构关键技术由实验室向市场转化,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尽早制定和出台中国特点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计划,发挥市场手段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独特作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打造和培育人才队伍同时服务产业的发展,加强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3.4.3 企业层面

标准JWT 格式中的载荷部分是由Base64Url 方式加密,具有不可读性,但不具备保密性;签名部分是可选签名算法,一般在头部信息中指定。在一些安全要求更高的场合,JWT 载荷部分信息也需要加密处理,可以采用非对称加密对该部分信息进行加密,同样可以在头部信息添加对应字段描述为何种加密算法,这样用来保障JWT 本地存储和读取过程中数据安全,在通讯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可以采用HTTPS 协议方式来保障。

“易水寒、鱼肠阁、河洛图这三家的刺客,我尽知之,姑娘气魄,绝非这三家可比,难道姑娘是来自大内么?”问完,将军双目炯炯,注视着小婢。

第一,打造去行政化、非盈利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更加强调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在运作模式上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采用公司化的市场运作模式,提高运作效率,真正做到精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44]。第二,企业孵化体系朝着高端化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为初创企业早期成长提供土壤的专业组织,可充分借力海内外高等院所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协同科技和市场的力量,探索构建一个以孵化器为核心,聚合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和运营资金三大元素的集成式孵化体系,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36]。第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新型研发机构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运作,应建立差异化的奖励机制,按照个人的贡献大小进行奖励,积极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实行按需奖励。人才激励并不一定都是要按成果转化收入比例给予金钱方面的激励,可以考虑以不同人员的需求为标准进行差异化的奖励,为创新人才营造自我价值实现的成长氛围和必备条件。

4 研究展望与结论

系统性文献回顾的方法为研究新型研发机构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运用历史回顾的视角进行综述,同时也将不同研究领域联系起来。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回顾发现,学者们形成众多有助于提高理解新型研发机构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结论陆续发布,但尽管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呈现日益繁荣的状态,仍有许多知识断层亟待完善,因此本文将从研究知识模块、研究切入角度和研究趋势拓展3个层面进一步推进和填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知识断层。

4.1 研究知识模块

(1)已有研究涉及新型研发机构概念和内涵的众多,但理论根基相对单薄。未来深耕和拓展的方向可以考虑从以下4个模块切入:首先,深入透彻地解剖新型研发机构的本质特征和内部机理,在此基础上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演变过程,并对其概念内涵及其定义不断延伸。其二,深入挖掘新型研发机构的内外部动因。目前,学者们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形成动因分别从客观、主观、横向、纵向、外在、内在不同角度切入,但都是罗列观点、点到为止,并不深入;对于其内在动因,除了已有的理论观点,未来还可以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深度挖掘,如基于创新价值链断裂的理论视角切入、基于集成创新与知识整合的视角切入,将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细化分析,或融入集成创新的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等。其三,探讨影响不同类别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治理模式都是与不同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相对动态匹配的,未来可以针对细分的新型研发机构,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分类探讨不同组织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的有效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其四,建立分类、科学、针对性强的新型研发机构评价指标,或开发更多科学的量表测量新型研发机构评价指标,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

在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上,华谊兄弟涉及的行业领域种类丰富,不仅在影视娱乐业、艺人经纪上发展较成熟,现在更是朝实体化娱乐和互联网娱乐进行华谊品牌的延伸,具体已有文化主题小镇、电影院以及网络游戏等进展,这些领域为消费者提供选择华谊品牌的更多机会,为华谊品牌市场的拓展注入动力。

(2)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因素制约模块方面,未来深耕和拓展的方向可以从以下2个模块切入:一是现有文献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战略定位和功能特征的研究绝大部分以描述性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和学理分析,特别是结合其内在机理的系统性解释和分析几乎是空白的,下一步可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切入,弥补目前新型研发机构战略地位、功能特征等因果机制和内在机理理论解释的知识断层。二是现有文献大多数孤立地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探讨阻碍新型研发机构能力提升的原因,忽视了基于中观层面的视角,未来可以联动产业集群和产业性质,从产业层面细化不同行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及其特征差异,有针对性地探究不同产业组织模式下的新型研发机构产出绩效和能力提升策略。

(3)在如何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上,表面繁荣丰富的政策建议多数是静态的和宏观的,由于缺乏基于典型案例的新型研发机构动态演化规律和成长发展路径的总结,导致政策实施效果没有办法进行动态监测和效果评判,更无法对现有实践提供指导。未来可以运用双重差分法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估。

4.2 研究切入角度

在研究切入角度上,拓展的方向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模块进行:首先,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增加典型案例研究。本文的样本文献中仅有5篇是案例分析,仅占样本总数的3%,而且没有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这说明目前学者们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案例研究非常不充分。案例研究有助于学者收集一手数据,同时还能深刻描绘新型研发机构与当今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动态互动的过程,为理论发展提供丰富的土壤。其次,目前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领域仅出现基于截面数据的极少量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以及面板数据相对应的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跟踪数据,以及数据对比分析极度缺乏,导致鲜有高质量文献。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新型研发机构是一个新生物,数据获取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未来应弥补实证研究方面的知识断层。再次,亟待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数据库,丰富获取数据的来源和渠道。

4.3 研究趋势拓展

未来深耕和拓展的研究趋势可以考虑从2个模块带入:其一,将研究方向向微观个体层面倾斜,不需要过度集中在宏观层面。未来可具体区分不同产业特征和产业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研究,或者针对创新价值链不同阶段的新型研发机构的主体博弈互动案例研究。其二,进行多学科交叉结合研究。与社会学相结合研究创新网络的演化趋势、创新网络结构、新型研发机构的网络地位和节点均是值得研究的方向,未来可融合不同学科,多视角结合探讨,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76-87.

[2]林强,姜彦福,王德保,等.科技创新孵化器的管理模式研究: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8):16-21.

[3]孙伟,高建,张帏,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制度创新:综合创新体[J].科研管理,2009,30(5):69-75.

[4]朱建军,蔡静雯,刘思峰,等.江苏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4):36-39.

[5]李栋亮.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与特征探解[J].广东科技,2014,23(23):77-80.

[6]刘彤,郭鲁刚,时艳琴.以新型科研机构为导向的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91-95.

[7]谈力,陈宇山.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研究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0):45-49.

[8]邹润榕.新型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广东科技,2013,22(16):4-5.

[9]苟尤钊,林菲.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新型科研机构研究:以华大基因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8-13.

[10]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申报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通知[EB/OL]. (2017-07-04)[2018-12-04].http://zwgk.gd.gov.cn/006939801/201707/t20170704_712145.html

[11]谭海斌.国内典型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探析:基于两案例调研分析[J].安徽科技,2014(4):24-25.

[12]陈雪.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践研究[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7,1(1):50-56.

[13]张珊珊.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14]张玉磊,李润宜,刘贻新,等.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现状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3):124-132.

[15]谭舒海.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模式分类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8.

[16]《安徽科技》编辑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实验田[J].安徽科技,2017(5):1.

[17]黎敏.海尔开放式创新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7):124-130.

[18]陈红喜,姜春,罗利华,等.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扩散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情报杂志,2018,37(8):162-171,113.

[19]张玉磊,马文聪,许泽浩,等.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8(4):34-36.

[20]刘艳.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与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19,32(1):11-15.

[21]任志宽,龙云凤.珠三角地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9,3(1):1-5.

[22]高航.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2):313-320.

[23]王守文,颜鹏.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湖北省公共科技服务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58-63.

[24]王守文,徐顽强,颜鹏.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7):120-125.

[25]刘贻新,张光宇,杨诗炜.基于理事会制度的新型研发机构治理结构研究[J].广东科技,2016,25(8):21-24.

[26]周文魁,韩博.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究:以江苏数字信息研究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4):1-3.

[27]左朝胜.应运而生趁势而起: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畅谈新型研发机构[J].广东科技,2014,23(23):16-20.

[28]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4):13-18.

[29]高锦萍,李林,万岩.我国企业研发组织模式创新研究:分类、现状与趋势[J].上海管理科学,2014,36(1):55-59.

[30]董建中,林祥.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6):28-32.

[31]陈宝明,刘光武,丁明磊.我国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3(3):27-31.

[32]曾国屏,林菲.创业型科研机构初探[J].科学学研究,2014,32(2):242-249.

[33]刘众. 让“市场之手”激活发展动力[N]. 深圳特区报,2013-11-08(A01).

[34]刘传书,左朝胜.广东新型科研机构样本解析[J].创新科技,2012(8):46-47.

[35]潘勇,徐雁.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5(15):120-122.

[36]陈雪.广东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模式分析[J].广东科技,2018,27(4):56-59.

[37]袁传思.新型研发机构在产业技术联盟中的主体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9):112-115,125.

[38]林昕.实施“大院大所大平台”计划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泉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厦门科技,2019(1):21-23.

[39]廖晓东,林映华.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及对策研究[J].决策咨询,2017(5):15-18.

[40]李恒,刘洪冰,马明星.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培育策略[J].创新科技,2017(9):23-26.

[41]巢俊.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1):1-3.

[42]高冉晖,张巍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研究[J].价值工程,2015,34(33):45-47.

[43]陈红梅.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研究[D].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6.

[44]章熙春,江海,章文,等.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比较与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9):103-109.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New R&D Institutions Based on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Zhang Yulei1,2, Zheng Yi2,3, Luo Jiawen2,4, Zhang Guangyu2,3
(1.Personnel Division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Research Center for Innovation Theor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3.Management Schoo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Students Affair Division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179 articles as sample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from 2003 to 2019, explores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of new R&D institutions in China by using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SLR) and content analysis, analyzes the lack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tries to find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research fields of the new R&D institution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nine parts,and they also can constitute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2W1H. Second, from the national,industry, and corporate levels, we summarize the factors constraining the rise of the new R&D institutions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Finally, we also put forward some research gaps and concrete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design, and research context.

Key words: new R&D institutions; innovation value chain;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2W1H research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 G311;G250;G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9)15-0083-09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15.013

收稿日期: 2019-05-21,

修回日期: 2019-06-3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研发机构的形成机理、治理机制和政策研究:创新价值链视角”(71673062);广东省软科学科技管理改革重点项目“促进广东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2018B070714019)

项目来源: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广州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广州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基于颠覆性创新的视角”(2018GZQN30);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颠覆性创新技术的产生、选择及培育机制研究”(201806030001)

作者简介: 张玉磊(1984—),女,江西上饶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颠覆性创新、企业战略管理;郑奕(1993—),男,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研发机构;罗嘉文(1978—),通信作者,男,广东兴宁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技术创新;张光宇(1962—),男,湖南岳阳人,副校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颠覆性创新、企业战略管理。

标签:;  ;  ;  ;  ;  ;  ;  ;  

基于系统性文献回顾法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