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规划期上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重点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上海论文,对策论文,重点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八五”、“九五”规划期间,上海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接受国际性产业转移,带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产业转型期经济体系中最具实力、活力和最富开发性的增长核[1];在振兴城市经济、加速城市建设、重塑中心城市功能方面,上海正迅速向着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迈进,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迈入新的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处于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上海在“十五”期间仍将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严峻问题。上海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探求能够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深入研究上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十五”规划对策,不仅是保持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上海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近年来,上海的国民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上海实施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上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及与国际大都市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上海在“十五”期间还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1产业结构及高新技术改造
作为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在产业结构上有三大特点:一是三大产业的构成,一般第一产业占3%-5%,第二产业占15%-40%,第三产业占50%-80%;二是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一般国际先进城市第一产业占0.19-0.5%,第二产业占20%-30%,第三产业占70%-80%;三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000-20000美元。虽然上海人均GDP目前已达4000美元,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与世界上许多国际大都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三产来看,东京三产比重达到72.5%,墨西哥城为55.0%,我国香港、新加坡早在1993年就已分别达到75.5%和69.9%[2],而上海2000年刚达到50.1%,与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实施“八五”、“九五”计划以来,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虽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在发展6大支柱产业上投入较多、力度较大,为上海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来看,以及同国内外同类产业技术进步状况作对比分析,仍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认识上有偏差,往往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狭义地理解为高技术产业,而对传统产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则力度不够;二是6大支柱产业的技术层次及其主要产品没有形成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三是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够健全。
1.2能源结构
能源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和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是反映能源供应现代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上海目前所需的一次能源全靠外部输入,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达70%左右,燃烧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发达国家的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42%-45%,而上海仅有11.1%;发达国家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大多在30%-40%,上海仅为23.4%,与发达国家城市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发达国家城市能源已趋向于多元化,而上海基本上仍以燃煤、石油及电力为主。
1.3人口质量、数量结构与分布
目前上海人口已步入稳定发展期,但人口的规模、结构、布局、质量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1)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上海,人口机械增长成为总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使计生、治安、劳务、工商、卫生等工作面临新的困难,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的任务更显紧迫。(2)人口老龄化速度极快,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3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9%。这一方面影响到今后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需求大大增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3)就业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仅8.9年,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例仅为14.8%,远低于日本的21.2%,加拿大的38.3%,波兰的37.8%。
1.4生态环境质量
上海市的空气污染仍属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复合型污染。诸项污染物在空气污染中的负荷分担率分别为:氮氧化物31%,总悬浮颗粒物28%,降尘27%,二氧化硫14%。其中总悬浮颗粒和降尘两项污染负荷之和达55%。表明氮氧化物和降尘的污染仍是上海市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是影响上海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指标[3]。
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大量的生活垃圾以填埋的方式处理,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且生活垃圾的产出量以年均7%-9%的幅度逐年递增。固废量的不断增加,不仅增加了清运处理的任务,而且对本市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绿地尚未能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网络系统,从而影响绿地整体生态效应的发挥,其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乔木层结构单一,树木多呈单行种植,间距较大,未能形成连续的林冠层。(2)灌、草层遭破坏或缺乏灌木层或草本层。(3)植物配置缺乏生态学原理的指导,生物多样低,绿地指标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2 上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十五”规划措施研究
2.1控制人口数量和密度、提高人口素质
上海市目前的人口数量和密度偏高,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多,万人具高等学历人数虽高居全国各城市之首,但与国际上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而合适的人口密度和高质量的人口素质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在上海的城市生态建设工作中,必须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因此应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争取在2005年市区人口密度控制在低于8000人/km[2][2]。
2.2优化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实现城乡融合规划
优化上海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其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
2.2.1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搞好城市用地平衡
上海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应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产业布局变化为契机,分区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
2.2.2优化城市空间发展轴
上海城市扩展选择连续性轴向扩展模式,即依托已建和规划将建成的各类城市大容量快速道路系统,布置城市住区和就业岗位。
2.2.3实行城乡融合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需打破行政区界线制订城乡一体化规划,疏通物流能流渠道,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要大力加强对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领导、调整、养殖业结构比例、建立生态农业合理结构、加大有机复合肥料生产技术攻关和资金投入、控制农药用量、抓好农田林网、沿海防护林建设;到2005年,全市建成50个集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农业基地,形成国家、市、县(区)3级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框架,每个乡(镇)至少拥有一个生态示范村,家畜家禽粪便污染基本得到控制,沼气化比例明显提高,全市郊区和农村森林覆盖率达20%,林地面积4000hm[2],农田林网控制面积30万hm[2],建成沿海防护林带5000hm[2]。
2.3加强绿地生态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十五”期间应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选定和预留各项绿地的用地范围,优化绿地结构、丰富植物品种材料,合理布局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需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三维绿量等),并进行绿化投资和效益的估算。
上海城市绿地生态建设要以扩大绿地面积、提高绿地覆盖率、以质取胜为目标。应以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带、交通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为重点,强调绿地的大中小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城乡相结合、景观性与生态性的结合。
上海的城市绿化工作应在注意发展地带性植被的同时,多品种引进和选育适应上海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生长良好、实用性与观赏性相兼的外来植物,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地被植物、宿根花卉、常绿草坪和攀援植物,以适应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在绿化上多种形式的需求。与此同时,要加强城市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使上海市自然保留地面积达到12%左右,以更有效地保护并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4]。
2.4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
2.4.1水污染控制
进一步加大苏州河整治力度、充分利用现有污水处理和排水设施、完善污水输送管网,加强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全面调整郊区禽畜牧场布点和加强农业污染源治理、治理太湖流域;到2005年,上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苏州河基本消除黑臭、水质进一步改善,长寿路桥以东两岸环境整治完成;主要河道基本完成底泥清捞,水体环境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达到面清、岸洁、有绿;全市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10个百分点。
2.4.2大气污染控制
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推动车辆使用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控制机动车总量,加快电厂脱硫治理,实行秸杆禁烧和粉碎还田,开发新型绿色建材;到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总量控制在1998年底的水平;浦东、闵行、宝山和金山等区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全市建成150km[2]“基本无燃煤区”,各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实现日产20万m[3]天然气设计供气能力,浦东30万户居民和供气范围内所有单位使用天然气,并向浦西输送30万m[3]天然气;城区内氮氧化物浓度控制在轻污染水平以上,全市达清洁水平。
2.4.3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建成老港垃圾填埋场3期扩建工程和浦西江桥及浦东御桥两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厂,推进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站,实施垃圾综合利用和生化处理,加快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立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系统,推进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化等措施;到2005年,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75%的区域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2.4.4工业污染控制
到2005年,工业固废年产生量控制在1890万t,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8%,处置率达98%;工业用水总量控制在168亿t/a,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工业废气产生量7000亿m[3],再生利用率达40%,净化处理率达95%;基本完成吴淞等重点工业区的环境综合整治。
2.5推进清洁生产、ISO 14000管理与循环经济
加强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加推行清洁生产的单位和示范工程、组织制定清洁生产方案、制定和完善清洁生产的政策法规和环境管理体系、结合ISO 14000工作的开展制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到2005年,全市各主要工业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初步完成从末瑞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的转变,实现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最小化。组织制定清洁生产方案,建立清洁生产审计中心,组建上海清洁生产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和咨询中心。制定和完善清洁生产的政策法规和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发展绿色工业技术和产业生态园区,开发绿色产品、制定有关环境保护标志产品的标准及质量检验方法。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本地清洁能源。浦东、南汇、崇明、青浦等农业、畜禽养殖业发达的郊县则应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垃圾开发沼气能利用。
制定和推广循环经济法,要求三废处理率达到100%。加快开发和研制低污染、低消耗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积极推广新的生产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对生产过程进行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程污染控制。建立多部门的循环经济协调机制、编制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强废物资源再循环利用的地方立法与执法、把循环经济纳入地方产业政策体系和城市管理体系;到2005年,建立支柱产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体系。
2.6普及生态环境教育,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必须从普及生态环境知识着手,通过各种教育及宣传渠道向各级干部和群众普及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环境的功用,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广大群众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
建议成立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机构,由市府直接主持,综合计划与经济部门、资源管理部门、规划管理部门、环保行政部门、宣传机关、法制机关以及各区、县行政领导等组成,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综合协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形成环保部门及一些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法协同管理,以及市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和郊区“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全市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在宏观调控和协调决策中,探索出一条与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城市生态建设和综合决策的新机制。
3 结束语
上海的市情决定了上海必须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市生态建设之路,这也是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新世纪宏伟目标,这也是成熟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标志。迈向21世纪的上海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经济和以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3R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循环经济,争取用五个三年的时间(到2015年)把上海初步建成一个生态型的城市[5],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标签:清洁生产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上海规划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绿地面积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